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實踐(Sustainable Practices):實地行動的永續根基

永續實踐(Sustainable Practices):實地行動的永續根基

對我而言,「永續實踐」從來不只是一個抽象的理念,而是一場融入生活、付諸行動的真實旅程。我將自己在教育、農場經營與跨界合作中的經驗,視為這場旅程的三個基石。我相信,唯有親身參與,將永續的思維深植於每一個行動中,我們才能真正為自己與下一代建立起堅實的永續根基。這是一段從校園到農地、從個人到社群的探索之旅,我希望透過這些分享,能讓大家看見,永續並非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你我都能參與的日常實踐。


教育實務(ESD Practices):從校園出發,種下永續的種子

Further information: My Keynote:簡報分享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在雲林縣廉使國小致力於推動環境教育本位課程。我們的目標,是讓永續發展的理念不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學生能夠親身體驗與實踐的活教材。我與團隊結合雲林在地的環境特色,例如水文與農業文化,設計出獨特的課程。我們鼓勵孩子們不僅學習知識,更要化為行動者。我曾看到學生們為了保護家鄉的河流而進行水質檢測,也曾見證他們為了推廣友善耕作而舉辦小農市集。這些經歷讓我深信,當我們將永續的種子種在孩子心中,他們便能長出改變世界的力量。

  • 主題方向:
    • 課程設計與在地連結: 如何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學校既有的課程中?廉使國小如何結合雲林在地的環境特色(例如農業、水文、文化遺產)設計出獨特的環境教育課程?分享具體的教學案例和活動設計。
    • 學生參與與行動力培養: 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永續發展的實踐?廉使國小的學生參與了哪些與環境保護或社區永續相關的行動?分享學生的具體行動案例和他們的學習成果與轉變。
    • 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 在推動環境教育本位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們經歷了哪些培訓和成長?分享教師們如何提升永續發展的知能,並將其融入教學實務。
    • 跨領域學習的實踐: 環境教育如何與其他學科(例如語文、數學、社會、藝術)相結合?分享跨領域教學的案例,展示如何更全面地培養學生的永續素養。
    • 社區資源的整合與運用: 廉使國小如何與在地社區(例如農民、環保團體、文化組織)合作,共同推動環境教育?分享成功的合作案例和經驗。
    • 永續校園的營造: 廉使國小在校園硬體和軟體方面,採取了哪些永續措施?例如綠化、節能減碳、資源回收等。分享具體的做法和成效。
    • 評估與反思: 如何評估環境教育課程的成效?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和困難?分享你的反思和改進方向。
  • 寫作重點:
    • 具體案例分享: 用生動的案例和故事來呈現廉使國小的實踐經驗。
    • 實務技巧與建議: 提供其他教育工作者可參考的具體方法和建議。
    • 學生作品與回饋: 引用學生的學習成果和他們的反饋,增加說服力。
    • 反思與啟示: 分享你在實踐過程中的思考和領悟,給讀者帶來啟發。

農場物語(Farm Stories):回歸土地,聆聽自然的智慧

退休後,我回到了雲林的老家,接手經營「Beein' Farm」。對我來說,這不僅是生活方式的轉變,更是一場與土地的深度對話。在農場裡,我堅持友善耕作,不使用農藥與化肥,努力恢復土地的生機。我發現,當我們以尊重的心態對待土地,土地也會以最真實的果實回饋我們。我學會了聆聽自然的聲音,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週期,並與周圍的動植物和諧共處。每一顆收穫的蔬果,都承載著人與土地共同努力的故事。這段農場物語,讓我深刻體會到永續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回歸本源、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學。

