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作流設計 (Workflow Design):讓創作系統化的效率引擎
定位: 內容製作的基礎建設,將創意流程轉化為可複製的系統
核心價值: 好的創作不只靠靈感——穩定的工作流讓品質可預期、效率可提升、協作可擴展
類別概述
在 Kreatin' Studio 的內容製作中,工作流設計是最容易被忽視,但影響最深遠的環節。
許多創作者陷入這樣的困境:
- 每次製作都像第一次,重複摸索流程
- 找不到上次的檔案版本,不知道哪個才是最新
- 團隊協作時混亂,不知道誰負責什麼
- 重複性工作耗費大量時間,真正的創作時間被壓縮
工作流設計就是「建立內容製作的作業系統」,讓創意能量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
工作流設計的價值
混亂的創作 → 每次都重新摸索
↓
建立標準流程 → 知道每一步該做什麼
↓
自動化重複工作 → 機器做機器的事
↓
管理資產版本 → 隨時找到需要的檔案
↓
專注創意核心 → 把時間花在真正的創作
好的工作流設計讓你:
- ✅ 流程清晰,不浪費時間在混亂中
- ✅ 品質穩定,不因人或時間而波動
- ✅ 協作順暢,團隊知道彼此的進度
- ✅ 可擴展性,從一人到團隊都適用
- ✅ 持續優化,系統會越用越順
工作流設計的三個層次
流程架構 (Flow Architecture)
↓
建立標準化的創作流程
定義每個階段的輸入、輸出、責任
流程自動化 (Workflow Automation)
↓
用工具減少重複性工作
讓人專注在需要判斷和創意的任務
版本控管 (Asset & Version Management)
↓
有效管理檔案和版本
永遠知道「什麼在哪裡」「誰改了什麼」
這三者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系統:
- 流程架構提供框架
- 流程自動化提升效率
- 版本控管確保品質
🏗️ 流程架構 (Flow Architecture & Standardization)
核心價值: 建立可複製、可優化的標準流程
什麼是流程架構?
流程架構不是限制創意,而是解放創意。
想像你是一位廚師:
- 沒有標準流程 → 每次做菜都要想「先切什麼」「調味料在哪」「火候怎麼控制」
- 有標準流程 → 備料、調味、烹調的步驟清晰,可以專注在「如何讓這道菜更美味」
流程架構就是內容製作的「食譜」:
- 定義每個階段做什麼
- 明確輸入和輸出
- 建立檢查點
- 標準化命名和組織方式
流程架構的核心元素
1. 製作流程分解
範例(影片製作流程):
前期規劃 (Pre-production)
├─ 構思與腳本
├─ 視覺設計
├─ 拍攝計畫
└─ 資源準備
製作階段 (Production)
├─ 素材拍攝
├─ 收音錄製
└─ 資料備份
後期製作 (Post-production)
├─ 素材整理
├─ 粗剪
├─ 精剪
├─ 調色
├─ 混音
└─ 輸出
發布與優化 (Distribution)
├─ 平台上傳
├─ 數據追蹤
└─ 內容優化
每個階段明確定義:
- 輸入 (Input):需要什麼才能開始?
- 過程 (Process):這個階段做什麼?
- 輸出 (Output):完成後產出什麼?
- 檢查點 (Checkpoint):如何確認品質?
