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第二】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第二】
本文節錄自《維摩詰經·方便品》,描述了維摩詰居士以方便善巧的方式度化眾生的故事。維摩詰,一位富有且德高望重的長者,雖為在家居士,卻精通佛法,具足神通,以各種身份示現,在不同場合運用不同的方法教化眾人,例如:幫助貧民、勸誡犯戒者、教導孩童等等。文中更以「假病說法」為核心,藉由自身假裝生病,引來眾多貴冑前來探望,進而藉機闡述人身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最終引導他們發起菩提心,追求佛陀的境界。 全文展現了維摩詰以柔軟、智慧且貼近生活的方式弘揚佛法的精髓,強調慈悲、方便、智慧的重要性。
方便品第二
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方便品第二: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方便的本質: 本品的核心概念是「方便」,意指善巧運用各種方法,引導眾生走向解脫。維摩詰居士雖然身為在家眾,卻能以各種方便法門,利益無量眾生,示範了菩薩道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心行的實踐。
- 法身的本質: 維摩詰以自身生病為契機,向眾人開示「是身無常」的道理,並指出「佛身者即法身也」,強調法身是由無量功德智慧所成就,並非肉體凡胎。這說明了修行者應當追求的是內在的清淨與智慧,而非外在的表象。
- 菩薩行的本質: 維摩詰以其言行示範了菩薩道是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以慈悲心和智慧去利益眾生。他不執著於形式,無論身在何處,都能以各種善巧方便,引導眾生發菩提心,走向解脫之道。
批判思考:
- 對傳統修行方式的反思: 維摩詰以在家居士的身份,展現出超越出家眾的修行境界,挑戰了傳統佛教對於出家修行的執著。他以自身示範,指出真正的修行在於內心,而不在於外在的形式。
- 對二元對立的超越: 維摩詰打破了在家與出家、世俗與修行、生死與涅槃等二元對立的框架,展現了*佛法圓融無礙,可以融入生活各方面 *。他以身示法,證明了佛法並非脫離現實,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 對眾生的平等觀: 維摩詰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眾生,不分貴賤、種姓、智愚,皆以慈悲心去教化。他以各種方便法門,應機施教,令無數眾生髮菩提心,體現了「眾生平等,皆可成佛」的佛法精神。
系統思考:
- 維摩詰與眾生的關係: 維摩詰示現病相,吸引眾人前來探病,並以此為機緣為眾說法,令其發菩提心。這展現了菩薩以慈悲心和智慧去引導眾生,並以自身為橋樑,幫助眾生走向解脫。
- 方便與解脫的關係: 維摩詰以各種方便法門,打破眾生的執著,開啟其智慧,最終令其走向解脫。這說明了方便是通往解脫的重要途徑,而解脫是方便的最終目的。
- 個人修行與社會實踐的關係: 維摩詰以其言行示範了菩薩道不僅是個人修行的解脫,更是要將佛法融入社會生活,利益所有眾生。他以各種方便法門,解決眾生的苦惱,改善社會風氣,體現了佛教的入世精神。
方便品第二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方便品第二可以說是整部《維摩詰經》的核心,它詳細闡述了維摩詰居士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的故事,並將「方便」的概念貫穿於整部經文之中。
- 方便與菩薩行: 方便品第二中,維摩詰居士示現了在家菩薩的修行典範,他雖為白衣,卻奉持沙門清淨律行,以無量方便饒益眾生。這與其他章節中描述的菩薩行相互呼應,例如: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教導舍利弗等大弟子,應以「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的態度來為眾生說法,體現了善巧方便的運用。
- 菩薩品第四 中,維摩詰居士開示了菩薩道場的廣泛性,指出菩薩「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這也體現了菩薩應以各種方便來修行和度眾生。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闡述了菩薩在面對疾病時,應以「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的態度來調伏其心,這也是一種方便的運用。
- 觀眾生品第七 中,維摩詰居士談到菩薩應以「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等方便來行慈,這說明了慈悲也要以智慧為指導,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示現神通力,將大眾和師子座置於掌中,並以香飯供養大眾,這些神通和方便都是為了引導眾生入佛法。
- 方便與解脫: 方便品第二中,維摩詰居士以「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等苦切之言,為眾生說法,令其發起出離心,寻求解脫。這也與其他章節中關於解脫的論述相呼應:
- 不思議品第六 中,維摩詰居士談到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會以種種方便來教化眾生,甚至示現為魔王或乞者,來考驗和堅固菩薩的修行,最終引導他們走向解脫。
-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中,眾多菩薩闡述了入不二法門的途徑,這些途徑也都是方便,最終目的是為了破除二元對立的執著,證得究竟解脫。
- 方便與法供養: 方便品第二中,維摩詰居士以身疾為緣,為前來問疾者說法,令其發菩提心,這也是一種法供養。這與法供養品第十三中佛陀對法供養的開示相呼應,說明了以方便善巧的方式來弘揚佛法,也是一種重要的法供養。
- 方便與佛土: 方便品第二中,維摩詰居士雖身處娑婆世界,卻以其清淨的修行,使他的家宅如同淨土一般。這也與佛國品第一中「心淨則佛土淨」的思想相呼應,說明了透過方便和智慧的修行,即使身處穢土,也能化穢土為淨土。
總之,方便品第二以維摩詰居士的言行,為整部《維摩詰經》奠定了「方便」的基調。方便貫穿於菩薩行的各個方面,包括調伏其心、度化眾生、弘揚佛法、莊嚴佛土等等,是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法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