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遊行經》卷一:佛陀入滅前的最後教誨(上)」

「《長阿含經・遊行經》卷一:佛陀入滅前的最後教誨(上)」

如是我所聽聞:

在一個時候,佛陀居住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同。

當時,摩竭陀國的國王阿闍世想要攻打跋祇國。國王心想:「跋祇國雖然勇猛強健,人民眾多而勢力強大,但我攻取他們,並非難事。」於是,阿闍世王召來婆羅門大臣禹舍,對他說:「你前往耆闍崛山,到世尊那裡,代我向世尊致上我的名字,禮拜世尊的腳,問候世尊:『起居是否輕便安適,遊走是否強健?』並再稟告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猛強健,人民眾多而勢力強大,不肯順服我,我想要攻打他們,不知世尊有何教誨和指示?』如果有任何教誨,你都要好好記住,不要有所遺漏,要像你所聽到的一樣轉述。因為如來所說的話,最終不會是虛假的。」

大臣禹舍接受了國王的命令後,隨即乘坐寶車前往耆闍崛山。到達住處後,他下車步行向前,來到世尊所在的地方。問候完畢,他坐在一旁,對世尊說:「摩竭陀王阿闍世頂禮佛足,恭敬殷勤地問候:『起居是否輕便安適,遊走是否強健?』又稟告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猛強健,人民眾多而勢力強大,不肯順服我,我想要攻打他們,不知世尊有何教誨和指示?』」

那時,阿難在世尊身後拿著扇子為佛陀扇風。佛陀問阿難:「你聽說過跋祇國人經常集會,討論正事嗎?」

阿難回答說:「聽說過。」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他們能這樣做,無論長幼都和睦順從,(他們的德行)將會更加增盛,他們的國家就能長久安穩,沒有人能夠侵犯損害。阿難!你聽說跋祇國人君臣和睦順從,上下互相尊敬嗎?」

阿難回答說:「聽說過。」

佛陀說:「阿難!如果他們能這樣做,無論長幼都和睦順從,(他們的德行)將會更加增盛,他們的國家就能長久安穩,沒有人能夠侵犯損害。阿難!你聽說跋祇國人奉行正法,知道忌諱(不好的行為),不違背禮儀法度嗎?」

阿難回答說:「聽說過。」

佛陀說:「阿難!如果他們能這樣做,無論長幼都和睦順從,(他們的德行)將會更加增盛,他們的國家就能長久安穩,沒有人能夠侵犯損害。阿難!你聽說跋祇國人孝順父母,恭敬順從師長嗎?」

阿難回答說:「聽說過。」

佛陀說:「阿難!如果他們能這樣做,無論長幼都和睦順從,(他們的德行)將會更加增上,他們的國家就能長久安穩,沒有人能夠侵犯損害。阿難!你聽說跋祇國人恭敬宗廟,致敬鬼神嗎?」

阿難回答說:「聽說過。」

佛陀說:「阿難!如果他們能這樣做,無論長幼都和睦順從,(他們的德行)將會更加增上,他們的國家就能長久安穩,沒有人能夠侵犯損害。阿難!你聽說跋祇國人家庭門風純正潔淨無染污,即使是戲笑之言也不涉及邪淫嗎?」

阿難回答說:「聽說過。」

佛陀說:「阿難!如果他們能這樣做,無論長幼都和睦順從,(他們的德行)將會更加增盛,他們的國家就能長久安穩,沒有人能夠侵犯損害。阿難!你聽說跋祇國人尊崇沙門,恭敬持戒的修行者,瞻視護養他們,從未懈怠疲倦嗎?」

阿難回答說:「聽說過。」

佛陀對跋祇國的預言與禹舍大臣的辭去

「阿難!如果他們能做到這樣,無論長幼都和睦順從,(他們的德行)將會更加增盛,他們的國家就能長久安穩,沒有人能夠侵犯損害。」

當時,大臣禹舍對佛陀說:「跋祇國的人民,如果他們能做到其中一條,就難以圖謀了,何況是全部具備這七條呢?國事繁多,我現在請辭回去了。」

佛陀說:「可以,你應當知道現在正是時候。」於是,禹舍大臣即從座位上起身,繞佛陀三匝(三圈),恭敬地作揖後退下。

佛陀宣說七不退法

禹舍離去沒多久,佛陀告訴阿難:「你去吩咐羅閱祇(羅閱城)左右的比丘們,全部集合到講堂裡。」

阿難回答說:「是的,世尊。」他隨即前往羅閱祇城,召集所有比丘,讓他們全部會集在講堂,然後稟告世尊說:「眾比丘已經集合完畢,唯有世尊您知道現在是時候了。」

那時,世尊便從座位上起身,前往法講堂,入座而坐,並告訴眾比丘:「我將要為你們宣說七不退法,仔細聽!仔細聽!好好思維記憶。」

那時,眾比丘對佛陀說:「是的,世尊!我們非常樂意聽聞!」

佛陀告訴眾比丘:「什麼是七不退法呢?

