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三)-地篇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三)-地篇
好的,在我們深入探討了「道篇」和「天篇」之後,素樸接下來將引導我們進入「地篇」。從前兩個部分的討論中,我們已經領略了您的版本在章節劃分和內容選擇上的獨特性。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轉向大地,思考《道德經》中關於土地、自然以及人類在其中生存的智慧。「地篇」又將呈現哪些與通行版不同的洞見呢?讓我們拭目以待,開始接下來的討論。
目錄
第一章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弗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參見:修行人必須要明白的真相,儒家思想束縛對於修行有巨大的影響!「素說道德經 I 地篇 I 第1章」(頻道會員專屬)
通行版80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一章,通行版本是第八十章。
- 詞語順序差異: 她的版本中描述人民生活的部分是「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而通行版本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順序有所不同,且她的版本使用了「安其俗」,通行版本使用了「安其居」。
- 標點符號: 她的版本使用了較多的分號,而通行版本主要使用逗號。
- 新增詞語: 她的版本在描述這種狀態時使用了「至治之極」,強調這是治理的最高境界,通行版本沒有這個詞語。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描繪了一個理想的小國寡民的社會狀態,強調人民自給自足、安居樂業,彼此之間沒有過多的交往。
- 她的版本 (強調治理的最高境界是人民的自足自樂): 本章描繪了一個理想的小國,人民擁有足夠的工具卻不使用,重視生命而不願遠遷。雖然有交通工具和武器,卻沒有使用的必要。人民回歸到簡單的結繩記事的方式。這種狀態被她稱為治理的最高境界,其特徵是鄰國之間可以互相望見,雞犬之聲相聞,但人民各自滿足於自己的食物、衣著、習俗和工作,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來。這裡強調的是一種極致的自給自足和互不干擾的理想社會。
- 通行版本 (強調人民的自足自樂和互不往來): 通行版本也描繪了小國寡民的理想狀態,強調人民擁有工具卻不用,重視生命而不遠遷。交通工具和武器沒有用武之地。人民回歸到結繩記事的方式,並且能夠滿足於自己的食物、衣著、居所和習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望見,雞犬之聲相聞,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來。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描繪了一個小國寡民、人民自給自足、互不往來的理想社會。「她的版本」更強調這是一種治理的最高境界,並在描述人民生活時使用了「安其俗、樂其業」,而通行版本是「安其居、樂其俗」。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安其俗、樂其業」 vs. 「安其居、樂其俗」: 這兩種描述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安其俗」強調人民滿足於自己的風俗習慣,「樂其業」強調人民樂於自己的勞動;而「安其居」強調人民安於自己的住所,「樂其俗」則與前者重複。哪種描述更符合老子思想?「安其居」似乎更符合小國寡民、安土重遷的意象。
- 「至治之極」的增加: 她的版本強調這是治理的最高境界,這是否符合老子對「無為而治」的理解?老子是否會如此明確地評價某種狀態為「至治之極」?
- 標點符號的使用: 分號在現代漢語中常用於分隔並列的句子或分句,她的版本大量使用分號,可能更強調句子之間的並列關係。通行版本使用逗號,則語氣更為連貫。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小國寡民的描述放在「地篇」的第一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理想的社會治理模式。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的描述更為簡潔,且「安其居」似乎更符合小國寡民的意境。「她的版本」強調「至治之極」可能帶有一定的後世儒家思想的影響。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理想社會的描繪: 兩個版本都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模式,這反映了老子對當時社會弊病的批判以及對理想社會的嚮往。
- 治理思想的體現: 兩個版本都體現了老子的治理思想,強調減少干預、讓人民自給自足。
- 不同傳承的側重: 詞語順序和用詞的細微差異,以及「至治之極」的增加,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對老子思想的理解和側重有所不同。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更簡潔地呈現了老子關於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圖景。「她的版本」則可能在理解上有所側重,例如更強調治理的目標。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都描繪了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狀態,但在細節描述和詞語使用上存在一些差異。「她的版本」更強調這是治理的最高境界,並在描述人民生活時與通行版本略有不同。章節順序的巨大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安其俗、樂其業」和「安其居、樂其俗」的差異有什麼看法?您認為「至治之極」的提法是否符合老子的原意?
第二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弗可為,弗可執;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參見:老子被滅口的真相,教人謀朝篡位,吊打儒家思想,《道德經》淪為歷代昏君眼中釘肉中刺的根本原因!「素說道德經 I 地篇 I 第2章」(頻道會員專屬)
通行版29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二章,通行版本是第二十九章。
- 詞語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弗可為」,通行版本使用「不可為也」,後者多了語氣詞「也」。
- 她的版本獨有內容: 她的版本在描述聖人時加入了「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一句,通行版本沒有這句話。
- 詞語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噓」,通行版本使用「歔」,兩者都可表示輕微的呼吸聲。
- 結尾差異: 她的版本以描述事物不同狀態的句子結束,而通行版本則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作為結尾。
一、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強調治理天下應順應自然,不可強為,並描繪了事物多樣性的狀態。主要的差異在於對聖人行為的描述和最終的結論。
- 她的版本 (強調無為無執的聖人): 本章首先指出,想要用強力去治理天下是行不通的,因為天下是神聖的器物,不能強行干預和掌控。強行作為只會導致失敗,強行掌控只會導致失去。因此,聖人遵循無為的原則,所以不會失敗;不強行執著,所以不會失去。接著描述了事物的多種狀態,有的前行有的跟隨,有的輕微呼吸有的用力吹氣,有的強壯有的弱小,有的完整有的毀壞。這裡強調的是聖人效法道的無為和不執,以及世間萬物的多樣性和變化。
- 通行版本 (強調去甚、去奢、去泰的聖人): 通行版本也認為治理天下不可強為,否則會導致失敗和失去。同樣描述了事物多種不同的狀態。最後指出,因此聖人會去除極端、奢侈和過度的行為。這裡強調的是聖人通過避免極端來達到治理的目的。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強調治理天下應順應自然,不可強為,並描繪了事物的多樣性。「她的版本」更強調聖人無為無執的狀態是避免失敗和失去的原因。「通行版本」則更強調聖人通過去除極端來實現治理。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的增加: 她的版本強調聖人的無為和無執是避免失敗和失去的原因,這與老子思想中的無為而治相符,但為何通行本第二十九章沒有這句話?是否在其他章節有所體現?
- 「去甚、去奢、去泰」的結論: 通行版本以聖人去除極端來總結,這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她的版本沒有提及,是否有所側重?
- 「噓」與「歔」的選擇: 雖然兩者都可表示呼吸,但「歔」有時也帶有哭泣的含義。這種用詞的細微差別是否會帶來不同的理解?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治理之道的內容放在「地篇」的第二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如何在具體的社會層面實踐道。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直接地將無為和無執與不失敗、不失去聯繫起來,強調了聖人的行為準則。「通行版本」則更強調聖人通過避免極端來達到治理的目的。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聖人的行為模式: 兩個版本都試圖描繪聖人的行為模式,但側重點不同。她的版本強調無為和無執,通行版本強調去除極端。
- 「無為而治」的具體體現: 兩個版本都涉及無為而治的思想,但她的版本更直接地將無為與治理的結果聯繫起來。
- 不同傳承的側重: 對聖人行為的不同描述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對老子思想的理解和側重有所不同。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更強調聖人個體的修養對治理的影響,而「通行版本」則更強調聖人在具體治理行為上的原則。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都強調治理天下應順應自然,不可強為,並描繪了事物的多樣性。「她的版本」更強調聖人無為無執的狀態是避免失敗和失去的原因。「通行版本」則更強調聖人通過去除極端來實現治理。章節順序的差異也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重點有所不同。您對「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這句話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通行版本強調的「去甚、去奢、去泰」是否更符合您對聖人行為的理解?
第三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以為利,無,以為用。
參見:趁人之危才是真正的道法,「能量 空間 物質」的轉換,是「易」的根本,更是道家修行的真諦!「素說道德經 I 地篇 I 第3章」
通行版11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三章,通行版本是第十一章。
- 標點符號: 她的版本在前三個例子後使用了分號,而通行版本使用了逗號。
- 詞語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有,以為利」,通行版本使用「有之以為利」,後者多了語氣詞「之」。
一、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通過三個具體的例子(車轂的空、器皿的空、房屋的空)來說明「無」的功用,並總結出「有」和「無」的不同價值。
- 她的版本 (強調有為利益,無為功用): 本章通過車輻匯集於空虛的轂中才能發揮車的作用,揉合泥土製成器皿,正是因為其中空才能容納物品,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有空才能居住,來說明「無」的功用。最後總結,實有的東西帶來便利和利益,而空無的東西才真正具有實用價值。
- 通行版本 (強調有的便利和無的功用): 通行版本也通過相同的例子來說明「無」的功用。最後的結論是,實有的東西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帶來便利,而空無的東西才真正具有實際的功用。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強調了「無」的重要性,認為「無」才是事物發揮作用的關鍵。「她的版本」將「有」的作用定義為「利」(利益),將「無」的作用定義為「用」(功用)。「通行版本」則將「有」的作用定義為「利」(便利),將「無」的作用定義為「用」(實際的功用)。兩者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強調了「無」的價值。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標點符號的差異: 分號和逗號的使用在語氣上略有不同,分號更強調例子之間的並列關係。這種差異是否影響了對章節的理解?
