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8的文章

九重葛

想當年,剛搬入新家時,就想種盆方便照顧,然後又有顏色的植物,第一首選就是九重葛。說起九重葛,在花市時,看她的種類繁多,而且花色豐富,聽說也不必怎麼照顧,就可以開的很漂亮。 可是當初兩盆,數年來,卻發現只是徒長葉子,也不見開花,包竟是怎麼回事呢?到底要怎麼照顧才會像專家養的那麼漂亮呢? 九重葛(學名: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是紫茉莉科九重葛屬一種,又名勒杜鵑、葉子花、三角花、千日紅、毛寶巾等,為常綠木質藤本或灌木,原產於熱帶美洲。 學名: 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別名: 科名: 紫茉莉科 Nyctaginaceae 構造: 莖上具有彎刺,並密生絨毛。葉全緣,互生,呈廣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10公分。花期很長,溫暖地區可長年開花,花位於大而且色彩鮮豔的包葉(花苞)之中,花朵較小,白色、黃色或黃綠色,三朵聚生,包葉是它的主要觀賞部分。 環境要求: 日照: 九重葛屬於「陽性植物」,每天全日照6小時以上,才能生長正常大量的開花,否則開花較少。盆栽九重葛要保持35公分以上的間距,如此九重葛側邊的枝葉才能得到足夠的日照,總而言之,日照愈充足愈好。 溫度: 台灣平地栽培的九重葛在日溫35℃至15℃的範圍都是具有能力開花,擁有較強光照和溫暖氣候的高屏地區,為具備最優良環境條件的栽培區域。 介質: 九重葛對土壤介質的要求不高,適合的盆栽的土壤介質為,沙質壤土(含泥量約20-30%):泥炭土:蛭石= 1:1:1(體積比),每公升介質中再混入10公克的粉末狀有機肥(台肥一號)。 水份: 「種九重葛,少澆點水,花會多開一點」,此話並不妥當,種九重葛過多或過少的水份都不適宜,盆栽的表土,乾至土深2公分,才需要澆水,每次澆水需至盆底有水流出為止。 栽種: 施肥: 九重葛是一種耐土壤貧瘠的植物,但花要開的好,還是要合宜的施肥,氮肥促生長,鉀肥促開花,九重葛在冬季、花期及接近花期的時候,施肥的量或次數要減少。 摘心: 從春末至秋初是九重葛的生長階段,除給予正常的施肥澆水外,給予摘心促進更多的分枝產生,可使九重葛成飽和狀。 修剪: 九重葛屬於多年生蔓性花木,蔓性花木有「頂芽優勢」的特性,九重葛也因此特性,在其生長旺季的夏天,會抽出徒長枝,徒長枝是指九重葛從主要莖部上

薑,是廚房常用的調味料之一,但一般超市賣的薑通常超過我們平常的使用量,我們常把它放在窗台上,不久後,它就冒出新芽。即然它生命力如此強,不如就放在盆子裡,讓它繼續成長吧。 薑,原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植物,開有黃綠色花並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莖。根莖鮮品或乾品可以作為調味品。薑經過泡製作為中藥藥材之一,也可以沖泡為草本茶。薑汁亦可用來製成甜食,如薑糖、薑汁撞奶、薑母茶等。薑耕種起源於亞洲並擁有悠久歷史,目前在印度、東南亞、西非和加勒比生產也見增長。 生薑的英文名稱是ginger,學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Zingibe是梵文,語源來自表示「角狀的」意思 的sringavera,因為認為生薑根的形狀好像「角狀」的。Officinale是意味著「藥用的」、「具有藥效」。 學名: Zingiber officinale 別名:Ginger(英),生姜(日),Tokeiso(台) 科名:薑科 Zingiberaceae 構造: 薑由白色和桃紅色的花芽開出黃色的花,由於它的美麗和對溫暖氣候的適應性,薑在亞熱帶常用於環境美化,是多年生植物,三到四英呎高。 生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薑(Zingiber officinale)的新鮮根莖。 生薑又分嫩薑與老薑,種植嫩薑時,須將薑種埋入深約一台尺左右的溝底,再鏟下壟壁泥土蓋住薑種,待新春二、三月時,冒出翠綠薑葉,六、七月進入採收期,嫩薑可長到二十至三十公分。  環境要求: 生薑的本株喜生於溫熱的氣候,潮濕、寒冷及陽光猛烈的地區不利於生薑的生長,適宜在坡地及陰暗的地區栽培。 薑適合輕鬆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 老薑栽培可選地勢稍高的緩坡地,排水良好砂質壤土或壤質砂土。 薑忌連作,所以栽植1次後必須5~6年改種其他作物。一般常用新開墾的土地種植。 栽種 以薑的根莖栽培,穴栽及條栽均可。 種薑以肥厚、淺黃色、有光澤、沒有病蟲傷疤為佳,可儲藏在地下或室內。 種薑浸種催芽 種薑選肉質密緻,充分成熟的無病老薑,2~3個芽點切成一段,每段重約50~70公克,然後將切好的薑倒入已配好的2,000倍50%萬力(免賴得)稀釋液浸漬2~3分鐘後,散開在地上曝晒2~3天,使切口乾燥,減少腐爛。也可使用地特菌。( Terrazole ) 35%可溫性粉劑2,

