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的指引:1972年《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閱讀清單
Mortimer J. Adler 所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自 1940 年首次出版以來,便成為啟發讀者深度閱讀的經典指南。1972 年,Adler 與編輯 Charles Van Doren 聯合修訂該書,為批判性閱讀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引,並加入了對不同文學和非文學體裁的閱讀建議。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四個層次的閱讀方法,幫助人們掌握從基礎理解到精深分析的技巧,是探索任何經典作品的理想指南。
在 1972 年版的附錄 A 中,Adler 列出了一份推薦閱讀清單,涵蓋了西方傳統的優秀作品,從詩歌、歷史到哲學、科學,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經典之作。以下是該清單的精選,並對照誠品線上,整理出 2000 年後出版的版本,便於讀者依循本書的指導,展開心智成長的知性之旅。
推薦閱讀清單精選(2000 年後出版版本)
文學與詩歌
- 荷馬,《伊利亞德》:西方文學的起源與史詩典範,描寫特洛伊戰爭的宏大場景與英雄主義。
- 但丁,《神曲》:中世紀文學的巔峰之作,透過地獄、煉獄與天堂的旅程,描繪了深刻的神學與人性。
-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四大悲劇:世界戲劇史上最傑出的劇作,深刻探討人性、道德與命運的衝突。
- 米爾頓,《失樂園》:一部宏偉的史詩,以聖經故事為藍本,探討自由意志與善惡的複雜主題。
歷史與傳記
- 希羅多德,《歷史》:西方歷史學的奠基之作,以生動的敘事風格,記錄了波希戰爭的始末與當時世界的風土人情。
- 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透過對比希臘與羅馬名人的生平,探討品格、美德與政治的本質。
- 湯瑪斯·卡萊爾,《英雄與英雄崇拜》:以六種不同類型的英雄為例,闡述英雄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並對英雄崇拜進行反思。
哲學與思想
- 柏拉圖,《理想國》:探討正義、理想城邦、哲學王統治與知識論等核心議題,是西方政治哲學的源頭。
- 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政治學》:前者為探討存在與實體的第一哲學;後者則分析城邦的本質與不同政體形式。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部劃時代的哲學巨著,探討人類認知的極限,重塑了哲學界對知識與理性的理解。
科學與自然
- 達爾文,《物種起源》:提出「自然選擇」的演化論,徹底改變了生物學、地質學及人類對自身的認知。
-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解釋了萬有引力與行星運動,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推薦閱讀方法
批判性閱讀的四個層次
- 初級閱讀: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這是所有閱讀的基礎。
- 檢視閱讀:在有限時間內快速掌握書籍主旨和架構,決定是否值得深入閱讀。
- 分析閱讀:深入拆解作品的各個部分,系統化地理解其內涵與作者的論點。
- 主題閱讀:將多本書籍進行比較和對照,從中發掘更深層次的共同主題,形成自己的見解。
清單補充建議
Adler 的書單主要涵蓋西方經典。隨著時代發展,現代讀者若想拓展視野,可參考更多具全球性、多元文化視角的經典作品,例如:
- 賽珍珠,《大地》: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史詩級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加布里埃爾·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魔幻寫實主義的經典,描繪拉丁美洲家族的興衰與孤獨。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引發世代共鳴的日本現代小說,探討青春、愛情與死亡。
這份書單不僅是經典閱讀的入門,更是每位讀者開啟深入思考、增進見解的珍貴資源。希望它能成為你閱讀旅程中重要的指南。
完整推薦閱讀清單(1972年版)
這份清單以年代劃分,呈現了西方文明數千年來的思想軌跡。每位作者與作品都標示了簡要的介紹與特色,讓您在閱讀前能對其背景有初步認識。
古典時代
- 荷馬(Homer, c. 8th century BC):相傳為古希臘的吟遊詩人,其史詩是西方文學的源頭。
- 《伊利亞德》(Iliad):以十天的時間,描寫特洛伊戰爭末期的英雄史詩。
- 《奧德賽》(Odyssey):講述特洛伊戰爭英雄奧德修斯十年返鄉旅程的冒險故事。
- 《舊約聖經》(The Old Testament):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共同經典,包含歷史、律法、詩歌與預言。
- 艾斯奇勒斯(Aeschylus, c. 525/4–456/5 BC):被譽為「悲劇之父」,他的作品以宏大的主題和磅礴的詩意著稱。
- 《悲劇集》(Tragedies):現存七部,包含《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等,探討人與神的衝突。
- 索福克里斯(Sophocles, c. 497/6–406/5 BC):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以精巧的戲劇結構和對人物心理的細膩描寫見長。
- 《悲劇集》(Tragedies):現存七部,其中以《伊底帕斯王》最為知名。
- 希羅多德(Herodotus, c. 484–425 BC):被稱為「歷史之父」,其作品開創了西方歷史學的寫作傳統。
- 《歷史》(Histories):記錄波希戰爭的起因與過程,並廣泛介紹當時各地的風俗文化。
- 尤里比底斯(Euripides, c. 480–406 BC):古希臘三大悲劇大師,其作品更貼近現實,人物充滿複雜的情感。
- 《悲劇集》(Tragedies):現存十九部,描寫了神話人物的內在衝突與悲劇命運。
- 修昔底德(Thucydides, c. 460–400 BC):古希臘歷史學家,以其客觀、嚴謹的寫作風格奠定了科學歷史學的基礎。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詳細記錄雅典與斯巴達的戰爭,被譽為歷史寫作的典範。
- 希波革拉第(Hippocrates, c. 460–370 BC):古希臘醫師,奠定了醫學倫理與科學醫學的基礎。
- 《醫學文集》(Medical Writings):確立了醫學應基於觀察與理性分析的原則。
-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c. 446–386 BC):古希臘喜劇作家,以尖銳的諷刺與政治批判著稱。
- 《喜劇集》(Comedies):現存十一部,如《蛙》、《鳥》,反映了雅典城邦的社會百態。
