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一)—道篇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一)—道篇

年少之時,我便對哲學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著迷於探尋「我是誰?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這些人類永恆的追問。因此,凡是能觸及生命本源、宇宙奧秘的知識,都令我渴望閱讀與探究。

然而,《老子》一書在年少時對我而言,如同天書般難以理解。直至中年之後,隨著人生閱歷的積累,再次品讀傅佩榮、南懷瑾、王邦雄、陳鼓應等前輩的解讀,我逐漸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讀到的《道德經》,很可能已經過歷代學者的詮釋與修訂,未必是其 原始的 原貌。前輩們從儒、釋等不同視角切入,乃至於一些更具想像力的理論,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如何理解這部傳世經典的本真面目?

這讓我聯想到,許多古代思想家的著作都經歷了類似的傳承過程。例如,蘇格拉底沒有留下著作,他的思想主要通過柏拉圖等後人的記錄流傳;孔子的《論語》是其弟子們的筆記彙編;耶穌的言行記錄在《新約聖經》中,由其追隨者所書寫;釋迦牟尼的教誨也是在弟子們的集結下得以保存。

那麼,現今流傳的《老子》或《道德經》,是否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相傳,老子在西出函谷關之際,應關令尹喜之請而留下五千言。那麼,這部經典是否是當時的記錄?在漫長的傳抄過程中,是否可能出現訛誤?尹喜當時究竟向老子請教了什麼?老子又給予了怎樣的回答?而老子思想最核心、最本質的部分究竟是什麼?這正是我希望在這篇《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中探討與分享的。

目錄


關於老子

關於老子的生平,確切的資訊流傳甚少,甚至帶有一定的傳說色彩。據《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571年左右)的出生地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大致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

據記載,老子曾於東周春秋時期在周朝的守藏室擔任官職,職位名稱為柱下史。柱下史相當於後世的御史,主要負責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等。在典籍豐富的守藏室工作,如同蛟龍游入大海,雄鷹展翅藍天,這段經歷可能使老子得以博覽古籍,洞察世事變遷,為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史記》中還記載了孔子曾前往周都洛邑向老子問禮的故事。老子對孔子說:「你所說的那些禮儀制度,其倡導者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言論而已。況且,君子如果遇到時機就積極進取,如果時運不濟就如同蓬草一樣隨風飄蕩。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總是將貨物深藏不露,品德高尚的君子往往外表謙和如同愚鈍之人。你應該去除身上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以及做作的神態和過度的志向,這些對你自身並沒有益處。我能告訴你的,就這些了。」這段對話體現了老子思想中反對繁文縟節、主張順應自然、以及推崇謙虛內斂的智慧,這與儒家所強調的禮樂制度和積極入世有所不同。

由於關於老子生平的歷史記載相對簡略,我們在探究其思想時,更應著重於對《道德經》文本本身的深入研讀和體悟,從其字裡行間感受這位古代智者的深刻洞見。


關於老子一書

現今流傳最廣泛的《老子》版本是三國時代王弼的註本,這份註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隨著考古學的發展,1973年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在湖北郭店楚墓發現的竹簡,都呈現了更為早期的《老子》文本,其內容與王弼本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不禁引發我們思考:《老子》一書的真實面貌究竟如何?或許我們難以完全還原其原典,但這些不同時期的版本,都為我們理解老子及其傳人想要傳遞的訊息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為了更深入地探究老子思想的內涵和可能的多種面向,除了參考傳統學術研究之外,我也將抱持開放的態度,了解一些非傳統學術觀點的解讀。例如,我注意到 YouTube 頻道「無有淺談」引用了一種據稱是道家秘傳的《老子真本》,其觀點與主流學術界有所不同。我將姑且聽之,希望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獲得啟發,並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對老子思想的理解。

參見:道家秘傳版《道德經》比其他版本多出一千個字,其中的斷句和意思將完全顛覆世人對老子的認知!【無有淺談】


第一章 道常有無

無有淺談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故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皦;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參見:道生自然萬物的終極玄妙之門,老子《道德經》說玄之又玄就是宇宙誕生的方法!「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章」

通行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差異點

  • 無有淺談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通行版本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試圖傳達「道」和「名」的本質是超越語言和概念的。然而,逗號的有無可能會帶來細微的語氣和理解上的差異。

  • 她的版本 (強調主語): 逗號的存在似乎更強調了「道」和「名」本身作為主語,然後再對其進行描述。「道,可以被說的,就不是那恆常的道;名,可以被命名的,就不是那恆常的名。」這種斷句方式,似乎更直接地指出了我們日常語言所指稱的「道」和「名」與其本質的區別。
  • 通行版本 (強調可道與可名): 通行版本沒有逗號,更像是一個完整的判斷句。「可以被說的道,就不是那恆常的道;可以被命名的名,就不是那恆常的名。」這種斷句方式,更強調了「可道」和「可名」這種行為或屬性,與「非常道」和「非常名」之間的對立關係。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指向同一個核心觀點:真正的「道」和「名」是不可言說、不可完全定義的。但她的版本似乎更著重於「道」和「名」的主體性,而通行版本更著重於「可道」和「可名」的屬性。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幾點:

  • 語法和斷句的合理性: 從古漢語的語法角度來看,兩種斷句方式可能都有其合理性,不同的斷句會產生不同的語義側重。
  • 對「常」的理解: 兩個版本都使用了「非常道」和「非常名」。「常」在這裡可以理解為恆常、永恆、本真的意思。關鍵在於如何理解什麼是「非常」的。
  • 對讀者的引導: 她的版本的斷句方式,是否更容易讓讀者將注意力放在「道」和「名」這兩個核心概念上?而通行版本是否更直接地指出了語言的局限性?
  • 「道家秘傳」的可靠性: 需要批判性地看待「道家秘傳」的說法。是否有其他更可靠的古籍或學術研究支持這種斷句方式?僅憑一個 YouTube 頻道的說法可能缺乏足夠的證據。
  • 王弼註本的影響力: 通行版本以王弼註本為基礎,其影響力非常廣泛。這種廣泛流傳是否意味著其更接近老子的原意,或者只是歷史的偶然?

批判地看,雖然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斷句方式,強調了「道」和「名」的主體性,但我們需要更謹慎地評估其依據。通行版本作為歷史上影響最廣的版本,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斷句方式的差異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整個《道德經》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的本體論地位: 如果更強調「道」的主體性(她的版本),可能會更傾向於將「道」視為一個具有獨立存在和作用的本體。
  • 語言與實在的關係: 如果更強調「可道」和「可名」的屬性(通行版本),可能會更傾向於關注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其在描述實在方面的局限性。
  • 後續章節的理解: 這種第一句的差異,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對後續章節中關於「道」和「名」的論述的理解。例如,對於「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理解,可能會因為對「無名」和「有名」的側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解讀。
  • 不同版本之間的互補性: 從系統的角度看,不同的版本可以互相補充,提供多種理解的可能性,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道德經》的智慧。

從系統的角度看,即使是看似微小的標點符號的差異,也可能在整個思想體系中產生一定的影響。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認識《道德經》的複雜性和豐富性。

總結:

兩個版本在第一句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斷句和語氣的側重上。她的版本似乎更強調「道」和「名」本身,而通行版本更強調「可道」和「可名」的屬性。雖然都指向「道」和「名」的不可言說性,但這種細微的差異可能會在理解上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參考非傳統來源時,保持批判性思維非常重要。同時,認識到不同版本之間可能存在的互補性,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道德經》的智慧。


第二章 道常不盈

無有淺談版

道,盅,而用之,久弗盈;淵兮!萬物宗;湛兮!似常存。吾不知其誰子?象帝之先!