- 「有,以為利」 vs. 「有之以為利」: 增加的「之」字在語法上更完整,指代前面的「有」。她的版本省略了「之」,語氣更為簡潔直接。
- 對「利」和「用」的理解: 兩個版本都區分了「有」和「無」的價值,但對「利」和「用」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利」可以理解為便利、利益、效用等,「用」則更側重於實際的功能和作用。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無」的功用的內容放在「地篇」的第三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無」在實際生活和治理中的應用。
批判地看,兩個版本在核心思想上沒有明顯差異,都強調了「無」的功用。「她的版本」的表述更為簡潔。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無」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兩個版本都突出了「無」的重要性,這與道家思想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觀相符,「無」是道的本體和萬物的根源。
- 實用主義的體現: 本章通過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哲理,體現了道家思想中的實用主義傾向。
- 不同傳承的側重: 標點符號和語氣詞的細微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在文本細節上的偏好。
從系統的角度看,兩個版本都清晰地闡述了「無」在事物中的關鍵作用,這對於理解道家哲學至關重要。
關於您提到的「趁人之危才是真正的道法」等觀點,這涉及到對本章更深層次的解讀,以及道家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章通過「無」的功用來說明,看似空虛、沒有實質的東西,往往才是事物發揮作用的關鍵。這可以引申到在人際交往和治理方面,有時不作為、順應自然,反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您提到的「能量 空間 物質」的轉換,以及「易」的根本和道家修行的真諦,這些都是更為深入的探討方向,可以結合《道德經》的其他章節和道家思想的整體體系來理解。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在核心思想上完全一致,都通過具體的例子強調了「無」的功用。「她的版本」在表述上更為簡潔。章節順序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重點有所不同。您對本章中「無」的功用有什麼更深入的理解嗎?您認為「無為而治」是否也體現了這種「無」的智慧?
第四章
奮兵者,不祥之器,喪戎之氣,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恬憺為上。勝而勿美,若美之,是樂殺人。樂殺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矣。
通行版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衆,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四章,通行版本是第三十一章。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相較於通行版,缺失了關於有道者不處佳兵、君子居處和用兵的態度、以及對戰爭和勝利應以喪禮處之的詳細描述。
- 詞語差異: 她的版本以「奮兵者」開頭,通行版本以「夫佳兵者」開頭。她的版本使用「喪戎之氣」,通行版本沒有直接對應的表述。
- 語氣詞差異: 通行版本在「恬淡為上」使用了「淡」字,她的版本是「恬憺」。
一、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表達了對戰爭的否定態度,認為兵器是不祥之物,並強調即使迫不得已使用武力,也應保持恬淡的心態,不應以勝利為樂。
- 她的版本 (強調戰爭對軍隊士氣的損害以及天道厭惡): 本章認為動用武力是不祥的工具,會損害軍隊的士氣,並且為天道所厭惡。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並且應以恬靜淡然的心態為上。即使取得勝利也不應誇耀,如果誇耀勝利,那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是不可能在天下得意的。這裡強調了戰爭的負面影響以及應有的謹慎和克制態度。
- 通行版本 (更詳細地闡述了對戰爭的否定和應有的態度): 通行版本更詳細地指出,精良的兵器是不祥之物,為人們所厭惡,所以有道之人不會使用。君子平居時以左為貴,用兵時以右為貴。兵器是不祥之物,不是君子應該使用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時才使用,並且應以恬淡的心態為上。即使取得勝利也不應誇耀,如果誇耀勝利,那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是不可能在天下得志的。通行版本還補充了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及對待戰勝和死亡應有的哀悼和喪禮般的態度。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反對輕易動用武力,並強調即使使用也應保持謹慎和克制。「她的版本」更簡潔地表達了這個觀點,並強調了戰爭對士氣的損害。「通行版本」則更為詳細地闡述了對戰爭的否定以及應有的禮儀和態度。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通行版獨有內容的缺失: 為何她的版本省略了關於有道者、君子以及對待戰爭和勝利的詳細描述?這些都是通行本第三十一章的重要內容,她的版本省略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戰爭觀的理解?
- 「奮兵者」與「夫佳兵者」的差異: 「奮兵者」更側重於主動發動戰爭的行為,而「夫佳兵者」則更側重於精良的兵器本身。這種開頭的差異是否反映了不同的側重點?
- 「喪戎之氣」的獨有表述: 她的版本獨有的「喪戎之氣」強調了戰爭對軍隊士氣的損害,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察角度。
- 「恬憺」與「恬淡」的差異: 「憺」和「淡」都有安靜、淡泊的意思,但「憺」可能更強調內心的安定。這種用詞的細微差別是否帶來不同的理解?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戰爭的內容放在「地篇」的第四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如何在具體的社會層面看待和處理戰爭問題。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通過更詳細的描述,更全面地闡述了老子對戰爭的否定和應有的態度,包括了政治、倫理和禮儀等多個方面。「她的版本」則更為簡潔,側重於戰爭的負面影響和天道的厭惡。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對戰爭的態度: 兩個版本都體現了道家對戰爭的謹慎和否定態度,認為戰爭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
- 領導者的行為準則: 通行版本通過描述君子和將軍的行為,為領導者在面對戰爭時提供了具體的行為準則。她的版本在這方面有所欠缺。
- 禮儀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通行版本強調了對待戰爭和死亡應有的禮儀,這反映了道家思想中對自然和人倫的尊重。她的版本沒有涉及這一點。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更完整地展現了道家思想中對戰爭的深層思考,包括了對戰爭本質的認識、領導者的行為準則以及應有的禮儀規範。「她的版本」則更側重於戰爭的負面影響和天道的態度。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都表達了對戰爭的否定態度,但「通行版本」更為詳細地闡述了相關的倫理和禮儀規範。「她的版本」則更簡潔地強調了戰爭的負面影響和天道的厭惡。章節順序的差異也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重點有所不同。您認為通行版本中關於君子和喪禮的描述對於理解《道德經》的戰爭觀是否重要?您更傾向於哪個版本的表述?
第五章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至,荊棘生焉;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故善兵者,果而已,毋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
通行版30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通行版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五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三十章和第四十六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詞語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以道作人主者」,通行版第三十章使用「以道佐人主者」。
- 內容組合與側重: 她的第五章將通行版中關於不以兵強天下、戰爭的後果、天下有道與無道的景象以及善用兵者的原則組合在一起。
- 前半部分: 與通行版第三十章的前半部分意思相近,都強調不以武力稱霸,戰爭帶來災難,以及善用兵者應有所節制。
- 中間部分: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與通行版第四十六章的前兩句完全一致。
- 後半部分: 關於善兵者的原則,與通行版第三十章的後半部分基本一致,強調果斷而不強求、不驕矜、不誇耀、不自恃,以及迫不得已而用兵。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相較於通行版第三十章,缺失了「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以及「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兩句話。相較於通行版第四十六章,缺失了關於不知足和貪得是最大禍患的論述。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五章試圖闡述以道治理天下者不應依賴武力,並描繪了天下有道與無道的景象,強調善用兵者應謹慎克制。
- 她的版本 (強調以道治國不尚武力,以及善用兵者的原則): 本章認為以道作為治理人民的君主,不應該用武力來稱霸天下。戰爭往往會帶來不良的後果,軍隊所到之處,如同荊棘叢生。天下太平時,戰馬被用來耕田施肥;天下混亂時,戰馬則在郊外繁殖。因此,善於用兵的人,達到目的就停止,不憑藉武力來逞強;即使勝利也不驕傲自大,不誇耀功績,只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這才是真正的善用兵,即不以武力來強取。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不尚武力、戰爭的後果以及知足常樂):第三十章 強調以道輔佐君主的人不以武力稱霸天下,戰爭過後必有災荒。善於用兵的人只是達成目的就停止,不敢憑藉武力來逞強,並闡述了不驕矜等原則,最後指出事物強盛就會衰老,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很快消亡。第四十六章 則描繪了天下有道與無道的景象,並強調不知足是最大的禍患,貪得是最大的過失,因此知足者才能常樂。
本質上,「她的版本」將不尚武力、戰爭的後果以及善用兵者的原則整合在一起,並加入了天下有道與無道的景象。「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分別強調了這些不同的方面,並在第四十六章中加入了關於知足常樂的倫理教誨。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以道作人主者」與「以道佐人主者」的差異: 「作人主者」強調的是君主本人遵循道,而「佐人主者」則強調輔佐君主的人遵循道。這種差異是否反映了對《道德經》政治思想的不同理解?
