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我居然有高血壓!
上週,在結束了繁忙的工作,並送走了一位突然離世的年輕同事後,這一切讓我更堅定地決心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然而,隨後而來的頭痛、後頸酸痛和左側臉部麻痹,讓我不得不前往中醫診所檢查。醫師一量血壓——沒想到,我竟然被診斷出有高血壓!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我決定深入了解這個「沉默殺手」。
認識高血壓 (Hypertension)
高血壓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但因其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何謂血壓?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它由兩個數值組成:
- 收縮壓 (Systolic Blood Pressure):又稱上壓,是心臟收縮時,將血液泵入動脈血管時所產生的最高壓力。
- 舒張壓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又稱下壓,是心臟在兩次收縮之間放鬆時,血液回流到心臟時,血管壁所承受的最低壓力。
高血壓的診斷與分級 (根據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2022年版)
血壓會隨著生理狀態(如活動、情緒、睡眠)而波動。根據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發布的最新《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血壓分為以下範圍:
- 正常血壓:收縮壓 <120 mmHg 且 舒張壓 <80 mmHg。
- 高血壓前期 (正常高值):收縮壓 120-139 mmHg 或 舒張壓 80-89 mmHg。
- 高血壓:
- 第一級高血壓:收縮壓 140-159 mmHg 或 舒張壓 90-99 mmHg。
- 第二級高血壓:收縮壓 ≥160 mmHg 或 舒張壓 ≥100 mmHg。
- 註:過去曾有「第三級高血壓」的分級,但在最新指引中,≥160/100 mmHg 均歸為第二級高血壓。
重要提醒:單次測量結果偏高並不代表就是高血壓。診斷高血壓通常需要在不同時間點多次測量,並確認血壓持續偏高。居家測量血壓(尤其是「722 原則」:連續七天、每天兩次、每次量兩遍)能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數據。
誰容易患高血壓?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次發性高血壓。
- 原發性高血壓 (Essential Hypertension):佔所有高血壓患者的絕大多數(約 90-95%)。它的確切原因尚不明確,但通常與以下因素綜合作用有關:
- 遺傳因素:家族中若有高血壓病史,患病風險較高。
-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加,血管彈性變差,血壓容易升高。
- 體重過重或肥胖:增加心臟負擔及胰島素阻抗。
- 飲食習慣:高鈉(鹽分攝取過多)、高飽和脂肪、高膽固醇飲食。
- 生活方式:缺乏運動、長期壓力、睡眠不足、吸菸、過量飲酒。
- 次發性高血壓 (Secondary Hypertension):佔比較少(約 5-10%),通常有明確的潛在疾病或原因,如:
- 腎臟疾病:慢性腎炎、腎動脈狹窄等。
- 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腫瘤(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鉻細胞瘤)。
- 血管疾病:主動脈狹窄。
- 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部分感冒藥)可能升高血壓。
高血壓的健康影響:不容忽視的危險訊號
高血壓若長期不加控制,會對全身的血管和器官造成損害,引發多種嚴重的併發症,這也是它被稱為「沉默殺手」的原因。這些併發症包括:
- 中風 (Stroke):高血壓會使腦部血管變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出血性中風)或因血栓阻塞(缺血性中風),導致腦部功能受損。
- 視力模糊/失明 (Vision Impairment/Blindness):高血壓會損害眼底的微小血管(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甚至失明。
- 動脈硬化 (Atherosclerosis):長期高血壓使血管壁承受巨大壓力,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失去彈性、變硬變厚,形成斑塊,進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
- 腎功能減退/腎衰竭 (Kidney Dysfunction/Failure):高血壓會損害腎臟的微血管,導致腎臟過濾功能受損,若不控制,可能進展至慢性腎衰竭,甚至需要洗腎。
- 心臟病變 (Heart Disease):
- 心臟肥大/心臟衰竭 (Cardiomegaly/Heart Failure):長期高血壓使心臟必須更用力地泵血,導致心肌增厚、變大,最終可能因過勞而衰竭。
