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囑累品第十四】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囑累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摘自《維摩詰所說經·囑累品》,記述了佛陀將無量劫所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彌勒菩薩,並囑咐其在佛滅後廣宣流布於世間,使眾生都能聞法得益。經文也闡述了菩薩修行的兩種境界: 一為新學菩薩,好於文字修飾卻畏懼深義;二為久修菩薩,能深入經藏,無染無著。 最後,佛陀及諸大眾都表示將共同護持此經,並強調此經的兩種名稱:《維摩詰所說》和《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展現了佛陀對弘揚佛法的重視與期許。
囑累品第十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于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為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
阿難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
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囑累品第十四: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傳承與弘揚: 本品以佛陀將無量億劫所集的佛法,付囑於彌勒菩薩,並指示其在末法時期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為開端,突顯了傳承與弘揚佛法的重要性。佛陀強調未來世中,仍然會有許多眾生發菩提心,而聽聞佛法能令他們獲得大利益,並在菩提道上前進。
- 新學與久學菩薩: 佛陀進一步分析了菩薩的兩種特質:好於文飾與不畏深義。前者指的是新學菩薩,他們容易被表面的華麗詞藻所吸引,而忽略了佛法的深層義理;後者則是久學菩薩,他們能夠深入經藏,直探佛法精髓。這也說明了修行過程中,應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 新學菩薩的障礙: 佛陀指出了新學菩薩的兩種障礙:聞深經生疑毀謗,以及不親近護持深經者。這說明了初學者容易因自身的無知和偏見,而對深奧的佛法產生排斥和抗拒,也可能因為我慢心而不願意向善知識學習。
- 久學菩薩的障礙: 即使是久學菩薩,也可能因為輕慢新學菩薩,以及取相分別而無法證得無生法忍。這說明了修行過程中,應當保持謙卑、慈悲的心,並放下對任何境界的執著。
批判思考:
- 對形式主義的批判: 佛陀在囑累品中,並未強調特定的修行方法或儀式,而是著重於心性的轉變。他指出新學菩薩容易被文飾所吸引,而忽略深義,也可能因為我慢心而不願意親近善知識,這些都是形式主義的表現。
- 對宗派之見的批判: 佛陀將佛法付囑於彌勒菩薩,並未限定其傳授對象,也未區分大乘、小乘,這體現了佛陀希望佛法能夠廣泛流傳,利益一切眾生,而不受限於任何宗派之見。
- 對修行態度與方法的反思: 本品強調了聞思修的重要性。佛陀指出,聽聞佛法能令眾生獲得利益,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思惟佛法的義理,並在生活中實踐。這批判了僅僅聽聞佛法而不去實踐的修行方式。
系統思考:
- 囑累品與其他品的关系: 囑累品是维摩诘经的最后一品,總結了前十三品的內容,並將佛法的傳承與弘揚託付給後世弟子。它呼應了先前各品中關於菩薩道、佛土、佛事、法供養等議題,並以更為宏觀的視角,展望了佛法在未來世的发展。
- 維摩詰經與整個佛教思想的關係: 囑累品強調了傳承與弘揚佛法的重要性,也指出了修行過程中應當注意的障礙,這對後世佛教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也體現了大乘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以及普度眾生的願力。
囑累品第十四 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囑累品第十四是《維摩詰經》的最後一章,主要講述了佛陀將弘揚佛法的重任付囑給彌勒菩薩,並期許大乘佛法能在末法時期繼續流傳下去。本章的核心是「傳承」與「弘法」,它與其他十三章節有著緊密的聯繫,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探討:
1. 佛法傳承與弘揚的使命: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以神通力展現了佛國的莊嚴清淨,並以寶積長者子為代表,鼓勵大眾發菩提心,修學佛法,將佛法傳承下去。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以犀利的言辭,批評了舍利弗等大弟子未能真正理解佛法精髓,不能以善巧方便來引導眾生,顯示了弘揚佛法需要智慧與慈悲。
- 菩薩品第四 中,維摩詰居士以「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的開示,點明了修學佛法的真諦在於破除我執、證悟實相,而這也是弘揚佛法的根本目的。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以自身病痛為喻,闡釋了菩薩以「無所得」 的心來行菩薩道,並以「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來強調唯有真正解脫才能度脫眾生,這也是佛法傳承的精髓所在。
- 法供養品第十三 中,藥王如來和王子月蓋的故事,說明了 法供養是殊勝的供養,而守護正法、弘揚佛法,是最殊勝的法供養。
- 囑咐累品第十四 中,佛陀將弘揚佛法的重任交給彌勒菩薩,並期許大乘佛法能在末法時期繼續流傳,這也體現了佛法傳承與弘揚的重要性 。
2. 菩薩應具備的德行: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讚歎了三萬兩千位菩薩的功德,他們「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為眾生樹立了修行的典範。
- 方便品第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身作則,示現了在家菩薩「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的修行風範,並以種種善巧方便來饒益眾生,為後世菩薩樹立了榜樣。
- 菩薩品第四 中,維摩詰居士開示了「直心是道場」,並列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 等菩薩應修學的法門,為菩薩修行指明了方向。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說明了「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和慈悲來面對世上的苦難。
- 觀眾生品第七 中,維摩詰居士以譬喻的方式,開示了菩薩「觀於眾生,應無所住」 的智慧,以及「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等菩薩慈悲的廣大境界。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闡述了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的修行方法,說明菩薩應積極入世,以種種方便力來教導眾生,同時也要保持內心的清淨,不執著於任何境界。
- 囑咐累品第十四 中,佛陀教導彌勒菩薩「當知菩薩有二相」, 「好於雜句文飾之事」 是新學菩薩, ** 「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 是久修道行,並指出了菩薩「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 和「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 的兩種過失,為菩薩的修行提出了警示。
3. 面對末法時期的挑戰:
- 不思議品第六 中,維摩詰居士指出「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說明了在末法時期,魔擾會更加嚴重,菩薩修行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 佛道品第八 中,文殊師利菩薩以「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的譬喻,點明了眾生在煩惱中才能生起菩提心,而聲聞、緣覺因為斷除了煩惱,反而難以發起無上菩提心,這也預示了末法時期眾生修行會更加困難。
- 囑咐累品第十四 中,佛陀將弘揚佛法的重任交付給彌勒菩薩,並期許大乘佛法能在末法時期繼續流傳,正顯示了佛陀對末法時期佛法衰微的擔憂 ,以及對未來眾生的慈悲。
總而言之,囑累品第十四以「傳承」與「弘法」為核心,總結了《維摩詰經》的精髓,並將弘揚大乘佛法的重任交付給後世菩薩。本章也與其他十三章相互呼應,共同展現了《維摩詰經》中豐富而完整的思想體系,為末法時期的眾生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