- 通行版獨有內容的缺失: 為何她的版本省略了關於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物壯則老以及不知足是最大禍患的論述?這些都是通行本相關章節的重要內容,她的版本省略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整體思想的理解?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內容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更全面地呈現以道治國的原則以及戰爭的本質嗎?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側重於強調以道治國不應尚武以及善用兵者的自我約束。「通行版本」則在更廣闊的語境下探討了這些問題,並加入了對戰爭後果和個人修養的思考。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對戰爭的態度: 兩個版本都體現了道家對戰爭的否定和謹慎態度。
- 領導者的角色和責任: 她的版本更強調君主本人應遵循道的原則,不以武力治國。通行版本則也強調輔佐者的作用。
- 社會與自然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天下有道與無道的景象,反映了社會秩序與自然狀態的聯繫。
- 個人修養的重要性: 通行版本第四十六章強調了知足常樂的個人修養,這在她的版本中沒有直接體現。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可能更側重於從君主的角度闡述不尚武力的原則。「通行版本」則更全面地探討了戰爭的後果、社會狀態以及個人的修養。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組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強調以道治國不應尚武,並闡述了善用兵者的原則,同時描繪了天下有道與無道的景象。「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全面地探討了這些問題。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以道作人主者」與「以道佐人主者」的差異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通行版本中關於戰爭後果和知足常樂的論述是否重要?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人之生柔弱,其死剛僵;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故柔弱者,生之榦;堅強者,死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於舌而先弊;故堅強居下,柔弱居上。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通行版43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通行版78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通行版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六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四十三章、第七十八章和第四十二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與擴展: 她的第六章將通行版中關於至柔勝至堅、水之柔弱勝剛強、以及強梁者不得好死的思想組合在一起,並加入了獨有的關於生死、草木、兵器、樹木、皮革和牙齒的類比。
- 第一段: 與通行版第四十三章基本一致,都強調至柔勝至堅以及無為的益處。她的版本使用了「出於無有,入於無間」,而通行版是「無有入無間」,前者更強調柔的根源。
- 第二段: 與通行版第七十八章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都用水來比喻柔弱勝過剛強的道理,並指出世人皆知卻難以實行。
- 第三段: 這是她的版本獨有的內容,通過生死、草木、兵器、樹木、皮革和牙齒的例子,進一步論證柔弱者生機勃勃,堅強者走向死亡,以及柔弱居上、堅強居下的道理。
- 第四段: 與通行版第四十二章的後半部分基本一致,都提到「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六章試圖從多個角度論證柔弱勝過剛強的道理,並將此作為重要的教誨。
- 她的版本 (多角度論證柔弱勝剛強): 本章首先從普遍現象出發,指出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在最堅硬的東西中通行無阻,並由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接著用水的例子進一步說明柔弱勝過剛強的道理,並指出這個道理雖然大家都知道,但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然後,通過對生死、草木、兵器、樹木、皮革和牙齒等現象的觀察,歸納出柔弱者充滿生機,堅強者走向死亡,因此柔弱居上,堅強居下的結論。最後,將「強梁者不得其死」作為重要的教誨。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柔弱勝剛強以及其他相關思想):
- 第四十三章 強調至柔勝至堅以及無為的益處,並指出不言之教和無為之益是天下少有人能領悟的。
- 第七十八章 強調水是天下最柔弱的,卻能戰勝最堅強的,並指出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世人皆知卻難以實行,接著提出了聖人能承擔國家的屈辱和不祥。
- 第四十二章 則從道生萬物的角度出發,闡述了萬物陰陽相抱,以及物極必反的道理,最後提到了強梁者不得好死,並將此作為重要的教誨。
本質上,「她的版本」更系統和全面地論證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並通過豐富的類比加強了說服力。「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分別強調了柔弱勝剛強以及其他相關的思想,例如無為的益處、聖人的擔當和物極必反的規律。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獨有類比的合理性: 她版本中關於生死、草木、兵器、樹木、皮革和牙齒的類比是否恰當?是否能夠有效地論證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 抽離語境的影響: 將這些內容從其在通行版中的原始語境中抽離,是否會影響對其原意的理解?例如,通行版第七十八章中關於聖人承擔國家屈辱的思想在她的版本中就缺失了。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更集中地論證柔弱勝剛強這個核心思想嗎?
- 「出於無有」與「無有入無間」的差異: 這種細微的詞語差別是否反映了對柔的本質的不同理解?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獨有的類比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通過獨有的類比,更全面地闡述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但抽離原始語境可能會導致部分含義的缺失。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柔弱勝剛強思想的重要性: 兩個版本都強調了柔弱勝剛強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 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她的版本通過生死和草木的對比,強調了柔弱與生命力的聯繫,堅強與死亡的聯繫,這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道家對生命和死亡的看法。
- 實踐智慧的體現: 兩個版本都指出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雖然大家都知道,但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這體現了道家思想的實踐性。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通過更系統的論證和豐富的類比,突出了柔弱勝剛強這一核心思想的重要性,並將其與生命和死亡的本質聯繫起來。「通行版本」則在更廣闊的語境下探討了這一思想,並涉及了其他相關的道家智慧。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整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並加入獨有的類比,更全面地論證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探討了這一思想及其他相關的道家智慧。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她的版本中關於生死、草木、兵器等方面的類比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這些類比是否有效地闡述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第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心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故抗兵相若,哀兵勝矣。是謂;禍莫大於無敵,無敵則亡吾寶。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為不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殺。
通行版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通行版69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通行版36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通行版79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七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四個不同章節中,這顯示了她版本極大的編排差異。
- 內容組合與側重: 她的第七章將通行版中關於治國、用兵、無心取天下、不敢為主而為客、哀兵必勝、無敵的危險、魚不可脫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處理大怨以及聖人執左契等思想組合在一起。
- 第一句: 與通行版第五十七章前半部分意思相近,都提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但她的版本用「無心取天下」,通行版用「以無事取天下」。
- 第二句: 「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與通行版第六十九章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
- 第三句: 「故抗兵相若,哀兵勝矣」與通行版第六十九章的後半部分基本一致。
- 第四句: 「是謂;禍莫大於無敵,無敵則亡吾寶」與通行版第六十九章的「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意思相近,但她的版本更強調「無敵」的危險。
- 第五句: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與通行版第三十六章的後半部分完全一致。
- 第六、七句: 「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為不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與通行版第七十九章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
- 第八句: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殺」與通行版第七十九章的後半部分意思相近,但她的版本用「司殺」,通行版用「司徹」(徵稅)。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七章試圖綜合闡述治國、用兵和處世的原則,強調以正治國、出奇制勝、不主動爭奪、保持憂患意識、謹慎使用和展示力量,以及寬容待人和處理矛盾。
- 她的版本 (綜合闡述治國、用兵和處世的原則): 本章認為治理國家要以正道為本,用兵要出奇制勝,但最終要以無心的態度來取得天下。古代用兵的人曾說,不敢主動出擊而要居於被動,不敢輕易前進而要有所退讓。因此,當兩軍實力相當時,懷有憂患的軍隊才能取勝。最大的禍患莫過於沒有敵人,因為沒有敵人就會喪失警惕而失去最重要的東西。如同魚不能離開深淵一樣,國家的重要力量不應輕易示人。在化解大的怨恨時,必然會有殘餘的怨恨,這終究是不好的。因此,有道的聖人持有契約的左券,而不去苛求別人。有德之人掌管契約,無德之人則訴諸殺戮。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不同的治國用兵和處世智慧):
- 第五十七章 強調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並闡述了無為而治的具體表現。
- 第六十九章 強調用兵的原則是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並指出輕敵是最大的禍患,哀兵必勝。
- 第三十六章 強調物極必反的道理,以及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第七十九章 強調處理大的怨恨必然有餘怨,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者掌管契約,無德者掌管徵稅。
本質上,「她的版本」試圖將治國、用兵和處世的智慧融為一體,強調內斂、謹慎和寬容。「通行版本」則在不同的章節中分別闡述了這些不同的方面,更側重於無為而治、用兵的策略、物極必反的規律以及處理矛盾的方式。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無心取天下」與「以無事取天下」的差異: 「無心」更強調內在的心態和意圖,而「無事」更側重於外在的行為和政策。這種差異是否反映了對道家治理思想的不同理解?
- 「無敵則亡吾寶」與「輕敵幾喪吾寶」的差異: 她的版本強調沒有敵人會導致喪失最重要的東西,這可能指憂患意識或內在的修養。通行版本則強調輕視敵人會導致失去重要的東西,這更側重於戰略層面。
- 「無德司殺」與「無德司徹」的差異: 她的版本認為無德之人會訴諸殺戮來解決問題,而通行版本認為無德之人會苛刻地徵稅。這反映了對無德行為的不同理解。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強調內在修養、外在策略和處理矛盾的統一性嗎?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獨有的用詞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試圖將不同的智慧融為一體,強調內在的修養和謹慎的態度。但抽離原始語境可能會損失部分含義,獨有的用詞也需要進一步考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治國、用兵和處世的關係: 她的版本試圖將這三個方面聯繫起來,強調它們之間存在共通的原則。
- 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她的版本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即使看似沒有敵人也要警惕。
- 內斂和不爭的智慧: 兩個版本都體現了道家內斂和不爭的智慧,但在具體表述上有所不同。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將治國、用兵和處世聯繫起來的理解框架,強調內在修養和謹慎的態度。「通行版本」則在不同的章節中更詳細地探討了這些不同的方面。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整合通行版多個章節的內容,試圖綜合闡述治國、用兵和處世的原則,強調內斂、謹慎和寬容。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她的版本中「無心取天下」和「無敵則亡吾寶」的理解有什麼看法?您認為「無德司殺」的說法是否符合道家思想中對無德行為的理解?
