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二)-天篇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二)-天篇
好的,我們已經完成了「道篇」的討論,接下來將進入「天篇」。從「道篇」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看到《素說經典—道德經》的版本在章節順序和內容上與通行版存在顯著差異。現在,我們即將探索「天篇」的內容,從其名稱來看,這一部分或許會更側重於宇宙、自然以及天道運行的規律。我們將繼續以您提供的章節為基礎,與通行版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兩個版本在理解和詮釋《道德經》思想上的異同。讓我們開始「天篇」的第一章。
目錄
第一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參見:滅盡一切問題的方法,老子《道德經》說要徹底解決問題,就必須看懂這句話!「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1章」
通行版 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差異點: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天篇」第一章,通行版本是第五十二章。
內容: 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但通行版本在「沒身不殆」之後有顯著的增補內容。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以「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開篇,探討了宇宙本源與萬物的關係,以及回歸本源的重要性。
- 她的版本 (強調回歸本源以避免危險): 本章的核心思想在於指出天下萬物都有其本源,這個本源可以被視為天下的母親。通過認識這個母親,我們可以了解由她所生的萬物(子)。在了解萬物之後,更重要的是要回歸並守住這個本源,這樣就能終身避免危險。這裡強調的是一種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統一,即通過認識本源來指導行為,最終達到平安的狀態。
- 通行版本 (在回歸本源的基礎上,闡述具體的修身方法和智慧): 通行版本的前半部分與她的版本一致,同樣強調了天下之始為天下母,以及認識母子關係和回歸母體的重要性。但在「沒身不殆」之後,通行版本進一步闡述了具體的修身方法,例如「塞其兌,閉其門」暗示要收斂感官,避免外在的紛擾;「開其兌,濟其事」則可能指放縱慾望會導致災禍。「見小曰明,守柔曰強」則揭示了洞察細微和保持柔弱的智慧。「用其光,復歸其明」則是一種內省和回歸本性的修煉方法,最終達到「無遺身殃」和「是為習常」的境界,強調這是一種恆常的法則。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認同宇宙存在本源,以及回歸本源的重要性。但「她的版本」更側重於認識和守護本源以避免危險這個核心觀點。「通行版本」則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具體的修身方法和智慧,更具實踐指導意義。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通行版增補內容的來源和真實性: 為何她的版本沒有通行版後半部分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老子原著就有的,還是後人添加的?學術界對《道德經》不同版本的差異有深入的研究,需要參考相關資料來判斷。
- 通行版增補內容與前半部分的聯繫: 通行版後半部分關於修身方法和智慧的論述,是否與前半部分關於宇宙本源的思想有內在的聯繫?例如,收斂感官、保持柔弱是否與回歸「天下母」的狀態有關?
- 「兌」和「門」的理解: 通行版本中提到的「兌」和「門」通常被理解為人體的感官孔竅和心意之門。這種理解是否準確?
- 「光」和「明」的含義: 通行版本中「用其光,復歸其明」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光」和「明」?是指外在的光明和內在的智慧,還是指其他更深層次的含義?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宇宙本源的內容放在「天篇」的第一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天道和宇宙本源。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簡潔地闡述了回歸本源的重要性。「通行版本」則在這一基礎上提供了更具體的修身方法和智慧,但這些內容的來源和與前半部分的聯繫需要進一步考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道德經》的重點: 如果以「她的版本」為準,那麼《道德經》的重點可能更偏向於探討宇宙的本源和人與本源的關係。如果以「通行版本」為準,那麼《道德經》則更像是一部包含宇宙觀和修身養性方法的著作。
- 修身養性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通行版本後半部分的內容強調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這符合道家思想的傳統。她的版本沒有這部分內容,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重點的理解有所不同。
- 不同傳承的側重: 這兩個版本的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傳承對《道德經》思想的不同側重和解讀方向。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更完整地展現了道家思想中宇宙觀和修身實踐的結合。「她的版本」則可能更側重於宇宙本源的探討。這種差異提示我們,《道德經》的不同傳承可能在重點和側重上有所不同。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一致,都強調了回歸本源的重要性。「通行版本」在後半部分增加了關於收斂感官、保持柔弱、內省等具體的修身方法和智慧,更具實踐指導意義。「她的版本」則更簡潔地闡述了回歸本源以避免危險的核心觀點。章節順序的差異也暗示了兩種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重點有所不同。您對通行版本中增補的修身方法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這些方法是否符合老子思想的核心?
