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第三】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第三】

這段文字節錄自《維摩詰經·弟子品》,描述佛陀派遣諸大弟子前往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居士,但弟子們都因過去曾被維摩詰以精妙的佛法教誨而自覺無法勝任。 每位弟子都向佛陀陳述自己與維摩詰過去的相遇,維摩詰藉由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事件(如:宴坐、說法、乞食),闡述深刻的佛法道理,令弟子們深感自身智慧不足,展現了維摩詰高超的智慧和辯才,以及經文旨在透過對話呈現佛法真諦並破除執著的旨趣。 全文透過弟子們的謙遜與對維摩詰的敬佩,間接突顯了維摩詰的佛法造詣之高深。


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1]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即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鉢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麁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弟子品第三: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弟子的執著與維摩詰的智慧: 本品以佛陀派遣弟子探望維摩詰為開端,然而,舍利弗等五百弟子卻皆以自身經歷為例,表明自己不堪前往探病。這些經歷都指向一個共同點:弟子們仍執著於某些修行形式或概念,而維摩詰卻早已超越這些框架,以更圓融無礙的智慧和方便法門引導眾生。
  • 真正的修行: 維摩詰對弟子們的教導,揭示了真正的修行並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是要深入內心,破除執著。例如,他指出真正的宴坐不在於打坐的姿勢,而在於心念的清淨;真正的說法不在於言辭的華麗,而在於契合眾生的根器;真正的乞食不在於形式上的平等,而在於心無所得。
  • 超越二元對立: 維摩詰的智慧超越了世間與出世、凡夫與聖人、生死與涅槃等二元對立,他以身示範,證明了佛法可以融入生活各個方面,不需刻意分別。他以出家人的標準要求在家眾,以在家人的身份實踐出家人的修行,打破了傳統的藩籬,展現了佛法的圓融和無礙。

批判思考:

  • 對傳統修行觀念的批判: 維摩詰對弟子們的教導,實際上是對傳統修行觀念的批判。弟子們雖然精進修行,仍受限於自身的理解與經驗,未能真正體悟佛法的精髓。維摩詰以其言行,挑戰了弟子們的固有思維,促使他們反思自身的修行
  • 對聲聞道的反思: 弟子們多為聲聞乘行者,追求個人解脫,而維摩詰則是大乘菩薩的典範,以利益眾生為己任。本品的對比,突顯了聲聞乘與大乘的差異,也暗示了聲聞乘的限制。唯有發菩提心,以慈悲和智慧去利益眾生,才能真正契合佛法的精神。
  • 對佛陀教法的深化: 弟子們所持的佛法,多為佛陀直接教導的內容,而維摩詰的智慧,則是對佛陀教法的深化和詮釋。他以更靈活、更契合眾生的方式,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使佛法更具 practical 和 social 的意義

系統思考:

  • 維摩詰與佛陀的關係: 維摩詰雖為在家居士,卻展現出超越佛陀弟子的智慧和境界。這並非要貶低佛陀或弟子,而是突顯了佛法的博大精深,以及修行方式的多元性。維摩詰的言行,是佛陀教法的補充與完善,也豐富了佛教的思想體系。
  • 維摩詰與弟子的關係: 維摩詰對弟子的教導,並非單純的批評或指責,而是以慈悲和智慧去引導他們,使他們突破自身的局限,走向更高的境界。這種教導方式,體現了菩薩以方便法門引導眾生的精神,也展現了維摩詰與弟子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
  • 弟子品與其他品的關係: 弟子品中,維摩詰對弟子的教導,為後續的佛國品和方便品做了鋪墊。弟子們在經歷維摩詰的教誨後,更能理解和接受維摩詰所展現的佛國境界和方便法門。 弟子品是維摩詰經的開端,也是理解整本經文的重要基礎

弟子品第三 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弟子品第三 主要講述了佛陀的十大弟子因畏懼維摩詰居士的智慧辯才,而不敢前往探病的故事,也展現了維摩詰居士作為在家菩薩的修行風範,以及他對佛法的精妙理解。此章節與其他十三章節的聯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 菩薩勝於聲聞弟子:弟子品第三 中,舍利弗等十大弟子皆自述其過往曾被維摩詰居士以佛法教誨的經歷,並自認不如,顯示了維摩詰居士作為在家菩薩的修行境界之高,已超越了聲聞弟子。這一點也呼應了: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在描述三萬二千位菩薩時,讚揚了他們「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突顯了菩薩道的殊勝。
    • 不思議品第六 中,大迦葉讚嘆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的威德力,並感嘆「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
    • 佛道品第八 中,大迦葉再次感嘆「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佛陀也明確指出「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維摩詰居士所現神通之力。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中,舍利弗也發願「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
  • 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雖身為在家居士,卻精通佛法,辯才無礙,並以種種方便善巧來教化眾生。這為後世樹立了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也呼應了其他章節中對菩薩行的闡述:
    • 方便品第二 詳細描述了維摩詰居士如何以無量方便饒益眾生的具體事蹟,展現了在家菩薩的修行風範。
    • 菩薩品第四 中,維摩詰居士也詳細闡述了菩薩應如何修行,如何降伏魔怨,如何利益眾生。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回答了文殊師利菩薩關於菩薩修行方面的諸多問題,進一步闡明了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和境界。
  • 破除修行中的執著: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對舍利弗等人提出的修行方法,都帶有 破除執著 的意味,例如他強調 不應執著於宴坐的形式,而應體會宴坐的真義; 不應執著於說法的形式,而應根據眾生的根性來善巧說法; 不應執著於出家的形式,而應發菩提心,這才是真正的出家。這些教誨也與其他章節的內容相呼應: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強調 不應住於調伏、不調伏心,要離此二法,才能契入菩薩行。
    •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中,眾多菩薩闡述了入不二法門的途徑,核心思想也是破除二元對立的執著,證得究竟解脫。
    • 觀眾生品第七 中,天女也教導舍利弗 不應執著於外在的形式,而應斷除一切分別想,才能契入佛法。

總而言之,弟子品第三 以十大弟子畏懼維摩詰居士的智慧辯才為線索,展現了菩薩道的殊勝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以及破除修行中的執著等重要思想,這些思想也與其他十三章節的内容相互呼應,共同构成了《維摩詰經》豐富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延伸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