2. 責任矩陣 (RACI)
定義每個任務中誰負責什麼:
- R (Responsible) - 負責執行
- A (Accountable) - 最終負責(只有一人)
- C (Consulted) - 需要諮詢
- I (Informed) - 需要知情
範例(部落格文章製作):
| 任務 | 編輯 | 作者 | 設計師 | SEO專員 |
|---|---|---|---|---|
| 主題規劃 | A | C | I | C |
| 撰寫內文 | C | R/A | I | I |
| 視覺設計 | I | C | R/A | I |
| SEO優化 | C | I | I | R/A |
| 最終審核 | R/A | C | I | I |
好處:
- 避免「我以為你會做」的混亂
- 明確責任,不互相推諉
- 確保每個環節有人負責
3. 標準化模板
建立可重複使用的模板:
專案資料夾結構模板:
📁 [專案名稱]_[日期]
├─ 📁 01_前期規劃
│ ├─ 📄 專案簡報.pptx
│ ├─ 📄 腳本文字稿.docx
│ └─ 📄 視覺參考.pdf
├─ 📁 02_素材
│ ├─ 📁 影片原始檔
│ ├─ 📁 音訊原始檔
│ ├─ 📁 圖片素材
│ └─ 📁 字型與圖示
├─ 📁 03_製作檔案
│ ├─ 📄 剪輯專案檔.prproj
│ └─ 📁 自動儲存
├─ 📁 04_輸出成品
│ ├─ 📁 最終版本
│ └─ 📁 歷史版本
└─ 📁 05_文檔記錄
├─ 📄 製作筆記.md
└─ 📄 修改記錄.xlsx
檔案命名規則模板:
[類型]_[專案名稱]_[版本]_[日期]_[狀態]
範例:
VIDEO_永續農業入門_v03_20241120_final
SCRIPT_土壤健康_v01_20241115_draft
THUMB_堆肥教學_v02_20241118_review
狀態標籤:
draft- 草稿review- 待審核revise- 修改中final- 最終版archive- 封存
4. 檢查清單 (Checklist)
為每個階段建立檢查清單,確保品質穩定。
範例(影片發布前檢查清單):
技術檢查:
內容檢查:
法律與版權:
發布準備:
建立流程架構的步驟
Step 1:記錄現有流程
- 誠實記錄目前怎麼做
- 找出重複出現的步驟
- 標記痛點和瓶頸
Step 2:分析與優化
- 哪些步驟可以合併?
- 哪些步驟順序不合理?
- 哪些步驟經常重做?
- 哪裡容易出錯?
Step 3:設計標準流程
- 定義清晰的階段
- 建立輸入/輸出規範
- 設置檢查點
- 制定模板和範例
Step 4:文件化
- 寫成清晰的指南
- 加入視覺化流程圖
- 提供實際範例
- 保持簡潔易懂
Step 5:測試與迭代
- 實際執行新流程
- 收集團隊反饋
- 調整不順暢的部分
- 持續優化
流程架構的最佳實踐
✅ 從簡單開始
- 不要一次建立完美的流程
- 先標準化最常做的任務
- 逐步擴展到其他領域
✅ 靈活但不混亂
- 流程應該有彈性
- 但要有明確的偏離規則
- 記錄為何偏離,作為優化參考
✅ 視覺化呈現
- 用流程圖取代長篇文字
- 用顏色區分不同階段
- 讓人一眼就懂
✅ 定期檢視
- 每季檢視一次流程
- 問:「這個步驟還需要嗎?」
- 刪除不必要的環節
❌ 避免過度複雜
- 流程應該幫助創作,不是阻礙
- 如果遵守流程比不遵守更慢,就該簡化
- 記住:目的是提升效率,不是展示你有流程
⚙️ 流程自動化 (Workflow Automation)
核心價值: 讓機器做機器的事,人做人的事
為何需要流程自動化?
創作者的時間很寶貴,但常被浪費在重複性工作上:
- 手動調整100張圖片的尺寸
- 逐一重新命名檔案
- 複製貼上相同的資訊到不同平台
- 手動備份檔案
- 追蹤專案進度
這些工作:
- ❌ 不需要創意
- ❌ 不需要判斷
- ❌ 耗時但不產生價值
- ✅ 完全可以自動化
自動化的價值:
- ⏱️ 節省時間 - 從小時變成秒
- 🎯 減少錯誤 - 機器不會「忘記」或「打錯」
- 🔄 保持一致 - 每次都用相同標準執行
- 😊 提升心情 - 不用做無聊的重複工作
- 🚀 可擴展 - 處理10個或1000個一樣輕鬆
可自動化的常見任務
1. 檔案處理
- 批次重新命名
- 格式轉換
- 尺寸調整
- 資料夾組織
- 自動備份
2. 內容處理
- 圖片壓縮與優化
- 浮水印添加
- 字幕產生
- 音訊正規化
- 影片轉碼
3. 資料同步
- 跨平台發布
- 檔案同步
- 進度更新
- 通知發送
4. 重複性創作
- 模板套用
- 樣式批次應用
- 設定複製
自動化的層次
Level 1:使用現成工具的自動化功能
範例:
- Photoshop 動作 (Actions) - 錄製一次操作,套用到所有圖片
- Premiere Pro 預設 - 儲存常用的效果和轉場設定
- 檔案同步工具 - Dropbox, Google Drive 自動備份
適合: 初學者,無需程式技能
Level 2:使用自動化平台
工具推薦:
Zapier / Make (Integromat)
- 連接不同應用程式
- 設定觸發條件和動作
- 無需寫程式
範例工作流:
當 Google Drive 新增檔案
→ 自動壓縮圖片
→ 上傳到 WordPress 媒體庫
→ 發送 Slack 通知
IFTTT (If This Then That)
- 簡單的條件觸發
- 適合基礎自動化
範例:
如果 Instagram 發布新貼文
→ 自動轉發到 Twitter
→ 備份圖片到 Google Photos
適合: 進階使用者,需要跨平台整合
Level 3:撰寫自動化腳本
工具選擇:
Python + 相關套件
- 強大且靈活
- 社群資源豐富
- 適合複雜任務
範例(批次圖片處理):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os
# 批次調整圖片尺寸並加浮水印
for filename in os.listdir('input'):
img = Image.open(f'input/{filename}')
img = img.resize((1920, 1080))
