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Pet Sounds

Pet Sounds

iTunes評論

美國衝浪搖滾領軍樂團 The Beach boys 的歌聲總讓人聯想到沙灘、陽光的溫暖美好,而他們於 1966 年發行的專輯《Pet Sounds》則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這一特質:精細的編曲、雋永的歌詞、歡樂與傷感交織的主題,這張專輯以其獨特的想像力熠熠生輝,時隔多年聽來依舊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並對後世無數樂團影響深刻。你能在專輯中聽到許多搖滾樂作品裡少見的樂器,如圓號、單簧管、薩克斯風等,讓歌曲的編排愈加精緻,混合出來的效果卻意外的簡潔悅耳,與樂團浪漫的歌聲完美相合。

Rolling Stone 500

「誰會聽到這些狗屎?」 1966 年,The Beach boys 歌手Mike Love 向樂隊常駐天才Brian Wilson 詢問,當時Wilson 為他演奏了他正在創作的新歌。 「狗的耳朵?」 面對樂隊成員的蔑視,Brian Wilson用檸檬做了檸檬水。 「諷刺的是,」他評論道:「Mike的倒刺啟發了專輯的標題。」

狗的叫聲——事實上,Brian Wilson 的狗香蕉就是其中之一——在專輯中發現的聲音中很突出。 The Beatles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中特意呼應了他們的觀點——承認《Pet Sounds》是The Beatle傑作的靈感來源。 這一舉動實際上完成了一個影響圈:Wilson最初將《Pet Sounds》視為超越The Beatles 《Rubber Soul》的努力。 憑藉其生動的編排、抒情的野心、優雅的節奏和主題的連貫性,《Pet Sounds》發明了——並且在多種意義上完善了——一張專輯可以不僅僅是各個部分的總和。 當Brian Wilson在專輯華麗的開場曲中唱到“Wouldn’t it be nice if we were older,”時,他不僅僅是在想像一種可以超越高中的愛情,他還為搖滾樂提出了一種新的成熟身份。

Brian Wilson在沒有樂隊其他成員的情況下製作了《Pet Sounds》,僅使用他們來充實聲音安排。 他甚至考慮將這張專輯作為個人項目發行,第一首單曲"Caroline, No"以他自己的名字發行。 這些歌曲的個人性質是Brian Wilson主要與作詞家Tony Asher共同創作的,進一步將這張專輯與The Beach boys 之前的熱門歌曲區分開來。 它奢華的聲音傳達出一種令人心碎的渴望,"I Just Wasn't Made for These Times"和 "I'm Waiting for the Day"等歌曲告別了六十年代初期的純真世界。

這張專輯的核心曲目是"God Only Knows",用大鍵琴、圓號、雪橇鈴和弦樂編排,營造出一種精神感覺,Brian Wilson後來將其比作“盲目,但在盲目中,你可以看到更多。「你閉上眼睛; 你能夠看到一個地方或正在發生的事情。」未來的歲月裡,無數的藝術家都生活在他的想像中。

Wikipedia

Pet Sounds 是美國搖滾樂隊 Beach Boys 的第十一張錄音室專輯,由 Capitol Records 於 1966 年 5 月 16 日發行。 它最初在美國受到了冷淡的評論和商業反應,在Billboard唱片排行榜上最高排名第十。 在英國,這張專輯受到了評論家的稱讚,並在Record Retailer排行榜上排名第二,並連續六個月保持在前十名。 《Pet Sounds》被宣傳為“有史以來最進步的流行專輯”,因其雄心勃勃的製作、精緻的音樂和情感豐富的歌詞而受到認可。 它現在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專輯之一。

這張專輯的製作、編曲和幾乎全部由Brian Wilson和客座作詞家Tony Asher創作。 該專輯主要錄製於 1966 年 1 月至 4 月之間,一年後 Wilson 退出與樂隊成員的巡演,並與《 The Beach Boys Today! 》首次推出了更前衛的音樂。 Wilson認為《Pet Sounds》實際上是一張個人專輯,並將其部分靈感歸功於大麻和新發現的精神啟蒙。 在他的偶像Phil Spector和競爭對手The Beatles的作品的激勵下,他的目標是創造“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搖滾專輯”,一張沒有填充物(Filler)的專輯。 這是一張早期的概念專輯,主要由內省和半自傳體的歌曲組成,例如關於愛人堅定不移的忠誠的”You Still Believe in Me”、對 LSD 使用者的批評”I Know There's an Answer”和”I Just Wasn’ t Made forThese Times”,關於社會疏離。

Track listing

Side one

  1. "Wouldn't It Be Nice" 2:25
  2. "You Still Believe in Me" 2:31
  3. "That's Not Me" 2:28
  4. "Don't Talk (Put Your Head on My Shoulder)" 2:53
  5. "I'm Waiting for the Day" 3:05
  6. "Let's Go Away for Awhile" 2:18
  7. "Sloop John B" 2:58

Side two

  1. "God Only Knows" 2:51
  2. "I Know There's an Answer" 3:09
  3. "Here Today" 2:54
  4. "I Just Wasn't Made for These Times" 3:12
  5. "Pet Sounds" 2:22
  6. "Caroline, No" 2:51