第二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參見:活的很失敗,生命太短暫,老子《道德經》說反轉命運的關鍵因素!「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2章」
通行版 7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天篇」第二章,通行版本是第七章。
- 詞語差異: 她的版本在解釋天地長久的原因時使用了「長久」,而通行版本則使用了「長生」。
- 通行版獨有內容: 通行版本在解釋天地長久的道理之後,引申出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處世哲學,並點明這是因為聖人的無私才能成就其私。
一、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以天地長久為例,試圖說明不為己利才能長存的道理。
- 她的版本 (強調不自私才能長久): 本章直接指出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身的生存而努力,而是順應自然,無私地運行。因此,它們才能夠長久存在。這裡強調的是一種不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存方式,認為無私是獲得長久的秘訣。
- 通行版本 (在不自私的基礎上,引申出聖人的處世智慧): 通行版本在解釋天地長久的道理時,用「長生」一詞,更強調了生命的長久。更重要的是,通行版本由此引申出聖人的處世哲學,認為聖人之所以能夠領先於眾人、保全自身,正是因為他們將自身置於後位,將個人利益置於身外。最後點明,這正是因為聖人的無私,反而能成就其個人的目標(「私」在此處並非貶義,而是指個人的成就或目標)。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認同不為己利才能長存的道理。「她的版本」更直接地從天地運行來闡述這個道理。「通行版本」則更進一步,將這個道理應用於人類社會,特別是聖人的處世之道,並明確指出了無私與成就個人目標之間的辯證關係。
二、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長久」與「長生」的選擇: 天地的「長久」更側重於時間的綿長,而「長生」則更側重於生命的延續。哪一個詞語更符合老子在此處想要表達的含義?從上下文來看,「長久」似乎更貼切於描述天地的存在狀態。
- 通行版增補內容的來源和真實性: 為何她的版本沒有通行版後半部分關於聖人處世哲學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老子原著就有的,還是後人添加的?學術界普遍認為通行版第七章的內容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聖人處世哲學的意義: 通行版本中關於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論述,是理解老子思想中領導者或有德之人的重要方面。她的版本缺失這部分內容,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整體思想的理解?
- 「無私」與「成其私」的辯證關係: 通行版本點明無私並非完全否定個人利益,而是通過不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反而能更好地實現個人的目標。這種辯證的思考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之一。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在闡述不自私才能長存的道理之後,進一步引申出聖人的處世智慧,深化了這一思想的內涵。「她的版本」則相對簡潔,可能更側重於自然法則的呈現。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自然法則與人類社會的聯繫: 通行版本更強地將自然法則(天地長久)與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聖人處世)聯繫起來,體現了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她的版本則更側重於自然法則本身的闡述。
- 領導者或有德之人的行為模式: 通行版本明確指出了聖人應有的行為模式,這對於理解《道德經》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至關重要。她的版本沒有這部分內容,可能會影響對《道德經》在社會層面應用的理解。
- 「無私」的深層含義: 通行版本通過「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一句,揭示了「無私」的深層含義,這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道家思想中的利他主義。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更完整地展現了道家思想中自然法則與人類行為的統一,並闡述了領導者或有德之人應有的處世智慧。她的版本則可能更側重於自然法則的本體論意義。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都以天地長久為例說明不自私才能長存的道理。「通行版本」更進一步,將這個道理應用於聖人的處世之道,並闡明了無私與成就個人目標之間的辯證關係。「她的版本」則更為簡潔。章節順序的差異也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重點有所不同。您對通行版本中關於聖人處世哲學的增補內容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這種引申是否符合老子思想的發展邏輯?