- 柏拉圖(Plato, 428/7–348/7 BC):蘇格拉底的學生,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之一。
- 《對話錄》(Dialogues):透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闡述了其關於正義、美、知識等核心思想。其中,《理想國》最為人所知。
-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柏拉圖的學生,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 《作品集》(Works):涵蓋邏輯、物理、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廣泛領域,影響西方思想長達兩千年。
- 伊壁鳩魯(Epicurus, 341–270 BC):古希臘哲學家,創立了伊壁鳩魯學派,提倡追求寧靜與快樂的生活。
- 《給希羅多德的信》(Letter to Herodotus)、《給梅諾克厄斯的信》(Letter to Menoecus):簡潔闡述其原子論與倫理學思想。
- 歐幾里得(Euclid, fl. 300 BC):被譽為「幾何學之父」,其著作是數學教育的基石。
- 《幾何原本》(Elements):系統性地整理了歐幾里得幾何學,是數學史上最成功的教科書之一。
- 阿基米德(Archimedes, c. 287–212 BC):希臘化時代的數學家與物理學家,在力學和幾何學方面有重大貢獻。
- 《作品集》(Works):包括《論浮體》、《論球與圓柱》等,展現了其超凡的科學洞察力。
- 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 of Perga, c. 240–190 BC):古希臘數學家,對圓錐曲線的研究極其深入。
- 《圓錐曲線論》(Conic Sections):系統地定義了圓錐曲線的幾何性質。
- 西塞羅(Cicero, 106–43 BC):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家與雄辯家,其散文與演說影響深遠。
- 《作品集》(Works):如《論老年》、《論友誼》,展現了其深刻的哲學與政治見解。
- 盧克萊修(Lucretius, c. 99–55 BC):羅馬詩人,以詩歌形式闡述了原子論與享樂主義。
- 《物性論》(On the Nature of Things):試圖以自然哲學解釋宇宙萬物,並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 維吉爾(Virgil, 70–19 BC):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詩人,其作品被譽為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
- 《作品集》(Works):最知名的為史詩《艾尼亞斯紀》,被譽為羅馬的「國族史詩」。
- 賀拉斯(Horace, 65–8 BC):羅馬詩人,以其抒情詩與諷刺詩著稱。
- 《作品集》(Works):如《詩藝》,對後世的文學理論影響深遠。
- 蒂托·李維(Livy, 59 BC–AD 17):古羅馬歷史學家,其著作是研究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重要文獻。
- 《羅馬史》(History of Rome):記載羅馬從建城到奧古斯都時期的歷史。
- 奧維德(Ovid, 43 BC–AD 17/8):羅馬詩人,以其神話敘事詩與愛情詩聞名。
- 《作品集》(Works):最知名的為《變形記》,將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串聯成一部史詩。
- 普魯塔克(Plutarch, c. AD 46–119):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人物傳記聞名。
- 《希臘羅馬名人傳》(Parallel Lives):將希臘與羅馬的傑出人物配對比較,探討其品格與功過。
- 塔西佗(Tacitus, c. AD 56–120):羅馬歷史學家與政治家,以其簡潔有力的文風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著稱。
- 《歷史》(Histories)、《編年史》(Annals):記錄了羅馬帝國從奧古斯都到多米提安時期的歷史,充滿了對權力腐敗的批判。
- 尼科馬庫斯(Nicomachus of Gerasa, c. 60–120 AD):古希臘數學家,其著作被視為新柏拉圖主義的重要參考。
- 《算術概論》(Introduction to Arithmetic):系統性地介紹了數論的基本概念,影響了中世紀的數學教育。
-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c. 50–135 AD):古羅馬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其思想強調內心的平靜與自制。
- 《語錄》(Discourses)、《手冊》(Encheiridion):闡述斯多葛主義的實踐哲學,鼓勵人們專注於能控制的事物。
- 托勒密(Ptolemy, c. 100–170 AD):集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於一身,其宇宙觀主導了西方近一千五百年。
- 《天文學大成》(Almagest):彙集了當時所有的天文學知識,建立了地心說的數學模型。
- 琉善(Lucian, c. 125–after 180):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諷刺作家,以幽默和諷刺手法批判社會。
- 《作品集》(Works):如《真實的故事》,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鼻祖之一。
- 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 121–180 AD):羅馬帝國皇帝與斯多葛哲學家,被譽為「哲學家皇帝」。
- 《沉思錄》(Meditations):記錄了他個人的哲學反思,是斯多葛主義的經典文本。
- 蓋倫(Galen, September 129–c. 216 AD):古羅馬醫學家與哲學家,其解剖學和生理學理論影響了歐洲醫學界。
- 《論自然能力》(On the Natural Faculties):闡述人體的生理運作,探討自然力量在身體中的作用。
- 《新約聖經》(The New Testament):基督教的核心經典,包含耶穌的生平與教義、使徒行傳與書信等。
- 普羅提諾(Plotinus, c. 204/5–270 CE):新柏拉圖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整合了柏拉圖與東方神秘主義。
- 《九章集》(The Enneads):系統闡述了他的新柏拉圖主義,探討「太一」與世界的關係。
中世紀
- 希波的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354–430):早期西方天主教的神學家與哲學家,影響了基督教神學的發展。
- 《懺悔錄》(Confessions):一部深度內省的自傳,記錄了他從罪惡到信仰的轉變。
