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段文字摘錄自《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描述文殊菩薩應佛陀之請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居士。 核心議題圍繞著疾病的本質與菩薩的修行:維摩詰以自身之病喻眾生之苦,闡述菩薩的慈悲與無住的修行之道,並以問答形式與文殊菩薩深入探討空性的真諦及如何調伏身心,超越生死輪迴。經文中,維摩詰以巧妙的比喻、反問與空觀的哲理,引導文殊菩薩體悟諸法皆空、無我的境界,最終令八千天子發菩提心,體現了經文旨在啟發讀者對空性、慈悲與無執著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菩薩道。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佛法平等,無有高下: 本品以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佛陀前往探望維摩詰,象徵著佛法智慧的傳承與交流。儘管文殊師利被譽為「智慧第一」,在與維摩詰的對話中,他依然保持謙遜的態度,虛心求教。維摩詰也並未因自身境界高超而故作玄虛,而是以淺顯易懂的譬喻和論述,回應文殊師利菩薩的提問。這體現了佛法平等的精神,修行者不應執著於身份高低,而應互相尊重,共同探討佛法真義。
  • 空性與妙有: 維摩詰以「空室」接引文殊師利,並以一系列關於「空」的問答,闡明了般若空性的深奧義理* *。他指出佛土、侍者、病相、四大皆空,甚至連「空」本身也空。然而,空並非虛無,而是指一切事物皆無自性,由因緣和合而生,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正因為「空」,才能容納無限的可能性,展現出「妙有」的境界。
  • 菩薩道與生活: 維摩詰以自身病痛為契機,為文殊師利開示了菩薩道在生活中的實踐。他教導如何以平常心面對病苦,如何調伏心性,如何以慈悲和智慧去利益眾生。他強調菩薩道並非遠離世間,而是要深入生活,以佛法智慧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批判思考:

  • 對傳統修行觀的反思: 維摩詰以「空室」和「無侍者」的譬喻,批判了修行者執著於外在形式和依靠他人侍奉的弊病。他指出真正的修行在於內心清淨,而非依賴外在環境或他人。同時,他也強調菩薩應以一切眾魔和外道為師,學習他們對生死的執著和對邪見的偏執,從中反觀自心,破除我執和法執。
  • 對二元對立的超越: 維摩詰在與文殊師利的對話中,不斷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例如:空與有、身與心、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等等。他指出這些概念並非絕對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唯有超越二元對立,才能真正體悟佛法的圓融無礙。
  • 對解脫觀的深化: 維摩詰指出,菩薩的解脫並非消極地逃避生死,而是要積極地在生死中歷練,以慈悲和智慧去度化眾生。他以自身示範,即使身處病痛之中,依然心懷慈悲,不忘利益眾生。這也體現了大乘佛教「不捨眾生,不入涅槃」的精神。

系統思考:

  • 文殊師利問疾品與其他品的關係: 本品是維摩詰經中極為重要的一品,它承接了先前弟子品和菩薩品所探討的修行本質,並以更深層次的般若空性智慧予以闡釋。同時,它也為後續的方便品和佛國品提供了更具體的實踐方向。
  • 文殊師利與維摩詰的關係: 文殊師利和維摩詰的對話,並非單純的問答,而是 智慧和慈悲的交融,是佛法精神的傳承與延續。他們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共同探討佛法真義,為眾生開示解脫之道。
  • 維摩詰經與整個佛教思想的關係: 維摩詰經,以其高度的文學性和哲學性,在佛教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以生動的譬喻和深刻的論述,闡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也為後世佛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是《維摩詰經》中極為重要的一章,它以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探望維摩詰居士為契機,詳細闡述了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境界以及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 ** 此章節與其他十三章節的聯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 菩薩如何調伏其心: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中,文殊師利菩薩提問「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維摩詰居士詳細闡述了菩薩在面對疾病時,應如何運用方便和智慧來調伏其心,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 觀身無我: 認識到四大合和而成身體,四大本無主宰,身體也無我可得,疾病也因執著於「我」而生,故應去除我執。
  • 觀法無我: 認識到身體和疾病都是由眾法和合而成,諸法各不相知,生滅無常,故也不應執著於「法」。
  • 不住於調伏、不調伏: 不應執著於調伏心或不調伏心的狀態,要離此二法,才能契入菩薩行。
  • 以大悲心饒益眾生: 菩薩應以大悲心來面對眾生的痛苦,但要斷除愛見大悲,不應產生疲厭心,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 以方便和智慧來修行: 菩薩應善巧運用方便和智慧來面對各種境界,例如在貪欲等煩惱中,依然能植眾德本;在身患疾病時,依然能饒益一切眾生

這些關於調伏其心的教誨,也與其他章節的內容相呼應: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教導舍利弗等大弟子,應以「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的態度來為眾生說法,這也體現了菩薩應以智慧來觀照一切法,不被外境所轉。
  • 方便品第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身疾為緣,為前來問疾者說法,令其發菩提心,這也體現了菩薩應以方便善巧來度化眾生。
  • 不思議品第六 中,維摩詰居士提到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會以種種方便來教化眾生,甚至示現為魔王或乞者,來考驗和堅固菩薩的修行,最終引導他們走向解脫,這也是菩薩以智慧和方便來調伏其心的體現。
  • 菩薩行的多樣性: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以排比的方式,列舉了菩薩行的種種表現,例如:
  • 「雖行三界,不壞法性」
  • 「雖然行於空,而植眾德本」
  •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
  •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

