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智慧之境:探尋《維摩詰所說經》中的般若妙法
前言
《維摩詰所說經》(梵語: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是闡揚大乘佛理的經典著作。本經以居士維摩詰為主角,透過他與文殊師利菩薩、聲聞弟子等交流,揭示了「般若空性」及「淨土觀」的深刻意涵。維摩詰無論是在寺廟、賭場,還是與世俗人群交流中,都體現了超越一切表象的佛法智慧。
《維摩詰經》在歷史上有多次翻譯,現存三種:
本文引用以後秦鳩摩羅什 《維摩詰所說經》為主。
佛國品第一
這段講述了佛陀在毘耶離城(Vaishali)附近菴羅樹園為八千多位大比丘和三千多位大菩薩說法。
經文重點描述了這些大菩薩的功德和智慧,他們具備六度四攝等無量功德,能夠以慈悲心弘揚佛法,並引導眾生遠離煩惱,成就佛道。
文章中佛陀也說明了「菩薩淨土」的概念,強調「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佛陀透過比喻說明,眾生因為被煩惱所蔽,所以看不清佛國土的真實莊嚴。佛陀更以神通力讓眾人親眼見證佛國土的莊嚴清淨,幫助他們破除對佛國土的疑惑,並最終證悟佛法。
方便品第二
這段講述佛陀弟子維摩詰居士的示現與教化。
維摩詰居士擁有無量功德和智慧,能夠以種種方便法門教化眾生,並藉由示現生病來為前來探病的眾人開示大乘佛法。
文本重點在於強調維摩詰居士的「方便」,也就是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化不同的眾生,讓他們都能夠理解佛法,並從中得到利益。文本也闡述了肉體的無常和虛幻,以及修行佛法的重要,最終引導眾生發起無上道心,以求得解脫。
弟子品第三
佛陀要派弟子去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居士。然而,佛陀的弟子們卻紛紛推辭,因為他們過去都曾與維摩詰居士有過相遇,並被他深奧的智慧與無礙的辯才所折服。弟子們都認為自己資歷不夠,無法勝任探望維摩詰居士的任務。他們回憶了過去與維摩詰居士的對話,並詳細描述了維摩詰居士如何用巧妙的語言和辯論技巧,讓他們頓悟佛法,並領略到超越世俗觀念的智慧。
這段文字的核心主題是維摩詰居士的智慧和辯才,以及他對佛法的深刻理解。它也反映了佛陀弟子們的謙卑和對佛法的敬畏之心。透過這些對話,作者希望讀者能感受到佛法的深奧與智慧,並激勵讀者追求更高的境界。
菩薩品第四
彌勒菩薩、光嚴童子、持世菩薩、善德菩薩等人,因對維摩詰居士的智慧和神通感到畏懼而不敢前往探視。維摩詰居士以「菩提」、「道場」、「無盡燈」、「法施」等概念,闡述了菩薩修行之道與佛法真諦,讓眾人體悟到真正修行應超越一切執著與分別,以平等心、無住心,安住於佛法之中,才能成就佛道。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文殊菩薩前去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居士,並藉此展開一場關於佛法與修行深奧義理的對話。
經文的主要脈絡是文殊菩薩以各種提問,引導維摩詰居士闡釋病苦的本質,並藉此說明「菩薩行」的精髓。維摩詰居士的回答深入淺出,將疾病與無明、愛欲、生死、空性等佛法核心概念聯繫起來,揭示出菩薩應當以無執著、無分別、無我、大悲等觀點來面對病苦,並以智慧和方便法門來救度眾生。
整篇經文以問答形式展現了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對於佛法至理的辯論,並強調了菩薩不為病苦所困,而是以智慧和慈悲去面對一切生死的苦難,並以無所住而住的態度,行無住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
不思議品第六
維摩詰居士與舍利弗尊者之間關於「求法」的對話。維摩詰居士指出,真正的求法者應該無所求,不執著於任何外在形式,包括佛相、法相、眾生相,以及對世間苦、解脫、修道入滅的執念。他强調佛法是寂靜無染、無所依指、無形無相、不住於任何具體事物的。
接著,維摩詰居士向文殊菩薩請教「哪一方佛土最為莊嚴」,文殊菩薩指引了一個名為須彌燈王的佛土,其佛像和獅子座都非常巨大。維摩詰居士運用神通,將須彌燈王的獅子座移至現場,使原本狭小的空間瞬間變得寬廣。
最後,維摩詰居士透過舍利弗尊者,闡述了「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的奧秘。這個法門超越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範圍,例如可以將高大的虛彌山納入芥子中,將四大海水倒入毛孔中,將三千大千世界捏成如陶將手中的轉輪一般,甚至可以延長或縮短時間,將眾生供養的莊嚴器物集中於一毛孔中,等等。維摩詰居士以這些不可思議的事例,突顯了佛法超越一切形式、無礙無障、不受限制的特性。
