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教育之光:以生命教育生命的行者

各位委員,午安,大家辛苦了。

我現在要和大家分享的,不只簡報,

也是我的「以生命教育生命」的教育旅程:

我是一個在ICU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校長,
也是一個想「點亮教育之光」的老師。

國中時,受了《吾愛吾師》的影響,沒有選擇南一中而是師專。

在師專時,《夏山學校》和《窗邊的小荳荳》,

讓我深信:對待每個孩子,都應以「愛」傾聽,被「尊重」理解。

我立志打造一個「愛與關懷」的教學環境。

三十多年來,初心如一。

從南投民和國小,到雲林龍巖、溪洲、廉使國小,

我走過偏鄉小校、也走進環境教育的舞台。

每一所學校,都是我用心耕耘、灌溉的土地,

而這些歷練,也造就出今日堅韌、且溫暖的我。

在龍巖國小的19年,我從教師蛻變為校長,

看見校友們不捨社區日益凋零、學生銳減,

我自問:「學校,該如何延續下去呢?」

我重新盤點課程,融合生態、藝術與國際教育,
並擴大辦理80週年校慶,協助社區成立臥龍山協會,

重燃社區與校友們對學校的希望。

帶著這樣的信念,我走進了下一個挑戰:溪洲國小,

面對更沉重的減班壓力。

我從基礎做起:堅守網球隊、打造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推動國際交流與環境教育,

重建老師與家長們的信心。

這些火種,仍在這兩校的接任校長手中繼續發光,

我發現,教育是「燈燈相傳」的永恆接力。


在那段全力守護學校與孩子的日子裡,

我咬牙扛下所有責任,卻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早已亮紅燈。

直到主動脈剝離、與死神擦身,我才不得不停下來。

在ICU裡,我一度懷疑,自己還能走下去嗎?

直到那位曾被我陪伴過的孩子對我說:

「乾爸,您一直照顧大家,也要記得照顧自己…還有很多人等著您呢。」

那一刻我懂了—

生命有限,影響無限。

我要在這有限的生命,讓教育的火苗,傳得更深、更遠。

走過病痛,也走過疫情,

我深深體會到:人的健康與地球息息相關。

於是我把環境教育當作志業,

結合「課啟校長」與「A+領航人才」的專業訓練,

讓教育成為療癒生命、修復世界的一道光。

我一直相信,當一所公立學校開始改變,未來也就悄悄開始發生了。

我從廉使國小出發,結合教育部NEED計畫,

打造一套以永續發展教育為核心的全校經營模式。

從學校治理、教學課程、校園管理到社區共學,

我們走向前瞻的領導、創新的教學,與溫暖的陪伴,

讓「永續」不只是一堂課,而是孩子每天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

永續,不只是政策口號,而是一場生活的實踐。

我們讓SDGs走進課表、融入日常,

也因此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肯定。

但我最在乎的,是孩子們開始關心世界、勇敢行動。

我始終相信—理念若不能執行,就無法改變未來。

所以我選擇站在最前線,讓政策與現場連結,

讓永續,從一所學校,長出一整個世代的希望。

永續教育,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獨奏,

而是全校共鳴的交響曲。

我以分布式領導為基礎,與教師共組學習社群,

一起設計SDGs課程,實踐在每一第課堂與行動中。

最感動的,是看見老師的轉變—

從執行者變成推動者,從教學者成為行動者。


我也擔任環教輔導團總召,

領導團員走入各校分享經驗、共備教案。

把我們共同耕耘的種子,撒向更多校園。

當我成為別人生命中的那道光,

也看見他們照亮更多孩子與學校。

教育,不是一燈自明,而是一燈傳一燈,千校共成光。

我相信,課堂不只是知識的容器,

更應是孩子理解世界、改變世界的起點。

我將SDGs精神轉化為「愛、智慧、探索、永續」的LSES課程,

建構出一套系統化、行動導向的學習模式。

在這樣的課堂中,孩子不只是解題,

而是從提問、探究、協作、實踐中,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閱讀,是心靈的泉源;科技,是學習的翅膀。

我們推動晨讀、小主播計畫,打造SDGs永續閱讀角,

同時導入數位平台,讓學生在探索中閱讀,在創作中表達。

師生也不斷蛻變—

像羅主任榮獲閱讀推手獎,學生則奪下環教繪本比賽冠軍。

這些亮眼成果,都是教師共學與教學創新的結晶。

我始終相信:當孩子有機會站上世界的門檻,

他們便已握有開啟未來的鑰匙。

我們推動雙語教育、建立海外姊妹校,

即使在疫情中,仍透過國際學伴計畫,與世界對話。

這不只是語言學習,

更是文化理解與全球素養的培育。

因為每一間教室,都是通往世界的起點;

每一個孩子,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擁抱未來。

教育,不只拔尖更要扶弱。

我長期關注弱勢學生,爭取補助、整合社福與民間資源,

讓每個孩子都能安心學習,有尊嚴地成長。

我相信—每一次扶持,都是一次肯定;

都是在對他們說:「你被看見,也被相信;你值得被愛,也值得期待。」

願每個孩子都學會感恩,將來也成為照亮他人的那道光。

我始終相信,教育不該只存在於教室裡,

它應該走進社區,走入人群,產生更大的溫度與力量。

我協助縣府辦理活動、爭取資源,讓孩子被更多人看見,

也讓社會重新感受到學校的生命力。

從推動台美生態學校到串聯虎科大資源,

我們把教育的影響,溫柔而堅定地擴散出去,

讓改變,不再只留在校園中。

我希望孩子的聲音,不只是課堂的回音,

而是社會真正願意聆聽的力量。

我們上電台節目,讓孩子親自說出自己的成長與行動;

我也走入各地分享經驗,帶著孩子的故事感動更多老師。

更組成跨縣市校長共學社群,讓改變不再孤單,

而是一條串連彼此、同行共進的路。

身為教育部環教大使,我代表台灣前往日本,

分享我們如何將永續教育,落實在孩子的日常。

當地夥伴驚訝地說:「沒想到台灣的基層學校做得這麼深入!」

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原來我們默默耕耘的每一步,也是世界可以共同學習的樣貌。

教育,從來沒有邊界,而我們,也能成為世界的光。

永續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國家的使命。

我有幸代表基層,參與教育部與環境部的政策設計,

從《淨零綠校園》到《綠生活校園健檢》,步步實踐。

讓學校的聲音,真的被聽見,也讓更多人,走上永續之路。

多年前,有個叛逆的孩子曾對我說:「我沒有媽媽,作文寫不出來。」

我告訴她:「那照顧你的爸爸,也是你的媽媽啊。」

多年後,她說那句話,讓她學會感恩,也開始去照亮別人。

沒想到:一句話的力量,能照亮一輩子。

有人說我是「溫暖型的校長」,

不在意站多高,只在意站在誰身邊。

從環教夥伴到候用校長,雅雯說,

「我最佩服的,是校長那份始終如一的溫暖與尊重,在我最困難的時刻,支撐我繼續走下去。」

我始終相信,教育最美的風景,不是自己發光,而是點亮別人,然後讓愛與光傳遞下去。

今天我站在這裡,不是因為我有多優秀,

而是因為我始終願意以「愛」傾聽、「尊重」與「陪伴」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教育點亮了我,我也願做那盞小燈,在我有限的生命,

一燈燃百燈,點亮更多老師與孩子的生命旅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