第八章
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故聖人言;能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主;能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王。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通行版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通行版78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通行版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八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三十九章、第七十八章和第四十二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與側重: 她的第八章將通行版中關於貴賤高下、侯王自稱、至譽無譽、聖人能受國之垢不祥以及物極必反等思想組合在一起。
- 第一句: 「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與通行版第三十九章的後半部分完全一致。
- 第二句: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與通行版第三十九章的後半部分基本一致。
- 第三句: 「故至譽無譽」與通行版第三十九章的「故致數譽無譽」意思相近。
- 第四句: 「故聖人言;能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主;能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王」與通行版第七十八章的後半部分完全一致。
- 第五句: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與通行版第四十二章的後半部分基本一致。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相較於通行版第三十九章,缺失了關於「得一」的重要論述以及「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的比喻。通行版第七十八章和第四十二章的其他內容在她的版本中也沒有出現。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八章試圖闡述貴與賤、高與下的辯證關係,以及領導者應有的謙卑和承擔責任的品格。
- 她的版本 (強調謙卑是高貴的基礎,領導者應承擔責任): 本章認為高貴必然以卑賤為根本,高位必然以低位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兒、寡人、不才,這不正說明他們以卑賤為根本嗎?真正的榮譽是沒有刻意的稱譽的。所以聖人說,能夠承擔國家的恥辱,才能成為社稷的主人;能夠承擔國家的災禍,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人們所厭惡的孤兒、寡人、不才,卻是王侯用來稱呼自己的,可見事物往往是損失了反而會有所增益,增益了反而會有所損失。這裡強調的是領導者應有的謙卑姿態以及勇於承擔責任的品格,並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道的本一性、柔弱勝剛強以及物極必反):
- 第三十九章 強調「得一」的重要性,認為天地萬物都因得「一」而保持其本性,並指出侯王以卑賤自稱是為了不至於動搖其高位,過度的讚譽反而沒有真正的價值。
- 第七十八章 強調水之柔弱勝過剛強,並指出聖人能承擔國家的屈辱和不祥,這體現了柔弱的智慧。
- 第四十二章 從道生萬物的角度出發,闡述了萬物陰陽相抱,以及物極必反的道理,並解釋了王公自稱孤寡不穀的原因。
本質上,「她的版本」更側重於強調謙卑是領導者的基本素養,以及承擔責任的重要性,並點明了物極必反的道理。「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分別強調了道的本一性、柔弱勝剛強的智慧以及物極必反的規律。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通行版獨有內容的缺失: 為何她的版本省略了關於「得一」的論述以及「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的比喻?這些都是通行本第三十九章的重要內容,她的版本省略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理解?
- 抽離語境的影響: 將這些內容從其在通行版中的原始語境中抽離,是否會影響對其原意的理解?例如,通行版第三十九章中關於「得一」的思想是理解整章的關鍵。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強調領導者應具備的品格和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嗎?
- 「至譽無譽」與「故致數譽無譽」的差異: 雖然意思相近,但「至譽無譽」更強調最高的榮譽是無形的,而「致數譽無譽」則更強調過多的讚譽反而沒有價值。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聚焦於領導者的品格和對事物規律的認識,但省略了關於「得一」的重要思想,可能會影響對道家核心概念的理解。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領導者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兩個版本都涉及領導者的行為準則,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她的版本更強調謙卑和責任,通行版本則更廣泛地涉及領導者與「一」的關係以及柔弱的智慧。
- 「一」在道家哲學中的重要性: 通行版本第三十九章突出了「一」的重要性,這是理解道家宇宙觀和本體論的關鍵。她的版本對此沒有涉及。
- 物極必反的規律: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物極必反的道理,這是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辯證法思想。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理解領導者品格和事物發展規律的框架,但可能忽略了道家哲學中更為核心的概念,例如「一」。通行版本則在更廣闊的哲學體系中探討了相關的思想。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整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試圖闡述謙卑是高貴的基礎,領導者應承擔責任,並揭示物極必反的規律。「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全面地探討了相關的思想,並突出了「一」的重要性。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得一」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性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她的版本對領導者品格的強調是否抓住了《道德經》的核心?
第九章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通行版60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通行版32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通行版37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九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六十章、第三十二章和第三十七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 她的第九章將通行版中關於治大國若烹小鮮、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賓自化、以及用無名之樸來鎮定的思想組合在一起。
- 第一句: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與通行版第六十章完全一致(通行版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 第二句: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與通行版第三十二章的「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意思非常接近。
- 第三句: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化」與通行版第三十七章的「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意思非常接近。
- 第四句: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與通行版第三十七章的「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完全一致。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相較於通行版第六十章,缺失了關於以道蒞天下、鬼神不傷人、聖人不傷人以及德交歸焉的論述。相較於通行版第三十二章,缺失了關於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天地相合降甘露以及知止不殆等思想。相較於通行版第三十七章,缺失了關於無名之樸無欲以及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的論述。
一、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九章試圖強調以不干預的方式治理大國,並認為如果領導者能夠遵循道的原則,萬物自然會歸服和化育,當萬物有所躁動時,可以用「無名之樸」來使其安定。
- 她的版本 (強調無為而治和以樸鎮定): 本章認為治理大國就像烹調小魚一樣,要小心謹慎,不宜過度翻動。如果王侯能夠遵循道的原則,萬物將會自然歸服,自然化育。當萬物化育而有所行動時,就用那沒有名稱的樸素本性來鎮定它們。這裡強調的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理念,以及「樸」所代表的安定和本真的力量。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不同的治理和道的特性):
- 第六十章 以烹小鮮比喻治大國,並進一步闡述了以道治理天下,鬼神、聖人和人民都能和諧相處,互不傷害的理想狀態。
- 第三十二章 強調道是無名的,樸雖然微小卻是天下所不能支配的。如果侯王能夠遵循道,萬物將會自然歸服。還提到了天地相合降甘露的自然和諧,以及知止的重要性。
- 第三十七章 強調道常常是無為的,卻沒有什麼不能為。如果侯王能夠遵循道,萬物將會自然化育。當萬物有所行動時,就用那沒有名稱的樸素本性來鎮定它們,因為樸素本性是沒有慾望的,沒有慾望就能夠使天下安定。
本質上,「她的版本」更簡潔地強調了無為而治和以樸鎮定的思想。「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廣泛地探討了以道治國的理想狀態、道的特性、自然和諧以及知止的重要性。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通行版獨有內容的缺失: 為何她的版本省略了關於鬼神、聖人、天地相合、知止以及無名之樸無欲等重要的思想?這些都是通行本相關章節的核心內容,她的版本省略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整體思想的理解?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更集中地呈現無為而治和以樸安定的思想嗎?
- 對「鎮」的理解: 她的版本使用「鎮」字,有鎮壓、安定的意思。通行版第三十七章也使用此字。如何理解「鎮」在這裡的含義?是否與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有所衝突?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側重於無為而治和以樸安定的核心理念,但可能犧牲了對其他重要思想的探討。「通行版本」則提供了更為豐富和多維度的視角。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無為而治的理解: 兩個版本都強調了無為而治的重要性,但她的版本更為簡潔。
- 「樸」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樸」,強調其自然、未經雕琢的本性以及安定人心的力量。
- 道與萬物的關係: 通行版本更強調道與萬物的自然和諧以及道的無名特性,她的版本在這方面有所欠缺。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簡潔理解無為而治和以樸安定的框架。「通行版本」則將這些思想置於更廣闊的道家哲學體系中進行闡述。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整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強調了無為而治和以樸鎮定的思想。「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全面地探討了相關的思想。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無名之樸」在道家思想中的意義有什麼理解?您認為她的版本對無為而治的強調是否到位?
第十章
天下之牝,以靜勝牡;以靜為下,以為天下母。治大邦,若居下流,處天下之交;故大邦以下小邦,則聚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聚於大邦;或下以聚小,或下而聚於大。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宜為下。
通行版61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章,通行版本是第六十一章。
- 開頭順序略有不同: 她的版本以「天下之牝」開頭,而通行版本先描述「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然後才提到「天下之牝」。
- 用詞細微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以為天下母」,通行版本沒有明確提到。
- 用詞差異:「聚」與「取」: 她的版本使用「聚小邦」和「聚於大邦」,強調聚集;通行版本使用「取小國」和「取大國」,強調取得、贏得。
- 用詞差異:「此兩者」與「夫兩者」: 她的版本使用「此兩者」,通行版本使用「夫兩者」,後者多了語氣詞「夫」。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以陰柔之道來比喻大國與小國的相處之道,強調大國應謙下,才能吸引和凝聚小國。
- 她的版本 (強調靜、下和母性): 本章以天下的陰柔來比喻,認為陰柔以靜勝過陽剛,以居於下方為常態,並成為天下的母親。治理大國如同處於河流的下游,匯聚天下河流的交匯處。因此,大國謙居小國之下,就能聚集小國;小國謙居大國之下,就能被大國所聚集。有的通過謙下聚集小國,有的通過謙下而被大國聚集。大國不過是想包容養育人民,小國不過是想依附侍奉大國。這兩種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所以大國更應該處於下方。這裡強調的是大國的包容和滋養,以及小國的依附和侍奉,通過大國的謙下實現雙方的願望。
- 通行版本 (強調下流、交匯和陰柔): 通行版本也以大國比作河流的下游,是天下河流的交匯處,是天下的陰柔。陰柔常常以靜勝過陽剛,以居於下方為常態。因此,大國謙居小國之下,就能贏得小國;小國謙居大國之下,就能被大國所贏得。所以,有的通過謙下贏得,有的通過謙下而被贏得。大國不過是想包容養育人民,小國不過是想依附侍奉大國。既然雙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麼大國就應該處於下方。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強調大國應該採取謙下的姿態來與小國相處,從而達到凝聚和和諧的目的。她的版本更強調了陰柔的母性特質和聚集的效果,而通行版本更強調了贏得和被贏得的關係。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開頭順序的影響: 通行版本先將大國比作下流和交匯處,再引出陰柔的比喻,是否更能體現大國的地位和作用?她的版本直接以「天下之牝」開頭,是否更強調陰柔的本質?