# 加上浮水印...
img.save(f'output/{filename}')
Shell Script (Mac/Linux) / Batch (Windows)
- 自動化檔案操作
- 系統層級任務
範例(自動備份):
#!/bin/bash
# 每天自動備份專案資料夾
rsync -av --delete ~/Projects/ ~/Backup/Projects/
適合: 進階使用者,需要客製化解決方案
實用自動化場景
場景1:社群媒體多平台發布
問題:
- 同一內容要發布到 Instagram,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 每個平台手動發布很耗時
- 容易忘記某個平台
自動化方案:
使用 Buffer 或 Hootsuite
→ 一次排程所有平台
→ 自動調整圖片尺寸
→ 根據平台最佳時間發布
場景2:影片素材整理
問題:
- 拍攝後有數百個影片檔
- 需要分類、重新命名、備份
- 手動處理要花數小時
自動化方案:
使用 Hazel (Mac) 或 File Juggler (Win)
設定規則:
如果 檔案是 .MOV 且 大小 > 100MB
→ 移動到 "影片原始檔" 資料夾
→ 重新命名為 日期_時間_相機編號
→ 自動備份到外接硬碟
→ 發送完成通知
場景3:縮圖批次產生
問題:
- 需要為20支影片產生縮圖
- 每個都要開 Photoshop 手動調整
自動化方案:
使用 Photoshop 動作 + Batch Processing
1. 錄製動作:
- 打開圖片
- 調整尺寸為 1280x720
- 套用預設樣式(邊框、文字)
- 儲存為 JPG
2. 執行批次處理:
- 選擇資料夾
- 套用動作
- 自動處理所有圖片
場景4:專案資料夾自動產生
問題:
- 每次新專案都要手動建立資料夾結構
- 容易漏掉某個資料夾
- 命名不一致
自動化方案(簡單 Shell Script):
#!/bin/bash
# 輸入專案名稱,自動產生完整資料夾結構
PROJECT_NAME=$1
DATE=$(date +%Y%m%d)
mkdir -p "${PROJECT_NAME}_${DATE}"/{01_前期規劃,02_素材/{影片,音訊,圖片},03_製作檔案,04_輸出成品,05_文檔記錄}
echo "專案資料夾已建立!"
使用: ./new-project.sh 永續農業教學
自動化的最佳實踐
✅ 從高頻重複任務開始
- 列出每週重複做的事
- 優先自動化最耗時的任務
- 計算投資報酬率(設定時間 vs 節省時間)
✅ 測試再部署
- 先用少量檔案測試
- 確認結果正確
- 建立備份機制
✅ 文件化自動化流程
- 記錄觸發條件
- 說明每個步驟
- 標註需要注意的地方
✅ 定期檢視與更新
- 工具和平台會更新
- 需求會改變
- 優化自動化規則
❌ 不要過度自動化
- 有些任務自動化的成本大於效益
- 需要判斷和創意的環節不適合自動化
- 保持靈活性
📦 版本控管 (Asset & Version Management)
核心價值: 永遠知道「什麼在哪裡」「誰改了什麼」
為何需要版本控管?