參見:超越上帝的宇宙終極造物主,老子《道德經》中描述的創世之神究竟是誰?「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2章」

通行版 4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二章,通行版本是第四章,這表明兩者整體結構不同。
  • 第一句:她的版本: 「道,盅,而用之,久弗盈」;通行版本: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主要差異在於「盅」與「沖」以及「久弗盈」與「或不盈」。
  • 中間部分:她的版本: 「淵兮!萬物宗;湛兮!似常存。」;通行版本: 「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她的版本明顯簡短,缺少了通行版中關於「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重要描述。
  • 結尾:她的版本: 「吾不知其誰子?象帝之先!」;通行版本: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主要差異在於她的版本多了驚嘆號,語氣更強烈。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試圖描述「道」的某種特性,但側重點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

  • 她的版本 (強調道的容器性和永不盈滿): 「盅」有容器、空虛之意,「久弗盈」強調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章似乎著重於道的這種無限潛能和作為萬物本源的特性。「淵兮!萬物宗」直接點明道是萬物的宗主。「湛兮!似常存」則強調道的深邃和似乎永恆的存在。「象帝之先!」則突出了道在至上力量之前的本源地位。
  • 通行版本 (強調道的空虛和謙下): 「沖」有空虛、謙虛之意,「或不盈」則更偏向於道的不可測度。「淵兮似萬物之宗」與她的版本意思相近。「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幾句非常重要,描寫了道的內斂、不彰顯、與萬物混同的特性,體現了道的無為和柔弱。「湛兮似或存」則更顯得道的深不可測。「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與她的版本意思相同,但語氣更平緩。

本質上,她的版本似乎更側重於道的無限性和本源性,而通行版本則更強調道的謙虛、內斂和與萬物融合的特性。「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幾句的缺失是兩個版本之間最顯著的差異,這直接影響了我們對道的核心特質的理解。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盅」與「沖」的差異: 「盅」更偏向於具體的容器,而「沖」則更抽象地指空虛或謙下。哪一個更符合老子思想的本意?這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 「久弗盈」與「或不盈」的差異: 「久弗盈」強調時間的長久,而「或不盈」則更強調可能性。這種差異是否反映了對道的不確定性的不同理解?
  •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缺失: 通行版中這幾句被認為是描寫道的重要特徵,她的版本中卻沒有。這是否意味著「道家秘傳」對道的理解有所不同,或者這只是文本流傳過程中的差異?
  • 驚嘆號的使用: 她的版本在結尾使用了驚嘆號,這是否過於強調了道的超越性,而與老子思想中更為內斂的風格有所不同?
  • 章節順序的意義: 為何她的版本將這段內容放在第二章,而通行版放在第四章?這是否與它們對《道德經》整體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不同有關?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在內容上明顯簡略,尤其缺少了通行版中關於道的重要描述。我們需要對「道家秘傳」的文本來源和學術依據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判斷其可信度。章節順序的不同也提示我們,不同傳承的《道德經》可能在結構和重點上存在差異。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的不同面向: 她的版本強調道的無限潛能和本源性,而通行版本則更強調道的謙下和與萬物融合。這可能反映了對道的多個不同面向的理解。
  • 「無為」思想的體現: 通行版中「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更直接地體現了道「無為」的思想,即不彰顯自己,與萬物和諧相處。她的版本在這方面的體現相對較弱。
  • 文本結構的差異: 章節順序的不同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思想發展邏輯的理解。例如,如果將描述道為萬物之宗的內容放在更靠前的位置(如她的版本),可能會更早地確立道在本體論上的地位。
  • 不同傳承的影響: 這兩種版本的差異也提醒我們,《道德經》在歷史的流傳過程中可能產生了不同的傳承和解讀系統。

從系統的角度看,這兩種版本呈現了對道理解的不同側重點。通行版本由於其完整性和廣泛的影響力,在學術研究中更受重視。而她的版本則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可能代表了另一種傳承或解讀系統。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道德經》思想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總而言之,這兩個版本在描述道的特性上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在「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幾句的有無上。她的版本更簡潔地強調道的無限性和本源性,而通行版本則更細膩地描寫道的謙下和內斂。「道家秘傳」的說法需要更謹慎地對待,而章節順序的不同也反映了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結構的理解差異。


第三章 虛無寥廓,中有神在焉

無有淺談版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覲。

參見:女性陰道vs玄牝之門,老子《道德經》中暗藏世间萬物的轉化輪迴法則!「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3章」

通行版 6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三章,通行版本是第六章,再次印證兩者結構不同。
  • 標題: 她的版本有標題:「虛無寥廓,中有神在焉」,通行版本沒有。
  • 第一句:她的版本: 「谷、神、不死」;通行版本: 「谷神不死」,主要差異在於她的版本在「谷」後有逗號,將「谷」與「神不死」分開。
  • 最後一句:她的版本: 「用之不覲」;通行版本: 「用之不勤」。「覲」(jìn)意為看見、顯現,引申為窮盡;「勤」(qín)意為辛勞、努力,引申為不竭。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試圖描述道的深奧和作用,但差異之處也帶來理解上的不同側重。

  • 她的版本 (強調虛無中的神和谷的獨立性): 標題直接點明「虛無寥廓,中有神在焉」,強調在空虛廣闊之中存在著某種神性的東西。「谷、神、不死」將「谷」視為一個獨立的概念,與「神不死」並列,可能暗示「谷」的空虛性本身就具有永恆的特性。「是謂玄牝」將這種狀態稱為玄妙的母性。「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則指出玄牝之門是天地萬物的根源。「綿綿若存,用之不覲」強調道綿延不絕地存在,即使運用它,也難以完全看清或窮盡其奧妙。
  • 通行版本 (強調谷神合一和道的無限作用): 「谷神不死」將「谷」和「神」結合,形成「谷神」這個概念,通常被理解為山谷中虛空的、具有生養萬物之靈性的存在,這種「谷神」是永恆不滅的。「是謂玄牝」同樣將其稱為玄妙的母性。「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意義相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則強調道的作用是綿延不絕的,使用它不會感到匱乏或需要費力。

本質上,她的版本似乎更強調「虛無」中獨立存在的「神」以及「谷」的空虛性,並暗示道的深不可測。而通行版本則更強調「谷神」這個永恆存在的、具有生養萬物之靈性的概念,以及道作用的無限性。最後一句的差異也體現了對道作用的不同理解:難以窮盡 vs. 無需費力。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標題的有無: 她的版本有標題,這是否是更古老版本的特徵,還是後人為了方便理解而添加的?通行版本沒有標題,可能更符合老子簡潔的風格。
  • 「谷、神、不死」與「谷神不死」的差異: 逗號的有無對理解產生了重要影響。「谷」是指物理上的山谷,還是比喻虛空?將其與「神不死」分開理解是否有其道理?通行版本將「谷神」視為一個複合概念,更強調其靈性。哪種理解更符合老子思想的本意?
  • 「用之不覲」與「用之不勤」的差異: 「覲」強調不可見、不可窮盡,更偏向於道的神秘性;「勤」強調不費力、不竭,更偏向於道的作用方式。這兩種理解各有側重,哪一個更準確?
  • 章節順序的影響: 再次注意到章節順序的不同,這會影響我們如何將這一章的內容與前後章節聯繫起來理解。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在第一句的斷句和最後一句的用詞上與通行版本存在顯著差異,這直接影響了對道的理解。我們需要考察「道家秘傳」的文本依據,並對比不同學術觀點,才能判斷哪種理解更為合理。標題的出現也值得關注。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的本體論和宇宙論: 她的版本中「虛無寥廓,中有神在焉」的標題,似乎更直接地將道與宇宙的本源和某種神性力量聯繫起來。通行版本雖然也強調道的根源性,但沒有如此明確地提及「神」。
  • 「無為」思想的體現: 通行版本中「用之不勤」更能體現「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強調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不費力的。她的版本中「用之不覲」則更強調道的深不可測。
  • 文本結構的邏輯: 章節順序的不同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對《道德經》思想展開邏輯的理解差異。例如,將強調道為玄牝的內容放在更靠前的位置,可能會更早地確立道作為萬物之母的地位。