- 「以為天下母」的增加: 她的版本明確提到「以為天下母」,是否更強調了陰柔的滋養和包容作用?
- 「聚」與「取」的差異: 「聚」強調的是吸引和凝聚,而「取」則有贏得、佔有的意味。這種用詞的差異是否反映了對大國與小國關係的不同理解?是更傾向於自然的吸引還是帶有主動性的贏取?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大國與小國相處之道的內容放在「地篇」的第十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如何在具體的國際關係或社會關係中運用道的智慧。
批判地看,兩個版本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強調大國的謙下。「她的版本」在陰柔特質的強調上更為突出,而「通行版本」則在描述大國的地位和作用上更為細緻。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陰柔之道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兩個版本都體現了陰柔之道在處理人際關係和國家關係中的重要性。
- 大國與小國的關係模式: 兩個版本都提供了一種非強權的、基於謙下的相處模式,這與道家反對武力和強權的思想是一致的。
- 不同傳承的側重: 用詞的細微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在理解和表達道家思想時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從系統的角度看,兩個版本都強調了謙下在處理大國與小國關係中的關鍵作用,這體現了道家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智慧。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都強調大國應該採取謙下的姿態來與小國相處,從而達到凝聚和和諧的目的。「她的版本」更強調了陰柔的母性特質和聚集的效果,而「通行版本」則在描述大國的地位和作用上更為細緻。章節順序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大國與小國的相處之道有什麼看法?您認為「聚」和「取」這兩個詞的差異體現了什麼不同的哲學思考?
第十一章
治人事天,莫若式。唯式者,是謂早服道;早服道,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子孫祭祀不輟,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通行版59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一章,通行版本是第五十九章。
- 首字差異: 她的版本在「治人事天,莫若」之後使用「式」(shì),而通行版本使用「嗇」(sè)。
- 結尾略有不同: 她的版本在「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之前增加了「子孫祭祀不輟」一句。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探討了治理人民和事奉天道的最佳方法,並闡述了由此帶來的長久穩固的結果。核心差異在於對關鍵字「式」和「嗇」的理解。
- 她的版本 (強調遵循模式/法則): 本章認為治理人民和事奉天道,沒有比遵循一定的模式或法則更好的方法了。只有遵循模式的人,才可稱為早就服從了道;早就服從道,就叫做不斷積累德行;不斷積累德行,就沒有什麼不能克服;沒有什麼不能克服,就無法測度他的極限;無法測度他的極限,就可以擁有國家;擁有國家的根本,就可以長久不衰;子孫後代的祭祀也會連綿不斷。這就是所謂根深蒂固,長生久視的道理。這裡強調的是遵循一定的規範、方法或原則的重要性。
- 通行版本 (強調節儉/愛惜): 通行版本認為治理人民和事奉天道,沒有比節儉更好的方法了。只有節儉,才可稱為早就服從了道;早就服從道,就叫做不斷積累德行;不斷積累德行,就沒有什麼不能克服;沒有什麼不能克服,就無法測度他的極限;無法測度他的極限,就可以擁有國家;擁有國家的根本,就可以長久不衰。這就是所謂根深蒂固,長生久視的道理。這裡強調的是節制、愛惜資源和精力。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指向了長治久安之道,但核心在於對「式」和「嗇」的理解。「她的版本」強調的是遵循某種模式或法則,而「通行版本」強調的是節儉和愛惜。結尾處她的版本增加了子孫祭祀不輟,可能更強調家族和傳統的延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式」與「嗇」的考辨: 這兩個字在古代文獻中都有出現,且字形也有些相似。哪一個更符合老子思想的原意?「嗇」強調節儉,與道家崇尚自然、減少慾望的思想相符。「式」則強調遵循模式,也可能與道法自然的理念相通,但具體指什麼模式需要進一步探討。
- 「子孫祭祀不輟」的增加: 為何她的版本增加了這句話?這是否反映了其對道家思想的理解更偏向於家族和傳統的延續?還是基於其他古本的考據?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治理之道的內容放在「地篇」的第十一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如何在具體的社會和政治層面實踐道。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的「嗇」字更符合道家清靜無為、節制慾望的思想。她的版本使用「式」字,如果指的是效法道的自然無為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需要更深入的解釋。增加的「子孫祭祀不輟」則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的側重。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治理思想的體現: 兩個版本都體現了老子的治理思想,強調要找到根本的方法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 道與德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服道和積德,表明遵循道是積累德行的前提。
- 不同傳承的側重: 關鍵字的不同以及結尾的增加,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對道家思想的理解和側重有所不同,一個更側重於節制和內斂,另一個可能更側重於遵循自然規律和家族的延續。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的「嗇」字強調了內在的修養和對資源的珍惜,這與道家思想的許多方面相契合。「她的版本」的「式」字則可能指向更廣泛的遵循自然和道的規律。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在核心思想上都指向長治久安之道,但關鍵字「式」和「嗇」的不同導致了理解上的差異。「她的版本」強調遵循模式或法則,並增加了關於子孫祭祀的內容。「通行版本」則強調節儉和愛惜。章節順序的差異也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重點有所不同。您認為「式」和「嗇」哪個更符合您對道家思想的理解?您如何看待「子孫祭祀不輟」的增加?
第十二章
大道廢,有聖賢;仁義出,無孝慈;邦家昏,盡愚臣。此三者,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邦家滋昏,民多利器;邪事滋起,民多伎巧;盜賊多有,法令滋彰。
通行版18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通行版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好的,我們來針對她的版本「地篇」第十二章和通行版第十八章及第五十七章進行本質思考、批判思考及系統思考的討論,分析它們之間的差異: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二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十八章和第五十七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與側重: 她的第十二章將通行版中關於大道廢後的現象以及天下多忌諱等導致的社會問題組合在一起。
- 前半部分: 「大道廢,有聖賢;仁義出,無孝慈;邦家昏,盡愚臣。此三者,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與通行版第十八章的前半部分意思相近,但具體描述有所不同:「有聖賢」對應「有仁義」,「無孝慈」對應「有孝慈」,「邦家昏,盡愚臣」對應「國家昏亂,有忠臣」。她的版本還增加了「此三者,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一句。
- 後半部分: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邦家滋昏,民多利器;邪事滋起,民多伎巧;盜賊多有,法令滋彰。」與通行版第五十七章的後半部分基本一致,只有第三點略有不同:「邪事滋起,民多伎巧」對應「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十二章試圖描繪大道廢棄後社會的種種弊端,認為禮樂制度等文飾不足以維繫社會秩序,並列舉了忌諱增多、民生困苦、國家昏亂等現象。
- 她的版本 (強調大道廢後的社會問題和文飾的不足): 本章認為當大道被廢棄後,才出現了所謂的聖人和賢人;當仁義被提倡時,真正的孝順和慈愛就消失了;當國家昏亂時,充斥的都是愚蠢的臣子。這三種現象都只是表面文章,不足以真正維繫社會秩序,因此需要讓事物回歸其本來的狀態。天下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貧困;國家越昏亂,人民就越依賴利器;邪惡的事情越滋長,人民就越狡猾;盜賊越多,法令就越繁雜。這裡強調的是大道廢棄後,社會秩序的崩壞以及各種表面文章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描繪大道廢後的社會現象以及無為而治的必要性):
- 第十八章 描繪了大道廢棄後,仁義、智慧、孝慈、忠臣等概念的出現,認為這些都是社會秩序衰落的表現。
- 第五十七章 指出天下多忌諱、民多利器、人多伎巧、法令滋彰等現象導致人民貧困、國家昏亂、奇物滋生和盜賊增多,並提出聖人應當無為、好靜、無事、無欲,才能引導人民走向淳樸。
本質上,「她的版本」和「通行版本」都認為大道廢棄後社會會出現種種問題,但具體描述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她的版本」更強調聖賢和仁義出現的負面影響,以及禮樂制度等文飾的不足。「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描述各種社會問題,並提出了無為而治的解決方案。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有聖賢」與「有仁義」的差異: 她的版本認為大道廢後出現的是聖賢,而通行版本認為是仁義。這反映了對大道廢後社會變化的不同觀察和理解。
- 「無孝慈」與「有孝慈」的差異: 她的版本認為仁義出現導致孝慈缺失,而通行版本認為六親不和才會有孝慈的提倡。這兩種觀點對孝慈的理解截然不同。
- 「邦家昏,盡愚臣」與「國家昏亂,有忠臣」的差異: 她的版本認為國家昏亂只有愚臣,而通行版本認為會有忠臣出現。這反映了對亂世中臣子行為的不同評價。
- 「此三者,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的增加: 這句話在通行版本中沒有,她的版本增加這句話是為了強調禮樂制度等只是表面文章,需要回歸本源嗎?