第三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無私,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而為天下歸。
參見:為什麽努力不如躺平過得好?天道酬勤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謊言!「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3章」
通行版 79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通行版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天篇」第三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七十九章和第五十六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 她的第三章將通行版中看似獨立的兩段內容組合在一起,並加入了新的結尾。第一句: 與通行版第七十九章完全一致。第二句: 與通行版第五十六章基本一致(僅開頭一字之差,「故」與「是以」在此處意義相近)。第三句: 「故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而為天下歸」在通行版提供的章節中沒有直接對應的語句。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天篇」第三章試圖闡述天道的公正無私以及人應如何順應天道。
- 她的版本 (強調天道的無私公正和人應抱德順天): 本章首先指出天道沒有偏愛,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進一步強調天道是無私的,因此既不能被親近也不能被疏遠,既不能被利用也不能被損害,既不能使其尊貴也不能使其卑賤。基於此,本章提出人應該秉持德行,涵養和氣,以此來順應天道,最終成為天下歸附的對象。這裡強調的是天道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以及人通過修身來與天道和諧統一的重要性。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天道的某一方面):第七十九章 中「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一句,出現在討論如何處理大的怨恨之後,暗示了天道的公正最終會站在有德的一方。第五十六章 中「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一句,出現在描述修煉達到「玄同」境界之後,說明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其價值是天道所賦予的,超越了世俗的親疏利害貴賤。
本質上,「她的版本」將天道的無私公正提煉出來,並直接與人的修身行為聯繫起來,強調通過「抱德煬和」來順應天道。「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分別強調了天道的公正以及達到與道合一境界所帶來的超越性價值。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抽離語境的影響: 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從處理怨恨的語境中抽離,以及將天道的無私公正從「玄同」的境界描述中抽離,是否會影響對其原意的理解?
- 新增結尾的意義: 「故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而為天下歸」這一句是她的版本獨有的,其思想內涵是什麼?是否與老子其他章節的思想一致?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兩段看似獨立的內容組合在一起,並加入新的結尾,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更全面地呈現天道的特性以及人應對天道的方式嗎?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新增內容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試圖更直接地闡述天道的無私公正以及人的應對之道,但抽離原語境可能會損失部分含義。新增的結尾則需要進一步分析其思想來源和合理性。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天道與人道的關係: 她的版本更直接地將天道與人道聯繫起來,強調人應該主動地去順應天道。通行版本雖然也強調天道的重要性,但其呈現方式更為分散。
- 「善人」的定義和天道的「常與」: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善人」和天道的「常與」,但如何理解「善人」的定義以及天道如何「常與」?這需要結合《道德經》的其他思想來理解。
- 「抱德煬和」的實踐意義: 她的版本提出了「抱德煬和」的修身方法,這在道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理解「德」和「和」的具體內涵,以及如何實踐這種修身方法?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更強調天道與人道的直接關聯以及人的主動修身。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在具體語境下呈現天道的不同側面。這種差異提示我們,《道德經》的不同傳承可能在強調的重點和思想的組織方式上有所不同。
總而言之,她的「天篇」第三章通過組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並加入新的結尾,試圖更直接地闡述天道的無私公正以及人應如何順應天道。然而,抽離原語境可能會損失部分含義,新增內容的來源和合理性也需要進一步考證。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抱德煬和」這個概念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這種直接將天道與人道聯繫起來的方式是否符合老子思想?