百香果

暑假期間至田尾公路花園購入的百香果,終於在今天開出第一朵花。 百香果(學名: Passiflora edulis ,),產於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原產於巴西,巴拉圭,1610年間傳入歐洲,當時西班牙傳教士發現其花部的形狀極似基督之十字架刑具,柱頭上3個分裂,極似3根釘,花瓣紅斑、恰似耶穌頭部被荊棘刺出血形象,5個花藥,恰似受傷傷痕,西班牙人以Passioflos名之,直譯之為受難花 (Passion Flower)。 百香果的花有五片花萼和五片花瓣,像鐘上的字盤,所以日本人又稱為時計果。 百香果的果汁常被用作香料,加在其他果汁中。 學名:Passiflora edulis Sims. 別名:Passion fruit(英),クダモノトケイ(日),Tokeiso(台) 科名:西番蓮科 Passifloraceae 構造: 蔓性植物。 百香果的花,著生於新生的枝條前端,結果枝每節的葉腋可以著生一朵花,花朵是由捲鬚轉化而成,構造非常特殊;花梗基部長有三枚綠色苞片,包片的上方是5 枚萼片和5 枚花瓣,萼片的顏色與花瓣相同,讓人誤以為都是花瓣。花瓣內側是一輪密集絲狀的細長鬚鬚,稱為「副花冠」,副花冠具紫色暈圈,具有吸引昆蟲的功效。副花冠之內是花朵最重要部位─花蕊;百香果的雄蕊5 枚、花絲很短、花藥卻大,具有充足的花粉,花藥旁邊圍繞著圓圓的子房,子房上端是高出雄蕊,具三個的分叉的柱頭。 環境要求:   溫度。百香果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30℃,一般在不低於0℃的氣溫下生長良好,到-2℃時植株會嚴重受害甚至死亡,年平均氣溫18℃以上的地區最為適宜種植。     水分。一般年降雨量在1500~2000毫米之間且分佈均勻的條件下百香果生長最好,商品性發展種植地區的年降雨不宜少於1000毫米。     光照。作為熱帶水果,百香果喜歡充足陽光,以促進枝蔓生長和營養積累。長日照條件有利於百香果的開花,在年日照時數2300~2800小時的地區,百香果營養生長好,養分積累多,枝蔓生長快,早結,豐產。     土壤。百香果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高。但大面積生產的士壤土層至少有0.5米,且土壤肥沃、疏鬆、排水良好,土壤ph值為5.5~6.5為宜。 栽種 市面上主要品種為台農1號,是黃色種與紫色種雜交而成,需