創作過程中最常見的災難:
情境1: 你花了3小時剪輯影片,存檔後關閉。隔天發現存錯了,昨天的精心調整全沒了。
情境2: 客戶說「我比較喜歡上上週那個版本的配色」,但你找不到那個檔案了。
情境3: 團隊協作,兩個人同時編輯同一份文件,結果互相覆蓋了對方的修改。
情境4: 硬碟裡有「最終版v1」「最終版v2」「真正最終版」「最終版修改」「最終版最後修改」...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最終版?
這些問題的根源:缺乏版本控管
版本控管的核心概念
1. 版本追蹤
- 記錄每次的修改
- 知道誰在什麼時候改了什麼
- 可以回到任何歷史版本
2. 分支管理
- 在不影響主版本的情況下實驗
- 測試不同方向
- 確認可行後再合併
3. 協作機制
- 多人同時工作不衝突
- 清楚看見彼此的進度
- 有系統地整合修改
版本控管的層次
Level 1:基礎檔案管理
手動版本控管:
命名規則:
[專案名]_v[版本號]_[日期]_[狀態]
永續農業影片_v01_20241115_draft
永續農業影片_v02_20241118_review
永續農業影片_v03_20241120_final
版本註記:
- 建立
VERSION_HISTORY.txt記錄每個版本的變更
v01 (2024-11-15)
- 初版剪輯完成
- 長度: 5分30秒
v02 (2024-11-18)
- 根據客戶反饋調整開頭
- 加入字幕
- 長度: 5分45秒
v03 (2024-11-20)
- 最終調色
- 音效混音
- 最終版本
適合: 個人創作,小型專案
Level 2:雲端儲存的版本功能
Google Drive / Dropbox
- 自動保存版本歷史
- 可以復原到之前的版本
- 有基本的協作功能
使用方式:
- 右鍵點擊檔案
- 選擇「版本記錄」或「檢視先前的版本」
- 瀏覽歷史版本
- 還原需要的版本
限制:
- 版本保留時間有限(通常30天)
- 無法標註版本意義
- 難以管理分支
適合: 小團隊協作,文件類檔案
Level 3:專業版本控制系統
Git + GitHub/GitLab
- 軟體開發的標準工具
- 完整的版本追蹤
- 強大的分支和合併功能
基本概念:
主分支 (main/master)
↓
[穩定版本]
↓ 分支 (branch)
實驗分支 (feature-new-style)
↓
[嘗試新風格]
↓
確認可行
↓
合併回主分支 (merge)
基本指令:
# 提交新版本
git add .
git commit -m "新增開場動畫"
git push
# 查看歷史
git log
# 回到先前版本
git checkout <版本ID>
# 建立分支
git branch feature-new-intro
git checkout feature-new-intro
適合: 程式碼、文字檔案、設定檔
限制: 不適合大型二進位檔案(影片、PSD)
Level 4:專業資產管理系統
針對創意產業的 DAM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推薦工具:
Frame.io
- 專為影片製作設計
- 時間軸評論
- 版本比較
- 團隊協作
Adobe Creative Cloud
- 整合 Photoshop, Illustrator, Premiere
- 雲端庫
- 自動版本保存
- 團隊共享
Notion / Airtable
- 建立客製化資產庫
- 追蹤專案狀態
- 連結相關檔案
- 視覺化工作流
功能特點:
- 📁 集中管理所有資產
- 🏷️ 標籤和metadata管理
- 🔍 強大的搜尋功能
- 👥 權限控制
- 📊 使用分析
適合: 大型專案,多人團隊
實用版本控管策略
策略1:3-2-1 備份原則
永遠保持:
- 3 份副本
- 在 2 種不同媒體
- 其中 1 份在異地
範例:
副本1:工作電腦
副本2:外接硬碟
副本3:雲端儲存 (Google Drive/Dropbox)
策略2:階段性封存
專案進行中:
📁 PROJECT_NAME
├─ 📁 WORKING (當前工作版本)