  1. 第一,經常集會,討論正義,那麼長幼和睦順從,佛法就不可毀壞。
  2. 第二,上下和睦,恭敬順從無有違逆,那麼長幼和睦順從,佛法就不可毀壞。
  3. 第三,奉行佛法,明白戒律禁忌,不違背規章制度,那麼長幼和睦順從,佛法就不可毀壞。
  4. 第四,如果有比丘能夠護持大眾,有很多知識和見解,應當恭敬事奉他們,那麼長幼和睦順從,佛法就不可毀壞。
  5. 第五,專注護持心意,孝順恭敬為首要,那麼長幼和睦順從,佛法就不可毀壞。
  6. 第六,清淨地修習梵行,不隨順慾望的姿態,那麼長幼和睦順從,佛法就不可毀壞。
  7. 第七,先考慮他人,後考慮自己,不貪圖名利,那麼長幼和睦順從,佛法就不可毀壞。」

佛陀宣說另七種法

佛陀告訴比丘們:「還有另外七種法,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

  1. 第一,樂於少事,不喜好做很多事,那麼佛法就會增長,沒有損耗。
  2. 第二,樂於靜默,不喜好說很多話。
  3. 第三,少於睡眠,沒有昏沉蒙昧。
  4. 第四,不結交黨派,不說無益之語。
  5. 第五,不因為自己沒有德行而自稱讚譽。
  6. 第六,不與惡人為伴侶。
  7. 第七,樂於在山林等閑靜之處獨自修行。

像這樣,比丘們!佛法就會增長,沒有損耗。」


佛陀宣說七種令法增長之法(一)

佛陀告訴比丘們:「還有七種法,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1. 有信:相信如來、真實、正覺、十號具足(佛陀的十種德號)。
  2. 知慚:對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
  3. 知愧:以做出惡行感到羞恥。
  4. 多聞:所受持的法義,無論是上、中、下等,都善妙、義味深奧、清淨無染,具足清淨的梵行。
  5. 精勤苦行:滅除惡行、修習善行,勤奮不懈地練習。
  6. 昔所學習:過去所學習的,憶念不忘。
  7. 修習智慧:了知生滅之法,通達賢聖之道要義,斷盡所有痛苦的根源。

像這七種法,就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


佛陀宣說七種令法增長之法(二)

佛陀告訴比丘們:「還有七種法,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1. 敬佛:恭敬佛陀。
  2. 敬法:恭敬佛法。
  3. 敬僧:恭敬僧伽(僧團)。
  4. 敬戒:恭敬戒律。
  5. 敬定:恭敬禪定。
  6. 敬順父母:恭敬順從父母。
  7. 敬不放逸:恭敬地不放縱自己。

像這七種法,就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


佛陀宣說七種令法增長之法(三)

佛陀告訴比丘們:「還有七種法,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1. 觀身不淨:觀想身體是不清淨的。
  2. 觀食不淨:觀想食物是不清淨的。
  3. 不樂世間:不貪戀世間的享樂。
  4. 常念死想:經常思念死亡的無常。
  5. 起無常想:生起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念頭。
  6. 無常苦想:將無常與痛苦聯想在一起。
  7. 苦無我想:將痛苦與無我聯想在一起。

像這七種法,就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


佛陀宣說七種覺意法

佛陀告訴比丘們:「還有七種法,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1. 修念覺意:修習正念,閑靜無慾,趣向解脫無為之境。
  2. 修法覺意:修習擇法,善於分辨真偽。
  3. 修精進覺意:修習精進,勤奮不懈。
  4. 修喜覺意:修習喜悅,心中充滿喜悅。
  5. 修猗覺意:修習輕安,身心輕安舒適。
  6. 修定覺意:修習禪定,心意專注。
  7. 修護覺意:修習護捨,心保持平等捨離。

像這七種法,就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


佛陀宣說六不退法(一)

佛陀告訴比丘們:「有六種不退失的法,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是哪六種呢?

  1. 身常行慈:身體行為常懷慈悲,不傷害眾生。
  2. 口宣仁慈:口中宣說仁慈的言語,不說惡語。
  3. 意念慈心:心中懷有慈悲心,不存惡意損害。
  4. 得淨利養:獲得清淨的利養(供養),與大眾共享,平等無二。
  5. 持賢聖戒:持守賢聖的戒律,沒有缺漏,也沒有染污,堅定不動搖。
  6. 見賢聖道:見到賢聖的道路,以徹底斷盡痛苦的邊際。

像這六種法,就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


佛陀宣說六不退法(二)

佛陀告訴比丘們:「還有六種不退失的法,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

  1. 念佛:憶念佛陀的功德。
  2. 念法:憶念佛法的真實。
  3. 念僧:憶念僧伽的清淨。
  4. 念戒:憶念戒律的殊勝。
  5. 念施:憶念布施的善行。
  6. 念天:憶念天人的福報。

修習這六種憶念,就能使佛法增長,沒有損耗。」


佛陀遊化與教導戒定慧

那時,世尊在羅閱城隨緣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告訴阿難說:「你們都準備好,我想到竹園去。」

阿難回答:「是的,世尊。」隨即準備好衣缽,與大眾侍奉世尊。他們從摩竭陀國的道路出發,接著抵達竹園,在堂上入座,並為眾比丘講說戒、定、慧。佛陀開示:修習戒律能夠獲得禪定,得到巨大的果報;修習禪定能夠獲得智慧,得到巨大的果報;修習智慧能夠使心清淨,獲得平等的解脫,斷盡三種煩惱——欲漏(對感官慾望的執著)、有漏(對生命存在的執著)、無明漏(對無知的執著)。已經得到解脫的人,會生起解脫的智慧:知道生死已經了結,清淨的修行已經建立,該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不再受後世的生命。


前往巴陵弗城與信眾的恭敬

那時,世尊在竹園隨緣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告訴阿難說:「你們都準備好,我們應當前往巴陵弗城。」