- 「邪事滋起,民多伎巧」與「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的差異: 她的版本認為邪事滋長導致人民狡猾,而通行版本認為人民狡猾導致奇異的事物出現。這反映了對因果關係的不同判斷。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更全面地呈現大道廢棄後社會的負面圖景嗎?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獨有的用詞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對大道廢後的社會現象的描述與通行版本存在明顯差異,尤其是在孝慈和臣子的評價上。她強調文飾不足的觀點也值得思考。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大道與社會秩序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認為大道是維持良好社會秩序的根本。
- 禮樂制度的評價: 她的版本對禮樂制度持更為否定的態度,認為其只是表面文章。通行版本雖然也認為仁義等是大道廢後的產物,但並未直接否定其作用。
- 社會問題的根源: 兩個版本都試圖揭示社會問題的根源,但側重點有所不同。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更強調大道的重要性以及形式主義的不足。「通行版本」則更全面地分析了社會問題的表現,並提出了回歸無為的解決之道。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整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描繪了大道廢棄後社會的種種弊端,並強調禮樂制度等文飾的不足。與通行版本相比,她在具體描述和評價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她版本中關於聖賢和孝慈的觀點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她強調文飾不足的觀點是否符合道家思想?
第十三章
不尚聖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使民不盜;不器無用,使目不眩;不見利欲,使心不亂。是故,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通行版3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通行版19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好的,我們來針對她的版本「地篇」第十三章和通行版第三章及第十九章進行本質思考、批判思考及系統思考的討論,分析它們之間的差異: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三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三章和第十九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與側重: 她的第十三章將通行版中關於不尚賢/聖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利欲以及絕聖棄智等思想組合在一起。
- 前半部分: 「不尚聖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使民不盜;不器無用,使目不眩;不見利欲,使心不亂。」與通行版第三章的前半部分意思相近,但具體描述有所不同:「不尚聖賢」對應「不尚賢」,「不貴難得」對應「不貴難得之貨」,她的版本增加了「不器無用,使目不眩」一句,而「不見利欲」對應「不見可欲」。
- 後半部分: 「是故,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與通行版第十九章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相較於通行版第三章,缺失了關於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以及為無為則無不治的論述。相較於通行版第十九章,缺失了「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部分內容。
一、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十三章試圖闡述通過降低社會對特定價值觀的推崇和對物質的慾望,來達到社會的安定和諧。
- 她的版本 (強調降低推崇和慾望以實現安定): 本章認為不推崇聖賢,就能使人民不爭奪名利;不看重稀有的物品,就能使人民不偷盜;不展示無用的器物,就能使人民不眼花繚亂;不顯現貪婪的慾望,就能使人民心不惑亂。因此,拋棄聖智,人民就能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仁義,人民就能恢復孝順慈愛的本性;拋棄技巧和利益,盜賊就會消失。這裡強調的是通過減少外在的誘惑和價值導向,來引導人民回歸淳樸和安寧。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簡樸治國和回歸本真):
- 第三章 強調不推崇賢能,不看重難得之貨,不展現可欲之物,從而使人民不爭、不盜、心不亂。並進一步闡述了聖人治國的原則是虛心實腹、弱志強骨,使人民保持無知無欲的狀態,最終達到無為而治。
- 第十九章 認為拋棄聖智、仁義、技巧和利益,人民就能獲得利益、恢復孝慈、消除盜賊。並指出這三者只是表面文章,不足以真正解決問題,因此要回歸本真,保持樸素,減少私慾。
本質上,「她的版本」和「通行版本」都主張通過簡化社會價值觀和降低人民慾望來實現社會和諧。「她的版本」更側重於從負面禁止的角度來闡述,而「通行版本」則更進一步提出了聖人的治理方法和回歸本真的主張。
第十四章
聖人云;我無為,民自化;我無欲,民自樸;我無事,民自富;我無情,民自清;我好靜,民自正。
通行版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四章,通行版本是第五十七章。
- 缺失前半部分: 她的版本省略了通行版第五十七章中關於「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及解釋其原因的部分。
- 新增內容: 她的版本在聖人所說的話中增加了「我無情,民自清」一句。
- 語序不同: 她的版本中「我無事,民自富」和「我好靜,民自正」的順序與通行版相反。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描述了聖人通過自身的行為來影響人民,但她的版本更側重於聖人的內在狀態及其對應的社會效果。
- 她的版本 (強調聖人的無為、無欲、無事、無情和好靜): 本章直接引用聖人的話,認為聖人通過不作為,人民就會自然化育;沒有私慾,人民就會自然淳樸;沒有煩擾的事務,人民就會自然富足;沒有偏私的情感,人民就會自然清明;喜好清靜,人民就會自然端正。這裡強調的是聖人通過去除自身的慾望和干擾,達到引導人民向善的目的,並特別提到了「無情」與「民自清」的對應關係。
- 通行版本 (強調聖人無為而治的具體表現): 通行版本首先指出了以正道治國,以奇兵用兵,以不干預的方式取得天下的原則,並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在於社會上存在諸多弊端。接著引用聖人的話,認為聖人通過無為,人民就會自然化育;喜好清靜,人民就會自然端正;沒有煩擾的事務,人民就會自然富足;沒有私慾,人民就會自然淳樸。這裡強調的是聖人通過無為而治,使人民達到自發的良好狀態。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強調聖人的榜樣作用和無為而治的理念。「她的版本」更簡潔地呈現了聖人的內在狀態及其對人民的直接影響,並加入了「無情」這一點。「通行版本」則將聖人的行為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理解。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我無情,民自清」的增加: 為何她的版本增加了「無情」這一點?在道家思想中,「情」通常被認為是產生偏私和煩惱的根源,去除情感是否能使人民達到清明的狀態?這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 語序不同的意義: 「我無事,民自富」和「我好靜,民自正」的順序顛倒是否會帶來不同的理解?通行版本先提到「好靜而民自正」,可能更強調內在的安定是外在端正的基礎。
- 缺失前半部分的影響: 她的版本省略了關於治國和用兵的原則,是否會影響對聖人「無為」的理解?通行版本將聖人的「無為」置於積極的治理策略中。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聖人行為的描述放在「地篇」的第十四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領導者的個人修養及其對社會的直接影響。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通過增加「無情」這一點,突出了聖人內在修養的極致,但可能需要更仔細地理解「無情」在道家語境下的含義。語序的改變也可能帶來不同的側重。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聖人在道家思想中的角色: 兩個版本都描繪了聖人作為理想領導者的形象,強調其通過自身的行為來引導人民。
- 「無為而治」的具體體現: 兩個版本都體現了「無為而治」的思想,但她的版本更側重於聖人個體的內在狀態。
- 情與性的關係: 她的版本提出的「無情」與「民自清」的關係,引發了我們對道家思想中情感和本性的思考。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更為極端的聖人內在修養的描繪,強調去除情感以達到清明的境界。「通行版本」則將聖人的「無為」置於更為宏觀的治理框架下。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新增的「無情」二字,強調了聖人通過極致的內在修養來影響人民。「通行版本」則將聖人的行為置於更廣闊的治理背景下進行理解。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如何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情」?您認為聖人是否應該「無情」?
第十五章
民之饑者,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有以為,是曰難治。民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而輕死。唯能之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是賢於貴生。
通行版75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五章,通行版本是第七十五章。
- 用詞細微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饑者」,通行版本使用「飢」。
- 用詞細微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是曰難治」,通行版本使用「是以難治」。
- 用詞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生生之厚」,通行版本使用「求生之厚」。
- 語句結構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唯能之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通行版本使用「夫唯無以生為者」。她的版本更明確地將「無以生為者」與「得長生」聯繫起來。
一、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探討了人民生活困苦、難以治理和輕視死亡的原因,並指出不以追求生存為唯一目標的人,反而更能體現生命的價值。
- 她的版本 (強調賦稅過重、上層干預和過度追求生命導致的問題,以及不執著於生存才能獲得長生): 本章認為人民之所以飢餓,是因為在上位的統治者徵收了過多的賦稅;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在上的統治者過多地干預人民的生活;人民之所以輕視死亡,是因為他們過分地追求生存。只有那些不以追求生存為唯一目標的人,才能真正獲得長久的生命,這種態度比珍愛生命本身更為高明。這裡明確地將不執著於生存與獲得長生聯繫起來。
- 通行版本 (強調賦稅過重、上層干預和過度追求生命導致的問題,以及不執著於生存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價值): 通行版本也認為人民飢餓是因為上位者徵稅過多,難治是因為上位者過多干預,輕死是因為過分追求生存。認為只有那些不以追求生存為唯一目標的人,才比那些珍愛生命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價值。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揭示了統治者的行為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以及過度追求生存反而可能導致負面結果的道理。「她的版本」更直接地將不執著於生存與獲得長生聯繫起來,而「通行版本」則認為這種人不以生存為唯一目標,反而更能體現生命的價值。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生生之厚」與「求生之厚」的差異: 這兩個詞語都指向對生存的過度追求,但「生生」可能更強調生命本身的繁衍和延續,而「求生」則更側重於個體的生存慾望。這種用詞的差異是否反映了不同的側重點?
- 「唯能之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的獨有表述: 她的版本明確指出不以生存為唯一目標的人才能獲得長生,這是否更符合道家追求長生的思想?但這種長生是否指肉體上的永生,還是精神層面的超越?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人民生活困境的內容放在「地篇」的第十五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從現實社會問題出發,探討其根源和解決之道。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強調不執著於生存是獲得長生的方法,這可能更符合一些道家修煉的理念。「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這種態度所體現的對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家對生命和死亡的看法: 兩個版本都反映了道家對生命並非簡單追求和執著的態度,更強調順應自然和超越生死。
- 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揭示了統治者的行為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狀態,強調統治者應減少干預,輕徭薄賦。
- 長生的理解: 她的版本更直接地將不執著於生存與長生聯繫起來,這可能引導我們思考道家對長生的具體理解。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可能更側重於從修煉的角度理解生命和長生。「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從哲理的角度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都探討了人民生活困苦的原因以及不執著於生存的智慧。「她的版本」更明確地將不執著於生存與獲得長生聯繫起來,而「通行版本」則認為這種態度更能體現生命的價值。章節順序和語句結構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如何理解道家思想中的「長生」?您認為不執著於生存是否真的能獲得長生?
