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第四】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第四】
這段經文出自《維摩詰經·菩薩品》,描述了佛陀要彌勒菩薩、光嚴童子、持世菩薩及善德等前往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居士,但他們都推辭了。 他們各自回憶與維摩詰過去的相遇,維摩詰皆以其精妙的教化,令許多人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成佛之心) 。 經文中,維摩詰的教誨涵蓋 諸多菩薩行,例如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以及 對菩提的深刻理解,其核心思想在於 超越執著、明心見性,並體現了佛法的平等性和自在性。這些故事旨在說明維摩詰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以及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闡述深奧佛理的能力,最終突顯了佛法的真正內涵。
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菩薩品第四: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菩薩境界的超越性: 本品延續弟子品第三的脈絡,展現出維摩詰居士超越一般菩薩的境界。諸位大菩薩,包括彌勒菩薩、光嚴童子、持世菩薩等等,都因自身經歷,自覺不足以探望維摩詰。這凸顯了維摩詰在智慧、辯才、神通和方便法門上的高超境界,更深化了菩薩道的多元面向。
- 般若智慧的深邃: 維摩詰對菩薩們的教導,揭示了般若智慧的深邃內涵。他以「不二」、「無生」、「寂滅」等概念,引導菩薩們超越對立分別的思維模式,體悟諸法實相的空性。例如,他指出彌勒菩薩受記成佛並非依靠過去、現在、未來任何一種時間概念,而是超越時間,證悟無生之理。
- 菩薩道的實踐: 維摩詰不僅闡述般若智慧,更以行動示範菩薩道的實踐。他教導天女「無盡燈」的法門,鼓勵她們在魔宮中繼續修行,以慈悲和智慧去度化眾生。他也教導善德長子以「法施」取代「財施」,並以神力示現,令眾人見證法施的功德,引導眾生走向更深層次的布施。
批判思考:
- 對傳統菩薩觀的挑戰: 維摩詰的言行,挑戰了人們對傳統菩薩觀的理解。他以在家居士的身份,展現出超越出家菩薩的境界,打破了人們對於菩薩身份和修行方式的刻板印象。這也暗示了 菩薩道並無定式,只要心懷慈悲,以智慧方便利益眾生,無論何種身份,皆可稱為菩薩。
- 對修行次第的反思: 維摩詰對菩薩們的教導,也促使人們反思修行的次第和方法。他強調 般若智慧是菩薩道的核心,而神通、法力等僅是方便法門,不可執著。他更指出,修行不應局限於形式和次第,而應根據眾生的根器,善巧運用各種方法,引導眾生走向解脫。
- 對大乘佛法的深化: 維摩詰的言行,不僅是對大乘佛法的闡釋,更是對其深化和發展。他將大乘佛教的慈悲和智慧,更 concrete 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以更貼近眾生的方式去傳播佛法,使佛法更具 practical 和 social 的意義。
系統思考:
- 維摩詰與佛陀的關係: 本品中,維摩詰展現出的境界,似乎超越了佛陀的弟子,甚至超越了諸位大菩薩。但這並非要貶低佛陀或菩薩,而是要 彰顯佛法的博大精深,以及修行證悟的多元可能性。維摩詰的言行,是佛陀教法的補充與完善,也豐富了佛教的思想體系。
- 菩薩品與其他品的關係: 菩薩品延續了弟子品中對修行本質的探討,並將其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維摩詰對菩薩們的教導,為後續的方便品和佛國品提供了更深層的理論基礎。菩薩們在經歷維摩詰的教誨後,更能理解並接受維摩詰所展現的方便法門和佛國境界。
- 菩薩品與整個佛教思想的關係: 菩薩品所展現的維摩詰的思想和行為,對整個佛教思想體係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 打破了傳統佛教的框架,拓展了菩薩道的內涵,也為大乘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菩薩品第四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菩薩品第四 主要闡述了菩薩應如何修行,如何降伏魔怨,如何利益眾生,並以眾多菩薩前往維摩詰居士處問疾為背景,展現了菩薩道的殊勝與菩薩行的多樣性。此章節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 菩薩道的修行與實踐: 菩薩品第四中,維摩詰居士對彌勒菩薩、光嚴童子等人開示了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包括以直心為道場、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成就道場、降伏四種魔、斷除一切煩惱、饒益一切眾生 等。這些教誨也與其他章節中對菩薩行的闡述相呼應,例如: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列舉了三萬二千位菩薩的名字,並描述了他們的功德和修行境界,展現了菩薩道的殊勝。
- 方便品第二 中,維摩詰居士示現了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以無量方便饒益眾生,體現了菩薩道的實踐。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教導舍利弗等大弟子,展現了菩薩的智慧和辯才,也體現了菩薩以方便善巧來度化眾生的修行方法。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詳細闡述了菩薩在面對疾病時,應如何運用方便和智慧來調伏其心,以及如何以大悲心饒益一切眾生。
- 觀眾生品第七 中,維摩詰居士與文殊師利菩薩探討了菩薩如何觀於眾生,以及如何行慈悲喜捨等菩薩行。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示現神通力,將大眾和師子座置於掌中,並以香飯供養大眾,展現了菩薩的廣大願行和自在神通。
- 破除對菩提的執著: 菩薩品第四中,維摩詰居士對彌勒菩薩說:「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在於內心的清淨和覺悟,這也呼應了: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強調「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說明了心淨是成就菩提的關鍵。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教導菩薩應「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去除我執才能達到心淨,進而成就菩提。
-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中,眾多菩薩闡述了入不二法門的途徑,核心思想也是破除二元對立的執著,證得究竟解脫,而解脫也是菩提的體現。
- 菩薩道場的廣泛性: 菩薩品第四中,維摩詰居士開示了菩薩道場的廣泛性,指出菩薩「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明了菩薩的修行不局限於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成就道業。這也呼應了: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對舍利弗等人提出的修行方法,都帶有破除執著的意味,強調不應執著於宴坐、說法、出家等外在形式,而應體會其真義。
- 方便品第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身疾為緣,為前來問疾者說法,令其發菩提心,這也體現了菩薩道場無處不在。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也強調菩薩不應住於調伏、不調伏心,要離此二法,才能契入菩薩行,而菩薩行也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實踐的。
總而言之,菩薩品第四以眾多菩薩前往維摩詰居士處問疾為線索,闡述了菩薩道的修行與實踐、破除對菩提的執著、菩薩道場的廣泛性等重要思想,這些思想也與其他十三章節的內容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維摩詰經》豐富而完整的思想體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