從系統的角度看,這兩種版本在對道的本體論地位、作用方式以及《道德經》的整體結構上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她的版本似乎更強調道的神秘性和本源性,而通行版本則更強調道的自然性和無限作用。「谷」和「谷神」的理解差異,以及最後一句用詞的不同,都反映了這種不同的側重。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標題的有無、第一句的斷句以及最後一句的用詞上,這些差異都對道的理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她的版本更強調虛無中的神和道的神秘性,而通行版本則更強調谷神合一和道的作用的無限性。章節順序的不同也提示我們需要關注不同傳承的《道德經》的整體結構。


第四章 道之象,幾希微

視而弗見,名曰幾;聽而弗聞,名曰希,摶而弗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之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參見:難以被感知的造物主,看不見 聽不到 摸不著 卻又真實存在!《道德經》揭秘宇宙創世神的真相!「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4章」

通行版 14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四章,通行版本是第十四章,再次顯示結構差異。
  • 標題: 她的版本有標題:「道之象,幾希微」,通行版本沒有。
  • 第一句:她的版本: 「視而弗見,名曰幾」;通行版本: 「視之不見,名曰夷」。關鍵差異在於「幾」(jǐ,細微、幾乎)與「夷」(yí,平坦、空虛、無形)。
  • 中間部分:她的版本: 「繩之不可名,復歸於無物」;通行版本: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差異在於通行版多了重複的「繩」(shéng,連續不斷)。她的版本: 「無象之象」;通行版本: 「無物之象」,差異在於「象」的修飾對象是「無象」還是「無物」。她的版本: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通行版本: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兩句的順序顛倒。
  • 最後部分:她的版本: 「以語今之有」;通行版本: 「以御今之有」,差異在於「語」(yǔ,告知、說)與「御」(yù,駕馭、管理)。她的版本: 「以知古始」;通行版本: 「能知古始」,通行版本多了「能」(néng,能夠)。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在描繪道的難以捉摸和超越感官的特性,但具體描述和側重點有所不同。

  • 她的版本 (強調道的細微和難以名狀): 標題「幾希微」就點明了道的微小和難以察覺。「幾」在這裡可能強調道的潛在性和細微之處。「視而弗見,名曰幾」將看不見的原因歸於道的細微。「繩之不可名」強調道無法用語言完全描述。「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強調道的非具象性。「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則描繪了道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特性。「以語今之有」似乎是說要用對古道的理解來解釋現在的存在。「以知古始」則強調通過理解古老的開端來認識道。
  • 通行版本 (強調道的空虛和無形): 「夷」在這裡更強調道的空虛、無形。「視之不見,名曰夷」將看不見的原因歸於道的無形。「繩繩不可名」則強調道是持續不斷地無法被命名。「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強調道的非具象性,但將「象」與「無物」聯繫。「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同樣描繪了道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特性。「以御今之有」則強調運用古老的道來管理當今的存在。「能知古始」則強調能夠認識古老的開端,才是掌握了道的規律。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試圖描繪道的超越性,但她的版本似乎更側重於道的細微和難以名狀,而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道的空虛和無形。用詞上的差異,例如「幾」與「夷」、「語」與「御」,都體現了這種不同的側重。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幾」與「夷」的選擇: 這兩個字都指向道的難以察覺,但「幾」更偏向於微小,而「夷」更偏向於無形。哪一個更符合老子思想的原意?需要考證文本依據。
  • 「繩繩」的意義: 通行版中重複的「繩」字強調了持續不斷,這是否更符合道的綿延不絕的特性?她的版本省略是否有所遺漏?
  • 「無象之象」與「無物之象」的差異: 將「象」與「無象」聯繫,似乎更強調道本身沒有固定的形象;而與「無物」聯繫,則強調道所呈現的形象是超越具體事物的。這兩種理解各有側重。
  • 語序顛倒的意義: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和「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在語義上似乎沒有太大的差別,但語序的改變可能在節奏和強調上有所不同。
  • 「語」與「御」的差異: 「語」更偏向於言說和教導,而「御」則更偏向於管理和運用。這體現了對如何應用古道的不同理解。
  • 「以知」與「能知」的差異: 通行版多了「能」,強調了認識古始的能力,似乎更強調主體的能動性。

批判地看,這兩個版本在關鍵詞語的選擇和句子的細節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會影響我們對道的具體理解。我們需要進一步考察「道家秘傳」的文本來源,並對比不同學術觀點,才能判斷哪種表述更為準確。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的超越性與內在性: 兩個版本都強調道的超越感官的特性,但具體描述的側重點不同,可能反映了對道超越性和內在性關係的不同理解。
  • 語言在描述道方面的局限性: 兩個版本都強調道的難以名狀,體現了語言在描述終極實在方面的局限性。
  • 時間維度上的道: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古道和古始,強調道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和本源性。
  • 實踐層面的道: 「以語今之有」和「以御今之有」的差異,體現了對如何將道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不同思考。

從系統的角度看,這兩個版本在細節上的差異,反映了對道的多個面向的不同理解和側重。她的版本可能更側重於道的神秘和難以捉摸,而通行版本可能更側重於道的無形和實用性。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道德經》思想的豐富性。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關鍵詞語的選擇和句子的細節上,例如「幾」與「夷」、「繩之」與「繩繩」、「無象」與「無物」、「語」與「御」以及「以知」與「能知」。這些差異都對道的理解產生了細微但重要的影響。章節順序的不同也提醒我們需要關注不同傳承的《道德經》的整體結構。


第五章 恍惚窈冥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惚中有物,惚恍中有象;窈冥中有精,冥窈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大,吾何以知眾大之然,以此。

參見:老子自述開悟的全過程,《道德經》中竟然暗藏道家修行悟道的終極境界!「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5章」

通行版 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五章,通行版本是第二十一章,章序差異巨大。
  • 標題: 她的版本有標題:「恍惚窈冥」,通行版本沒有,但通行版的第一句提到了「孔德之容」。
  • 開頭:她的版本: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行版本: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通行版多了關於「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描述,而她的版本則多了「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句子。
  • 中間部分:她的版本: 「恍惚中有物,惚恍中有象;窈冥中有精,冥窈中有信。」;通行版本: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兩者在「物」和「象」的順序上相反,通行版多了語氣詞「兮」和「其精甚真」的描述。她的版本是「冥窈中有信」,而通行版是「其中有信」。
  • 結尾:她的版本: 「以順眾大,吾何以知眾大之然,以此。」;通行版本: 「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關鍵詞不同:「順眾大」 vs. 「以閱衆甫」,「眾大之然」 vs. 「衆甫之狀哉」。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試圖描繪道的本質是恍惚、難以捉摸的,但它們在具體描述和所強調的方面有所不同。

