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本文節錄自《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描述佛陀在毘耶離城說法時,寶積長者及其五百長者子以七寶蓋供養佛陀的盛況。經文重點在闡述佛陀以神通力將寶蓋化為能容納三千大千世界的景象,並展現佛國淨土的莊嚴。 佛陀進而開示眾生,菩薩的淨土並非指特定地理位置,而是指清淨的心念,並以舍利弗的疑惑與佛陀的開示,說明眾生因業障而無法看見佛土的真實面目,唯有淨化自身的心,才能見證佛國的莊嚴,最終,寶積長者等皆證悟無生法忍,發菩提心。 此段經文旨在說明淨土的真實內涵並非外在的物質環境,而是內在的心靈境界,強調修行者透過內心的清淨才能成就佛國。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覩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脩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覩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佛國品第一: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佛國的本質: 本品的核心概念在於「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土並非單指一個外在的空間,而是由眾生的心性所創造。因此,淨化自己的內心,才能顯現出清淨的佛土。
- 菩薩道的本質: 寶積問佛如何修行才能得到清淨的佛國,佛陀回答說,菩薩道就是淨化心靈的修行。透過直心、深心、菩提心,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修行,就能逐漸淨化心靈,最終成就佛果,並使眾生往生其國,形成清淨的佛國。
- 神力的本質: 文中描述了佛陀以神力展示清淨佛土,令舍利弗等見聞。然而,神力並非佛法的核心,而是為了接引眾生,使其領悟佛法的方便之用。真正的佛法在於內心的清淨,而非外在的奇觀。
批判思考:
- 舍利弗的疑惑: 舍利弗質疑為何佛陀的國土如此污穢,顯示他執著於外在的表象,尚未領悟佛國的真義。這也反映出一般眾生的迷惘,容易被外在的現象所迷惑,而無法看到事物的本質。
- 螺髻梵王的見解: 螺髻梵王指出舍利弗「心有高下,不依佛慧」,因此無法看見佛土的清淨。這點出了修行者應當依循佛陀的智慧,放下心中的執著,才能真正体悟佛法的真諦。
- 眾生的根器: 經文提到不同根器的眾生,所見所聞的佛土也有所不同。這顯示佛陀的教法會依據眾生的程度而有所調整,以便讓不同根器的眾生都能受益。
系統思考:
- 佛、菩薩與眾生的關係: 佛國品呈現了一個互相依存、互相成就的關係。佛陀以慈悲教導眾生,菩薩發願淨化心靈,以成就佛土,而眾生也因菩薩的修行而受益,最終都能往生清淨佛土。
- 心與環境的互動: 經文強調內心清淨,則外在環境也會隨之清淨。這說明了心與環境並非相互獨立,而是互相影響的整體。透過淨化內心,也能改善外在環境,進而影響其他眾生。
- 從個人修行到世界淨化: 佛國品從個人修行的角度出發,逐步闡述如何淨化心靈,最終達到佛土清淨的境界。這顯示了佛法不僅是個人的解脫之道,也是淨化世界、利益眾生的方法。
佛國品第一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佛國品第一作為《維摩詰經》的開篇,奠定了整部經文的基調,並與後續十三章節的内容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体系。
- 心淨則佛土淨: 佛國品第一中,佛陀以神通力展現了清淨的佛土,並強調「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個核心思想貫穿了整部《維摩詰經》,例如: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對舍利弗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強調了心清淨才能真正體會佛法。
- 菩薩品第四 中,維摩詰居士指出「直心是道場」,再次強調了清淨的發心是修行菩薩道的基礎。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談到菩薩調伏其心,應「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去除我執才能達到心淨。
- 觀眾生品第七 中,天女對舍利弗說:「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說明去除分別心才能契入佛法,獲得清淨。
- 方便與智慧: 佛國品第一中,佛陀以種種譬喻為眾生說法,並展現了神通力,這都體現了方便的重要性。而後續章節則進一步闡述了方便與智慧在菩薩修行中的作用:
- 方便品第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種種方便善巧,教化不同根性的眾生,示現了菩薩的方便智慧。
- 菩薩品第四 中,維摩詰居士開示了菩薩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成就道場,說明了方便是菩薩行的重要途徑。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詳細闡述了菩薩在面對疾病時,應如何運用方便和智慧來調伏其心。
- 不思議品第六 中,維摩詰居士談到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會以方便力示現作魔王或乞者,來考驗和堅固菩薩的修行。
- 香積佛品第十 中,香積佛以香飯供養大眾,令其獲得禅定和喜悦,體現了以香作為方便,引導眾生入佛法。
- 菩薩行的實踐: 佛國品第一中,佛陀列舉了三萬二千位菩薩的名字,並描述了他們的功德和修行境界,展現了菩薩道的殊勝。後續章節則進一步闡述了菩薩行的具體内容: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以其廣博的佛學知識和辯才,教導了舍利弗等大弟子,示現了在家菩薩的修行風範。
- 菩薩品第四 中,維摩詰居士詳細闡述了菩薩應如何修行,如何降伏魔怨,如何利益眾生。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闡述了菩薩在面對疾病時,應如何修行,如何以大悲心饒益一切眾生。
- 觀眾生品第七 中,維摩詰居士與文殊師利菩薩探討了菩薩如何觀於眾生,以及如何行慈悲喜捨等菩薩行。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示現神通力,將大眾和師子座置於掌中,並以香飯供養大眾,展现了菩薩的廣大願行和自在神通。
- 佛法弘傳: 佛國品第一以佛陀為無量眾生說法為背景,揭示了佛法弘傳的重要性。而最後的 囑累品第十四 則再次強調了這一點,佛陀將佛法付囑彌勒菩薩,希望其能廣宣流布,利益未來世的眾生。
總之,佛國品第一為整部《維摩詰經》奠定了堅实的基礎,它所阐述的 心淨則佛土淨、方便與智慧、菩薩行的實踐 等核心思想,在後續的十三個章節中得到了更為深入的闡釋和發展,形成了大乘佛教豐富而完整的思想體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