- 《上帝之城》(City of God):為羅馬帝國的衰落進行辯護,闡述了世俗之城與上帝之城的對立。
- 《羅蘭之歌》(The Song of Roland):一部法國 11 世紀的英雄史詩,描寫查理曼大帝的戰役與騎士精神。
- 《尼伯龍根之歌》(The Nibelungenlied):德國中世紀敘事詩,講述英雄齊格弗里德與尼伯龍根家族的故事。
- 《尼亞爾薩迦》(The Saga of Burnt Njál):冰島薩迦文學的傑作,描寫維京時代的家族恩怨與法律衝突。
- 聖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中世紀經院哲學家,試圖將亞里斯多德哲學與基督教神學融合。
- 《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一部系統性的神學著作,被視為天主教神學的頂峰。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 c. 1265–1321):義大利詩人,被譽為文藝復興的開拓者。
- 《神曲》(The Divine Comedy):一部史詩,以作者本人為主角,遊歷地獄、煉獄與天堂,是中世紀思想的集大成。
- 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 c. 1340s–1400):英國中世紀最傑出的詩人,被譽為「英國文學之父」。
- 《坎特伯里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描寫一群朝聖者在旅途中講述的故事,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的各個階層。
-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學者,其筆記本充滿了科學、藝術與工程的奇思妙想。
- 《筆記本》(Notebooks):記錄了達文西在解剖學、飛行器、軍事工程等領域的廣泛研究。
- 尼古洛·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 1469–1527):義大利政治學家,被稱為「近代政治學之父」。
- 《君王論》(The Prince):一本充滿爭議的政治學著作,赤裸裸地分析君主如何維持權力,強調現實主義而非道德理想。
-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北方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以其對教會的批判和對人文主義的推崇而聞名。
- 《愚人頌》(The Praise of Folly):以諷刺筆法描寫愚人女神的自白,藉此批判當時社會的愚昧與弊端。
-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提出了日心說,開啟了科學革命的序幕。
- 《天體運行論》(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挑戰地心說,提出了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理論。
- 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 1478–1535):英格蘭政治家,以其烏托邦思想而聞名。
- 《烏托邦》(Utopia):描寫一個理想的社會制度,對後世的社會主義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德意志神學家,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
- 《飯桌談話》(Table Talk):記錄了他與學生、友人的對話,充滿了個人的思想與宗教見解。
- 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 c. 1483–1553):法國文藝復興作家,以其粗俗幽默與對人文主義的讚頌著稱。
- 《巨人傳》(Gargantua and Pantagruel):一部充滿奇想與諷刺的系列小說,批判了當時的教育與宗教制度。
- 喀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法國宗教改革家,創立了新教的重要派別——歸正宗。
- 《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系統闡述了新教神學,是宗教改革時期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
-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法國哲學家,開創了「隨筆」這種文學體裁。
- 《隨筆集》(Essays):以個人的反思為核心,探討了廣泛的議題,如人生、死亡、友誼與懷疑主義。
- 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 1544?–1603):英國物理學家,對電學和磁學有巨大貢獻。
- 《論磁石》(On the Loadstone and Magnetic Bodies):首次系統性地研究磁學現象,提出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磁鐵。
- 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1547–1616):西班牙小說家,被譽為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小說的作者。
- 《唐吉訶德》(Don Quixote):一部諷刺騎士小說,主角將現實與幻想混淆,深刻探討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 艾德蒙·史賓賽(Edmund Spenser, 1552/3–1599):英國著名詩人,其史詩對後世詩歌有深遠影響。
- 《仙后》(The Faerie Queene):一部未完成的寓言史詩,歌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與騎士美德。
啟蒙時代
-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國哲學家,被視為經驗主義的始祖。
- 《新工具論》(Novum Organum):主張以歸納法取代亞里斯多德的演繹法,為近代科學方法奠定了基礎。
-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英國戲劇家,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家。
- 《詩歌與戲劇集》(Poetry and Plays):包含《哈姆雷特》、《李爾王》等四大悲劇與多部喜劇、歷史劇,深刻描寫了人性的複雜與矛盾。
-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
- 《論兩種新科學及其數學演化》(Dialogues Concerning Two New Sciences):闡述了運動學與材料力學的基本原理,被視為近代物理學的開端。