  • 主題方向:
    • 友善耕作的實踐: Beein' Farm 如何實踐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例如有機耕作、無農藥無化肥、生態多樣性保育等。分享你的具體做法和遇到的挑戰與收穫。
    • 土地倫理與自然共生: 你如何看待人與土地的關係?在農場經營中,你如何尊重自然、與自然共生?分享你與土地、植物、動物之間的故事。
    • 農村生活與在地文化: 分享你在雲林虎尾農村的生活體驗,包括與鄰居的互動、參與在地活動、對農村文化的觀察與感受。
    • 食農教育的推廣: Beein' Farm 是否有進行食農教育相關的活動?例如開放參觀、農事體驗等。分享你推廣食農教育的經驗和觀察。
    • 從傳統到創新: 在農場經營中,你如何結合傳統的農業智慧和現代的永續理念?分享你的創新嘗試和心得。
    • 農產品的故事: 分享你種植的農產品的故事,包括品種選擇、種植過程、特色風味等,讓消費者更了解食物的來源。
    • 退休後的農村生活與價值: 分享你退休後回到農村經營農場的動機、挑戰和樂趣,以及你對生活價值觀的轉變。
  • 寫作重點:
    • 真實生動的故事: 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你在農場的真實經歷和感受。
    • 細節描寫: 描繪農場的四季變化、耕作的過程、與自然的互動等細節。
    • 個人情感與哲思: 分享你對土地、生命和農村生活的深刻思考。
    • 照片與影像: 搭配農場的照片和影片,讓故事更生動有趣。

合作方案(Collaboration Projects):跨越界線,共築永續生態系

永續實踐的力量,來自於跨領域的連結與合作。我深知,學校與農場的力量有限,唯有與產官學界攜手,才能創造更大的影響力。因此,我積極推動多項合作方案。我曾邀請學術單位的專家來學校分享,也致力於將 Beein' Farm 打造成廉使國小師生的戶外學習基地,讓孩子們能親手觸摸泥土,感受生命的脈動。未來,我也希望能夠與政府單位和在地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農村創生計畫,將我們農場的經驗與資源分享出去,為雲林這片土地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我堅信,透過不斷地溝通與合作,我們可以打破各自的藩籬,共築一個強大而充滿韌性的永續生態系。

  • 學校經營方面的合作方案:
    • Beein' Farm 成為學校環境教育的戶外學習基地: 邀請廉使國小或其他學校的師生到農場進行食農教育體驗、生態觀察等活動。
    • 邀請農場經營者到學校分享永續農業的經驗: 讓學生更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和友善耕作的重要性。
    • 學校與農場合作開發環境教育教材或教具: 結合學校的教育專業和農場的實務經驗。
    • 學術單位協助學校評估環境教育課程的成效: 提供專業的研究方法和分析。
    • 政府單位支持學校與農場的合作計畫: 爭取經費或政策支持。
  • 農場經營方面的合作方案:
    • 學校師生協助農場進行生態調查或記錄: 提供人力和專業知識。
    • 與學術單位合作進行永續農業技術的研究與試驗: 提升農場的生產力和環境友善程度。
    • 與其他農場合作推廣友善耕作理念和農產品: 擴大影響力。
    • 與企業或社會團體合作開發農產品的多元價值: 例如加工、體驗活動、文創商品等。
    • 邀請專家學者到農場進行講座或工作坊: 提升農場經營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 與政府單位合作推動地方創生和農村發展計畫: 共同為雲林虎尾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 推動方向:
    • 盤點現有資源與人脈: 思考你目前在產官學界有哪些可以連結的資源。
    • 確立合作目標與方向: 思考你希望透過合作方案達成哪些具體的成果。
    • 擬定初步的合作計畫: 提出具體的合作內容、執行方式和預期效益。
    • 積極聯繫與溝通: 主動與相關單位和人士聯繫,表達合作意願並進行洽談。
    • 尋求資源與支持: 積極尋求政府、學校或企業的資源和支持。

結語

從校園的環境教育,到農場的親手耕作,再到推動跨界合作,這段永續實踐的旅程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永續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反思與行動。我希望透過分享這些個人的故事與經驗,能啟發更多人,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從自身做起,將永續的理念化為日常的實踐。這份源於實地行動的永續根基,不僅賦予了我生命新的意義,也讓我相信,透過你我每一個小小的行動,我們終將能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更永續的未來。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