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這段經文選自《維摩詰經·見阿閦佛品》,主要闡述了維摩詰居士對於佛性與修行境界的獨特見解,以及他以神通力顯現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眾生的奇跡。經文中,維摩詰以一系列的否定句式,例如「不來不去」、「非四大起」、「無生無滅」等,來表達佛性的不可思議與超越性,並以此回答世尊與舍利弗關於佛性與生死輪迴的提問。 核心在於破除二元對立的觀念,強調佛性本具、眾生皆具佛性的理念。最後,經文以維摩詰顯現妙喜世界,來鼓勵眾生精進修行,追求清淨佛土,並闡述了讀誦、受持此經的功德,以期達到普度眾生的目的。
維摩詰所說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眾冥。」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皆曰:「唯然已見。」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正觀如來: 本品以佛陀提問維摩詰居士「以何等觀如來」展開。維摩詰居士回答,觀如來應如觀自身實相,並詳細闡述如來的種種特質,包括超越時空、無形無相、不可言說等等。這段經文稱為「如來不思議境界章」,是對佛陀境界的精闢描述,也體現了大乘佛教「法身佛」的概念。
- 破除執著,不住生死: 舍利弗提問維摩詰居士從何處來,維摩詰居士反問舍利弗「所得法有沒生乎?」,並以幻術師的幻象為喻,說明* 生死只是虛妄的現象,菩薩不應執著於生死。這段對話呼應了前幾品中關於「空性」和「不二法門」的討論,強調了超越二元對立、不住於任何境界*的重要性。
- 菩薩以大悲心示現淨土: 舍利弗質疑維摩詰居士為何捨離清淨的妙喜世界,來到娑婆世界這個充滿苦難的地方。維摩詰居士以太陽照亮黑暗為喻,說明菩薩以大悲心,示現在充滿煩惱的世間,為的是教化眾生、破除愚闇。
- 妙喜世界與娑婆世界: 佛陀為了滿足大眾的渴望,讓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妙喜世界移至娑婆世界,令眾生親眼目睹清淨佛土的莊嚴。這段經文展現了菩薩神通力的不可思議,也暗示了心淨則國土淨的道理。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為見到了妙喜世界,而發願往生彼國,這也顯示了淨土信仰的起源。
批判思考:
- 對聲聞乘的批判: 舍利弗一再以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來提問,例如詢問維摩詰居士從何處來,以及質疑他為何來到娑婆世界。這些提問,都反映了聲聞乘行者執著於現象、無法體悟空性的局限性。
- 對形式主義的批判: 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妙喜世界移至娑婆世界,這並非鼓勵眾生逃避現實,而是要打破眾生對淨土的執著,以及對娑婆世界的厭惡。真正的淨土,並非外在的環境,而是內心的清淨。
- 對修行方法的反思: 維摩詰居士指出,觀如來應如觀自身實相,這意味著佛性本自具足,修行並非外求,而是回歸自心,發現自身的佛性。這對傳統的修行方法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考角度,也強調了明心見性的重要性。
系統思考:
- 見阿閦佛品與其他品的关系: 見阿閦佛品承接了前幾品對心淨、方便、空性、觀眾生、佛道、不二法門以及菩薩行的討論,並以維摩詰居士示現妙喜世界為高潮,將這些概念融會貫通,展现了大乘佛教的修行目標和世界觀。
- 維摩詰經與整個佛教思想的關係: 見阿閦佛品以其生动的譬喻和深刻的論述,闡釋了大乘佛教法身佛、心淨則土淨、慈悲方便等核心思想,也為後世佛教淨土信仰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主要講述了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妙喜世界移至娑婆世界,讓眾生親見清淨佛土,並藉此鼓勵眾生修行佛法,求生淨土。 ** 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淨土」和「神通力」,並與其他十三章的內容有著密切的關聯:
1. 淨土的示現與眾生的根機: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以神通力,讓舍利弗見到了莊嚴清淨的佛土,並開示「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 」,說明了佛陀會根據眾生的根機,示現不同的佛土。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妙喜世界移至娑婆世界,讓眾生親見清淨佛土,正是為了*激勵眾生修行佛法,求生淨土 *。
- 香積佛品第十 中,香積佛也對眾香世界菩薩開示:「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也說明了淨土的示現與眾生的根機有關。
2. 菩薩以神通力饒益眾生: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以神通力讓大眾見到了寶蓋中三千大千世界的景象,以及十方諸佛說法,展現了佛陀不可思議的神通力。
- 不思議品第六 中,維摩詰居士指出,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說明了菩薩以神通力來教化眾生的方便。
- 見阿閩佛品第十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妙喜世界移至娑婆世界,讓眾生親見清淨佛土,並藉此 鼓勵眾生修行佛法。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眾香世界菩薩帶到娑婆世界,並以香飯供養大眾,展現了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力與方便力。
- 香積佛品第十 中,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香積佛國的香飯帶到娑婆世界,令無數眾生得以享用,並藉此因緣,為眾生說法,使其發起菩提心。
3. 菩薩應以「無所得」的心來修行: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對須菩提說:「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的心來修行。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開示了菩薩「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 的對治方法* *,並以「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來強調菩薩應以「無所得」的心來行菩薩道。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中,維摩詰居士回答舍利弗「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的問題時,指出**「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 沒者為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 ,不長諸惡。
4. 聞法、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 的重要性:
- 法供養品第十三 中,佛陀開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中,舍利弗也讚歎道: 「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了聞法、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以「淨土」和「神通力」為核心,闡述了菩薩以神通力來饒益眾生,並鼓勵眾生修行佛法,求生淨土。 ** 本章也與其他十三章的內容相互呼應,共同展現了《維摩詰經》中豐富而完整的思想體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