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

這段經文節選自《維摩詰經·菩薩行品》,描述了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攜眾前往佛前供養的場面。經文中,維摩詰的神通展現於將眾人和獅子座置於掌中,前往佛陀處,引起阿難對奇異現象和香氣的疑問。佛陀解釋香氣來自維摩詰供養的佛餘飯,此飯具有特殊功德,能依受食者的修行境界而產生不同效果,甚至能幫助聲聞乘行者證得正位。 佛陀進一步闡述了「佛事」的廣泛內涵,涵蓋各種事物和行為,並以菩薩的修行方式——「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作為修行典範,說明菩薩行如何在有為法和無為法間自在遊走,最終達到圓滿佛果。最後,來自眾香世界的菩薩們讚嘆佛陀的方便教化,帶出經文的主旨:菩薩修行應兼顧有為和無為,以大慈大悲度化眾生。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唯然,已見!」

「於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

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悋;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捨世間法,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菩薩行品第十一: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菩薩神通力與佛事: 本品以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攜帶大眾前往菴羅樹園聽佛說法開始,展現了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力。舍利弗對此感到驚嘆,認為菩薩的神力非意可圖、非度可測。接著,阿難聞到奇異的香氣,佛陀解釋這是菩薩毛孔散發的香氣,源自於維摩詰居士食用香積佛國的香飯。這顯示了菩薩的修行,不但能自利,也能利他,甚至能以自身修行的功德,利益無量眾生。
  • 香飯功德與佛事: 維摩詰居士解釋香飯的功德,指出它能令不同程度的修行者,從聲聞人到發大乘心的菩薩,都能獲得相應的利益。佛陀進一步說明,佛事不僅限於香飯,還可以透過佛光、菩薩、佛所化人,甚至夢、幻、影、響等各種方式來成就。這說明了佛法無邊,度化眾生的方式也無量無盡
  • 諸佛平等與三句義: 香積世界的菩薩,因見到娑婆世界而產生下劣想,佛陀藉此機會開示,諸佛國土的差異,只是為了方便度化不同根性的眾生,諸佛的功德其實是平等的。佛陀也提及「三句義」: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佛陀,並說明即使阿難劫壽也難以領會其義。這顯示了佛法的深奧,以及佛陀智慧的不可思議。
  • 菩薩行: 面對阿難因自覺不如而生退心,佛陀鼓勵他不要限度菩薩,並再次強調菩薩的功德不可限量。香積世界的菩薩請佛賜法,佛陀開示「盡無盡解脫法門」,並詳細解釋了菩薩如何「不盡有為」以及「不住無為」。這說明了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以及菩薩在世間如何修行而不執著於任何境界。

批判思考:

  • 對聲聞乘的批判: 本品再次突顯了聲聞乘的限制。舍利弗只看到菩薩神通力的表象,卻無法理解背後的深意。阿難則因自覺不如而生退心,佛陀則藉此機會開示,鼓勵聲聞弟子不要自我設限,並指出菩薩道的廣大與不可思議。
  • 對「樂小法者」的批判: 佛陀多次提到「樂小法者」,指的是執著於聲聞、辟支佛乘,追求個人解脫,而* 忽略廣度眾生的修行者。佛陀以香積世界的清淨來對比娑婆世界的五濁,並說明這只是為了方便度化不同根性的眾生,並非佛土有高下之分*。
  • 破除執著: 佛陀開示「盡無盡解脫法門」,說明菩薩既要積極行善,利益眾生(不盡有為),同時也要不住著於任何境界,包括善的境界(不住無為)。這批判了執著於空、無相、無作等境界的修行方式,強調菩薩應以無住的心,在世間隨緣度化眾生。

系統思考:

  • 菩薩行品與其他品的關係: 菩薩行品總結了維摩詰居士示疾期間,與各菩薩、聲聞弟子的對話,並以佛陀對香積世界菩薩的開示作為總結,將前十品的內容整合起來,完整地呈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體系。
  • 維摩詰經與整個佛教思想的關係: 菩薩行品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哲理,闡釋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包括菩薩道、佛土、佛事、神通力、空性、慈悲、方便等等,也為後世佛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菩薩行品第十一 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菩薩行品第十一主要描述了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眾香世界菩薩帶到娑婆世界,展現了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力,並藉此因緣,闡述了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修行方法。 ** 這個章節的核心概念是「菩薩行」,並與其他十三章節有著深刻的連結:

1. 菩薩的神通力與方便力: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以神通力,讓舍利弗見到了莊嚴清淨的佛土,並開示**「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
  • 不思議品第六 中,維摩詰居士指出,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說明了菩薩以神通力來教化眾生的方便。
  • 見阿閩佛品第十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妙喜世界移至娑婆世界,讓眾生親見清淨佛土,鼓勵眾生修行佛法,求生淨土。
  • 香積佛品第十 中,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香積佛國的香飯帶到娑婆世界,令無數眾生得以享用,並藉此因緣,為眾生說法,使其發起菩提心。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將眾香世界菩薩帶到娑婆世界,並以香飯供養大眾,展現了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力與方便力。

2. 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修行方法:

  • 方便品第二 中,描述了維摩詰居士作為在家菩薩,如何以“善巧方便” 來饒益眾生,例如“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 佛道品第八 中,維摩詰居士以 「道場」 為例,說明了菩薩修行 不離世間,同時又 超越世間 的境界。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詳細闡述了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的修行方法:
  • 「不盡有為」 指的是菩薩積極入世,以「大慈悲」 心來「教導眾生」「護持正法」「種諸善根」「永使解脫」
  • 「不住無為」 指的是菩薩不執著於任何境界,即使是「空、無相、無作」 的境界也不執著,「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3. 菩薩以種種方便饒益眾生的精神: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批評了舍利弗等大弟子未能觀照眾生根機,未做到「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開示了菩薩「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對治方法* *,並以「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來強調菩薩應以「無所得」的心來行菩薩道
  • 香積佛品第十 中,眾香世界菩薩讚歎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並讚歎娑婆世界菩薩** 「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佛陀指出「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並以維摩詰居士為例,說明了菩薩如何以神通力、智慧、辯才「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總而言之,菩薩行品第十一以「菩薩行」為核心,闡述了菩薩應以神通力、智慧、辯才來饒益眾生,並以「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修行方法來達到究竟解脫。 ** 這章節也與其他十三章節的內容相互呼應,共同展現了《維摩詰經》中豐富而完整的菩薩道思想。


延伸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