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緣起

關於我與老子

回顧年少之時,已然對老子有興趣,或者可言,是對哲學有興趣,對「我是誰?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等大哉問有興趣,因此各種哲學、宗教乃至於奇聞軼事、外星人等資訊,都是我有興趣閱讀及探究的問題。

然而老子一書,年少的我,或許因為人生經歷不夠而讀不懂,但在過中年後,再讀傅佩榮、南懷瑾、王邦雄、陳鼓應、乃至於呂尚等前輩的解讀中,不管是從儒家、佛家或外星人的理論,都可了解一個最核心的問題,現在我們讀的老子是經過歷代許多人修改過的,不見得是原本的樣子。

於是我恍然大悟,蘇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沒有著作,其言論是柏拉圖(前429年—前347年)等後世學者所記錄;孔丘(前551年—前479年)的《論語》,是由其弟子所的筆記彙編而成,南宋朱熹(1130年—1200年)又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輯為四書,作為教本;耶穌(約前4年—公元33年)沒有著作,其言行紀錄《新約聖經》絕大部分內容是由猶太人基督徒所寫。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前563/480年—前483/400年)沒有著作,第一次結集,是佛陀入滅之後,在弟子大迦葉尊者的領導下,優波離尊者誦出波羅提木叉(律藏)、阿難尊者誦出經藏。

所以現行《老子》或《道德經》一書,真是老子寫的嗎?如果真如傳聞所言,是「關令」尹喜在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前,將老子攔住,並邀請作客,向他請教周禮,那《老子》一書會不會是當時的紀錄或筆記?這筆記經過背誦或抄錄,會不會有錯字?

那當時尹喜問了老子什麼問題?老子又回答了什麼內容?再則,老子真實得核心思想又是什麼?

關於老子

老子(楚共王20年,前571年—楚惠王十八年​​,前471年),確切出生地不詳,關於老子故里的文字記載更是少之甚少,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屬河南省鹿邑縣。

老子曾於東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任柱下史。柱下史,周秦官名,相當於漢以後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計籍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的官職,後被人們沿用作為御史的代稱。《史記·卷九十六·張丞相傳》:「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司馬貞《索隱》:「周、秦皆有柱下史,謂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恆在殿柱之下,故老子為周柱下史。」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關於老子一書

老子一書現行通用版是三國時代王弼(226年—249年)所註,與1973年在馬王堆漢墓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1993年10月於中國湖北省編號為郭店一號的楚國墓室中發現的竹簡,內容有所不同,那麼《老子》一書真實的面貌為何?或許我們難能從現今的書籍中找出原典,但或許可以從這些古籍中找出老子或其傳人想傳遞給我們的訊息。

目前參考【無有淺談】引用道家秘傳《老子真本》,她說的觀點與傳統學者有些不同,因此姑且聽之,看看自己能否有不同的觀點與想法,或許能夠更接近老子原本的說法吧。

參見:道家秘傳版《道德經》比其他版本多出一千個字,其中的斷句和意思將完全顛覆世人對老子的認知!【無有淺談】

道篇

第一章 道常有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故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皦;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參見:道生自然萬物的終極玄妙之門,老子《道德經》說玄之又玄就是宇宙誕生的方法!「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章」

【通行版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心得


第二章 道常不盈

道,盅,而用之,久弗盈;淵兮!萬物宗;湛兮!似常存。吾不知其誰子?象帝之先!

參見:超越上帝的宇宙終極造物主,老子《道德經》中描述的創世之神究竟是誰?「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2章」

【通行版 4】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心得


第三章 虛無寥廓,中有神在焉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覲。

參見:女性陰道vs玄牝之門,老子《道德經》中暗藏世间萬物的轉化輪迴法則!「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3章」

【通行版 6】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心得


第四章 道之象,幾希微

視而弗見,名曰幾;聽而弗聞,名曰希,摶而弗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之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參見:難以被感知的造物主,看不見 聽不到 摸不著 卻又真實存在!《道德經》揭秘宇宙創世神的真相!「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4章」

【通行版 14】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心得


第五章 恍惚窈冥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惚中有物,惚恍中有象;窈冥中有精,冥窈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大,吾何以知眾大之然,以此。