阿難回答:「是的,世尊。」隨即準備好衣缽,與大眾侍奉世尊。他們從摩竭陀國的道路出發,接著抵達巴陵弗城,在巴陵樹下坐了下來。

當時,諸清信士(在家信眾)聽說佛陀與大眾遠道而來,到了這巴陵樹下,便一同出城。他們遠遠地見到世尊在巴陵樹下,容貌端莊清正,六根寂靜安穩,善於調伏身心,堪稱第一。佛陀就如同大龍(指德高望重的修行者),以法水清澄其心,沒有塵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信眾們見到後心生歡喜,逐漸走到佛陀所在之處,五體投地禮拜佛足後,退坐在一旁。


佛陀為信眾說法與授五戒

那時,世尊逐漸地為(清信士們)說法,開示教導,使他們獲益生喜。諸清信士聽聞佛陀說法後,便對佛陀說:「我們想要皈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慈悲,允許我們成為優婆塞(在家男居士),從今以後,不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奉持戒律不敢忘記。明天我們想設齋供養,唯願世尊與大眾慈悲屈駕光臨。」

那時,世尊默然允許了。諸清信士見佛陀默然,便從座位上起身,繞佛三匝,作禮後離去。他們立刻為如來建造了一座大堂舍,平整了處所,打掃灑水,焚燒香氣,莊嚴地鋪設了寶座。供養準備妥當後,他們前往稟告世尊:「所準備的一切都已齊備,唯有世尊您知道現在是時候了。」

於是,世尊便從座位上起身,穿上僧衣,手持缽盂,與大眾一同前往那座講堂。他們洗手洗腳後,在講堂中間坐下。當時,諸比丘坐在左側,諸清信士坐在右側。那時,世尊告訴諸清信士:「凡是犯戒的人,有五種衰耗。是哪五種呢?

  1. 第一,求財所願不遂。
  2. 第二,即使有所獲得,財富也會日益衰耗。
  3. 第三,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受眾人尊敬。
  4. 第四,惡名醜聲,流傳天下。
  5. 第五,身壞命終後,將墮入地獄。」

佛陀又告訴諸清信士:「凡是持戒的人,有五種功德。是哪五種呢?

  1. 第一,所有有所求的,都能如願以償。
  2. 第二,所有財產,增益無損。
  3. 第三,所到之處,受眾人敬愛。
  4. 第四,美名善譽,周聞天下。
  5. 第五,身壞命終後,必定生到天上。」

當時,夜已過半,佛陀告訴諸信士,應該各自回家了。諸清信士隨即遵從佛陀的教誨,繞佛三匝,禮拜佛足後離去。


佛陀觀察城池建造與預言興衰

那時,世尊在後夜(天快亮時)天色剛明時,到了一處僻靜的地方,以天眼清澈地觀察到各種大天神各自劃分宅地,中等神祇、下等神祇也各自劃分宅地。這時,世尊便回到講堂,坐了下來。世尊明知故問阿難:「是誰建造了這巴陵弗城?」

阿難稟告佛陀:「這是禹舍大臣所建造的,用來防禦跋祇國。」


佛陀預言巴陵弗城的興衰

佛陀告訴阿難:「建造這座城的人,真是得到了天神的旨意。我於後夜天色剛明時,到了一處僻靜的地方,以天眼見到各個大天神各自劃分了宅地,中等神祇、下等神祇也各自劃分了宅地。阿難!你應當知道,那些大天神所劃分的宅地,居住的人將會安樂熾盛。中等神祇所劃分的,則由中等人居住;下等神祇所劃分的,則由下等人居住。他們的福德多寡,各隨所居住之地而定。阿難!這個地方是賢明之人所居住,商人匯集,國家的法令真實,沒有欺騙矇蔽。這座城最為殊勝,被四方所推崇,難以被破壞。這座城在久遠之後如果想要被破壞時,必定是因為三件事:一是大水,二是大火,三是城內的人與外人合謀,才能破壞這座城。」


巴陵弗城信眾供養與佛陀的祝願

那時,巴陵弗城的諸清信士通宵達旦地準備供養,時間到了便向佛陀稟告:「食物已經準備妥當,唯有世尊您知道現在是時候了。」當時,諸清信士便擺設供養,親手斟酌(食物),食畢後送上水,另外取來小座具鋪在佛陀面前坐下。

那時,世尊隨即開示他們:「如今你們這個地方是賢明智者所居住,有很多持戒者,清淨地修習梵行,善神們都為此歡喜。」隨後為他們祝願說:「對可尊敬的人要知尊敬,對可服侍的人要知服侍,廣泛地施予並兼愛一切眾生,懷有慈悲憐憫之心,得到諸天的稱讚,常常與善法同行,不與惡法相會。」


佛陀渡河與禹舍大臣的追思

那時,世尊為(信眾)說法完畢,便從座位上起身,大眾圍繞著,侍奉送佛陀回程。大臣禹舍走在佛陀後面,此時,他心中想:「今天沙門瞿曇(佛陀)從這個城門出去,就將此門命名為瞿曇門。又看如來所渡的河流處,就將此處命名為瞿曇河。」

那時,世尊出巴陵弗城,到達水邊。當時,河岸上人民眾多,有人乘船渡河,有人乘筏,也有人乘木排渡河。那時,世尊與大眾,好比一個大力士屈伸手臂的片刻,忽然就到達了彼岸。世尊觀察到這個道理後,隨即說道:

「佛陀是渡海的船師,佛法是渡河的橋樑

大乘是通往大道之車輿,引導一切天人度過生死苦海。

他們也為自己解開束縛,渡過彼岸,得以昇華成仙;

使所有的弟子們,解脫煩惱束縛,證得涅槃。」

好的,這段是《長阿含經·遊行經》中關於佛陀教授四深法以及法鏡的內容。


佛陀宣說四深法

那時,世尊從跋祇國遊行到拘利村,在一片樹林下告訴眾比丘:「有四種深奧的法:一是聖戒(聖者的戒律),二是聖定(聖者的禪定),三是聖慧(聖者的智慧),四是聖解脫(聖者的解脫)。這些法微妙深奧,難以理解,我和你們,因為不明白它們,所以長久以來在生死中,流轉無窮。」那時,世尊觀察到這個道理後,隨即說道:

「戒、定、慧、解脫最上,

唯有佛陀能明確分別;

(佛陀)離苦而教化眾生,

令他們斷絕生死的習氣。」


那陀村居士命終之處與法鏡

那時,世尊在拘利村隨緣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告訴阿難一同前往那陀村。阿難接受教導,隨即穿上僧衣,手持缽盂,與大眾一同侍奉世尊。他們從跋祇國的道路出發,到達那陀村,停留在揵椎處

那時,阿難在一個清靜的地方,默默地思惟:「這那陀村的十二位居士:一名伽伽羅,二名伽陵伽,三名毘伽陀,四名伽利輸,五名遮樓,六名婆耶樓,七名婆頭樓,八名藪婆頭樓,九名陀梨舍奴,十名藪達利舍奴,十一名耶輸,十二名耶輸多樓。這些人等,如今命終了,會生到什麼地方呢?另外還有五十人命終,又有五百人命終,他們又會生到什麼地方呢?」產生這個念頭後,他從清靜處起身,來到世尊所在之處,五體投地禮拜佛足後,坐在一旁,對佛陀說:「世尊!我剛才在清靜處,默默地思維:『這那陀村的十二位居士伽伽羅等人命終了,另外還有五十人命終,又有五百人命終,他們會生到什麼地方呢?』唯願您為我解釋。」

佛陀告訴阿難:「伽伽羅等十二人,已經斷盡了五下分結(導致眾生繫於欲界的煩惱),命終後生到天界,在那裡即證得般涅槃(究竟涅槃),不再回到此世間。五十位命終的人,已經斷除三結(身見、戒禁取、疑),貪、嗔、癡煩惱輕薄,證得斯陀含(一來果),還會回到此世間一次,徹底了結痛苦的根源。五百位命終的人,已經斷除三結,證得須陀洹(預流果),不會墮入惡趣,必定會成就道業,會在(天、人道中)往來七生,徹底了結痛苦的邊際。阿難!生命有死亡,這是世間的常態,這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如果每死一個人,就來問我,那不是會擾亂佛陀嗎?」

阿難回答說:「確實如此,世尊!這確實會造成擾亂。」

佛陀告訴阿難:「我現在將為你宣說法鏡,使聖弟子能夠知道自己命終後所生之處。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已經斷盡,證得須陀洹果,不會超過七生,必定能夠了結痛苦的邊際,也能夠為他人宣說這樣的事。阿難!所謂的法鏡,就是指聖弟子獲得不壞的信心:歡喜地相信佛陀、如來、無所執著、等正覺、十號具足。歡喜地相信佛法:它真實無偽、微妙,是佛陀隨意所說,沒有時間限制,顯示涅槃之道,是智者所修行的。歡喜地相信僧伽:他們善於和睦同處,行為正直,沒有諂媚奉承,成就道果,上下和睦順從,具足法身。他們有的是趣向須陀洹果、有的是已得須陀洹果,有的是趣向斯陀含果、有的是已得斯陀含果,有的是趣向阿那含果、有的是已得阿那含果,有的是趣向阿羅漢果、有的是已得阿羅漢果,這四雙八輩,是如來賢聖的僧眾,非常值得恭敬,是世間的福田。相信賢聖的戒律:清淨無染,沒有缺漏,是明智者所修行的,能夠獲得三昧禪定。阿難!這就是法鏡,使聖弟子能夠知道自己命終後所生之處,三惡道已經斷盡,證得須陀洹果,不會超過七生,必定能夠了結痛苦的邊際,也能夠為他人宣說這樣的事。」


佛陀抵達毘舍離與婬女菴婆婆梨的皈依

那時,世尊隨緣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告訴阿難一同前往毘舍離國。阿難接受教導後,隨即穿上僧衣,手持缽盂,與大眾一同侍奉世尊。他們從跋祇國的道路出發,抵達毘舍離,坐在一棵樹下。

當時有一位婬女,名叫菴婆婆梨,聽說佛陀帶著眾多弟子來到了毘舍離,坐在某棵樹下,便立即整備好華麗的寶車,想前往佛陀所在之處禮拜供養。還沒到達時,她遠遠地看見世尊容貌端正,諸根特別異於常人,相好具足(指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同眾星拱月般顯眼。見到後心生歡喜,她下車步行向前,逐漸來到佛陀所在之處,五體投地禮拜佛足後,退坐在一旁。

那時,世尊逐漸地為她說法,開示教導,使她獲益生喜。菴婆婆梨聽聞佛陀所說,心生歡喜,便對佛陀說:「從今天開始,我將皈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允許我在正法中成為優婆夷(在家女居士),盡此一生,不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她又對佛陀說:「唯願世尊和您的弟子們明天接受我的邀請,就在今晚住在我園中。」那時,世尊默然接受了。菴婆婆梨見佛陀默然許可,便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足後,繞佛而歸。


