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 Beein' Farm:一份永續農業的實踐藍圖

打造 Beein' Farm:一份永續農業的實踐藍圖

你是否曾經想過,如何將一片閒置的農地,打造成一個充滿生命力與教育意義的場域?這是我近來與 Google NotebookLM 討論的成果。我們不僅探討了法規,更將願景化為實際的「農業設施使用生產計畫書」

這份計畫書不僅是向主管機關申請的必要文件,更是我將「永續農業」與「食農教育」理念,從想法轉為實踐的藍圖。它以「Beein' Farm-種籽教室」為名,傳遞出我們希望農地如同蜜蜂般,成為傳遞「永續種籽」的基地。

現在,我想與你分享這份計畫書的草案,看看我們如何從頭開始,一步步構築這個夢想。


設施名稱與設置目的

我們的設施命名為「Beein' Farm-種籽教室」。

「種籽」象徵著希望與生命,代表我們將致力於保存與推廣在地適應性強的植物。這些耐旱、抗病的在地品種,是應對氣候變遷的最佳解方,能穩定雲林地區的農業生產,同時保育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蜜蜂」則象徵著勤奮與共生。我們希望農場能營造一個「食物森林」的多層次生態體系,讓各種植物、動物(包括蜜蜂)在其中和諧共存,推動土地的永續利用。

最重要的是,我們將開放農場作為食農教育基地,讓學童與社區成員參與種植、育苗、採收,親身體驗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提升大眾對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的理解,賦予在地農業更高的價值。


生產計畫:用「食物森林」打造教育場域

這份計畫書的核心,是我們的「食物森林」生產計畫。我們不只種植單一作物,而是規劃一個多層次的植物群落,創造一個豐富的教育體驗。

  • 多層次植物群落:我們將種植根圈植物(如地瓜)、攀爬植物(如絲瓜)、地被植物(如蕹菜)、草本植物(如萵苣)、灌木(如火龍果)、林下植物(如薑黃),以及提供遮蔭的樹冠層(如龍眼、芒果)。這樣的設計能模擬自然生態,讓參與者學習不同植物的生長特性。
  • 年產量與產值:我們預估設施完工的第二年,年產值可達約 35 萬元。這些產出將主要用於食農教育課程當地市場直銷,以及合作餐廳供應。我們也計畫推出線上訂購的「家庭教育包」,讓更多人能在家體驗種植樂趣。
  • 生產週期:我們詳細規劃了每種作物的種植與採收時程,確保農場全年都能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設施建造與永續措施

我們的農地位於褒忠鄉,總面積約 1,235 平方公尺,其中約 1/3 是原有的豬舍,2/3 是耕地。我們將善用這塊土地,打造一個多功能的「種籽教室」。

  • 育苗作業區:利用原有的豬舍改建,將其分隔為育苗、土方、種子冷藏及器材儲放等區域。此外,我們也會設置教育展示區,讓訪客了解育苗的專業知識。
  • 耕地區:這片區域將種植我們的「食物森林」,並規劃出專門的食農教育體驗區,讓參與者能親手實作。我們也會建立生態栽培展示區,種植台灣原生樹木,傳達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 永續措施:為了實現永續理念,我們特別規劃了廢、污水處理計畫。利用沉澱池過濾雜質後,將淨化水回收再利用於灌溉綠肥,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此外,我們還會將育苗廢棄物製作成堆肥,改良土壤,降低對環境的負荷。

這份「農業設施使用生產計畫書」不僅是紙上談兵,更是我們將理念付諸行動的承諾。它展示了我們如何透過智慧管理循環經濟的模式,將一片休耕農地,轉變為一個兼具生產、教育與生態保育功能的永續農場。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