參見:老子自述開悟的全過程,《道德經》中竟然暗藏道家修行悟道的終極境界!「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5章」

【通行版 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心得


第六章 道逝能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處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參見:老子在開悟後所看到的輪迴真相,明白《道德經》中道法自然的真實含義,就能夠逆天行道!「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6章」

【通行版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心得


第七章 大道汜兮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功成身遂而不名有。萬物得之以生,弗為主,常無欲也,可名為小。萬物歸之,而弗知主,常無為也,可名為大。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

參見:老子眼中真正的聖人應該是什麼樣?《道德經》裡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道法自然和聖人的真實含義!「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7章」

【通行版 34】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心得


第八章 道在得一

夫一者至貴,無適於天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人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人無以貞將恐蹶。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參見:老子說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讀懂《道德經》中聖人無為的真實含義很重要!「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8章」

【通行版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心得


第九章 以反為用,以弱為動

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動。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參見:儒家瘋狂篡改《道德經》,把真理變成廢話,惡意將道家始祖老子從歴史中抹去,儒道千年之爭的真相!「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9章」

【通行版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心得


第十章 道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

參見:道的終極秘密,推動陰陽五行和世間萬物不斷輪轉變化的關鍵因素,《道德經》中「三生萬物」的真實含義!「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0章」

【通行版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心得


第十一章

道者,炁也,万物之澳。道蒞天下,尤川谷之奔江河。

參見:每個修行人都必須要了解的真相,《道德經》中暗藏氣的終極秘,道家煉精化氣和修仙的關鍵就在於這兩個人體器官!「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1章」

【通行版 62】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心得


第十二章

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兩不相傷,則德交歸。

參見:老子《道德經》中「德」字的真實含義,被儒家歪曲數千年,用來禁錮人的思想!「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2章」

【通行版 60】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心得


第十三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生之、德之、長之、育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

參見:抽煙喝酒長命百歲,生活自律疾病纏身,道法自然被徹底顛覆,老子告誡《道德經》的修行真諦!「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3章」

【通行版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心得


第十四章

曲則直,枉則全,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出言,淡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道常無名,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參見:解脫禁錮超越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經》道篇結尾說出修行人悟道的終極方法!「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4章」

【通行版 22】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通行版 35】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通行版 32】

道常無名。樸雖小,1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心得


天篇

第一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參見:滅盡一切問題的方法,老子《道德經》說要徹底解決問題,就必須看懂這句話!「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1章」

【通行版 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心得


第二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參見:活的很失敗,生命太短暫,老子《道德經》說反轉命運的關鍵因素!「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2章」

【通行版 7】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心得


第三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無私,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而為天下歸。

參見:為什麽努力不如躺平過得好?天道酬勤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謊言!「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3章」

【通行版 79】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通行版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心得


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參見:儒道相互詆毀,篡改老子《道德經》內容,為什麼道家的仁不救人,儒家的仁害死人!「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4章」

【通行版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心得


第五章

天將救之,以茲護之;天將任之,以儉成之;天將保之,以謙益之;天將懲之,以妄縱之。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參見:都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那人要如何利用天網獲取利益,又應當如何逃避天網的懲罰呢?「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5章」

【通行版 67】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通行版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心得


第六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道,損有余,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惟有道者。

參見:得道開悟實在是太簡單?老子說只要做到《道德經》中這六個字就行!「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6章」

【通行版 77】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心得


第七章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惡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孰為大匠?其天乎!

參見:怎樣的惡必定會遭天譴?老子用三個「殺」字講述替天行道的真相!「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7章」

【通行版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通行版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司殺者,是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心得


第八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招而自來,黯然而善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弗爭。夫唯道,善貸且成!