佛陀入住菴婆婆梨園與離車族的相遇

她離去沒多久,佛陀告訴阿難:「我們應當與你們一同前往她的園林觀看。」

阿難回答:「是的,世尊。」佛陀隨即從座位上起身,收拾好衣缽,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前往那座園林。

當時,毘舍離國的眾多離車族人,聽說佛陀停留在菴婆婆梨的園林中,便立即整備好五種顏色的寶車。有的乘坐青色的車和青色的馬,衣著、車蓋、幢幡、官屬都是青色的;其他五種顏色的車馬,也都是如此。當時,有五百位離車族人,他們的服飾顏色都相同,想要前往佛陀所在之處。

這時,菴婆婆梨辭別佛陀回家,中途遇見了這些離車族人。當時,菴婆婆梨的車輛行駛得很快,與那些離車族的寶車互相勾擦碰撞,損壞了幢幡和車蓋,她卻不避讓道路。離車族人責備她說:「你仗恃什麼勢力,行車不避讓道路,衝撞我們的車輛,損壞了幢幡和車蓋?」

菴婆婆梨回答說:「各位貴人!我已經邀請佛陀明日到我家設齋供養,我正趕著回家準備,因此行駛得快,所以無法避讓。」


菴婆婆梨女拒絕離車族

諸離車族人立即對菴婆婆梨女說:「暫且放下你的邀請,應當先讓給我們,我們將給你十萬兩黃金!」

菴婆婆梨女立刻回答說:「我的邀請已經確定了,不能給你們。」

這時,諸離車族人又對菴婆婆梨女說:「我們再給你十六倍的十萬兩黃金(即一百六十萬兩),務必讓我們優先!」

菴婆婆梨女仍然不肯:「我的邀請已經確定了,不可以這樣做。」

這時,諸離車族人又對菴婆婆梨女說:「我們現在把國家一半的財產都給你,可以先讓我們嗎?」

菴婆婆梨女又回答說:「即使把全國的財寶都給我,我也不會接受;原因是我已經邀請佛陀住在我園中,他已經先接受了我的邀請,這件事已經決定了,我絕不會讓給你們。」

諸離車族人各自揮手歎息:「今天因為這個女人,我們錯失了最初供養佛陀的福德。」他們隨即便繼續前進,徑直前往那個園林。


佛陀告誡比丘攝心與具足威儀

那時,世尊遠遠地看見五百名離車族人,車馬數萬,擠滿了道路而來,便告訴眾比丘:「你們想知道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人遊戲園林時的威儀容貌和裝飾嗎?他們與這些離車族人沒有什麼不同。你們比丘們!應當攝持自己的心念,具足各種威儀

什麼是比丘攝持自己的心念呢?就是:

  • 比丘內身身觀: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內在的觀察,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棄世間的貪愛與憂愁。
  • 外身身觀:對他人的身體進行外在的觀察,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棄世間的貪愛與憂愁。
  • 內外身觀:同時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進行內外觀察,精勤不懈,捨棄世間的貪愛與憂愁。
  • (感受)、(心意)、(法塵,指思想、概念等)的觀察,也是同樣的道理。

什麼是比丘具足各種威儀呢?就是:

  • 比丘在可行走時知道自己在行走,在可停止時知道自己在停止。
  • 左右觀望、屈身伸展、俯仰身體,
  • 收攝和持好衣缽,
  • 飲食湯藥時,不失其應有的規矩法則,
  • 善巧地運用方便,除去煩惱(蔭蓋,五蓋),
  • 無論是行、住、坐、臥,還是覺醒、言語、沉默,
  • 都能攝心不亂。

這就是所謂比丘具足各種威儀。」


離車族拜見佛陀與梵志並𩞚的讚頌

那時,五百名離車族人來到菴婆婆梨園,為了見佛陀,他們下車步行向前,五體投地禮拜佛足後,退坐在一旁。如來端坐其間,光芒獨特顯耀,遮蔽了所有大眾,譬如秋日的明月,又如天地清澈明朗,沒有塵埃雲霧,太陽在虛空中獨自發光。那時,五百名離車族人環繞侍坐,佛陀在眾人之中,光相獨自明亮。

這時,座中有一位名叫並𩞚的婆羅門,他從座位上起身,偏袒右臂(露出右肩,表示恭敬),右膝跪地,合掌向佛陀,以偈頌讚歎道:

「摩竭陀王和鴦伽王,

因佛陀出世而獲得善利,

(世尊)身披寶珠鎧甲(指福德莊嚴),

世尊出現在他們的國土。

威德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名聲顯赫如同雪山,

如蓮花般綻放開敷,

香氣極其微妙。

今天瞻仰佛陀的光明,

如同太陽初升,

如同月亮遊行虛空,

沒有任何雲翳。

世尊也是如此,

光明照耀世間,

觀看如來的智慧,

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明亮的燈火,

賜予眾生清明的眼睛,

決斷解決各種疑惑。」

這時,五百名離車族人聽了這首偈頌後,又告訴並𩞚:「你可以再說一遍。」於是,並𩞚立即在佛陀面前再三重複宣說。那時,五百名離車族人聽了重複宣說的偈頌後,各自脫下寶衣,贈送給並𩞚。並𩞚隨即將寶衣奉獻給如來,佛陀憐憫他,便接受了。


佛陀宣說五難得之寶

那時,世尊告訴毘舍離的諸離車族人:「世間有五種寶貴之物,非常難得。是哪五種呢?

