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我讀【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這段經文節錄自《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描述一場關於「如何進入不二法門」的討論。 維摩詰先引導眾菩薩從不同面向闡述其理解,例如:生滅、我我所、受不受等等二元對立的概念,並藉由破除這些二元對立來體悟不二法門的真義。 每位菩薩都提出獨特的觀點,說明如何透過超越相對、執著與分別而達到空性、無相、平等的境界。最終,文殊師利以「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總結,而維摩詰以沉默作為最高的詮釋,點明不二法門的精髓在於超越語言和思維的限制,直指實相。 全篇旨在闡述如何透過修行,達到心智的解脫與覺悟。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6]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業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本質、批判與系統思考
本質思考:
- 不二法門: 本品以「菩薩雲何入不二法門?」的提問展開,三十一位菩薩各抒己見,闡述了各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這些二元對立包括生滅、我我所、垢淨、善惡、罪福、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生死涅槃等等。每位菩薩都指出,要破除這些二元對立的執著,才能真正進入不二法門。
- 超越語言文字: 面對眾菩薩的闡述,文殊師利菩薩以「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來概括不二法門。維摩詰居士則以默然無言來回應,更進一步強調了不二法門是超越語言文字、不可言說的境界。
- 無所得: 本品中許多菩薩的論述都指向「無所得」的智慧。例如德藏菩薩提到「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寶印手菩薩則以「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來闡釋無所得的境界。這與前幾品中提到的「空性」概念相呼應,也體現了般若智慧的核心。
批判思考:
- 對概念化思考的批判: 入不二法門品以一系列的二元對立概念來引導眾生思考,但最終卻指向超越一切概念的境界。這批判了執著於概念、語言文字的思維方式,提醒修行者不可執著於任何概念,即使是佛法也不應執著。
- 對修行方法的反思: 本品中,眾菩薩提出了各種進入不二法門的方法,但文殊師利菩薩和維摩詰居士的回答,則暗示了任何方法都只是方便* *,最終要放下方法,才能真正契入不二法門。這對傳統的修行方法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考角度,也強調了直指人心**的重要性。
- 對聲聞乘的批判: 本品中,妙臂菩薩以「菩薩心、聲聞心為二」來闡釋不二法門,暗示了聲聞乘的局限性。聲聞乘行者雖然追求解脫,但仍執著於二元對立的思維,未能真正體悟不二的境界。
系統思考:
- 入不二法門品與其他品的關係: 本品是維摩詰經的第九品,也是全經的高潮部分。它承接了前幾品對心淨、方便、空性、觀眾生以及佛道等議題的討論,並以「入不二法門」為核心,將這些概念融會貫通,指出了*大乘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 *。
- 維摩詰經與整個佛教思想的關係: 入不二法門品以其深刻的哲理和辯證的思維,闡釋了大乘佛教超越二元對立、圓融無礙的思想特色,也為後世佛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與其他十三章節的連結: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主要闡述了菩薩如何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契入「無所得」的境界,最終證得究竟解脫。
本章的核心思想是「不二」,也就是破除一切對立的概念,例如: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生死、涅槃,我、無我等等,最終達到「無二無別」、「一體無礙」的境界。
這個想法貫穿了整部《維摩詰經》,並與其他十三章節有著密切的連結:
1. 與破除「我執」相關的章節:
- 方便品第二 中,維摩詰居士以身疾為緣,為前來問疾者開示「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快朽之法,不可信也! 」 並以一系列譬喻,例如「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來闡釋身體的虛幻不實,這也暗示了「我”的虛妄不真實。
- 弟子品第三 中,維摩詰居士教導舍利弗等大弟子,應以「如幻士,為幻人說法」 的態度來為眾生說法,這也體現了菩薩應以智慧來觀照一切法,包括眾生,不被外境所轉,而能以平等心來對待一切眾生,這也意味著破除「我」與「人」的對立分別。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中,維摩詰居士提到「**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
- 觀眾生品第七 中,天女與舍利弗的對話,進一步闡釋了「如幻」觀照眾生以及破除我執的修行方法。天女以神通力將舍利弗變成天女,自己變成舍利弗,並以「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來點明「我」的虛幻不真實,以及「法」的平等無二,不應執著於任何外相。
2. 與破除「法執」相關的章節:
- 佛國品第一 中,佛陀開示了「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是菩薩淨土...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說明了菩薩的清淨心是成就佛道的關鍵,而清淨心也意味著不被外相所染,不執著於任何對立的概念,這與「不二」的精神相契合。
- 不思議品第六 中,維摩詰居士開示了「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的道理,因為「法無戲論」、「法名寂滅」、「法名無染」、「法無行處」、「法無取捨」、「法無處所」、「法名無相」、「法不可住」、「法不可見、聞、覺、知」、「法名無為」,這與「不二」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 佛道品第八 中,維摩詰居士與文殊師利菩薩探討了「如來種」的問題,文殊師利菩薩指出,「一切煩惱皆是佛種」,因為「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說明了眾生正是在煩惱的逼迫下,才會生起求解脫的心,進而修行佛法,最終證得菩提。這也暗示了煩惱與菩提並非對立,而是「不二」的。
3. 與菩薩修行方法相關的章節:
- 菩薩品第四 中,維摩詰居士以 「道場」 為例,說明了菩薩修行 不離世間,同時又 超越世間 的境界。他指出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說明了菩薩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皆可成為修行的道場。這也體現了「不二」的思想,即世間與出世間、凡夫與聖人,並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圓融無礙的。
- 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維摩詰居士闡述了菩薩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的修行方法。他以一系列的行為表現,例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教導眾生,終不厭倦」等等,說明了菩薩如何積極入世,以種種方便力來教化眾生* *。同時,他也指出菩薩「不以空為證」、「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等等,說明了菩薩不執著於任何境界,即使是無為的境界也不執著。這也體現了「不二」的思想,即 「有為」與「無為」並非對立,而是可以圓融無礙的。
總而言之,**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以「不二」的思想為核心,闡述了菩薩如何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契入「無所得」的境界,最終證得究竟解脫。 ** 這個想法也貫穿了整部《維摩詰經》,並與其他十三章節的內容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維摩詰經》豐富而完整的思想體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