參見:天道最大的禁忌,這些事都在無形中消耗著你的能量,你做錯了幾條?「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8章」

【通行版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通行版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通行版 4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心得


第九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天也,天尚弗能常,而況於人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參見:修煉心性的終極方法,老子《道德經》教你在修行中解決心性太差方法!「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9章」

【通行版 23】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心得


地篇

第一章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弗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參見:修行人必須要明白的真相,儒家思想束縛對於修行有巨大的影響!「素說道德經 I 地篇 I 第1章」

【通行版80】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心得

第二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弗可為,弗可執;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因羸,或挫或隳。

第三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以為利,無,以為用。

第四章

奮兵者,不祥之器,喪戎之氣,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恬憺為上。勝而勿美,若美之,是樂殺人。樂殺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矣。

第五章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至,荊棘生焉;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故善兵者,果而已,毋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人之生柔弱,其死剛僵;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故柔弱者,生之榦;堅強者,死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於舌而先弊;故堅強居下,柔弱居上。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心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故抗兵相若,哀兵勝矣。是謂;禍莫大於無敵,無敵則亡吾寶。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為不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殺。

第八章

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故聖人言;能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主;能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王。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第九章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璞。

第十章

天下之牝,以靜勝牡;以靜為下,以為天下母。治大邦,若居下流,處天下之交;故大邦以下小邦,則聚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聚於大邦;或下以聚小,或下而聚於大。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宜為下。

第十一章

治人事天,莫若式。唯式者,是謂早服道;早服道,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子孫祭祀不輟。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十二章

大道廢,有聖賢;仁義出,無孝慈;邦家昏,盡愚臣。此三者,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邦家滋昏,民多利器;邪事滋起,民多伎巧;盜賊多有,法令滋彰。

第十三章

不尚聖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使民不盜;不器無用,使目不眩;不見利欲,使心不亂。是故,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第十四章

聖人云;我無為,民自化;我無欲,民自樸;我無事,民自富;我無情,民自清;我好靜,民自正。

第十五章

民之饑者,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有以為,是曰難治。民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而輕死。唯能之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是賢於貴生。

第十六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愛其上也;勿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唯弗狹之,是以不厭。民常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則為惡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勇於敢而殺,勇於不敢而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第十七章

其政懣懣,其民純純;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聖人之在天下,兮;為天下,沌沌兮。百姓皆註其耳目,聖人皆之。以智治邦,邦之賊;不以智治邦,邦之福;知此二者,亦足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十八章

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仞之臺,築於累土;千裏之行,起於足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其安易持,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早從事焉,故終無難。民之行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第十九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孔德之容,唯道是修;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善。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人篇

第一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唯不可識之,故強為之容曰;豫若冬涉水,猶若畏四鄰,渙若冰將釋,儼若客,敦若樸,混若濁,曠若谷。孰能濁而溦,靜之以徐清?安而久,動之以徐生?

第二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聖人無積;盡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第三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雖小,天下能臣;樸散則為器,聖人用為百官長;故大智無割。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四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第五章

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之,故能勇;儉之,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死矣。慈之,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儉之,進則惠利天下,退則砥礪誌節。不敢為天下先,行則樂於推讓,藏則以隱為德。

第六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無為,而有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智為之而莫之明,故執兵而教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失禮而後失智。禮以亂情,故禮者,忠信之薄,而爭亂之首也。智以前識,故智者,道德之華,而愚妄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第七章

抱怨以德;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虺弗螫,猛獸弗據,攫鳥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而朘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

第八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第九章

善,人之所寶;不善,人之所不保。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是為襲明。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十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楗不可啟;善結者,無繩約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是謂;行無形,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是故聖人,取天下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一章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何故?以其無死地也。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動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第十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唯不爭者,故無尤;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哉!誠全歸之。

第十三章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聖人之欲上人,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必以其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弗重,居前而眾弗害。是以天下樂推之而弗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故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第十四章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歸。

第十五章

名與利,實之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第十六章

寵辱若驚,貴身若大患;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身若大患?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甚兮其未央。故貴以身於天下,則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寄天下;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成其私。

第十七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靜重。

第十八章

喘者不久,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至於道曰; 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朝甚除,田甚蕪,食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余,是謂道誇,盜誇,非道也。