  • 她的版本 (強調道的本源和不可知性): 標題「恍惚窈冥」直接點明了道的模糊和深遠。「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強調了道作為萬物根源的神秘性。她將「物」放在「恍惚」之後,「象」放在「惚恍」之後,並描述了「窈冥中有精,冥窈中有信」,似乎強調在深邃的虛無中蘊含著精微和真實。「以順眾大」可能指道順應萬物的自然發展。「吾何以知眾大之然,以此」則強調通過道來認識萬物的本性。
  • 通行版本 (強調大德遵循道以及道的精微和真實): 開頭就強調「大德」是遵循道的。「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與她的版本順序相反,但都描繪了道中似有若無的狀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則強調道的精微是真實可信的。「以閱衆甫」通常被理解為通過道來觀察萬物的初始狀態。「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則強調通過道來認識萬物的本貌。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認同道的恍惚性,但她的版本更強調道的本源性和不可知性,以及道順應萬物的特性。而通行版本則更強調「大德」與道的關係,以及道內在的精微和真實性。結尾的差異也體現了觀察對象的不同:「眾大」 vs. 「衆甫」。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缺失: 她的版本沒有這句話,是否代表其不強調德與道的關係,或者將其放在了其他章節?
  • 「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增加: 她的版本增加了這句話,更直接地表達了道作為創造者的神秘性,這是否符合老子思想的原意?
  • 「物」與「象」的順序: 兩個版本在「物」和「象」的順序上相反,這可能反映了對道中「有」和「無」的不同理解側重。
  • 「兮」和「其精甚真」的增加: 通行版增加了語氣詞和對「精」的強調,這是否強化了道的真實性和可感知性?
  • 「冥窈中有信」與「其中有信」的差異: 她的版本強調「信」存在於深邃的虛無之中,而通行版本則更籠統地說「其中有信」。
  • 「順眾大」與「以閱衆甫」的差異: 「順眾大」更強調順應,而「以閱衆甫」更強調觀察初始狀態。這體現了對道作用方式的不同理解。

批判地看,這兩個版本在內容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通行版本似乎更強調「德」與道的關係以及道內在的真實性,而她的版本則更強調道的本源性和不可知性。我們需要進一步考察「道家秘傳」的文本依據,並對比不同學術觀點,才能判斷哪種表述更為準確。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德與道的關係: 通行版一開始就強調「德」對「道」的依賴,這在整個《道德經》中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她的版本沒有提及,可能會影響對德的理解。
  • 道的創造與運行機制: 她的版本更直接地提到了道創造萬物但不可知其原因,這強調了道的神秘性。通行版本雖然也暗示了道的創造,但側重於道的恍惚和內在的精微。
  • 觀察者與道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通過道來認識萬物,但觀察的對象和方式有所不同(「眾大」 vs. 「衆甫」,「順應」 vs. 「觀察初始」),這反映了對人與道關係的不同理解。

從系統的角度看,這兩個版本在道的本體論、宇宙論以及與「德」的關係上存在顯著差異。通行版本將「德」置於重要的位置,並強調道內在的真實性,而她的版本則更側重於道的本源性和不可知性。這些差異可能會導致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不同建構。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的差異非常明顯,涉及到開頭、中間和結尾的關鍵語句。通行版本強調「孔德之容」和道內在的真實性,以及觀察萬物的初始狀態;而她的版本則更強調道的本源性和不可知性,以及道順應萬物的特性。章節順序的巨大差異也提示我們這兩種傳承對《道德經》的整體結構有著根本不同的理解。您對這兩個版本中「德」的概念有什麼初步的看法?


第六章 道逝能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處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參見:老子在開悟後所看到的輪迴真相,明白《道德經》中道法自然的真實含義,就能夠逆天行道!「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6章」

通行版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六章,通行版本是第二十五章。
  • 標題: 她的版本有標題:「道逝能返」,通行版本沒有。
  • 「母」的指稱: 她的版本是「可以為天地母」,通行版本是「可以為天下母」。
  • 「四大」之一: 她的版本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處其一。」通行版本是「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在描述「道」的本源性、廣大性以及其運行規律,但對於「四大」之一的理解存在顯著差異。

  • 她的版本 (強調道的運行和人的地位): 標題「道逝能返」可能暗示道雖然運行流逝,但最終會回歸本源。「可以為天地母」強調道是天地萬物的母親。「人亦大」將人與道、天、地並列為「四大」之一,體現了人作為宇宙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則描述了萬物運行的法則,最終都效法於「自然」的本性。
  • 通行版本 (強調道的廣大和君王的地位): 「可以為天下母」強調道是天下萬物的母親。「王亦大」將君王與道、天、地並列為「四大」之一,這體現了古代社會君權至上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描述的法則與她的版本一致。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描繪了道的偉大和運行法則,但核心差異在於「四大」之一的指稱。「她的版本」更強調人的地位和道法自然的終極指向,而「通行版本」則更強調君王的地位,體現了古代政治思想的影響。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天地母」與「天下母」的差異: 雖然兩者都指道是萬物的根源,但「天地」更側重於宇宙的構成,而「天下」則更側重於人類社會的範疇。這種差異是否反映了不同傳承對道所涵蓋範圍的理解?
  • 「人亦大」與「王亦大」的差異: 這是兩個版本最關鍵的差異。「人」代表了普遍的人類,而「王」則代表了統治者。這個差異直接關係到《道德經》思想的政治哲學意涵。是更強調個體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還是更強調君王在社會中的作用?學術界對此有諸多討論,通常認為「王」更符合古代社會的語境。
  • 標題的有無和意義: 她的版本有標題,可能暗示了其對本章內容的理解側重於道的運行和回歸。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中將「王」列為「四大」之一,更符合古代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思想。而「她的版本」將「人」列入,可能帶有後世對《道德經》更普世化、更人文主義的解讀色彩。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宇宙觀與社會觀的聯繫: 「四大」之一的差異直接反映了《道德經》的宇宙觀與社會觀的聯繫。「通行版本」將君王納入宇宙秩序,體現了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的思想;而「她的版本」將人納入,則更強調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
  • 「道法自然」的指向: 兩個版本都強調「道法自然」,這表明無論「四大」之一如何理解,最終的法則都是效法自然。
  • 不同傳承的價值取向: 這兩個版本的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或不同時代對《道德經》的價值取向有所不同。「通行版本」可能更側重於統治和社會秩序,而「她的版本」可能更側重於個人的修養和與自然的和諧。

從系統的角度看,這兩個版本在「四大」之一的理解上的差異,是整個思想體系中一個重要的分歧點,它直接影響了我們如何理解《道德經》的政治哲學和對人在宇宙中地位的看法。「她的版本」更具普世性,而「通行版本」則更貼合古代社會的語境。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最核心的差異在於「四大」之一的指稱,這直接關係到《道德經》的政治哲學和對人的地位的理解。「通行版本」的「王」更符合歷史背景,而「她的版本」的「人」則可能更具現代意義。章節順序的差異也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重點有所不同。您對這兩個版本中「人」和「王」的理解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哪一個更符合老子的原意?