  1. 第一,如來、至真(阿羅漢)、出現於世,極為難得。
  2. 第二,如來正法能夠演說的人,這種人難得。
  3. 第三,如來演說佛法能夠信解的人,這種人難得。
  4. 第四,如來演說佛法能夠成就修行的人,這種人難得。
  5. 第五,在危險困厄中能夠援救、且懂得報答的人,這種人難得。

這就是所謂的五種難得之寶。」


菴婆婆梨女供養佛陀與奉獻園林

當時,五百名離車族人聽聞佛陀開示教導,使他們獲益生喜後,便對佛陀說:「唯願世尊和您的弟子們明天接受我們的邀請!」

佛陀告訴離車族人:「你們已經邀請我了,但我現在已經算是獲得供養了,因為菴婆婆梨女已經先請過了。」

那時,五百名離車族人聽說菴婆婆梨女已經先請了佛陀,都各自揮手歎息說:「我們本來想供養如來,但現在這個女人已經搶先了。」他們隨即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繞佛三匝後,各自回去了。

當時,菴婆婆梨女當晚便準備了各種供養,第二天時間到了,世尊便與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整理好僧衣,手持缽盂,前後圍繞著,前往她邀請的地方,入座而坐。那時,菴婆婆梨女立刻擺設上等美味的飯食,供養佛陀和僧眾。用完餐後,收去缽盂,並撤下桌椅。當時,菴婆婆梨女手持金瓶,為佛陀和僧眾行淨手水禮畢後,上前對佛陀說:「這毘舍離城中所有的園林,我的園林最為殊勝,今天我將此園林獻給如來。願您慈悲,垂憐納受。」


佛陀納受園林與偈頌祝福

佛陀告訴菴婆婆梨女:「你可以將此園林布施給佛陀為首的招提僧(指十方僧眾)。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來所有的園林、房舍、衣缽、六物(指衣、缽、坐具、錫杖、水壺、濾水器等出家人的日常用具),即使是諸魔、帝釋、梵天、以及具有大神通的天神,都無法堪受如此供養。」當時,菴婆婆梨女接受教導,便將此園林布施給佛陀為首的招提僧。佛陀憐憫她,便接受了,並說了一首偈頌:

「建造佛塔和精舍,

布施園林果樹以供清涼;

修建橋樑船隻以渡人,

在曠野施予水草。

以及布施堂閣,

其福德日夜增長;

具足清淨戒律者,

必定能到達善妙之方。」


菴婆婆梨女的證悟與受戒

當時,菴婆婆梨女取了一張小床,在佛陀面前坐下。佛陀逐漸地為她說法,開示教導,使她獲益生喜:先說布施之論持戒之論生天之論,又說明慾望是巨大的禍患,汙穢不淨,煩惱(上漏)是障礙,而出離世間(修道解脫)是最高明的。那時,世尊知道她的心意柔軟和悅,煩惱(蔭蓋)輕薄,容易開導教化,便依循諸佛的法義,為她宣說苦聖諦,以及苦集、苦滅、苦出要諦(即苦滅之道諦)。

當時,菴婆婆梨女信心清淨,譬如潔淨的白布容易被染色一樣(意指她心性純淨,易受正法薰陶),她就在座位上遠離塵垢,諸法法眼生(對一切法的真理產生洞察力),見法得法,堅定地安住於正法中,不再墮入惡道,成就了無畏之心,於是對佛陀說:「我現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此再三說道:「唯願如來允許我在正法中成為優婆夷!從今以後,盡此一生不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那時,她從佛陀那裡受了五戒後,捨棄了過去所習染的行為,所有污垢都消除殆盡,隨即從座位上起身,禮拜佛陀後離去。


前往竹林叢與婆羅門毘沙陀耶

那時,世尊在毘舍離隨緣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告訴阿難說:「你們都準備好,我想到竹林叢去。」

阿難回答:「是的,世尊。」隨即準備好衣缽,與大眾侍奉世尊。他們從跋祇國的道路出發,抵達那片竹林。

當時,有一位名叫毘沙陀耶的婆羅門,聽說佛陀帶著眾多大眾來到了這片竹林,便默默地思量:「這位沙門瞿曇,名德流布,聞名四方,具足十號,在諸天、帝釋、梵天、魔羅、以及沙門、婆羅門之中,能夠親身作證,為他人說法,無論上、中、下等言辭,都完全真實,義味深奧,具足清淨梵行。這樣一位真正的人,我應當前往瞻仰和拜見。」


婆羅門毘沙陀耶供養佛陀

那時,婆羅門(毘沙陀耶)從竹林中出來,前往世尊所在之處,問候完畢,坐在一旁。世尊逐漸地為他講說佛法,開示教導,使他獲益生喜。婆羅門聽了之後心生歡喜,便邀請世尊和眾僧侶第二天到他家接受供養。佛陀當時默然接受了邀請。婆羅門知道佛陀已許可,便從座位上起身,繞佛一圈後回家。當晚,他便準備了各種飲食。第二天時間到了,他便向佛陀稟告:「食物已經準備妥當,唯有世尊您知道現在是時候了。」

那時,世尊穿上僧衣,手持缽盂,在大眾的圍繞下前往婆羅門的家,入座而坐。當時,婆羅門準備了各種甘美的食物,供養佛陀和僧眾。用完餐後,收去缽盂,行淨手水禮畢,他取來一張小床,在佛陀面前坐下。這時,世尊為婆羅門說了一首偈頌:

「如果以飲食、

衣服、臥具,

布施給持戒之人,

就能獲得巨大的果報。

這才是真正的伴侶,

從始至終都會相隨,

無論到達什麼地方,

都像影子隨形。

因此,種下善因,

作為來世的資糧,

福德是根基,

眾生因此得以安穩。

福德受天神護佑,

修行不會遇到危險,

生在世間不遭遇災難,

死後則能生到天上。」


佛陀召集比丘應對飢饉

那時,世尊為婆羅門講說了微妙的佛法,開示教導,使他獲益生喜後,便從座位上起身離去。當時,那個地方穀物昂貴,人民飢餓,乞討難以獲得食物。佛陀告訴阿難:「你去吩咐這個國內所有比丘,都到講堂集合。」

阿難回答:「是的,世尊。」他隨即承接佛陀的旨意,宣令遠近的比丘們全部到講堂集合。

這時,國內所有大眾都已集合完畢,阿難向佛陀稟告:「大眾已經集合了,唯有世尊您知道現在是時候了。」


佛陀遣散比丘與獨留安居

那時,世尊即從座位上起身,前往講堂,入座而坐,並告訴眾比丘:「此地正值飢饉,乞討難得食物。你們應當各自散開,隨你們所認識的人,前往毘舍離以及越祇國,在那裡安居,這樣就不會有缺乏。我將單獨與阿難在此地安居。為什麼這樣做呢?是因為擔心會有短缺和不足。」於是,眾比丘接受教導後便出發了,佛陀便獨自與阿難留下。


佛陀示現病苦與阿難的憂慮

在後來的夏季安居中,佛陀生病了,全身都疼痛。佛陀自己心想:「我現在生病了,全身疼痛劇烈,而所有弟子都不在身邊,如果我就此般涅槃,那並不合適。現在我應當精進努力,以自己的力量來延續壽命。」

那時,世尊從靜室中出來,坐在清涼的地方。阿難見到後,快速前往,並對佛陀說:「現在看您的臉色,病好像有所減輕。」

阿難又說:「世尊生病,我心中惶恐不安,憂愁煩惱,神智昏亂,分不清方向,氣息還未斷絕,(心緒)卻已少有清醒。我默默地想:『如來還未立即滅度,世間的眼睛(佛法)還未熄滅,大法還未損壞,為什麼現在卻不對眾弟子們有所教示訓令呢?』」


佛陀開示「自洲自依止,法洲法依止」

佛陀告訴阿難:「眾僧對我還有什麼必須依靠的嗎?如果有人說:『我掌握僧眾,我攝受僧眾。』這樣的人在僧眾中才應當有所教命。如來不說:『我掌握僧眾,我攝受僧眾。』難道我會在僧眾中有所教令嗎?阿難!我所說的佛法,無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都已經說完了,我從不自稱有所見解通達。

我已經老了,年近八十。譬如一輛舊車,經過巧妙地修理維護才能達到目的地。我的身體也是如此,以善巧方便之力才能稍微留住壽命,我將憑藉自己的力量精進,忍受這苦痛,不思念一切妄想,進入無想定(一種禪定境界),那時,我的身體就能安穩,沒有煩惱。

所以,阿難!應當以自己為光明,以佛法為光明,不要以其他為光明;應當以自己為依歸,以佛法為依歸,不要以其他為依歸。

如何做到以自己為光明,以佛法為光明,不要以其他為光明;應當以自己為依歸,以佛法為依歸,不要以其他為依歸呢?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去世間的貪愛與憂愁;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去世間的貪愛與憂愁。對受、意、法的觀察,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阿難!以自己為光明,以佛法為光明,不要以其他為光明;應當以自己為依歸,以佛法為依歸,不要以其他為依歸。」

佛陀告訴阿難:「我滅度之後,能夠修行此法的人,就是我真正的弟子,是第一等的學者。」


佛陀前往遮婆羅塔與示現神足

佛陀告訴阿難:「一同前往遮婆羅塔。」

阿難回答:「是的,世尊。」

如來隨即起身,穿上僧衣,手持缽盂,來到一棵樹下,告訴阿難:「鋪設座位,我背部疼痛,想在這裡休息。」

阿難回答:「是的,世尊。」立即鋪設了座位。

如來坐下後,阿難在佛陀面前鋪設了一個小座位坐下。佛陀告訴阿難:「所有修習四神足(欲神足、精進神足、心神足、觀神足),並多加修習、實踐,常常憶念不忘,隨心所欲,可以活過一個劫(極長時間)還有餘。阿難!佛陀的四神足已經多加修行,專心憶念不忘,隨心所欲,如來可以住世一個劫還有餘,為世間除去黑暗,廣大利益眾生,使天人獲得安穩。」

那時,阿難默然不語,如此再三,他仍然默然。當時阿難被魔所蒙蔽,昏昧不明,佛陀三次示現徵兆,他卻不知道邀請佛陀住世。

佛陀告訴阿難:「你應當知道現在是時候了。」阿難領會佛陀的意旨,隨即從座位上起身,禮拜佛陀後離去。他離開佛陀不遠,在一棵樹下靜靜地思惟。


魔波旬勸請佛陀涅槃

在此期間沒多久,魔王波旬前來對佛陀說:「佛陀心無慾念,可以般涅槃了。現在正是時候,應當迅速滅度。」

佛陀告訴波旬:「暫且停止!暫且停止!我自有分寸。如來現在還不會般涅槃,必須等到我的比丘弟子們都聚集起來,而且都能夠自我調伏,勇猛無畏,到達安穩之處,獲得自身的利益,成為他人的導師,宣揚經教,顯明句義。如果有異端學說,他們能以正法降伏之。又能以神通變化,親身作證。像這樣的弟子都還沒有聚集。