- 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德國天文學家,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 《哥白尼天文學概要》(Epitome of Copernican Astronomy):闡述並完善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 1578–1657):英國醫生,實驗生理學的創始人。
- 《心血運動論》(On the Motion of the Heart and Blood in Animals):首次詳細闡述了血液循環的原理。
- 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英國政治哲學家,提出了「社會契約論」。
- 《利維坦》(Leviathan):主張為了避免「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人們應將權力交給一個強大的主權者。
-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被稱為「近代哲學之父」。
- 《第一哲學沉思集》(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透過系統懷疑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題。
- 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 1606–1674):英國詩人與思想家,其作品充滿了宗教與政治熱情。
- 《失樂園》(Paradise Lost):一部史詩,以聖經故事為基礎,探討上帝、撒旦與人類的自由意志。
- 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法國喜劇作家,以其對社會與人性的諷刺著稱。
- 《喜劇集》(Comedies):代表作如《偽君子》,透過戲劇諷刺了當時貴族的虛偽與道德敗壞。
- 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與神學家。
- 《思想錄》(Pensées):一系列未完成的筆記,充滿了對人類存在的困境、信仰與理性的深刻反思。
-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荷蘭物理學家與天文學家。
- 《光論》(Treatise on Light):提出了光的波動說,挑戰了牛頓的微粒說。
- 約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英國哲學家,被譽為「自由主義之父」。
- 《政府論》(Of Civil Government):闡述了天賦人權、私有財產權與有限政府的觀念,影響了美國獨立宣言。
- 史賓諾沙(Benedict de Spinoza, 1632–1677):荷蘭哲學家,其泛神論思想影響了啟蒙時代。
- 《倫理學》(Ethics):試圖以幾何學方法證明上帝與自然是同一實體,並探討人類的自由與情感。
- 讓·拉辛(Jean Baptiste Racine, 1639–1699):法國劇作家,擅長創作以愛情與激情為主題的古典悲劇。
- 《悲劇集》(Tragedies):如《費德爾》,描寫了人物內心的情感衝突與悲劇命運。
-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近代科學的奠基者。
-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與運動三大定律,奠定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石。
-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德國哲學家與數學家,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 《單子論》(Monadology):闡述了其形上學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無數個精神實體「單子」組成。
-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c. 1660–1731):英國小說家,被視為英國小說的奠基人之一。
- 《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講述主角在荒島上求生的故事,反映了啟蒙時代的個人主義與殖民思想。
- 強納森·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英國-愛爾蘭諷刺作家。
- 《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透過主角在不同國家的冒險,諷刺了當時英國的政治、社會與人性。
-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670–1729):英國王政復辟時期劇作家。
- 《如此世道》(The Way of the World):一部機智、充滿諷刺意味的風尚喜劇,描寫了上流社會的婚姻與愛情。
- 喬治·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1685–1753):英裔愛爾蘭哲學家,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
- 《人類知識原理》(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提出「存在即是被感知」的觀念,挑戰了物質實體的客觀存在。
- 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18 世紀英國詩人,以其新古典主義的風格著稱。
- 《人論》(Essay on Man):以詩歌形式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與道德本質。
-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法國啟蒙思想家,提出了三權分立的理論。
- 《論法的精神》(Spirit of Laws):分析了不同政治體制與其地理、氣候等環境因素的關係。
- 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與作家,被譽為啟蒙運動的領袖。
- 《憨第德》(Candide):以諷刺小說的形式,批判了盲目的樂觀主義與宗教狂熱。
- 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英國小說家,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
- 《湯姆·瓊斯》(Tom Jones):一部充滿人情味與幽默的成長小說,描寫了一個私生子的冒險旅程。
- 山繆·詹森(Samuel Johnson, 1709–1784):英國文人,其《詹森字典》是英語歷史上的里程碑。
- 《約翰遜傳》(Life of Samuel Johnson):由其弟子博斯韋爾所著,是傳記文學的經典。
- 大衛·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蘇格蘭哲學家,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