第七章 大道汜兮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功成身遂而不名有。萬物得之以生,弗為主,常無欲也,可名為小。萬物歸之,而弗知主,常無為也,可名為大。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

參見:老子眼中真正的聖人應該是什麼樣?《道德經》裡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道法自然和聖人的真實含義!「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7章」

通行版 34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七章,通行版本是第三十四章,章序差異顯著。
  • 標題: 她的版本有標題:「大道汜兮」,通行版本沒有。
  • 詞語差異:她的版本: 「汜」(sì,水流廣遠);通行版本: 「汎」(fàn,漂浮、廣泛)。她的版本: 「功成身遂而不名有」;通行版本: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她的版本: 「常無欲也」;通行版本: 「常無欲」。她的版本: 「可名為小」;通行版本: 「可名於小」。她的版本: 「常無為也,可名為大」;通行版本: 「而不為主,可名為大」。她的版本: 「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通行版本: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在描述大道的普遍性、無私以及不居功的特性,並由此引申出聖人處世的智慧。

  • 她的版本 (強調道的流動和聖人的效法): 標題「大道汜兮」強調了道如水流般廣闊無垠。「功成身遂而不名有」強調道成就萬物卻不居功。「萬物得之以生,弗為主,常無欲也,可名為小」說明道滋養萬物卻不主宰,恆常無欲,因此可說是小的。「萬物歸之,而弗知主,常無為也,可名為大」說明萬物歸向道卻不知其為主宰,道恆常無為,因此可說是大的。「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則點明聖人正是效法道的不居功、不自大的品格,才能成就其偉大。
  • 通行版本 (強調道的承載和不自大):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同樣強調道的普遍性。「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強調萬物依賴道而生,道不推辭,成就功業也不居功。「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說明道如同衣物和食物般養育萬物卻不自居主宰,恆常無欲,因此可說是小的。「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說明萬物歸向道,道卻不自居主宰,因此可說是大的。「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則強調道正因為從不自認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偉大。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強調道的不居功、不自大,以及由此而來的偉大。她的版本更明確地將聖人作為效法道的榜樣,並強調道的無為;而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描述道承載和養育萬物的特性,以及道本身的不自大。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汜」與「汎」的選擇: 雖然兩者都表示廣泛,但「汜」更側重於流動和擴散,而「汎」更側重於普遍和廣泛。哪一個更符合道的特性?
  • 「功成身遂而不名有」與「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的差異: 她的版本強調道的「身遂」(自身完成),而通行版本則強調道對萬物的「不辭」(不推辭)。這是否反映了對道的作用方式的不同理解?
  • 「常無為也」的增加: 她的版本強調道是「常無為」的,這更直接地體現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通行版本雖然也暗示了道的無為,但沒有如此明確地指出。
  • 「可名為小」與「可名於小」的差異: 這是一個語法上的細微差別,可能沒有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 聖人的明確提及: 她的版本明確提到了「聖人」,將道的特性與聖人的行為聯繫起來。通行版本則更抽象地從道的角度來闡述。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直接地強調了道家「無為」的思想,並將聖人作為效法道的榜樣。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描述道的客觀屬性。我們需要考察「道家秘傳」的文本依據,並對比不同學術觀點,才能判斷哪種表述更為準確地傳達了老子的思想。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與聖人的關係: 她的版本明確地將道與聖人聯繫起來,強調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和實踐者。通行版本雖然也暗示了聖人應效法道,但沒有如此直接地指出。
  • 「無為」思想的重要性: 她的版本更強調「無為」,這對於理解道家思想至關重要。
  • 道的不同面向: 兩個版本都描繪了道的不同面向:既廣大又微小,既無欲又滋養萬物,既無為又成就一切。
  •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更強調道在實踐層面的意義,以及聖人作為道的體現者在社會中的作用。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從本體論的角度描述道的特性。這兩種不同的側重可能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的整體解讀。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在描述道的普遍性、無私和不居功方面基本一致,但她的版本更明確地強調了「無為」的思想以及聖人作為效法道的榜樣。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描述道的客觀屬性。章節順序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重點有所不同。您對這兩個版本中道與聖人的關係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哪一個版本更強調實踐性?


第八章 道在得一

夫一者至貴,無適於天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人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人無以貞將恐蹶。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參見:老子說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讀懂《道德經》中聖人無為的真實含義很重要!「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8章」

通行版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八章,通行版本是第三十九章,章序差異巨大。
  • 標題: 她的版本有標題:「道在得一」,通行版本沒有。
  • 得「一」者:她的版本: 「人得一以為天下貞」;通行版本: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差異在於「人」(普遍的人)與「侯王」(君主)。
  • 失「一」之虞:她的版本: 「地無以寧將恐廢」;通行版本: 「地無以寧,將恐發」,差異在於「廢」(fèi,荒廢、崩潰)與「發」(fā,發動、震動)。她的版本: 「人無以貞將恐蹶」;通行版本: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差異在於「人」與「侯王」,且通行版多了「貴高」(guì gāo,尊貴高尚)。
  • 通行版獨有內容: 通行版本在結尾多了關於貴賤、高下、侯王的自稱、以及不追求美玉而追求樸石的論述。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強調「一」的重要性,認為萬物和諧有序都源於得「一」。然而,對於誰能代表「得一」的人以及失「一」的後果,兩者存在顯著差異。

  • 她的版本 (強調「一」的普遍性和聖人的榜樣): 標題「道在得一」直接點明了「一」與道的關聯。「人得一以為天下貞」強調了人如果能體悟和秉持「一」,就能成為天下的正範。「地無以寧將恐廢」強調地失「一」會崩潰,「人無以貞將恐蹶」則強調人失「一」會傾覆。結尾「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點明聖人是體現和保持「一」的榜樣。
  • 通行版本 (強調「一」與君王的統治):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強調君主得「一」才能成為天下的正範。「地無以寧,將恐發」強調地失「一」會震動,「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則強調君主失「一」會傾覆其尊貴地位。通行版後續的內容則進一步闡述了君主應以賤為本、以下為基的道理,以及不追求虛名的智慧。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認為「一」是維繫秩序的關鍵,但「她的版本」更傾向於將「一」的體現落實在普遍的人和聖人身上,具有更廣泛的意義;而「通行版本」則更明確地將「一」與君王的統治聯繫起來,帶有更強的政治色彩。通行版後續關於貴賤和樸實的論述,也進一步深化了其政治倫理的思考。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人」與「侯王」的選擇: 這是最關鍵的差異。究竟是普遍的人,還是特定的統治者,更能代表得「一」以為天下正範?這涉及到對《道德經》政治思想的不同解讀。從歷史背景來看,「侯王」可能更符合春秋時期的語境。
  • 「廢」與「發」的差異: 「廢」更強調靜態的崩潰,而「發」更強調動態的震動。對於地失「寧」的後果,哪種描述更準確?
  • 通行版獨有內容的意義: 通行版後續關於貴賤、自稱、以及樸實的論述,是否是老子思想的進一步闡發,還是後人的補充?這些內容與「得一」的主題有何關聯?
  • 標題的有無: 她的版本有標題,強調了「一」的重要性。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將「侯王」與「得一」聯繫起來,更貼合古代政治語境。其後續關於貴賤和樸實的論述,也為理解君主的統治之道提供了更豐富的內容。「她的版本」將「人」作為得「一」的主體,可能更具現代意義,但也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個體與社會的關係: 「她的版本」強調個體的人通過得「一」可以成為天下的正範,體現了個體修養的重要性。「通行版本」則更強調君主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核心作用。
  • 政治哲學的側重: 兩個版本在政治哲學的側重上有所不同。「通行版本」更關注君主的統治之道,而「她的版本」則似乎更關注普遍的為人處世原則。
  • 「一」在不同層面的體現: 兩個版本都闡述了「一」在天、地、神、谷、萬物等不同層面的重要性,體現了「一」是宇宙萬物和諧統一的基礎。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更強調「一」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將君主視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關鍵。而「她的版本」則更傾向於將「一」理解為一種普遍的原則,適用於個體和社會的不同層面。通行版後續關於貴賤和樸實的論述,也為我們理解其政治哲學提供了更豐富的維度。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最核心的差異在於誰能代表得「一」以為天下正範,以及通行版後續獨有的內容。這反映了兩種傳承在政治思想和對《道德經》核心價值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差異。「通行版本」更強調君主的作用,而「她的版本」則更強調普遍的人和聖人的榜樣。您對這兩個版本中「一」的理解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哪一個版本更符合《道德經》的整體思想?