觀眾生品第七
文殊菩薩向維摩詰居士請教:「菩薩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詰居士以一系列比喻說明,應當將眾生視為如幻化之物,如同沙漠中的幻影、空中之雲,如同水中的月影,不應執著於其表象。
接著,維摩詰居士又列舉了十種行「慈」的方法,也就是菩薩應該如何以言語教化眾生。例如:應當宣說諸法皆空,以及一切法無生等道理,並以慈悲、平等、無二、不壞等觀點教化眾生,使他們能夠斷除煩惱,證得解脫。
最後,文殊菩薩又問到「悲、喜、捨」的概念,維摩詰居士以簡潔的語言解釋了它們的含義。接著,文殊菩薩繼續追問菩薩在生死道中應該以何為依持,維摩詰居士回答應以如來功德為依持,並說明其根源在於「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並以「天女散花」這一段舍利弗與天女的互動具體說明之。
這段文字以問答的形式呈現,清晰地展現了菩薩如何關待眾生、如何行慈,以及解脫的本質。其核心思想在於破除對外相的執著,以慈悲平等之心教化眾生,最終引導他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道品第八
這段描述了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之間關於菩薩如何進入佛道的對話。
文殊菩薩詢問「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居士回答說,菩薩應該「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也就是說,菩薩應當在五欲六塵、貪嗔癡等煩惱之中修行,以達到證悟。維摩詰居士舉出許多例子說明菩薩如何在各種不同的「行於非道」中修行,例如:在色界無色界中修行,卻不以此為滿足;在欲界中修行,卻不被貪欲所困擾;在愚癡的狀態下,卻能以智慧修養身心。
維摩詰居士還強調,所有的煩惱都是「如來種」,也就是說,這些煩惱都是成佛的種子。因為只有在充滿煩惱的眾生中,佛法才能生根發芽。文殊菩薩對此表示贊同,並指出小乘修行者由於執著於無為涅槃,而無法再發起無上道心,而那些具有煩惱的人卻有機會成就佛道。這段對話揭示了佛教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即:煩惱並非修行道路的障礙,而是成佛的必要條件。
入不二法門第九
這段描述了維摩詰居士與文殊菩薩等人討論「入不二法門」的內容。
經文主要圍繞著「二」與「不二」的關係展開,諸位菩薩輪流闡釋他們對於「入不二法門」的理解,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舉出不同的「二」,例如生與滅、善與不善、生死與涅槃、正道與邪道等等。
他們共同點在於強調「二」的本質是虛幻不實的,是因執著而產生的分別心,唯有超越「二」的執著,才能真正「入不二法門」,達到「諸法不生不滅」的境界。最後文殊菩薩總結道,真正的「入不二法門」是超越一切語言文字,甚至超越「不可說」,這才是真正的「不二」。
香積佛品第十
故事開頭是舍利弗想要吃飯,維摩詰居士便運用神通力,讓大家看見了香積佛國的莊嚴景象。香積佛國是一個充滿香氣、充滿光明、充滿智慧的世界,所有的建築和食物都是以光明和香氣構成的。
維摩詰居士藉此引發了文殊菩薩和眾菩薩們想去香積佛國參訪的念頭,於是文殊菩薩化身成一位菩薩,前往香積佛國向香積佛請求一些香飯,帶回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及眾弟子。香積佛也欣然同意,並讓文殊菩薩帶回了一團充滿香氣的香飯,讓所有吃過的人都感到清淨歡喜。
故事接著轉折,香積佛國的菩薩們也想去娑婆世界參觀,維摩詰居士便叮囑他們要收斂自身的香氣,以免迷惑娑婆世界的眾生,並且要改變自身的莊嚴相貌,避免讓娑婆世界的眾生感到自卑。
故事的最後,維摩詰居士向香積佛國的菩薩們解釋了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的因緣和方式,說明了娑婆世界的眾生根基淺薄,因此釋迦牟尼佛必須以比較強硬的方式來教化他們,才能讓他們去除煩惱,走向解脫。
這段主要闡述了佛法在不同世界因應不同根機而說法的智慧,以及菩薩的大悲心和利他精神,希望能讓娑婆世界的眾生也能夠明白佛法,走向解脫之道。
菩薩行品第十一
這段描述了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力帶領文殊菩薩及諸大眾前往釋迦牟尼佛處禮拜的過程。
其中重點在於維摩詰居士以「香飯」為喻,闡述了佛法修行中,「有為」與「無為」的微妙關係。