這些教誨說明了菩薩道的修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靈活多樣,應根據眾生的根器和時機,以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這也與其他章節的內容相呼應:

  • 方便品第二 中,維摩詰居士示現了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他以各種身份和角色,在各種場合,以各種方式來饒益眾生,體現了菩薩行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對舍利弗等大弟子提出的修行方法,也強調不應執著於形式,而應契入佛法的真義,例如他強調不應執著於宴坐的形式,而應體會宴坐的真義;不應執著於說法的形式,而應根據眾生的根性來善巧說法;不應執著於出家的形式,而應發菩提心,這才是真正的出家。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示現了種種神通力,包括將大眾和師子座置於掌中,以及以香飯供養大眾,這也體現了菩薩行的廣大無邊,可以隨心所欲地利益眾生。
  • 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中,維摩詰居士以身疾為緣,為文殊師利菩薩以及其他菩薩、聲聞、天人等廣說佛法,展現了在家菩薩的修行風範。

維摩詰居士的言行,也呼應了其他章節中對在家菩薩的讚揚: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在描述三萬二千位菩薩時,將維摩詰居士列在最後,並讚揚他「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 弟子品第三 中,舍利弗等十大弟子都自述其過往曾被維摩詰居士以佛法教誨的經歷,並自認不如,顯示了維摩詰居士作為在家菩薩的修行境界之高,已超越了聲聞弟子。
  • 方便品第二 中,詳細描述了維摩詰居士如何以無量方便饒益眾生的具體事蹟,為後世樹立了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

總而言之,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以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探望維摩詰居士為線索,詳細闡述了菩薩如何調伏其心菩薩行的多樣性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 等重要思想,這些思想也與其他十三章節的內容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維摩詰經》豐富而完整的思想體系。##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是《維摩詰經》中極為重要的一章,它以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探望維摩詰居士為契機,詳細闡述了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境界以及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 ** 此章節與其他十三章節的聯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 菩薩如何調伏其心: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中,文殊師利菩薩提問「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維摩詰居士詳細闡述了菩薩在面對疾病時,應如何運用方便和智慧來調伏其心,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 觀身無我: 認識到四大合和而成身體,四大本無主宰,身體也無我可得,疾病也因執著於「我」而生,故應去除我執。
  • 觀法無我: 認識到身體和疾病都是由眾法和合而成,諸法各不相知,生滅無常,故也不應執著於「法」。
  • 不住於調伏、不調伏: 不應執著於調伏心或不調伏心的狀態,要離此二法,才能契入菩薩行。
  • 以大悲心饒益眾生: 菩薩應以大悲心來面對眾生的痛苦,但要斷除愛見大悲,不應產生疲厭心,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 以方便和智慧來修行: 菩薩應善巧運用方便和智慧來面對各種境界,例如在貪欲等煩惱中,依然能植眾德本;在身患疾病時,依然能饒益一切眾生

這些關於調伏其心的教誨,也與其他章節的內容相呼應: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教導舍利弗等大弟子,應以「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的態度來為眾生說法,這也體現了菩薩應以智慧來觀照一切法,不被外境所轉。
  • 方便品第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身疾為緣,為前來問疾者說法,令其發菩提心,這也體現了菩薩應以方便善巧來度化眾生。
  • 不思議品第六 中,維摩詰居士提到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會以種種方便來教化眾生,甚至示現為魔王或乞者,來考驗和堅固菩薩的修行,最終引導他們走向解脫,這也是菩薩以智慧和方便來調伏其心的體現。
  • 菩薩行的多樣性: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以排比的方式,列舉了菩薩行的種種表現,例如:
  • 「雖行三界,不壞法性」
  • 「雖然行於空,而植眾德本」
  •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
  •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

這些教誨說明了菩薩道的修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靈活多樣,應根據眾生的根器和時機,以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這也與其他章節的內容相呼應:

  • 方便品第二 中,維摩詰居士示現了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他以各種身份和角色,在各種場合,以各種方式來饒益眾生,體現了菩薩行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對舍利弗等大弟子提出的修行方法,也強調不應執著於形式,而應契入佛法的真義,例如他強調不應執著於宴坐的形式,而應體會宴坐的真義;不應執著於說法的形式,而應根據眾生的根性來善巧說法;不應執著於出家的形式,而應發菩提心,這才是真正的出家。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示現了種種神通力,包括將大眾和師子座置於掌中,以及以香飯供養大眾,這也體現了菩薩行的廣大無邊,可以隨心所欲地利益眾生。
  • 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中,維摩詰居士以身疾為緣,為文殊師利菩薩以及其他菩薩、聲聞、天人等廣說佛法,展現了在家菩薩的修行風範。

維摩詰居士的言行,也呼應了其他章節中對在家菩薩的讚揚: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在描述三萬二千位菩薩時,將維摩詰居士列在最後,並讚揚他「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 弟子品第三 中,舍利弗等十大弟子都自述其過往曾被維摩詰居士以佛法教誨的經歷,並自認不如,顯示了維摩詰居士作為在家菩薩的修行境界之高,已超越了聲聞弟子。
  • 方便品第二 中,詳細描述了維摩詰居士如何以無量方便饒益眾生的具體事蹟,為後世樹立了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

總而言之,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以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探望維摩詰居士為線索,詳細闡述了菩薩如何調伏其心菩薩行的多樣性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 等重要思想,這些思想也與其他十三章節的內容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維摩詰經》豐富而完整的思想體系。


延伸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