第九章 以反為用,以弱為動

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動。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參見:儒家瘋狂篡改《道德經》,把真理變成廢話,惡意將道家始祖老子從歴史中抹去,儒道千年之爭的真相!「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9章」

通行版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九章,通行版本是第四十章,章序差異顯著。
  • 標題: 她的版本有標題:「以反為用,以弱為動」,通行版本沒有。
  • 「用」與「動」的順序:她的版本: 「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動。」;通行版本: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兩者關於「反」是道的「用」還是「動」,「弱」是道的「用」還是「動」,順序正好相反。
  • 「萬物」的範圍:她的版本: 「天地萬物生於有」;通行版本: 「天下萬物生於有」,她的版本使用了「天地萬物」,而通行版本使用了「天下萬物」。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試圖揭示道運作的兩種重要方式:以「反」為表現和以「弱」為力量,並闡述了萬物產生的根源。

  • 她的版本 (反是道的功用,弱是道的運行): 標題「以反為用,以弱為動」直接概括了本章的核心思想。她認為「反」是道的功用,即道通過相反的方式來實現其作用;而「弱」是道的運行方式,即道以柔弱的方式來推動事物發展。「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則闡述了宇宙萬物的生成邏輯,從無到有,再從有中產生萬物。
  • 通行版本 (反是道的運行,弱是道的功用): 通行版本則認為「反」是道的運行方式,即道通過循環往復的運動來實現其目的;而「弱」是道的功用,即道以柔弱的方式來發揮其作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與她的版本意思相近,都指出了萬物從無到有的生成過程。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強調「反」和「弱」是道的重要特性,但對於哪個是「用」(功用、作用)哪個是「動」(運行、運動)的理解正好相反。「她的版本」更傾向於將「反」視為實現目的的手段,「弱」視為推動事物發展的力量;而「通行版本」則更傾向於將「反」視為一種運動規律,「弱」視為發揮作用的方式。對於萬物的範圍,兩者都指出了從「無」到「有」的根源。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用」與「動」的理解: 如何理解「用」和「動」這兩個詞語在老子思想中的含義?哪種搭配(反為用/弱為動 vs. 反為動/弱為用)更能體現道的特性?學術界對此也有不同的解讀。
  • 「天地萬物」與「天下萬物」的範圍: 「天地萬物」似乎涵蓋了更廣闊的宇宙範圍,而「天下萬物」則更側重於人類所處的世界。這種差異是否反映了不同傳承對道所涵蓋範圍的理解?
  • 標題的有無: 她的版本有標題,直接點明了本章的核心思想。

批判地看,兩個版本在「反」和「弱」的「用」與「動」的關係上存在根本的對立,這直接影響了我們對道運作方式的理解。對於萬物的範圍,兩者略有不同。「她的版本」的標題有助於讀者把握本章的重點。我們需要考察「道家秘傳」的文本依據,並對比不同學術觀點,才能判斷哪種表述更為準確。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的運行方式: 對「反」和「弱」的理解直接關係到我們如何理解道的運行規律,例如循環往復、物極必反、柔弱勝剛強等思想。
  • 宇宙生成論: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有生於無」,這是道家宇宙生成論的重要觀點,強調了「無」是萬物的本源。
  • 實踐指導意義: 對道「用」和「動」的不同理解,可能會影響我們在具體實踐中如何運用道的智慧,例如在面對困境時是更強調以柔克剛,還是更強調順應變化。

從系統的角度看,這一章雖然簡短,但其核心觀點對於理解整個《道德經》的思想至關重要。兩個版本在關鍵概念的理解上的對立,提示我們在研讀《道德經》時需要仔細辨析不同傳承和不同註釋的觀點。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最核心的差異在於對「反」和「弱」的「用」與「動」的關係的理解,這直接影響了我們對道運作方式的認識。對於萬物的範圍,兩者略有不同。「她的版本」有標題,更直接地概括了本章的主旨。您對這兩個版本中「反」和「弱」的理解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哪種解釋更符合您對道家思想的理解?


第十章 道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

參見:道的終極秘密,推動陰陽五行和世間萬物不斷輪轉變化的關鍵因素,《道德經》中「三生萬物」的真實含義!「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0章」

通行版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十章,通行版本是第四十二章,章序差異顯著。
  • 標題: 她的版本有標題:「道生萬物」,通行版本沒有。
  • 通行版獨有內容: 通行版本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之後,多了關於人們厭惡「孤、寡、不穀」,而王公卻以此自稱;以及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和強梁者不得其死的論述。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都闡述了道生萬物的過程以及萬物陰陽調和的狀態。主要的差異在於通行版本後半部分增加了關於社會倫理和治國之道的內容。

  • 她的版本 (強調道生萬物的過程和陰陽和諧): 標題「道生萬物」直接點明了本章的主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家經典的宇宙生成論述,描述了萬物從道逐漸演化的過程。「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則描述了萬物都包含陰陽兩種屬性,並通過陰陽之氣的相互作用達到和諧。
  • 通行版本 (在道生萬物的基礎上,加入社會倫理和治國智慧): 通行版本的前半部分與她的版本完全一致。「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揭示了王公貴族以示謙卑的方式。「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闡述了事物轉化的辯證關係。「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則表達了老子對強暴行為的否定和對柔弱的推崇。

本質上,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都描述了道生萬物的過程和陰陽和諧的狀態。「她的版本」到此為止,重點在於宇宙生成論。而「通行版本」則在宇宙生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社會倫理和治國智慧,例如謙卑、辯證和反對強暴。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通行版後半部分內容的來源和真實性: 為何「她的版本」沒有通行版後半部分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老子原著就有的,還是後人添加的?學術界對《道德經》不同版本的差異有深入的研究,需要參考相關資料來判斷。
  • 通行版後半部分內容與前半部分的聯繫: 通行版後半部分關於社會倫理和治國之道的論述,是否與前半部分道生萬物的思想有內在的聯繫?例如,從道的運行規律中是否可以推導出謙卑和柔弱的價值?
  • 標題的有無: 她的版本有標題,直接點明了本章的主題。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側重於《道德經》的宇宙生成論部分,而「通行版本」則涵蓋了更廣泛的內容,包括宇宙觀和社會觀。通行版後半部分內容的缺失可能是「道家秘傳」版本的一個特點,需要進一步了解其文本來源。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德經》的重點: 如果以「她的版本」為準,那麼《道德經》的重點可能更偏向於探討宇宙的本源和萬物的生成。如果以「通行版本」為準,那麼《道德經》則更像是一部包含宇宙觀、社會倫理和治國智慧的綜合性著作。
  • 不同思想層面的聯繫: 通行版本試圖將宇宙的運行規律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聯繫起來,體現了道家思想的系統性。
  • 不同傳承的側重: 這兩個版本的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對《道德經》思想的不同側重和解讀方向。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將道生萬物的原理擴展到人類社會的層面,展現了更為完整的思想體系。而「她的版本」則可能更專注於探討道的本體論和宇宙論。這種差異提示我們,《道德經》可能存在多種解讀和應用方向。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的主要差異在於通行版本後半部分增加了關於社會倫理和治國之道的內容。「她的版本」更側重於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這種差異反映了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理解和側重可能有所不同。您對通行版本後半部分增加的內容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這部分內容是否屬於老子的原意?