- 心肌梗塞/冠心病 (Myocardial Infarction/Coronary Artery Disease):高血壓加速動脈硬化,導致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氧或壞死。
高血壓的治療與保健:西醫觀點
一旦確診高血壓,與醫師密切合作,並積極調整生活方式至關重要。
治療目標 (根據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2022年版)
不同族群的血壓控制目標可能有所差異,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是否合併其他疾病來制定,以達到最佳的保護效果:
- 一般成人 (65 歲以下):目標血壓 <130/80 mmHg (或至少 <140/90 mmHg)。
- 65 歲以上老年人:目標血壓 <140/90 mmHg (或至少 <150/90 mmHg)。
- 合併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患者:目標血壓通常更嚴格,建議控制在 <130/80 mmHg。
日常生活保健:基石療法
無論是否需要藥物治療,生活方式的調整都是高血壓管理的核心:
- 戒菸限酒:
- 戒菸:吸菸會嚴重損害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硬化,升高血壓。戒菸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關鍵一步。
- 限制飲酒:過量飲酒會升高血壓。建議男性每天不超過 2 個酒精當量,女性每天不超過 1 個酒精當量(1 個酒精當量約為啤酒 360ml、葡萄酒 150ml、烈酒 45ml)。
- 規律運動:建議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慢跑,每週至少 150 分鐘(例如每天 30 分鐘,每週 5 天),或高強度運動每週 75 分鐘。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壓,改善心血管功能。
- 低鈉飲食 (低鹽飲食):
- 減少食鹽和高鈉調味料(如醬油、味精)的攝取。
- 避免加工食品、醃製食品、罐頭食品,這些通常含鈉量高。
- 增加鉀的攝取(如新鮮蔬菜、水果),有助於平衡體內鈉含量。
- 控制體重:肥胖是高血壓的重要風險因素。減輕體重有助於降低血壓,減輕心臟負擔。即使是輕微的體重減輕也能看到顯著效果。
- 定期量血壓:建立固定的血壓測量習慣,建議每天早晚各測一次,並記錄血壓變化。這有助於了解血壓趨勢,並提供醫師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 保持心情舒暢/壓力管理:長期壓力會導致身體分泌應激激素,使血管收縮,升高血壓。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培養興趣愛好或與親友聊天,有助於穩定血壓。
中醫療法與調養:輔助觀點
除了西醫的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中醫在輔助高血壓調養方面也有其獨特之處。需要強調的是,中醫治療應作為西醫治療的輔助,而非替代,務必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 中藥調養:中醫師會根據個人體質辨證論治,常用的方劑如「補陽還五湯」(常用於氣虛血瘀證,可能改善循環)和「天麻鉤藤飲」(常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有平肝熄風、清熱活血之效)。這些藥方旨在平衡身體機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
- 非藥物療法:
- 氣功/太極拳:透過緩慢、柔和的動作和深層呼吸,有助於放鬆身心,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穩定血壓。
- 足浴:溫熱的足浴能促進足部血液循環,有助於全身放鬆。
- 穴位按摩:中醫師可能會建議按摩特定穴位,如太衝穴、合谷穴、風池穴等,以達到舒緩、降壓的效果。
- 食療建議:除了均衡飲食,中醫也建議可攝取具降壓潛力的食材:
- 保健茶飲:
- 菊花茶:有清熱、平肝、明目之效。
- 決明子茶: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降血脂之效。
- 洛神花茶:研究顯示有助於降低血壓和膽固醇。
- 降壓食材:
- 亞麻籽:富含 Omega-3 脂肪酸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心血管健康。
- 甜菜根:富含硝酸鹽,可在體內轉化為一氧化氮,幫助血管舒張,降低血壓。
- 其他如芹菜、菠菜、香蕉(富含鉀)、蒜等也是常見的降壓食物。
- 保健茶飲:
結語
高血壓常常被稱為「生活方式的疾病」,這意味著我們有很大的機會透過日常生活的調整來管理甚至改善它。從個人經驗來看,這次的健康警訊,讓我深刻體會到適時放鬆、管理壓力的重要性。或許,最好的解藥,真的是要學會為自己按下暫停鍵,重新審視生活的 priorities,甚至認真計劃一個更健康、更慢活的未來,無論是退休生活還是享受當下。
重要提醒
本文內容僅為個人經驗分享與健康資訊整理,僅供參考,不應取代專業醫療建議。如果您有任何健康疑慮或已被診斷為高血壓,務必諮詢您的西醫主治醫師和合格中醫師,根據您的個人情況和病史,制定最適合您的治療與管理方案。切勿自行診斷或停用醫師處方藥物。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