├─ 📁 ARCHIVE (歷史版本)
│ ├─ v01_phase1
│ ├─ v02_phase1
│ └─ v03_phase2
└─ 📁 FINAL (最終交付版本)
專案完成後:
📁 PROJECT_NAME_FINAL
├─ 📁 DELIVERABLES (交付檔案)
├─ 📁 PROJECT_FILES (專案檔案)
├─ 📁 ASSETS (素材)
└─ 📄 README.md (專案說明)
→ 壓縮封存
→ 移至長期儲存
→ 更新資產目錄
策略3:智慧命名系統
使用語意化版本號:
v[主要].[次要].[修正]
v1.0.0 - 第一個完整版本
v1.1.0 - 新增功能(次要更新)
v1.1.1 - 錯誤修正
v2.0.0 - 重大改版
加入狀態標籤:
_WIP (Work in Progress) - 製作中
_REVIEW - 待審核
_APPROVED - 已核准
_FINAL - 最終版
_ARCHIVE - 封存
完整範例:
永續農業課程_v2.1.0_20241120_APPROVED.mp4
策略4:Metadata管理
為每個重要資產建立 metadata:
檔案名稱: 永續農業入門_主視覺.psd
專案: 永續農業教學系列
建立日期: 2024-11-15
最後修改: 2024-11-20
建立者: 張設計師
版本: v3.0
狀態: FINAL
尺寸: 1920x1080px
色彩模式: RGB
檔案大小: 45MB
使用授權: CC BY-NC-SA
相關檔案:
- 永續農業入門_腳本.docx
- 永續農業入門_影片.mp4
標籤: #永續農業 #教育 #視覺設計
備註: 最終版本已交付客戶
實作方式:
- 建立
METADATA.yaml或INFO.txt - 使用檔案管理工具的註解功能
- 建立專案資料庫(Airtable/Notion)
協作版本控管
多人協作的黃金規則:
1. 明確責任分工
張三 → 負責腳本
李四 → 負責視覺設計
王五 → 負責剪輯
2. 避免同時編輯
- 使用「取出/存入」(Check-out/Check-in) 機制
- 編輯前告知團隊
- 編輯完立即同步
3. 定期同步
- 每天工作結束前同步
- 重大修改立即同步
- 使用共享資料夾或版本控制
4. 溝通變更
- 重大修改前討論
- 提交時寫清楚註解
- 使用專案管理工具追蹤
版本控管的最佳實踐
✅ 頻繁提交
- 每完成一個小階段就存檔
- 寧可版本多,不要一次改太多
- 容易回溯問題
✅ 有意義的版本註解
❌ 不好:「更新檔案」「修改」「v2」
✅ 好:「調整開場字卡位置」「修正音訊噪點」「依客戶反饋調整配色」
✅ 定期清理
- 移除不需要的舊版本
- 封存完成的專案
- 釋放儲存空間
✅ 災難復原計畫
- 定期測試備份是否可用
- 文件化復原步驟
- 確保團隊都知道如何復原
❌ 避免的錯誤
- 只存一份檔案
- 沒有命名規則
- 不寫版本註解
- 從不清理舊檔案
🔄 三個層次的整合應用
工作流設計的三個層次是相輔相成的:
完整工作流範例
專案:製作「永續農業」系列教學影片(10集)
第一層:流程架構
───────────────────
建立標準化流程:
1. 前期規劃(每集2天)
- 主題確定
- 腳本撰寫
- 視覺設計
- 拍攝計畫
2. 拍攝製作(每集1天)
- 依計畫拍攝
- 即時備份素材
- 記錄拍攝筆記
3. 後期製作(每集3天)
- 素材整理
- 粗剪→精剪
- 調色→混音
- 客戶審核
4. 發布與追蹤(每集0.5天)
- 多平台發布
- 數據追蹤
- 觀眾反饋整理
建立模板:
- 專案資料夾結構模板
- 腳本格式模板
- 檢查清單模板
- 發布文案模板
第二層:流程自動化
───────────────────
自動化重複任務:
1. 素材處理自動化
- 拍攝完成→自動備份到雲端
- 自動轉碼為代理檔案
- 自動依日期分類
2. 輸出自動化
- 一鍵輸出多平台版本
• YouTube: 1080p
• Instagram: 方形+直式
• Facebook: 橫式
- 自動壓縮上傳
3. 發布自動化
- 使用 Buffer 排程發布
- 自動套用縮圖模板
- 自動生成說明文字