簡單來說,修持佛法不能只追求空寂的無為境界,而要兼顧「有為」的慈悲利世。 文中亦提到佛陀以不同的方式示現佛土,意指佛法因應眾生根基而有不同的教化方式。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故事中,釋迦牟尼佛詢問維摩詰居士如何看待如來,維摩詰居士以一連串的否定回答,強調如來的無相、無住、無生、無滅的本性。他並以自身為例,說明菩薩雖然入滅,但其善行德行永不消失,也不再造作惡業,並以妙喜佛國為例,說明菩薩為了度化眾生,可以從清淨佛土來到充滿污穢與紛爭的娑婆世界。最後,維摩詰居士運用神通,將妙喜佛國搬到娑婆世界,讓眾人親眼目睹清淨佛土,以此激勵大家發心修行,成就佛道。
法供養品第十三
這段經文講述了「法供養」的重要性,是佛陀對天地菩薩的開示。
天帝原本已聽聞過許多經文,但認為這部經文特別殊勝,能讓眾生獲得解脫,因此向佛陀表達自己對於這部經文推廣的決心,並詢問佛陀關於「法供養」的意義。佛陀回答說,法供養是指以佛法經文來供養佛陀,其功德遠勝過物質供養。佛陀詳細闡述了法供養的內涵,強調修行佛法經文可以獲得無上智慧,並以過去世藥王如來和蓋王子供養佛陀的故事作為例子,說明法供養的殊勝功德。最後佛陀總結說,法供養是所有供養中最重要、最至高無上的,鼓勵天帝以法供養十方諸佛。
囑累彌勒品第十四
釋迦牟尼佛說明在涅槃之前,將佛法傳授給彌勒菩薩,囑咐他在未來佛法衰微的末法時代,廣泛弘揚佛法。
佛陀強調,彌勒菩薩要讓眾生領受佛法,並依據不同的眾生根基,以不同的方式傳播佛法。 其中,佛陀也提到兩種不同類型的菩薩:一種是依賴經文理解佛法,屬於新學菩薩;另一種是直接深入佛法真諦,屬於久修道行者。 此外,佛陀也點明了兩種無法領受佛法深意的菩薩:一種是害怕佛法深奧,不願接受;另一種是歧視那些依賴經文理解佛法的菩薩。 佛陀最後也強調了維摩詰經的重要性,希望彌勒菩薩和所有眾生都能受持這部經,並將其廣為傳播。
《維摩詰所說經》中的般若妙法
根據所提供的經文內容,《維摩詰所說經》中關於般若妙法的闡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諸法皆空,無我無分別: 許多段落都強調了「空」的思想,例如 中維摩詰居士對須菩提說「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以及 中維摩詰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說「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都闡明了諸法皆空的道理。 更進一步指出「我及涅槃,此二皆空」,說明我與無我的分別也是虛妄的。
- 不二法門,平等一如: 和 中詳細闡述了「不二法門」的思想,指出諸如生與滅、我與我所、垢與淨、善與不善、罪與福、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槃等看似對立的概念,其實本質上是平等一如,並無分別。唯有破除這些二元對立的執著,才能真正悟入不二法門。
- 心淨則國土淨: 中提到「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中也提到「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這些都說明了外在環境的清淨與否取決於內心的清淨程度,唯有内心清淨,才能見到世界的美好。
- 六度萬行,皆是般若: 經文中不僅闡述了般若空性的思想,更將般若落實在菩薩的修行實踐中。例如 中提到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 中提到了無盡燈法門, 中描述了菩薩如何在五濁惡世中修行,這些都說明了菩薩以般若智慧為指導,在生活中實踐六度萬行,利益眾生,最終成就佛道。
總而言之,《維摩詰所說經》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闡釋了般若空性、不二法門等妙法,並將其與菩薩的修行實踐相結合,為我們理解和實踐般若智慧提供了豐富的啟示。
延伸閱讀
- 【讀書筆記】藏傳釋迦牟尼佛傳
- 不可思議的智慧之境:探尋《維摩詰所說經》中的般若妙法
- 心淨佛土現——《維摩詰經》中的佛國真諦與啟示
- 【智慧與慈悲的象徵】維摩詰居士:捨淨土,來娑婆的真諦
- 《維摩詰經》中的智慧慈悲:探討方便法門與眾生度化
- 病苦即道場:維摩詰居士的智慧與慈悲
- 燈燈相傳,破執化迷:維摩詰居士的「無盡燈法門」啟示
- 神通的智慧:超越凡俗與利益眾生的力量
- 天女散花:揭示煩惱與解脫的智慧啟示
- 如來種:煩惱即菩提的啟示
- 《維摩詰經》的智慧啟示:菩薩行的實踐與精神
- 菩薩行的智慧與實踐:探尋《維摩詰所說經》中的大悲精神
- 菩薩行的四大無量心:不可思議的慈悲之道
- 探索《維摩詰所說經》:覺悟與解脫之道
- 《維摩詰經》的智慧啟迪:佛陀的說法技巧與娑婆世界的修行指南
- 以平等心修行:維摩詰居士的智慧啟示與六師外道的省思
- 超越「有」與「空」的智慧:讀《維摩詰經》體悟佛法的精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