第十六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愛其上也;勿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唯弗狹之,是以不厭。民常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則為惡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勇於敢而殺,勇於不敢而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通行版72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通行版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司殺者,是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通行版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六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七十二章、第七十四章和第七十三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與側重: 她的第十六章將通行版中關於民不畏威、不狹民居、不厭民生、民不畏死、以死懼民以及勇於敢與不敢的後果等思想組合在一起。
- 前半部分: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愛其上也;勿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唯弗狹之,是以不厭。」與通行版第七十二章的前半部分意思相近,但她的版本增加了「民愛其上也」一句,並且在「不厭」的理解上略有不同。她的版本認為不限制人民的居所和生計才能使他們不厭惡,而通行版本則認為只有不自滿才能不厭倦。
- 中間部分: 「民常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則為惡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與通行版第七十四章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
- 後半部分: 「勇於敢而殺,勇於不敢而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與通行版第七十三章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相較於通行版第七十二章,缺失了關於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的論述。相較於通行版第七十四章,缺失了關於常有司殺者以及不可代大匠斲的警告。相較於通行版第七十三章,缺失了關於天之所惡、天道以及天網恢恢的描述。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十六章試圖探討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以及生與死的態度,強調不要過度壓制人民,不要試圖用死亡來恐嚇不畏死的人,並分析了勇於冒險和謹慎行事的不同後果。
- 她的版本 (強調不壓制人民、不以死懼民以及勇與不勇的後果): 本章認為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權時,更大的威權就會降臨。人民是愛戴他們的統治者的;不要限制他們居住的地方,不要貪求他們所擁有的生活資源。只有不限制他們,他們才不會感到厭惡。人民常常是不畏懼死亡的,那麼又怎麼能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呢?如果能使人民常常畏懼死亡,那麼對於那些作惡的人,我們就可以逮捕並處死他們,誰還敢作惡呢?勇於冒險行事可能會導致死亡,勇於謹慎行事反而能保全生命。了解這兩者,有時會帶來利益,有時會帶來禍害。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不擾民、不輕生、順應天道):
- 第七十二章 強調人民不畏懼威權,更大的威權就會到來。不要侵擾人民的居所,不要壓榨人民的生計。只有不厭棄人民,人民才不會厭棄統治者。聖人因此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展現,有自愛之心而不自抬高。
- 第七十四章 認為人民不畏懼死亡,用死亡來恐嚇他們是沒有用的。如果能使人民畏懼死亡,那麼對於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就可以處死。但指出常有掌管殺戮者(天道)在執行,不要越俎代庖。
- 第七十三章 分析了勇於冒險則死,勇於不冒險則活的道理,並指出這兩者有時會帶來利益,有時會帶來禍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原因呢?聖人對此也感到困惑。接著描述了天道的不爭而善勝等特性。
本質上,「她的版本」更直接地探討了統治者如何與人民相處,以及生與死的態度。「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深入地探討了聖人的處世態度、天道的運行規律以及不應違背自然法則的警告。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民愛其上也」的增加: 這句話在通行版本中沒有,她的版本增加這句話是為了強調統治者應該贏得人民的愛戴嗎?
- 對「不厭」的不同理解: 她的版本強調不限制人民才能使他們不厭惡,而通行版本強調不自滿才能不厭倦。哪種理解更符合老子思想?
- 缺失內容的影響: 她的版本省略了聖人的自我認知、天道的運行以及不可代天行刑的警告,這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思想的全面理解?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強調統治者應順應民心、敬畏生命嗎?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獨有的用詞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側重於從統治者和人民的互動角度來探討問題,但省略了一些關於聖人修養和天道規律的重要思想。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涉及這個核心問題,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她的版本更直接地探討了如何避免人民的反感和恐懼。
- 對死亡的態度: 兩個版本都認為人民不畏懼死亡,但通行版本更進一步探討了死亡的意義以及不應輕易使用死亡來恐嚇人民。
- 天道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通行版本強調了天道的重要性,而她的版本在這方面有所欠缺。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更為直接的統治術的思考,而「通行版本」則將這些問題置於更廣闊的哲學和宇宙觀的框架下進行探討。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整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探討了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以及生與死的態度,強調不要過度壓制人民,順應民心。與通行版本相比,她在具體描述和側重上有所不同,並省略了一些重要的思想。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不厭」的不同理解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她的版本對統治者與人民關係的理解是否更為實用?
第十七章
其政懣懣,其民純純;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聖人之在天下,兮;為天下,沌沌兮。百姓皆註其耳目,聖人皆之。以智治邦,邦之賊;不以智治邦,邦之福;知此二者,亦足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通行版58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通行版65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𥡴式。常知𥡴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通行版49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好的,我們來針對她的版本「地篇」第十七章和通行版第五十八章、第六十五章及第四十九章進行本質思考、批判思考及系統思考的討論,分析它們之間的差異: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七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五十八章、第六十五章和第四十九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與側重: 她的第十七章將通行版中關於政治寬緩與嚴苛的對應、以愚民為治、民之難治在於多智、以智治國的危害、聖人的無心和百姓的關注等思想組合在一起。
- 第一句: 「其政懣懣,其民純純;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與通行版第五十八章的第一句基本一致,只是用字略有不同(懣 vs. 悶,純 vs. 淳)。
- 第二、三句: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與通行版第六十五章的前兩句完全一致。
- 第四句: 「聖人之在天下,兮;為天下,沌沌兮。百姓皆註其耳目,聖人皆之。」與通行版第四十九章的後半部分意思相近,但用字和表達略有不同(兮 vs. 歙歙,沌沌兮 vs. 渾其心,皆之 vs. 皆孩之)。
- 第五至八句: 「以智治邦,邦之賊;不以智治邦,邦之福;知此二者,亦足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矣,乃至大順。」與通行版第六十五章的後半部分基本一致,只是在個別字詞上有所差異(楷式 vs. 𥡴式,深遠 vs. 深矣遠矣)。
一、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十七章試圖闡述理想的政治狀態是寬緩的,人民是淳樸的;而政治過於苛察,人民就會變得狡黠。治理的關鍵不在於使人民聰明,而在於保持他們的純樸。人民難以治理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智慧過多。聖人在天下,其心是虛靜渾沌的,百姓都關注著他,而聖人則像對待嬰兒一樣對待他們。用聰明機巧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禍害;不用聰明機巧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祉。了解這兩種治理方式,就可以作為準則;經常遵循這個準則,就叫做玄德;玄德深遠莫測,與萬物歸於相反的本源,最終達到最大的順應自然。
- 她的版本 (強調寬緩政治、愚民而治、聖人的無心和玄德的深遠): 本章強調政治的寬緩與人民的淳樸之間的關係,主張以愚民的方式來治理,認為人民的智慧是難治的根源。描繪了聖人無心的狀態以及對百姓的呵護,並強調了以智治國的危害和不以智治國的福祉。最後闡述了認識這兩種方式的重要性,以及玄德的深遠和最終的順應自然。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政治的影響、愚民思想、聖人的無常心和玄德的意義):
- 第五十八章 描述了政治寬緩與嚴苛對應的人民狀態,並闡述了禍福相倚的辯證關係以及聖人方而不割等處世原則。
- 第六十五章 強調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以啟發民智為目的,而是使民保持愚樸。指出以智治國是國家的禍害,不以智治國是國家的福祉,並闡述了玄德的意義和最終的順應自然。
- 第四十九章 描述了聖人沒有固定的心,以百姓的心為心,對善與不善、信與不信都以善意和信任對待,並描繪了聖人在天下渾其心,像對待嬰兒一樣對待百姓。
本質上,「她的版本」更集中地闡述了政治的寬緩與人民的淳樸、愚民思想、聖人的無心以及玄德的深遠和順應自然。「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廣泛地探討了政治的影響、禍福的辯證、聖人的處世原則以及無常心等思想。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對「愚之」的理解: 如何理解「愚之」?是使人民變得愚昧無知,還是保持其淳樸的本性?這一直是《道德經》中備受爭議的觀點。
- 「聖人皆之」的含義: 她的版本用「皆之」,而通行版用「皆孩之」,「孩之」更形象地表達了聖人像對待嬰兒一樣呵護百姓。她的用詞是否更為簡略?
- 缺失內容的影響: 她的版本省略了通行版第五十八章中關於禍福相倚的辯證關係和聖人的處世原則,以及通行版第四十九章中關於聖人無常心等重要的思想,這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思想的全面理解?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強調理想的政治狀態和聖人的治理方式嗎?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獨有的用詞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強調政治的寬緩和對人民的引導,但可能在對聖人形象的描繪和辯證思想的闡述上有所欠缺。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政治與人民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探討了政治對人民的影響,強調理想的政治應該是寬鬆的。
- 聖人的角色和功能: 兩個版本都描繪了聖人作為理想領導者的形象,但側重點有所不同。
- 道家智慧的實踐: 兩個版本都涉及如何運用道家智慧來治理國家和處理事務。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理解理想政治和聖人治理的框架,強調無為而治和順應自然。「通行版本」則在更廣闊的哲學體系中探討了相關的思想,並涉及了更多維度的智慧。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整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闡述了理想的政治狀態、聖人的治理方式以及玄德的意義。「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全面地探討了相關的思想。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愚民而治」的觀點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她的版本對聖人形象的描繪是否足夠全面?