- 《人性論》(A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探討人類的認知、情感與道德,對後來的哲學家,特別是康德,影響深遠。
- 尚-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強調自然與自由的重要性。
- 《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主張國家的正當性來自於人民的「公意」,影響了法國大革命。
- 勞倫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英國感傷主義小說家。
- 《紳士特里斯舛·項狄的生平與見解》(Tristram Shandy):一部實驗性小說,打破了傳統的敘事結構,充滿了幽默與哲學反思。
-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蘇格蘭哲學家與經濟學家,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
-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理論,闡述了市場經濟運作的基本原則。
-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哲學家,啟蒙時代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 《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探討人類認知的先驗結構,試圖解決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
- 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英國歷史學家。
- 《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一部巨著,以其優雅的文筆和深刻的歷史洞察力聞名。
- 詹姆士·博斯韋爾(James Boswell, 1740–1795):蘇格蘭傳記作家。
- 《約翰遜傳》(Life of Samuel Johnson):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傳記之一,詳細記錄了詹森的言行與思想。
- 安東萬-洛朗·德·拉瓦節(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 1743–1794):法國化學家,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
- 《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化學的現代基礎。
現代
- 亞歷山大·漢彌爾頓、約翰·傑伊、詹姆斯·麥迪遜(Alexander Hamilton, John Jay, James Madison):美國開國元勳。
- 《聯邦黨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為美國憲法辯護的一系列文章,是研究美國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獻。
- 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 1747–1832):英國哲學家,功利主義的創始人。
- 《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則」,主張道德行為應以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目標。
-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作家與科學家,威瑪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 《浮士德》(Faust):德國文學的巔峰之作,講述一個學者與魔鬼簽下契約的故事,探討知識、慾望與救贖。
- 約瑟夫·傅立葉(Joseph Fourier, 1768–1830):法國數學家與物理學家。
- 《熱的解析理論》(Analytical Theory of Heat):提出了傅立葉級數,將複雜的週期函數分解為簡單的三角函數,對科學與工程有巨大影響。
-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論的代表。
- 《精神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Spirit):通過辯證法,描述意識如何從簡單的感知發展到絕對知識的過程。
- 威廉·華茲渥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 《詩歌集》(Poems):與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謠集》開啟了英國文學的浪漫主義時代。
- 山繆·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與文學評論家。
- 《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探討了想像力與藝術創作的本質。
- 珍·奧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英國小說家,以其細膩的筆法與對中產階級生活的觀察著稱。
-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探討了 19 世紀初英國社會的婚姻、階級與偏見。
- 卡爾·馮·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 1780–1831):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被尊為「西方兵聖」。
- 《戰爭論》(On War):提出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等核心思想,是軍事學的必讀經典。
- 司湯達(Stendhal, 1783–1842):法國作家,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
- 《紅與黑》(The Red and the Black):描寫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如何在法國大革命後的社會中掙扎。
- 拜倫勳爵(Lord Byron, 1788–1824):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以其叛逆的風格與激情而聞名。
- 《唐璜》(Don Juan):一部未完成的諷刺史詩,嘲諷了當時的社會道德與虛偽。
-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德國哲學家,悲觀主義的開創者。
-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主張世界的本質是盲目的「意志」,人生充滿痛苦。