還有,所有的比丘尼、優婆塞(在家男居士)、優婆夷(在家女居士),也都是如此,都還沒有聚集。現在必須廣泛地弘揚梵行,闡發覺悟的要義,使所有天人都能見到神通變化。」


魔波旬的再次勸請與佛陀的預言

那時,魔王波旬又對佛陀說:「佛陀過去在鬱鞞羅尼連禪河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正覺時,我當時來到世尊那裡,勸請如來可以般涅槃:『現在正是時候,應當迅速滅度。』那時,如來立即回答我說:『停止!停止!波旬!我自有分寸,如來現在還不會般涅槃,必須等到我的弟子們都聚集起來,乃至天人都能見到神通變化後,才會取滅度。』佛陀現在弟子們已經聚集了,乃至天人也見到了神通變化,現在正是時候,為什麼不滅度呢?」

佛陀說:「停止!停止!波旬!佛陀自己知道不會久住於世了,在這之後的三個月,我將在我的出生地拘尸那竭的娑羅園雙樹之間,取滅度。」那時,魔王波旬心想:「佛陀所言不虛,現在必定會滅度了。」於是歡喜雀躍,忽然消失不見了。


佛陀捨壽與大地震動

魔王離去沒多久,佛陀隨即在遮婆羅塔,進入定意三昧,捨棄了壽命,住於入滅的狀態。在那個時候,大地劇烈震動,全國的人民沒有不驚慌恐懼的,他們嚇得毛髮直豎。佛陀放出了大光明,徹照無窮,所有幽暗的地方,都沐浴在光明之中,人們都能彼此相見。那時,世尊以偈頌說道:

「在有為(輪迴)和無為(涅槃)這兩種行境中,

我現在捨棄了有為(的生命);

內心專注於三昧定境,

如同鳥兒掙脫蛋殼而出。」


---

阿難請教地動因緣

那時,賢者阿難心驚毛豎,急忙走到佛陀那裡,五體投地禮拜佛足後,退立在一旁,對佛陀說:「奇怪啊!世尊!大地竟然震動到這種程度,這是什麼因緣呢?」

佛陀告訴阿難:「凡世間的地震,有八種因緣。是哪八種呢?

  1. 大地位於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虛空。虛空中大風有時會自行興起,那麼大水就會被擾動,大水擾動了,整個大地就會震動,這是第一種因緣。
  2. 其次,阿難!有時得道比丘、比丘尼以及有大神通的天神,他們觀想水的性質多,觀想地的性質少,想要試驗自己的神通力,那麼整個大地就會震動,這是第二種因緣。
  3. 其次,阿難!如果初發心的菩薩從兜率天(歡喜天)降神母胎,專心一意不亂,大地就會大動,這是第三種因緣。
  4. 其次,阿難!菩薩初次從母胎出生,從右脅誕生,專心一意不亂,那麼整個大地就會震動,這是第四種因緣。
  5. 其次,阿難!菩薩初次成就無上正覺,在那個時候,大地會大震動,這是第五種因緣。
  6. 其次,阿難!佛陀初次成道,轉動無上法輪,這是魔、若魔天(魔眾)、沙門、婆羅門、諸天、世間眾人所不能轉動的,那麼整個大地就會震動,這是第六種因緣。
  7. 其次,阿難!佛教將近尾聲,佛陀專心一意不亂,想要捨棄性命,那麼整個大地就會震動,這是第七種因緣。
  8. 其次,阿難!如來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時,大地會大震動,這是第八種因緣。

由於這八種因緣,導致大地劇烈震動。」

---

佛陀偈頌解釋地動因緣

那時,世尊隨即說了這首偈頌:

「無上二足尊,

照耀世間的大沙門;

阿難請教天人導師,

地動有何因緣?

如來以慈悲的聲音,

聲如迦陵頻伽鳥(美妙的鳥音);

我說你們仔細聽,

地動之所由。

大地因水而安定,

水因風而停留;

如果虛空中的風興起,

那麼大地就會大動。

比丘和比丘尼,

欲試驗神通力;

山海百草樹木,

大地都會震動。

帝釋、梵天以及諸尊天,

心意想使大地動搖;

山海中的諸鬼神,

大地因此震動。

菩薩人中之尊,

百種福相已具足;

剛進入母胎時,

大地就會大動。

十個月處在母胎中,

如同龍王安臥於褥墊;

初次從右脅出生時,

大地就會大動。

佛陀為童子時,

消滅煩惱使緣縛斷盡;

成道超越無量,

大地就會大動。

昇華為仙人轉動法輪,

在鹿野苑中;

以道力降伏魔羅,

那麼大地就會大動。

天魔頻繁前來勸請,

勸佛陀般涅槃;

佛陀為此捨棄性命,

大地就會大動。

人中之尊的大導師,

聖者斷盡了最後的生命(不再有後有);

難以撼動而取滅度時,

那時大地就會大動。

具備清淨眼的佛陀說出各種因緣,

大地因為八種事情而震動;

有這些(八種因緣)以及其他(未盡之因緣),

那時大地都會震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