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實踐(Sustainable Practices):實地行動的永續根基

📑 永續實踐與典範 (Sustainable Practice & Paradigm):實地行動的永續根基

核心價值:將在地耕耘與教育實踐的成果,結構化為可被複製、學習與傳承的系統性知識

知識的真正價值在於實踐。永續實踐從來不只是一個抽象的理念,而是融入生活、付諸行動的真實旅程。『實務經驗系統化』是我將知識轉化為可傳播、可複用行動藍圖的體現,深植於教育、農業與跨界合作的基石。


🏫 永續行動典範 (Sustainable Action Paradigm):融入教學體系的 ESD 經驗

目標: 系統化整理在雲林縣教育界推動環境教育本位課程(如 ESD Practices)的經驗,分享如何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教學體系,形成具備在地特色與永續素養的行動典範。

  • 課程設計與在地連結: 分享廉使國小如何結合雲林在地的環境特色(如農業、水文)設計出獨特的環境教育課程,強調課程的在地性永續理念的實務化
  • 學生參與與行動力: 分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水質檢測、小農市集等永續行動案例,展示將永續種子種在孩子心中,長出改變世界力量的教育成果。
  • 典範化的輸出: 整理教師培訓、跨領域學習的實踐經驗,提供其他教育工作者可參考的具體方法和建議,將 ESD Practices 提升為可複製的典範。

🌿 實務經驗系統化 (Practical Knowledge Blueprint):Beein' Farm 的農場物語

目標: 記錄在雲林經營『Beein' Farm』(農場物語)的經驗,將友善耕作、土地倫理等實務細節,轉化為步驟化、系統化的知識藍圖。

在農場裡,堅持友善耕作,不使用農藥與化肥,這是一場與土地的深度對話。知識在此轉化為可傳承、可執行的實務指南

  • 友善耕作的系統化: 記錄 Beein' Farm 如何實踐有機耕作、生態多樣性保育等方式,將實務經驗轉化為具體的做法、挑戰應對心得體會,提供給潛在的農場經營者或食農教育推廣者。
  • 土地倫理與自然共生: 分享人與土地的關係哲學,強調永續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回歸本源、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學。
  • 食農教育與創新: 記錄農場在食農教育推廣(如農事體驗)和結合傳統與現代永續理念的創新嘗試,提升農場物語的教育和知識價值。

🤝 跨界資源整合 (Cross-sector Integration):共築永續生態系

目標: 整理與產官學界合作推動學校經營與農場發展(如合作方案)的經驗,分享如何連結資源,將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擴展至更廣泛的社群。

永續實踐的力量,來自於跨領域的連結與合作。我堅信,透過不斷地溝通與合作,我們可以打破各自的藩籬,共築一個強大而充滿韌性的永續生態系。

  • 學校與農場的共融: 系統性地記錄 Beein' Farm 成為廉使國小戶外學習基地等合作案例,展示學校教育與實地農作經驗的完美融合。
  • 合作方案的推動: 分享與學術單位(研究試驗)、企業(產品開發)、政府單位(地方創生)合作的推動方向、資源盤點與實務經驗,提供一套跨界協作的行動指南
  • 生態系共築哲學: 強調透過合作方案,將農場的經驗與資源分享出去,為雲林這片土地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實現個人價值到社群價值的轉化

總結

這份源於實地行動的永續根基,不僅賦予了生命新的意義,更透過系統化的整理與分享,將個人的經驗轉化為可供他人學習、複製的行動藍圖,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更永續的未來。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