- 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英國物理學家,在電磁學和電化學領域有重大貢獻。
- 《蠟燭的化學史》(Chemical History of a Candle):將複雜的科學知識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大眾。
- 查爾斯·萊爾(Charles Lyell, 1797–1875):英國地質學家,提出了「均變說」。
- 《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主張地質變化是一個緩慢、持續的過程,影響了達爾文的演化論。
-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法國哲學家,社會學與實證主義的創始人。
- 《實證哲學教程》(The Course in Positive Philosophy):主張人類社會的發展應遵循科學法則,將社會學視為一門科學。
- 奧諾雷·德·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其作品集「人間喜劇」反映了法國社會的全貌。
- 《高老頭》(Père Goriot):描寫了一個父親對女兒無盡的愛與巴黎社會的勢利。
-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國思想家,超驗主義的代表人物。
- 《散文集》(Essays):主張個人獨立思考與自我依賴,對美國思想文化影響深遠。
-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美國小說家,擅長創作寓言與象徵小說。
- 《紅字》(The Scarlet Letter):探討了清教徒社會中的罪惡、羞恥與救贖。
- 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法國思想家與政治學家。
- 《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深入分析了美國的民主制度、社會文化與其可能帶來的挑戰。
- 約翰·斯圖爾特·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英國哲學家,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的代表。
- 《論自由》(On Liberty):主張個人自由應受到保護,社會不應干涉個人的思想與言論。
-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演化論的創始人。
- 《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提出了自然選擇的理論,徹底改變了生物學的基礎。
-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作家,以其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描寫著稱。
- 《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一部半自傳體小說,描寫了一個男孩的成長與社會的變遷。
- 克洛德·貝爾納(Claude Bernard, 1813–1878):法國生理學家,實驗醫學的奠基人。
-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確立了醫學研究應以實驗為基礎的原則。
-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美國作家與思想家,超驗主義的代表。
- 《湖濱散記》(Walden):記錄了他在湖邊隱居的生活,反思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關係。
-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 《資本論》(Capital):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運作與其內在矛盾,是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
- 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英國小說家,以其對鄉村生活的寫實描寫與深刻的心理分析著稱。
- 《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一部史詩級的小說,描寫了一個虛構小鎮中多個人物的命運交織。
-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美國小說家,以其宏大深奧的作品聞名。
- 《白鯨記》(Moby-Dick):講述船長亞哈追捕大白鯨的故事,充滿了象徵與哲學寓意,探討了善惡、瘋狂與命運。
- 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 1821–1881):俄國作家,擅長描寫人物內心的掙扎與宗教哲學議題。
- 《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探討了一個大學生殺人的犯罪與內心折磨,深刻剖析了道德與救贖。
- 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法國文學家,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描寫一位追求浪漫幻想的女性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幻滅與毀滅。
- 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挪威劇作家,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
- 《戲劇集》(Plays):代表作如《玩偶之家》,批判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束縛。
- 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俄國小說家,被譽為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 《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一部史詩級巨著,以拿破崙戰爭為背景,描寫了俄國社會的宏大變遷與個人命運。
- 馬克·吐溫(Mark Twain, 1835–1910):美國幽默大師與作家。
- 《頑童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被譽為美國文學的經典,描寫了一個男孩與逃跑奴隸的冒險旅程,諷刺了種族主義與社會不公。
-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
- 《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被譽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之作,提出了「意識流」的概念。
