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阿含經・遊行經》:佛陀入滅前的最後教誨
在這份珍貴的經典中,我們得以一窺佛陀生命最後的旅程。這段旅程並非單純的遊歷,而是佛陀為了傳承佛法、鞏固僧團而進行的最後教誨。從摩竭陀國到拘尸那竭,佛陀的足跡所至之處,不僅是地理空間的移動,更是智慧與慈悲的流布。
這篇文章改編自《長阿含經・遊行經》卷一的內容,透過現代語句與精簡的敘事,重現了佛陀的教導與形象。佛陀在此時所說的每句話、所做的每個行動,都蘊含著深遠的意義,旨在為後世的佛弟子指明修行之道,並為佛法的延續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部曲:國王的來訪與七不退法
故事的開端,是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計劃攻打跋祇國。他派遣大臣禹舍前往請教佛陀,詢問戰事是否順利。佛陀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身詢問身後的阿難:「你聽說跋祇國人經常集會,討論正事嗎?」
在阿難肯定的回答中,佛陀逐一列舉了跋祇國的七項美德:
- 經常集會,討論正事。
- 君臣和睦,上下尊敬。
- 奉行正法,不違法度。
- 孝順父母,恭敬師長。
- 恭敬宗廟,敬重鬼神。
- 家庭門風清淨,無有邪淫。
- 尊崇沙門,護持修行者。
佛陀強調,只要跋祇國人能夠持續奉行這七項美德,他們的國家將堅固不催,無人能侵犯。大臣禹舍聽完後,深知跋祇國難以攻打,便告辭離去。
大臣離去後,佛陀立即召集比丘們,將這「七不退法」轉化為僧團的修行準則。他教導比丘們,若能做到:
- 常集會討論:確保僧團意見一致,共同精進。
- 上下和睦,互相尊敬:維護僧團的團結與穩定。
- 嚴守戒律,奉行正法:確保修行道路的純粹。
- 敬奉有德行的比丘:向有智慧的前輩學習。
- 專注於內心,以孝敬為本:回歸內在,建立穩固的修行基礎。
- 清淨梵行,遠離慾望:斷除煩惱,趨向解脫。
- 捨己為人,不貪圖名利:修習無私,利益眾生。
佛陀清楚指出,這些不僅是維繫僧團不衰的關鍵,更是確保佛法能夠長久傳承、永不退轉的根本法則。這段教導揭示了佛法不只是個人修行,更是維護群體和諧、社會穩定的智慧。
第二部曲:戒定慧的精髓與佛陀的病苦
佛陀繼續在各地遊化,為信眾和比丘們講述各種法要。他教導在家信眾五戒的功德,強調持戒能帶來現世的福報與來世的善果;他教導比丘們七種令法增長的法則,從信心、慚愧、多聞,到精勤、智慧,涵蓋了佛弟子修行的方方面面。
在巴陵弗城,佛陀以天眼觀察城池的興建,預言了這座城市的未來興衰。他以「渡海的船師」、「渡河的橋樑」來譬喻佛法,以此闡明佛法的根本作用在於引導眾生度過生死苦海。
當佛陀遊化到那陀村時,面對阿難對已故居士去處的憂慮,佛陀並未直接回答,而是教導了「法鏡」——一種內在的修行法門。透過對佛、法、僧、戒的堅定信心,聖弟子能夠洞察自己的修行境界,從而不再為生死流轉所困。
這段旅程中,佛陀示現了嚴重的病痛,以此提醒弟子們世間一切皆為無常。面對阿難的憂慮,佛陀沒有留下任何繼承者,反而給予了最深刻的教誨:「自洲自依止,法洲法依止,不要以其他為依歸。」 佛陀強調,真正的依歸不在於某個人,而在於自身內在的光明與佛法的指引。這是佛陀對弟子們獨立修行、自證解脫的最高期待。
第三部曲:魔王的勸請與大地八種震動
佛陀在遮婆羅塔捨棄壽命,決定在三個月後入滅。此時,魔王波旬前來勸請佛陀入滅,因為佛陀已完成所有使命。佛陀向魔王揭示了自己即將涅槃的決定,並隨即捨棄了壽命,導致了驚天動地的大地震。
阿難驚慌失措地詢問佛陀地動的原因。佛陀以其無上的智慧,為阿難詳細解釋了大地震動的八種因緣:從自然界的風力,到修行者的神通力,再到佛陀本身從入胎、出生、成道、轉法輪,乃至最後捨壽入滅的八個關鍵時刻。每一次的大地震動,都標誌著佛陀在人間完成了某個偉大的里程碑。
這段記載不僅解答了阿難的疑問,更以宏大的宇宙觀,展現了佛陀與世間萬物的深刻連結。佛陀的生命,從始至終都與整個宇宙的運行緊密相連,他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足以撼動整個世界。
---
結語:最後的教誨與永恆的啟示
《長阿含經・遊行經》的這段內容,如同佛陀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堂課。這不僅是一部敘述佛陀入滅前事件的傳記,更是一部濃縮了佛法核心精髓的「修行手冊」。
佛陀的教導從外在的行為準則(七不退法),延伸至內在的修行法門(法鏡),最終歸結到「自依止,法依止」的根本原則。他教導我們,佛法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能落實於日常生活、維繫群體和諧、並最終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實踐智慧。
這段旅程的終點,象徵著佛陀肉身的消失,但他的教法卻如同「無盡的光明」,持續照亮著後世的修行者。只要我們能秉持「自洲自依止」的精神,以佛法為燈塔,便能穿越無常的風浪,抵達永恆安穩的彼岸。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