第十九章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其明,毋遺身殃;是為襲常。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忿,是謂玄同。是以聖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知不知;欲不欲;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以待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第二十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泰)牢,如春登臺。我魄兮未兆,若嬰兒之未咳,垂垂兮,如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匱;我愚人之心,純純無所別;俗人皆昭昭,我獨若昏昏;俗人皆察察,我獨若懣懣;惚兮其若海,恍兮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天下皆謂吾道大,似不有。唯大者,故不有;若有,其小久矣。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故去彼而取此。不出於戶,而知天下;不於牖,而明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言而信,不為而成。

第二十二章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民之迷,其日固久;世其無定,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先後相隨。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舉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而弗為始,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唯弗居之,是以弗去。

第二十三章

載形抱一,能無離乎?摶炁致虛,能有嬰乎?滌除眩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第二十四章

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則治道通。此四者,弗求於外,弗假於人,反己而得。是以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第二十五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覯其復。復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周,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勤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二十六章

復此道者,不欲盈;唯不盈者,故能蔽而復成。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大盛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羸若詘,其勇不屈;大直若曲,大辯若訥,大巧若拙,正言若反。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亡。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燥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先下正。

第二十七章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太(泰)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貴言。上士聞道,懃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故建言有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俗,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第二十八章

為學日益,聞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遊心於淡,合炁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漠然無為,而無不為;是以聖人,不欲見賢。聖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邪是畏。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事於德者同於德;事於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得之;同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是以聖人;言有宗,事有君;恥言過行;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 前言 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美術、音樂、哲學、電影等,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而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上百處,世界最早設立國民教育系統的國家之一就是現代德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1701-1918) ,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創立於1919年,是位於德國司徒加特的華德福阿斯托里亞捲菸廠為員工子弟建立的一所學校 。 因此在雲林縣校長協會陳校長在推動本計畫時,我就一直表明參加意願,因為德國有我一直很欣賞的名人,如:萊布尼茲(1646-1716)的單子論、康德(1724-1804)的三大疑問、貝多芬(1770-1827)的田園交響曲、馬克思(1818-1883)的異化論、尼采(1844-1900)的上帝已死…等等,相較於美國,我反而比較更想認識豐富歐陸文化的德國。 此外,德國在推動淨零排放與永續發展的部分,更是我關心的重點,因此還特別去買了【 Nikon Z30 16-50mm+50-250mm 雙鏡組 無反相機 Vlog影音戶外組 】,希望此行能用環境教育輔導團召集人的角度,藉由實地參訪真實瞭解其推動現況,返國後將心得與國內學校分享。 參訪重點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文化篇 德國歷史、文化、建築之我見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教育篇 德國學制(Bildungssystem in Deutschland)簡介 小學(Grundschule):哈默爾堡公立小學 Grundschule am Mönchsturm (Simone Albert 校長) Mittelschule:巴特基辛根初級中學 Anton-Kliegl-Mittelschule ( Hans-Jürgen Hanna 校長) 實用專科中學(Realschule):哈莫爾堡實用專科中學 Jakob-Kaiser-Realschule (Christian Buchner 校長) 文理中學(Gymnasium):巴特基辛根文理中學 Jack-Steinberger-Gymnasium (Markus Arneth 校長) 職業學校 (Berufsschule):巴特基辛根職業學校 Staatliche Berufsschule (Kathrin Maywald

基礎德語

基礎德語 德語(Deutsch),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門語言。以將其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計,是世界第六大語言。以德語為母語者現在主要分布在德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奧地利(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瑞士(德語: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東部、列支敦斯登(德語: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和盧森堡(盧森堡語:Groussherzogtum Lëtzebuerg)。 16世紀,馬丁·路德(德語: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為了推動德意志宗教改革,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的一種方言,為德語的統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路德聖經》所使用的德語方言,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普及,成為後來標準德語的基礎。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在宗教改革時期得到了廣泛傳播,為現代德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81年約翰·克里斯多福·阿德隆(德語:Johann Christoph Adelung,1732年8月8日—1806年9月10日)出版了第一部德語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德語:Jacob Ludwig Carl Grimm,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德語:Wilhelm Carl Grimm,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開始編輯最廣泛的德語字典。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 教學網站 初階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德心應手 ,共60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基礎德文範本 ,共188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開心學德語一 ,共107集 進階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中級德文範本 ,共148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開心學德語二 ,共156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