第十一章

道者,炁也,万物之澳。道蒞天下,尤川谷之奔江河。

參見:每個修行人都必須要了解的真相,《道德經》中暗藏氣的終極秘,道家煉精化氣和修仙的關鍵就在於這兩個人體器官!「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1章」

通行版 62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十一章,通行版本是第六十二章,章序差異極大。
  • 內容: 兩章的內容幾乎完全不同。她的版本 側重於將道視為「炁」(氣),並用江河奔流來比喻道在天下間的運行。通行版本 則強調道是萬物的奧妙所在,是善人的珍寶,也是不善之人的庇護,並闡述了道的價值甚至超越了物質財富和權位,以及道在尋求和免罪方面的作用。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試圖闡述「道」的某種重要性,但切入點和具體內涵截然不同。

  • 她的版本 (強調道的本源和運行): 她將道直接等同於「炁」(氣),這在道家思想中是一個核心概念,指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物質和能量。用川谷奔向江河來比喻道在天下間的運行,強調了道的普遍性、自然性和不可阻擋的力量。
  • 通行版本 (強調道的價值和功用): 通行版本更側重於道的實際價值和功用,尤其是在社會和政治層面。它強調道不僅是善人的珍寶,也能庇護不善之人,甚至比物質財富和權位更重要。最後還提到了道在實現願望和避免懲罰方面的作用,這帶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本質上,「她的版本」更偏向於從本體論和宇宙論的角度來理解道,強調其作為萬物本源的特性和自然運行的方式。「通行版本」則更偏向於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理解道,強調其在個人修養和社會政治中的價值和作用。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內容差異的巨大性: 兩章內容的幾乎完全不同,表明這兩個版本在結構和思想脈絡上存在極大的差異。這可能是「道家秘傳」版本與傳統通行本之間最顯著的區別之一。
  • 「炁」的理解: 她的版本直接將道等同於「炁」,這需要對道家哲學中「炁」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這種等同是否完全準確,或者只是強調了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 通行版本中功利色彩的解讀: 通行版本中提到道可以幫助人實現願望和免除罪責,這種說法是否符合老子思想的本意?是否存在被後世附會或誤解的可能性?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如此巨大的章序差異,進一步印證了這兩個版本對《道德經》的整體結構有著根本不同的理解。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符合道家哲學中對「炁」的重視,並強調道的自然運行。「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道的社會價值和功用,其中可能包含後世的詮釋和發展。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對我們理解《道德經》的整體思想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 道的不同層面: 「她的版本」側重於道的本源和運行,屬於更為本體論的層面。「通行版本」則側重於道的應用和價值,屬於更為實用主義的層面。這可能反映了道的多個不同面向。
  • 思想體系的連貫性: 如果以「她的版本」為準,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道德經》的整體結構和思想脈絡。如果以「通行版本」為準,我們需要思考其功利主義傾向是否與道家清靜無為的核心思想一致。
  • 不同傳承的影響: 這兩個版本如此巨大的差異,再次表明《道德經》在歷史的流傳過程中可能產生了非常不同的傳承和解讀系統。

從系統的角度看,這兩個版本在第十一章(她的版本)和第六十二章(通行版本)的內容差異,幾乎可以視為兩個不同的文本片段。這提示我們在研究《道德經》時,必須意識到不同版本之間可能存在的巨大差異,並考察其各自的歷史淵源和思想體系。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的內容幾乎完全不同,反映了它們在結構和思想側重點上的巨大差異。「她的版本」更偏向於道的本源和運行,而「通行版本」則更偏向於道的價值和功用。這種差異對於我們理解《道德經》的整體思想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您對這兩個版本如此巨大的差異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哪一個版本更符合您對老子思想的理解?


第十二章

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兩不相傷,則德交歸。

參見:老子《道德經》中「德」字的真實含義,被儒家歪曲數千年,用來禁錮人的思想!「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2章」

通行版 60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十二章,通行版本是第六十章,章序差異巨大。
  • 開頭: 通行版本以「治大國若烹小鮮」開頭,她的版本沒有這句話。
  • 結尾:她的版本: 「則德交歸」;通行版本: 「故德交歸焉」,通行版本多了「故」和「焉」,且「歸」的含義略有不同,「交歸」側重相互回歸,「交歸焉」則更偏向於德在雙方匯聚或積累。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探討了以道治理天下所帶來的和諧狀態,強調了不傷害的原則以及德的相互作用。

  • 她的版本 (強調不傷害和德的相互回歸): 本章直接探討以道治理天下所帶來的效果,認為如果以道治理,鬼神不會作祟,即使有鬼神也不會傷害人民,聖人也不會傷害人民。最終達到鬼神和聖人互不傷害,從而使德相互回歸,社會達到和諧的狀態。
  • 通行版本 (以治理國家比喻烹小魚,強調不擾民和德的匯聚): 通行版本首先用烹小魚來比喻治理大國,強調要小心謹慎,不輕易擾動。隨後與她的版本內容基本一致,強調以道治理天下,鬼神不作祟,即使有也不傷人,聖人也不傷人。最終指出兩者互不傷害,因此德在雙方匯聚。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強調以道治理天下能帶來不傷害的和諧狀態,以及德的作用。通行版本通過「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個比喻,更強調了治理的細緻和不擾民的原則。結尾的差異在於對德的「歸」的理解,她的版本側重相互作用,通行版本則側重匯聚積累。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缺失: 這句話在通行本中非常有名,是治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比喻。她的版本沒有,可能代表其對治理之道的理解有所不同。
  • 「鬼神」的理解: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鬼」和「神」。在老子思想中,如何理解這些概念?是指自然界的神秘力量,還是民間信仰中的鬼神?這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來分析。
  • 「德交歸」的理解: 「交歸」和「交歸焉」雖然意思相近,但略有不同。哪種表達更能體現老子關於德的相互作用的思想?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如此巨大的章序差異,再次印證了這兩個版本對《道德經》的整體結構有著根本不同的理解。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以「烹小鮮」的比喻開頭,更具象地闡述了治理的原則。兩個版本都提到了「鬼神」和「聖人」的不傷害,最終都指向德的和諧狀態。結尾的細微差異可能反映了對德的理解側重點有所不同。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治理思想的側重: 通行版本一開始就強調治理國家的方法,將本章置於討論治理之道的語境下。她的版本則更直接地從道的角度闡述和諧狀態的達成。
  • 「不傷害」原則的重要性: 兩個版本都強調不傷害的原則,這體現了道家思想中對和平、和諧的重視。
  • 「德」的理解: 結尾關於「德」的理解差異,可能反映了兩個版本對「德」的本質和作用的理解有所不同。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將治理國家置於一個重要的位置,並強調不擾民的原則。她的版本則更抽象地從道的角度闡述和諧狀態的達成。兩個版本都強調了不傷害的原則和德的重要性,但對德的理解可能略有不同。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在核心思想上基本一致,都強調以道治理天下能帶來不傷害的和諧狀態。通行版本多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比喻,更具象地闡述了治理的原則。結尾在「德」的「歸」的理解上略有不同。章節順序的巨大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有著根本不同的理解。您對「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個比喻的缺失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哪種對「德」的理解更符合老子思想?