- 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 1843–1916):英國-美國作家,擅長心理分析與細膩的敘事。
- 《美國人》(The American):探討了新舊大陸文化之間的衝突與價值觀差異。
-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德國哲學家,其思想充滿了對傳統道德、宗教與哲學的顛覆。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以詩意寓言的形式,提出了「超人」與「永恆輪迴」等核心概念。
- 儒勒·昂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 1854–1912):法國數學家與科學哲學家。
- 《科學和假設》(Science and Hypothesis):探討了科學理論的性質與其在知識中的作用。
-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
-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提出了無意識、本我、自我與超我等核心概念,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心靈的理解。
-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英國劇作家,以其對社會議題的諷刺與幽默著稱。
- 《戲劇集與序言》(Plays and Prefaces):如《賣花女》,批判了當時的階級制度與語言偏見。
-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
- 《量子論的起源與發展》(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um Theory):介紹了量子力學的誕生過程。
-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法國哲學家,以其對時間與意識的獨特見解著稱。
- 《創造進化論》(Creative Evolution):主張生命的演化是由一種稱為「生命衝動」的內在力量驅動。
- 約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美國哲學家與教育家,實用主義的代表。
- 《民主主義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強調教育應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培養學生成為積極的公民。
- 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英國數學家與哲學家,歷程哲學的奠基者。
- 《科學與現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探討了科學革命對現代文明的影響。
- 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
- 《理性生活》(The Life of Reason):以哲學角度分析人類在藝術、社會、宗教等領域的活動。
- 列寧(Vladimir Lenin, 1870–1924):俄羅斯革命家,蘇聯的主要締造者。
- 《國家與革命》(The State and Revolution):闡述了他關於無產階級專政與國家消亡的理論。
-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法國意識流作家。
- 《追憶似水年華》(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一部長篇巨著,透過非線性敘事與內心獨白,探討記憶、時間與藝術。
-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英國哲學家與邏輯學家。
- 《哲學問題》(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以清晰的文筆介紹了哲學的核心問題,是哲學入門的經典。
- 湯瑪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德國作家,1929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魔山》(The Magic Mountain):以一個肺結核療養院為背景,描寫了歐洲知識分子在時代轉折中的精神困境。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德裔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相對論。
- 《相對論的意義》(The Meaning of Relativity):以簡明的方式介紹了其狹義與廣義相對論。
- 詹姆士·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愛爾蘭作家,意識流文學的代表。
- 《尤利西斯》(Ulysses):一部劃時代的意識流小說,以荷馬史詩《奧德賽》為框架,描寫了都柏林一位普通市民一天的生活。
- 雅克·馬里頓(Jacques Maritain, 1882–1973):法國天主教哲學家,新多瑪斯主義的代表。
- 《藝術與經院哲學》(Art and Scholasticism):探討了藝術與哲學、信仰之間的關係。
-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匈帝國德語作家。
- 《審判》(The Trial):描寫主角無故被捕並捲入荒謬的司法程序,深刻反映了現代人的孤獨與異化。
- 阿諾德·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 1889–1975):英國歷史學家。
- 《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一部宏大的歷史哲學著作,探討了世界文明的興衰與發展模式。
-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法國哲學家,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
- 《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探討了自由、責任與人類存在的本質,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核心觀點。
-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 1918–2008):俄羅斯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第一圈》(The First Circle)、《癌病房》(The Cancer Ward):以其親身經歷為基礎,揭示了蘇聯勞改營與體制下的荒謬與人性掙扎。
資料來源
- Mortimer J. Adler and Charles Van Doren, How to Read a Book (1972 edition), Appendix A.
- 誠品線上圖書資料庫。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