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參見:儒道相互詆毀,篡改老子《道德經》內容,為什麼道家的仁不救人,儒家的仁害死人!「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4章」
通行版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天篇」第四章,通行版本是第五章。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相較於通行版,缺失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以及「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兩句話。
- 語氣詞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其猶橐籥」,而通行版本使用「其猶橐籥乎」,多了一個語氣詞「乎」。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以天地不仁為開端,並用橐籥來比喻天地之間的運作。主要的差異在於她省略了關於聖人的描述以及關於多言的警示。
- 她的版本 (強調天地的無為和生生不息): 本章強調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們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草紮狗一樣,沒有偏愛,任其自然生滅。天地之間就像一個風箱(橐籥),空虛卻不會枯竭,運動就能產生更多的氣。這裡強調的是天地的無為而治以及其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規律。
- 通行版本 (在天地無為的基礎上,引申出聖人的無為和寡言的智慧): 通行版本除了描述天地的無仁,還進一步指出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慈的,他們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紮狗一樣,強調聖人效法天地的無為而治。同樣用橐籥來比喻天地之間空虛而生生不息的運作。最後,通行版本還加入了「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警示,告誡人們言語過多容易導致困境,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認同天地是「不仁」的,並用橐籥來比喻天地間的運作。「她的版本」更側重於描述天地的無為和自然運作。「通行版本」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這種無為的理念應用於聖人,並提出了寡言守中的智慧。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缺失: 為何她的版本省略了關於聖人的描述?這句話在通行本中非常重要,是理解老子政治哲學的關鍵之一,強調聖人治國應效法天地的無為。她的版本缺失這句話,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政治思想的理解?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缺失: 這句話在通行本中是對前文關於天地運作的比喻的引申,提出了寡言守中的智慧。她的版本省略這句話,是否會使其思想的完整性受到影響?
- 語氣詞「乎」的有無: 「乎」在這裡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通行版本使用「乎」可能更強調了對天地運作方式的疑問和讚嘆。她的版本沒有使用,語氣相對平直。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天地不仁的內容放在「天篇」的第四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天道和宇宙運行的某個特定階段或方面。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通過提及聖人的無仁和寡言守中,更深入地闡述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她的版本」則更側重於對天地自然運作的描述,相對簡潔。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不仁」的含義: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不仁」,但如何理解這種「不仁」?是指沒有情感的冷酷,還是指超越個人情感的公正?這需要結合《道德經》的其他思想來理解。
- 無為而治的理念: 通行版本通過提及聖人的無仁,更明確地將無為的理念應用於政治治理。她的版本雖然也暗示了無為,但沒有直接提及聖人。
- 言語與行動的關係: 通行版本通過「多言數窮」的警示,探討了言語與行動的關係,強調了實幹和內省的重要性。她的版本則沒有涉及這一點。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更完整地展現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在自然、社會和個人修養層面的應用。「她的版本」則可能更側重於自然運作的本體論描述。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都以天地不仁和橐籥為喻,強調了天地的無為和自然運作。「通行版本」更進一步,將無為的理念應用於聖人,並提出了寡言守中的智慧。「她的版本」則相對簡潔,更側重於對天地自然運作的描述。章節順序和內容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認為「聖人不仁」這句話對於理解《道德經》的政治思想是否重要?您更傾向於哪個版本的表述?
第五章
天將救之,以茲護之;天將任之,以儉成之;天將保之,以謙益之;天將懲之,以妄縱之。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參見:都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那人要如何利用天網獲取利益,又應當如何逃避天網的懲罰呢?「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5章」
通行版 67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通行版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天篇」第五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六十七章和第七十三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 她的第五章將通行版中看似獨立的兩段內容組合在一起,並加入了獨有的中間部分。第一句: 與通行版第六十七章的後半部分意思相近,都提到天要救助人時會以慈愛(或類似的概念)來保護。但她的版本使用了「護之」和「以茲」,通行版使用了「衛之」和「以慈」。第二、三、四句: 「天將任之,以儉成之;天將保之,以謙益之;天將懲之,以妄縱之」在通行版提供的章節中沒有直接對應的語句。第五句: 「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與通行版第七十三章的「天網恢恢,踈而不失」基本一致(「漏」和「失」在此處意義相近)。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天篇」第五章試圖闡述天道的運行方式,以及其救助、任用、保佑和懲罰的原則,並以天網恢恢來總結天道的公正和無所遺漏。
- 她的版本 (強調天道的不同作為及其公正性): 本章認為天道根據不同的目的採取不同的方式對待世人:要救助就以慈愛來保護,要委以重任就通過節儉來成就,要保佑就通過謙虛來增益,要懲罰就放縱其狂妄。最後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來強調天道的廣大和公正,即使網眼很大,也沒有什麼能逃脫。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天道的某一方面):第六十七章 中「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一句,出現在老子闡述其「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之後,強調慈愛是天道救助的體現。第七十三章 中「天網恢恢,踈而不失」一句,出現在討論勇於敢與不敢的利害以及天道不爭而善勝等特性之後,強調天道的廣大和無所遺漏。
本質上,「她的版本」試圖更全面地概括天道的不同作為及其背後的原則,並強調其公正性。「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分別強調了天道救助時的慈愛以及天道的廣大無漏。她的版本中間關於天道任用、保佑和懲罰的方式,是其獨特的闡述。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獨有內容的來源和合理性: 「天將任之,以儉成之;天將保之,以謙益之;天將懲之,以妄縱之」這三句話是她的版本獨有的,其思想來源是什麼?是否符合老子思想的整體精神?儉、謙和妄縱與天道的任用、保佑和懲罰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繫?