第十三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生之、德之、長之、育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

參見:抽煙喝酒長命百歲,生活自律疾病纏身,道法自然被徹底顛覆,老子告誡《道德經》的修行真諦!「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3章」

通行版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十三章,通行版本是第五十一章,章序差異顯著。
  • 詞語差異:她的版本: 「莫之爵而常自然」;通行版本: 「莫之命常自然」,差異在於「爵」(jué,爵位、賞賜)與「命」(mìng,命令、主宰)。她的版本: 「熟之」;通行版本: 「亭之毒之」,她的版本只有「熟之」(使成熟),通行版本則是「亭之」(使安定、完成)和「毒之」(養育、成熟,古時「毒」有養育之意)。
  • 通行版獨有內容: 通行版本在「長而不宰」之後多了「為而不恃」,並以「是謂玄德」作為結尾。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段文字都在闡述道和德對萬物的生成、養育作用,以及這種作用的自然無為的特性。

  • 她的版本 (強調自然的法則和無私的養育): 本章強調道和德對萬物的尊重和珍貴是自然而然的,並非外力所賦予。「莫之爵而常自然」強調了這種自然性。「生之、德之、長之、育之、熟之、養之、覆之」列舉了道和德對萬物的多方面作用:生育、滋養、成長、養育、成熟、供養、覆蓋。最後以「生而弗有,長而弗宰」點明道和德的無私和不居功。
  • 通行版本 (強調自然的法則和不恃不宰的玄德): 通行版本在描述道和德對萬物的基本作用上與她的版本一致。「莫之命常自然」強調道和德的尊貴並非命令所致,而是自然而然的。「亭之毒之」更細緻地描述了養育的過程,包含了完成和成熟的含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進一步強調了道和德的無私和不居功,並將這種不佔有、不依仗、不主宰的德稱為「玄德」。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強調道和德對萬物的生成和養育是自然無為的。「她的版本」更簡潔地列舉了道和德的作用,而「通行版本」則更細緻地描述了養育的過程,並突出了道和德的無私和不居功,並將其提升到「玄德」的高度。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爵」與「命」的選擇: 「爵」強調外在的賦予和等級,而「命」則強調主宰和命令。哪一個更符合道和德的本性?老子思想更傾向於自然無為,因此「命」可能更貼切。
  • 「熟之」與「亭之毒之」的差異: 通行版本對養育過程的描述更為細緻,包含了完成和成熟的含義,這是否更全面地展現了道和德的作用?
  • 「為而不恃」的增加: 通行版本多了「為而不恃」,進一步強調了道和德的無私和不居功,這是否更深化了主題?
  • 「玄德」的提出: 通行版本以「玄德」作為結尾,將道和德的這種無私特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哲學層次。她的版本沒有提及「玄德」,是否有所遺漏?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如此巨大的章序差異,再次印證了這兩個版本對《道德經》的整體結構有著根本不同的理解。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在描述道和德的作用方面更為細緻和完整,尤其增加了「為而不恃」和「玄德」的概念,更深入地闡釋了老子關於無私奉獻的思想。「她的版本」則相對簡潔。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與德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強調道和德共同作用於萬物,但通行版本通過「玄德」的概念,似乎更強調德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體現。
  • 「無為」思想的深化: 通行版本通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更深刻地體現了道家「無為」的思想。
  • 不同傳承的側重: 通行版本對道和德的作用描述更為豐富,並提出了「玄德」的概念,可能代表了更為成熟和系統的解讀。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在闡述道和德對萬物的生成和養育方面更為詳盡,並通過「玄德」的概念深化了對道家思想核心理念的理解。她的版本則相對簡略,可能更側重於基本原理的呈現。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在核心思想上基本一致,都強調道和德對萬物的自然無為的養育。通行版本在細節描述上更為豐富,並提出了「玄德」的概念,更深入地闡釋了老子思想。章節順序的巨大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有著根本不同的理解。您對「玄德」這個概念的缺失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通行版本更詳細的描述是否更符合老子的原意?


第十四章

曲則直,枉則全,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出言,淡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道常無名,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參見:解脫禁錮超越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經》道篇結尾說出修行人悟道的終極方法!「素說道德經 I 道篇 I 第14章」

通行版 22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通行版 35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通行版 32

道常無名。樸雖小,1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第十四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二十二章、第三十五章和第三十二章。這表明她的版本對《道德經》的編排方式與通行版有根本的不同。
  • 內容組合: 她的第十四章將通行版中看似獨立的幾段內容組合在一起。第一句: 與通行版第二十二章完全一致(僅一字之差,「敝」與「弊」通用)。第二句: 與通行版第三十五章後半部分基本一致(僅一虛詞之差,「無」與「乎」在此處語氣相近)。第三、四句: 與通行版第三十二章後半部分基本一致(僅標點符號略有不同)。
  • 上下文的缺失: 由於她的版本將這些內容抽離了其在通行版中的原始語境,因此失去了原有的上下文。例如,通行版第二十二章在「少則得,多則惑」之後,緊接著闡述了聖人抱一、不自見、不自是等修身處世的原則。通行版第三十五章則以「執大象,天下往」開頭,描述了道的無形而能吸引天下歸附的特性。通行版第三十二章則以「道常無名」開頭,並提及樸和侯王守道等內容。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第十四章將幾段關於道不同特性的描述集中在一起,試圖呈現道的多個面向。

  • 她的版本 (強調道的辯證性、無味性、不可捉摸性和知止的重要性): 本章首先以一系列看似矛盾的陳述(曲則直等)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這可以理解為道的運行方式之一。接著描述道本身是淡而無味的,超越感官的感知,卻又無窮無盡,強調了道的不可捉摸性。最後指出道本無名,但為了治理天下而有了名,有了名之後就應該知道適可而止,這樣才能避免危險,強調了知止的重要性。
  • 通行版本 (在不同章節中強調道的不同面向):第二十二章 在揭示辯證規律後,更側重於闡述聖人效法道的謙下、不爭的品格。第三十五章 在描述道的無味和不可捉摸後,更側重於道的無形力量和對天下的吸引力。第三十二章 在提及道的無名和知止後,更側重於樸的珍貴、侯王守道以及道在天下間的普遍性。

本質上,她的版本試圖將道的辯證性、無味性、不可捉摸性和知止的重要性濃縮在一個章節中,呈現道的多個核心特性。而通行版本則將這些特性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並在各自的語境下進行更深入的闡述和引申。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抽離語境的影響: 將這些內容從其在通行版中的原始語境中抽離出來,是否會影響對其原意的理解?例如,通行版第二十二章中關於聖人修身的部分,在她的版本中就缺失了。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的版本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更集中地呈現道的不同面向,還是有其他的考量?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 對《道德經》整體結構的影響: 這種編排方式顯然與通行版不同,會如何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結構和脈絡的理解?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通過將不同來源的內容組合在一起,試圖呈現道的豐富性。然而,抽離原始語境可能會導致部分含義的缺失。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其編排邏輯和文本來源。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對我們理解《道德經》的整體思想體系產生影響。

  • 主題的集中與分散: 她的版本將多個關於道的主題集中在一個章節中,可能更利於讀者快速把握道的多個核心特性。而通行版本將這些主題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則更利於在各自的語境下進行深入探討。
  • 思想脈絡的連貫性: 通行版本中,每個章節都有其相對獨立的主題和思想脈絡。她的版本將不同來源的內容組合在一起,可能會改變原有的思想連貫性。
  • 不同傳承的解讀方式: 這種編排方式的差異,反映了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解讀和組織方式可能存在顯著的不同。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組織《道德經》思想的方式,更側重於主題的集中呈現。而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在各自的語境下展開討論。這種差異提示我們,《道德經》的理解和組織方式可能存在多樣性。

總而言之,她的第十四章將通行版中分散在不同章節的內容組合在一起,試圖呈現道的多個面向。然而,這種抽離語境的編排方式可能會影響對原意的理解。這種差異再次印證了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解讀方式存在顯著的不同。您對這種將不同來源的內容組合在一個章節的做法有什麼看法?您認為哪種編排方式更有利於理解《道德經》的思想?

Read More

  •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二)-天篇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