第十八章
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仞之臺,築於累土;千里之行,起於足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其安易持,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早從事焉,故終無難。民之行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通行版63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通行版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好的,我們來針對她的版本「地篇」第十八章和通行版第六十三章及第六十四章進行本質思考、批判思考及系統思考的討論,分析它們之間的差異: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八章,而其內容主要來自通行版的第六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
- 內容組合: 她的第十八章幾乎完全由通行版這兩個章節的內容組成,只是在個別字詞和語氣上略有不同。
- 開頭部分: 「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與通行版第六十三章的「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意思相近,但她的版本更強調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過程。
- 中間部分: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仞之臺,築於累土;千里之行,起於足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與通行版第六十四章的後半部分完全一致。
- 「其安易持,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與通行版第六十四章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只是「易破」對應「易泮」(散)。
- 結尾部分: 「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早從事焉,故終無難。民之行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與通行版第六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相關內容基本一致,只是在表述上略有不同,「多易者必多難」對應「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早從事焉」對應「是以聖人猶難之」,但都表達了聖人謹慎的態度。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省略了通行版第六十三章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報怨以德」以及通行版第六十四章中關於「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以及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等內容。
一、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十八章強調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從小到大,從易到難,因此要重視細微之處,在問題還未顯現時就加以處理。同時也強調了聖人的謙下和謹慎的態度,以及做事情要善始善終。
- 她的版本 (強調積小成大、防微杜漸、聖人的謙下和謹慎以及善始善終): 本章認為偉大的事物都起源於微小,眾多都開始於少數;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解決困難,要從細微之處成就偉大。天下再難的事情,也必須從容易的地方開始;天下再大的事情,也必須從細微之處做起。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一筐的泥土堆積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因此,聖人始終不追求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偉大。事物安定時容易保持,還未顯現時容易謀劃。脆弱的東西容易破碎,微小的東西容易消散。要在事物還未發生時就加以行動,要在禍亂還未產生時就加以治理。輕易許諾的人必然很少信用,輕視困難的人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聖人總是及早著手處理,所以最終沒有大的困難。人們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所以要像開始時一樣謹慎地對待結束,這樣就不會失敗。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無為而治、報怨以德、防微杜漸、聖人的謙下和不執著以及慎終如始):
- 第六十三章 強調無為而為,事無事,味無味,以及報怨以德。也闡述了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的道理,並指出聖人因為不追求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偉大,以及輕諾寡信、多易多難,聖人因此常懷難慮。
- 第六十四章 強調安定時容易保持,未顯現時容易謀劃,以及脆弱容易消散,微小容易散失。主張在事物未發生時就行動,在禍亂未產生時就治理。並用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來比喻積累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無為不敗、無執不失,以及慎終如始的重要性,並描述了聖人的「欲不欲」、「學不學」以及輔助萬物自然的態度。
本質上,「她的版本」更側重於事物發展的規律、聖人的謹慎和善始善終。「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廣泛地探討了無為而治、以德報怨、不執著以及順應自然的哲理。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缺失重要思想: 她的版本省略了通行版中關於無為、以德報怨、不執著以及聖人輔助萬物自然的態度等重要的道家思想,這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核心理念的理解?
- 「多易者必多難」的理解: 她的版本用「多易者必多難」,可能更強調輕視困難會導致困難增多。通行版本用「多易必多難」,可能更強調輕易認為事情簡單的人往往會遇到更多困難。
- 「是以聖人早從事焉」的理解: 她的版本認為聖人早早著手處理事務以避免困難,而通行版本則認為聖人仍然認為事情困難,所以最終沒有困難。這兩種理解都體現了聖人的謹慎,但側重點略有不同。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強調從小處著手、謹慎行事的原則嗎?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獨有的用詞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強調實踐層面的智慧,例如從小處著手和謹慎行事,但可能在哲理的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欠缺。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家對事物發展的看法: 兩個版本都強調了事物從小到大、從易到難的發展規律。
- 聖人的行為準則: 兩個版本都描繪了聖人謹慎、謙下的形象,但通行版本更強調其無為和不執著的特點。
- 實踐智慧與哲理深度的平衡: 她的版本可能更偏向於實踐智慧的闡述,而通行版本則更注重哲理的深度。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從實用角度理解《道德經》部分思想的框架。「通行版本」則將這些思想置於更廣闊的道家哲學體系中進行闡述。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整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強調了積小成大、防微杜漸、聖人的謹慎和善始善終等思想。「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全面地探討了相關的哲理。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認為她的版本對聖人「早從事焉」的理解是否更符合現實?您如何看待她省略了「報怨以德」等重要思想?
第十九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孔德之容,唯道是修;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善。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通行版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通行版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通行版54
善建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好的,我們來針對她的版本「地篇」第十九章和通行版第七十章、第二十一章及第五十四章進行本質思考、批判思考及系統思考的討論,分析它們之間的差異: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地篇」第十九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七十章、第二十一章和第五十四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與側重: 她的第十九章將通行版中關於言易知易行卻無人能知能行、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修、以及修身齊家治鄉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組合在一起。
- 第一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與通行版第七十章的前兩句完全一致。
- 第二句: 「孔德之容,唯道是修」與通行版第二十一章的「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意思非常接近,只是用字不同(修 vs. 從)。
- 第三至八句: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善。」與通行版第五十四章的「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基本一致,只是在「余」和「善/普」的用字上略有不同。
- 第九至十一句: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與通行版第五十四章的「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基本一致,只是在「之然/然哉」的用字上略有不同。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相較於通行版第七十章,缺失了關於「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等思想。相較於通行版第二十一章,缺失了對「道」的本體論描述(恍惚、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以及「以閱衆甫」等內容。通行版第五十四章則基本被她的版本所涵蓋,只是在個別用字上有所差異。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地篇」第十九章試圖闡述道的真諦雖然簡單易懂,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和實踐。偉大的德行源於對道的修習,這種修習可以從自身開始,逐步推廣到家庭、鄉里、邦國乃至天下,從而實現不同層次的德行。通過觀察自身可以了解家庭,通過觀察家庭可以了解鄉里,以此類推,最終可以了解天下的情況。
- 她的版本 (強調道的易知易行卻無人能行、德的修習次第以及由近及遠的觀察方法): 本章認為我的話語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容易實行,但是天下卻沒有人能夠理解,沒有人能夠實行。偉大德行的表現,唯有通過道來修習;在自身修習,其德行就會真實;在家庭修習,其德行就會有餘;在鄉里修習,其德行就會增長;在邦國修習,其德行就會豐厚;在天下修習,其德行就會完善。所以,通過觀察自身來觀察他人,通過觀察自己的家庭來觀察別人的家庭,通過觀察自己的鄉里來觀察別人的鄉里,通過觀察自己的邦國來觀察別人的邦國,通過觀察天下來了解天下。我憑什麼知道天下是這樣的呢?就憑這個道理。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道的難以理解、道的本體論、以及德的修習和推廣):
- 第七十章 強調聖人的言論雖然容易理解和實行,但天下卻很少有人能夠理解和實行,因為人們缺乏真正的認識。
- 第二十一章 描述了偉大德行的表現是遵循道,並對道的本體進行了哲學描述,認為道是恍惚而又真實存在的。
- 第五十四章 強調善於建樹者不會被拔除,善於抱持者不會脫落,子孫因此可以祭祀不絕。闡述了德的修習可以從自身開始,逐步推廣到家庭、鄉里、邦國乃至天下,並指出不同層次修習所達到的德行的程度。最後也提出了通過觀察局部來了解整體的方法。
本質上,「她的版本」更側重於道的實踐性和德的修習次第,以及由近及遠的觀察方法。「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廣泛地探討了道的難以理解、道的本體論以及德在不同層次的表現。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缺失重要思想: 她的版本省略了通行版中關於道的難以理解的深層原因(無知)、聖人的內斂以及對道本體論的哲學描述,這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思想的全面理解?
- 「唯道是修」與「唯道是從」的差異: 「修」強調的是主動的修習和培養,而「從」則更偏向於遵循和順應。這種用詞的差異是否反映了對如何獲得德行的不同理解?
- 「善/普」的用字差異: 她的版本用「善」來形容德在天下修習的結果,而通行版本用「普」(普遍)。這種差異是否暗示了對天下德行的理解有所不同?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強調道的實踐性和德的推廣嗎?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獨有的用詞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強調德行的修習和推廣,以及認識天下萬物的方法,但可能在對道的本體和難以理解的深層原因的探討上有所欠缺。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與德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強調德是道的體現和實踐。
- 修身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兩個版本都非常重視個人的修養,並認為這是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天下的基礎。
- 認識論的探討: 她的版本強調通過觀察局部來了解整體,這涉及到道家思想中的認識論。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從實踐和推廣的角度來理解道與德的框架。「通行版本」則將這些思想置於更廣闊的哲學體系中進行闡述,並探討了道的本體論。
總而言之,這一章她的版本通過整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強調了道的實踐性、德的修習次第以及由近及遠的觀察方法。「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全面地探討了相關的思想。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認為「唯道是修」和「唯道是從」哪個更能表達您對德行來源的理解?您如何看待她省略了對道本體論的描述?
Read Mor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