Accolades

  • 1993, The Times, The 100 Best Albums of All Time, #1
  • 1993, New Musical Express, New Musical Express Writers Top 100 Albums, #1
  • 2001, VH1, VH1's Greatest Albums Ever, #3
  • 2002, BBC, BBC 6 Music: Best Albums of All Time, #11
  • 2003, Rolling Stone, The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2
  • 2006, Q, Q Magazine's 100 Greatest Albums Ever, #12
  • 2012, Rolling Stone, The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2
  • 2020, The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 前言 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美術、音樂、哲學、電影等,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而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上百處,世界最早設立國民教育系統的國家之一就是現代德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1701-1918) ,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創立於1919年,是位於德國司徒加特的華德福阿斯托里亞捲菸廠為員工子弟建立的一所學校 。 因此在雲林縣校長協會陳校長在推動本計畫時,我就一直表明參加意願,因為德國有我一直很欣賞的名人,如:萊布尼茲(1646-1716)的單子論、康德(1724-1804)的三大疑問、貝多芬(1770-1827)的田園交響曲、馬克思(1818-1883)的異化論、尼采(1844-1900)的上帝已死…等等,相較於美國,我反而比較更想認識豐富歐陸文化的德國。 此外,德國在推動淨零排放與永續發展的部分,更是我關心的重點,因此還特別去買了【 Nikon Z30 16-50mm+50-250mm 雙鏡組 無反相機 Vlog影音戶外組 】,希望此行能用環境教育輔導團召集人的角度,藉由實地參訪真實瞭解其推動現況,返國後將心得與國內學校分享。 參訪重點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文化篇 德國歷史、文化、建築之我見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教育篇 德國學制(Bildungssystem in Deutschland)簡介 小學(Grundschule):哈默爾堡公立小學 Grundschule am Mönchsturm (Simone Albert 校長) Mittelschule:巴特基辛根初級中學 Anton-Kliegl-Mittelschule ( Hans-Jürgen Hanna 校長) 實用專科中學(Realschule):哈莫爾堡實用專科中學 Jakob-Kaiser-Realschule (Christian Buchner 校長) 文理中學(Gymnasium):巴特基辛根文理中學 Jack-Steinberger-Gymnasium (Markus Arneth 校長) 職業學校 (Berufsschule):巴特基辛根職業學校 Staatliche Berufsschule (Kathrin Maywald

基礎德語

基礎德語 德語(Deutsch),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門語言。以將其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計,是世界第六大語言。以德語為母語者現在主要分布在德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奧地利(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瑞士(德語: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東部、列支敦斯登(德語: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和盧森堡(盧森堡語:Groussherzogtum Lëtzebuerg)。 16世紀,馬丁·路德(德語: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為了推動德意志宗教改革,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的一種方言,為德語的統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路德聖經》所使用的德語方言,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普及,成為後來標準德語的基礎。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在宗教改革時期得到了廣泛傳播,為現代德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81年約翰·克里斯多福·阿德隆(德語:Johann Christoph Adelung,1732年8月8日—1806年9月10日)出版了第一部德語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德語:Jacob Ludwig Carl Grimm,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德語:Wilhelm Carl Grimm,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開始編輯最廣泛的德語字典。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 教學網站 初階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德心應手 ,共60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基礎德文範本 ,共188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開心學德語一 ,共107集 進階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中級德文範本 ,共148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開心學德語二 ,共156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緣起 關於我與老子 回顧年少之時,已然對老子有興趣,或者可言,是對哲學有興趣,對「我是誰?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等大哉問有興趣,因此各種哲學、宗教乃至於奇聞軼事、外星人等資訊,都是我有興趣閱讀及探究的問題。 然而老子一書,年少的我,或許因為人生經歷不夠而讀不懂,但在過中年後,再讀傅佩榮、南懷瑾、王邦雄、陳鼓應、乃至於呂尚等前輩的解讀中,不管是從儒家、佛家或外星人的理論,都可了解一個最核心的問題,現在我們讀的老子是經過歷代許多人修改過的,不見得是原本的樣子。 於是我恍然大悟,蘇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沒有著作,其言論是柏拉圖(前429年—前347年)等後世學者所記錄;孔丘(前551年—前479年)的《論語》,是由其弟子所的筆記彙編而成,南宋朱熹(1130年—1200年)又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輯為四書,作為教本;耶穌(約前4年—公元33年)沒有著作,其言行紀錄《新約聖經》絕大部分內容是由猶太人基督徒所寫。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前563/480年—前483/400年)沒有著作,第一次結集,是佛陀入滅之後,在弟子大迦葉尊者的領導下,優波離尊者誦出波羅提木叉(律藏)、阿難尊者誦出經藏。 所以現行《老子》或《道德經》一書,真是老子寫的嗎?如果真如傳聞所言,是「關令」尹喜在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前,將老子攔住,並邀請作客,向他請教周禮,那《老子》一書會不會是當時的紀錄或筆記?這筆記經過背誦或抄錄,會不會有錯字? 那當時尹喜問了老子什麼問題?老子又回答了什麼內容?再則,老子真實得核心思想又是什麼? 關於老子 老子(楚共王20年,前571年—楚惠王十八年​​,前471年),確切出生地不詳,關於老子故里的文字記載更是少之甚少,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屬河南省鹿邑縣。 老子曾於東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任柱下史。柱下史,周秦官名,相當於漢以後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計籍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的官職,後被人們沿用作為御史的代稱。《史記·卷九十六·張丞相傳》:「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司馬貞《索隱》:「周、秦皆有柱下史,謂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恆在殿柱之下,故老子為周柱下史。」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