4. 通知自動化
- 素材備份完成→Slack通知
- 影片輸出完成→Email通知
- 客戶審核→任務提醒
第三層:版本控管
───────────────────
完整的版本管理:
1. 命名規則
EP01_土壤健康_v01_20241115_draft.mp4
EP01_土壤健康_v02_20241118_review.mp4
EP01_土壤健康_v03_20241120_final.mp4
2. 資料夾結構
📁 永續農業系列_2024Q4
├─ 📁 EP01_土壤健康
│ ├─ 📁 01_前期規劃
│ ├─ 📁 02_素材
│ ├─ 📁 03_製作檔案
│ │ └─ 📁 版本歷史
│ ├─ 📁 04_輸出成品
│ └─ 📁 05_文檔記錄
├─ 📁 EP02_堆肥製作
└─ 📁 _TEMPLATES (模板資料夾)
3. 版本追蹤
使用 Frame.io 協作:
- 上傳每個版本
- 客戶時間軸評論
- 版本對比
- 審核狀態追蹤
4. 備份策略
- 工作電腦(即時)
- 外接硬碟(每日)
- 雲端儲存(即時同步)
工作流的協同效應
當三個層次完整整合:
情境:製作第5集影片
- 流程架構提供框架
- 打開專案資料夾,結構清晰
- 查看檢查清單,知道今天要做什麼
- 使用腳本模板,快速開始撰寫
- 自動化節省時間
- 昨天拍攝的素材已自動備份和分類
- 代理檔案已自動生成
- 上一集的輸出已自動上傳並排程發布
- 版本控管保障品質
- 客戶要求回到第一版的某個片段?沒問題,立即找到
- 團隊成員知道目前在 v02_review 階段
- 所有修改都有記錄,責任清楚
結果:
- ⏱️ 製作時間從5天縮短到3天
- ✅ 品質穩定,不因趕工而下降
- 😊 團隊協作順暢,減少摩擦
- 🎯 可以專注在真正的創作核心
🔄 與 Kreatin' Studio 的連結
工作流設計在內容製作生態中的位置:
【構思設計】產生創意方向
↓
【工作流設計】建立執行系統 ← 你在這裡
│ ├─ 流程架構:定義標準流程
│ ├─ 流程自動化:提升執行效率
│ └─ 版本控管:確保品質穩定
↓
【數位出版 / 視覺創作 / 影音製作】實際執行
↓
【內容傳播】推向受眾
工作流設計的貢獻:
- 🏗️ 為創作建立基礎建設
- ⚙️ 讓創意能夠規模化
- 📊 使品質可預期、可控制
- 🤝 支援團隊協作與擴展
沒有工作流設計會怎樣?
- ❌ 每次製作都重新摸索,浪費時間
- ❌ 找不到檔案,不知道哪個是最新版
- ❌ 品質不穩定,完全依賴個人狀態
- ❌ 無法擴展,人多反而更亂
- ❌ 重複性工作耗盡創意能量
在 i-29 Lab 的生態中,工作流設計確保:
- Thinkin' Library 的知識能夠有系統地轉化為內容
- Beein' Farm 的實踐能夠被穩定地記錄和產出
- Kreatin' Studio 的創作能夠達到專業水準並持續優化
✨ 總結
工作流設計是內容創作的作業系統。
它整合了三個關鍵能力:
- 流程架構提供清晰的框架
- 流程自動化釋放創意能量
- 版本控管保障品質穩定
好的工作流設計讓我們:
- 不是「會做就好」,而是「做得又快又穩」
- 不是「埋頭苦幹」,而是「聰明工作」
- 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團隊協作」
- 不是「每次從零開始」,而是「站在巨人肩上」
記住三個層次的核心:
- 🏗️ 流程架構 - 知道該做什麼
- ⚙️ 流程自動化 - 讓機器幫忙做
- 📦 版本控管 - 永遠找得到、改得回來
工作流設計的終極目標:
讓創作者把 80% 的時間用在真正需要創意和判斷的工作上,
而不是被重複性任務和檔案管理消耗掉。
開始建立你的工作流:
- 先記錄現有流程
- 找出最耗時的重複任務
- 建立一個簡單的標準流程
- 自動化一個高頻任務
- 持續優化,讓系統越來越順
記住:工作流是活的,不是死的。
隨著工具進化、團隊成長、需求改變,你的工作流也應該持續進化。
定期檢視、大膽實驗、勇於捨棄不再有效的流程。
最好的工作流,就是你不會意識到它存在的工作流。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