解甲歸田?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これを菩提の種と思ひ定めざらんは、口惜しかりき次第ぞ   ~~ 敦盛 (幸若舞 )   蜉蝣在世 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一役時,曾吟唱此曲,是我印象深刻的一段,他在17歲時,繼任家督後,開始統一尾張至天下布武,在本能寺之變自盡享年48歲畫下人生句點,但其間在日本戰國時代與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所寫下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甚至做為往後在職場上工作的借鏡。 如今人生已邁入50,是人生的中點,進入職場30年,父親老去,母親逝去,孩子陸續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但自己身子也開始出現狀況:老花、代謝變慢、髮白頭禿,甚至已有同學告別人世,因此更認真思考人生的下半場該如何計畫? 未雨綢繆 數年前的兩場大病、母親及以往帶過的年輕學生突然過逝,更讓人感覺生命之無常,而自己接下來的人生會是如何呢?或許明天發生意外,就突然離開人世;也可能長命百歲,安享天年,就好像人生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變。 東漢鄭玄的〈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也就是說,宇宙之間存在著一種簡單的自然法則,它時時在變化,但又是一種不變道理。舉例而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氣的變化瞬息萬變,但不變的是不會永遠颱風天。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既然我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我們知道人總有一天會老、會死,那麼更應在還能呼吸的時候盡可能做好準備,以免撒手人間時,仍有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而無法超脫(Nirvana)。 盲人摸象 「有王告大臣,汝牽一象來示盲者時,眾盲各以手觸。大王喚眾盲問之:「汝見象類何物?觸其牙者言:象形如蘿菔根;觸其耳者言如萁;觸其腳者言如臼;觸其脊者言如床;觸其腹者言如瓮;觸其尾者言如繩。……王喻如來正偏知,臣喻方等涅槃經,又象喻佛性,盲者喻一切眾生無明也。」~~《涅槃經》(卷三十二) BestLife列出50件50歲以後該做的事 ,包括養寵物、寫日記、園藝、旅行、與老朋友再聯絡、學語言,練瑜珈、閱讀經典、當志工、蔬食、改造老家等。 洪雪珍認為50之後,做三個斷捨離: 1)為自己的後半生負責,而不是為別人的人生。 2)追求的是生命的意義,而不是社會的功名。 3)工作以外的部分也很重要,而不是只為工作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陶淵明 「你就要好好的讀書,將來不要跟我一樣,辛苦的在農田裡工作…」 還記得兒時長輩常常對我們說著這句話,他們期待我們長大之後能坐辦公室,吹冷氣,每個月有固定薪水,然後結婚生小孩,建立自己的家庭,五子登科,升官發財… 但,然後呢? 轉眼之間,父母髮蒼蒼,而我也年近半百,順著傳統觀念,一路一路往上爬,卻覺得肩上的壓力愈來愈大,心中的理想被現實逐漸消磨殆盡,開始懷疑這樣子的忙碌,到底是為什麼?特別在母親突然辭世之時,才發現生命是如此脆弱。 眼見故鄉的年輕人為了謀生,紛紛往大都會尋求發展的機會,家裡的田園只剩年邁長者耕作,卻常常要靠天吃飯,甚至收成後被菜蟲把持,也難怪苦勸子女外出發展。 然而,雲林縣近年來,在蘇縣長任內,積極推動「農業首都」,在學校教育推動「生態有機校園」,而在此時,我也身兼環教團的副召,在執行計畫中,也漸漸地反思自己,能夠做什麼? 學校教育因背負著各種行政工作及政策議題推動,再加上仍應以「教學」為為核心,在推動「有機菜園」到「食農教育」的歷程中,其實發現到許多問題,撇開學校「有機菜園」的目的是以「生產」為目的?還是「教學」為目的?光是經營一座農園,其實是必須要耗許多時間與精力,規劃與執行。 老家有一畝田,早期老爸劃分一區蓋豬舍,我們小時候的學費幾乎都是靠「豬」來供應的,自從口蹄疫發生之後,也剛好我們都漸漸長大了,因此就不再養豬。但老爸退休後,仍留一區做有機菜園。每逢反鄉時,總會從有機菜園中,採摘蔬果讓我們帶回家烹煮,自己種的,自然更加安心。 今年(2018年)夏天,一場意外,讓母親辭世,剎那間才發覺,當預料中的事突然來到,還是那麼不知所措,接下來該怎麼辦? 收拾起紊亂的心情,也趁這個機會把老家做個大整理,清掉陳年舊物,再一次把豬寮整理起來,讓家裡的田地,用新的思維來經營吧。 清掉被歲月腐蝕的物品,也找回許多兒時的回憶 就像前面說的,參加雲林縣環教團,也跟著政府推動有機菜園,老實說,當這個概念要化為具體時,若只是「在學校種菜」這件事,現在回想起來,似乎大家想的太單純了。 首先是「種什麼?」「種在哪裡?」「為什麼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