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香積佛品第十】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香積佛品第十】
這段經文節錄自《維摩詰經·香積佛品》,主要描述維摩詰菩薩為了回應舍利弗對菩薩們飲食的疑問,藉由神通力展現香積佛國的盛況。 香積佛國以香氣聞名,一切皆以香為本,菩薩們食用香氣遍及十方世界的香飯。維摩詰更化現菩薩前往香積佛國,向香積佛請求香飯,帶回娑婆世界供養大眾, 藉此展現佛國的殊勝與釋迦牟尼佛的大悲。經文也藉此比較了娑婆世界與香積佛國的不同, 闡述釋迦牟尼佛以各種方便法門度化眾生,以及娑婆世界獨特的十種善法,突顯娑婆世界的價值。最後,維摩詰與文殊師利闡述菩薩應修行的八種法門, 強調菩薩的大悲與利他精神,最終引導眾生發菩提心。 整段經文以奇特的景象與對比,說明佛法的廣大與菩薩行持的精髓。
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昇于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是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毘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婬,是邪婬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悋,是慳悋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香積佛品第十: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香積佛國: 本品以香積佛國的殊勝景象,象徵了清淨佛土的莊嚴與美麗。香積佛國以香氣為一切,從建築、土地到飲食,皆由香氣構成,代表著超越物質、清淨無染的境界。此外,香積佛國中唯有菩薩眾,沒有聲聞、辟支佛,暗示著大乘菩薩道的殊勝與究竟。
- 法施第一: 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示現香積佛國,並派遣化菩薩前往求取香飯。他強調法施的重要性,認為以香飯供養大眾,能令樂小法者趣入大乘,使如來名聲普聞,遠勝過物質上的布施。
- 超越分別,量週沙界: 化菩薩取得香飯後,回到維摩詰居士的家中。維摩詰居士以神力變現出九百萬師子座,容納從香積佛國前來的九百萬菩薩,並令香飯充滿所有容器,乃至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香氣。這象徵著菩薩道廣大無邊,能以一粒香飯,普利無量眾生。
- 心淨則土淨: 香積佛國的清淨莊嚴,也反映了心淨則國土淨的思想。香積菩薩提到,在香積佛國中,菩薩聞香即能入定,成就一切功德,這代表著內心清淨,則能感召清淨的環境。
批判思考:
- 對聲聞乘的批判: 本品中,舍利弗等聲聞弟子,見到香飯數量有限,擔心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化菩薩則斥責他們以「小德小智」來衡量如來無量福慧。這再次顯示了聲聞乘的限制,以及菩薩道超越思維的廣大境界。
- 對形式主義的批判: 維摩詰居士以香飯來象徵佛法,並強調以香飯供養大眾,能令其得入律行,這批判了執著於形式、儀式的修行方式,強調佛法的真諦在於內心的轉化,而非外在的表現。
- 對娑婆世界修行的肯定: 香積佛國的菩薩,對娑婆世界菩薩的修行表示讚歎,認為他們在五濁惡世中,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其功德更勝過在清淨佛土中修行百千劫。這體現了維摩詰經肯定娑婆世界修行的思想,也鼓勵眾生在煩惱的世間中,精進修行,成就佛道。
系統思考:
- 香積佛品與其他品的關係: 香積佛品延續了前幾品對心淨、方便、空性、觀眾生、佛道以及不二法門的討論,並以香積佛國的示現,將這些概念具體化,展現了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與目標。
- 維摩詰經與整個佛教思想的關係: 香積佛品以其生動的譬喻和深刻的論述,闡釋了大乘佛教心淨則土淨、法施第一、慈悲方便等核心思想,也為後世佛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香積佛品第十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香積佛品第十主要闡述了「法供養」的殊勝功德,並以香積佛國的香飯供養為例,彰顯了佛法超越時空、無窮無盡的特性,以及菩薩以種種方便來饒益眾生的精神。
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法供養」,並與其他十三章的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繫:
- 法供養勝過一切供養:
- 在法供養品第十三 中,釋提桓因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以七寶塔供養佛陀舍利,並以香花、瓔珞等供養佛陀一劫或減一劫為例,詢問佛陀其人所種福德是否為多。佛陀告訴他,聞 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其福德更勝前者。因為佛陀菩提,皆從法而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所以福德也不可限量。
- 在 香積佛品第十 中,也以香積佛的香飯供養為例,說明 法供養的殊勝功德。香飯代表佛法,能令眾生身心安樂,得到解脫。
- 菩薩以種種方便饒益眾生:
- 在方便品第二 中,詳細描述了維摩詰居士作為在家菩薩,如何以“善巧方便” 來饒益眾生,例如“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 在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闡述了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的修行方法,說明菩薩如何積極入世,以種種方便力來教導眾生。
- 在香積佛品第十 中,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香積佛國的香飯帶到娑婆世界,令無數眾生得以享用,並藉此因緣,為眾生說法,使其發起菩提心。
- 佛法超越時空、無窮:
- 在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以神通力,讓眾人見到了莊嚴清淨的佛土,並開示**“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
- 在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妙喜世界移至娑婆世界,令眾生親見清淨佛土,並藉此鼓勵眾生修行佛法,求生淨土。
- 在香積佛品第十 中,香積佛國的香飯,「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這也像徵了佛法的無窮無盡 與廣大無邊,能夠滿足一切眾生的需求。
- 應機說法、善巧調伏:
- 在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批評了舍利弗、目犍連等大弟子「不應說法」,因為他們未能觀照眾生根機,只是一味地說教,而沒有真正做到「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
- 在香積佛品第十 中,維摩詰居士解釋了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的原因,因為此土眾生* 「剛強難化」*。
- 這也說明了佛陀和菩薩會根據眾生的根機和時機,以不同的方式來教化眾生,有時會“示現受生”,以方便力 來引導眾生走向解脫。
總而言之,香積佛品第十 以「法供養」為核心,闡述了法供養的殊勝功德,以及佛法超越時空、無窮無盡的特性。 ** 本章也體現了菩薩以種種方便來饒益眾生** 的精神,並強調了應機說法、善巧調伏 的重要性,與其他十三章節的內容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維摩詰經》豐富而完整的思想體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