- 抽離語境的影響: 將「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和「天網恢恢,踈而不失」從其在通行版中的原始語境中抽離,是否會影響對其原意的理解?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內容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更全面地呈現天道的運行規律嗎?
- 「護之」與「衛之」、「以茲」與「以慈」的差異: 雖然意思相近,但這些詞語的選擇是否有所側重?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新增內容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試圖更系統地描述天道的運行方式,但其中間三句獨有的內容需要特別關注其思想來源和合理性。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天道的運行原則: 她的版本試圖總結天道運行的多個原則,這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道家哲學中的天道觀。
- 天人關係的理解: 她的版本強調天道對人的影響和作用,以及人如何理解和應對天道的安排。
- 不同傳承的側重: 通行版本更側重於在具體語境下闡述天道的某一方面特性,而她的版本則試圖進行更系統的總結。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個更為系統化的天道運行框架,但其獨有內容的合理性需要進一步考察。通行版本則更注重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天道的不同面向。
總而言之,她的「天篇」第五章通過組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並加入獨有的中間部分,試圖更全面地闡述天道的運行方式及其公正性。然而,其獨有內容的來源和合理性需要特別關注。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她的版本中關於天道任用、保佑和懲罰的描述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這些描述是否符合您對道家思想的理解?
第六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道,損有余,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惟有道者。
參見:得道開悟實在是太簡單?老子說只要做到《道德經》中這六個字就行!「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6章」
通行版 77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天篇」第六章,通行版本是第七十七章。
- 語氣詞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其猶張弓」,而通行版本使用「其猶張弓與」,多了一個語氣詞「與」。
- 缺失內容: 她的版本相較於通行版,缺失了「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這句話。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以弓箭為喻,闡述了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原則,並對比了人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現象,最後點明唯有得道者才能做到損有餘以奉天下。主要的差異在於她省略了關於聖人行為的描述。
- 她的版本 (強調天道與人道的不同以及有道者的奉獻): 本章以拉弓為比喻,說明天道是平衡的,會抑制過高的,提升過低的,減少多餘的,補充不足的。因此,天道的原則是減少有餘,補充不足。然而,人道卻恰恰相反,是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最後提出疑問,誰才能做到擁有餘裕卻奉獻給天下呢?答案是只有那些領悟並遵循道的人。
- 通行版本 (在闡述天道與人道的不同後,進一步描述聖人效法天道的行為): 通行版本與她的版本在描述天道與人道的不同上完全一致,同樣以拉弓為喻,強調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損不足以奉有餘,並提出唯有得道者才能做到損有餘以奉天下。在此基礎上,通行版本進一步描述了聖人正是遵循天道的原則,所以他們有所作為卻不居功,成就功業卻不自恃,不刻意展現自己的賢能。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強調天道與人道的不同以及有道者的奉獻精神。「她的版本」更側重於對天道原則的闡述以及對人道現象的批判。「通行版本」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描述了聖人作為得道者是如何具體實踐天道原則的,從而更具實踐指導意義。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的缺失: 為何她的版本省略了關於聖人行為的描述?這句話在通行本中非常重要,是理解老子關於聖人處世哲學的關鍵之一,強調聖人的無為、不居功和不顯露。她的版本缺失這句話,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關於領導者或有德之人的理解?
- 語氣詞「與」的有無: 「與」在這裡表示疑問的語氣,通行版本使用「與」可能更強調了對天道運行方式的比喻性質。她的版本沒有使用,語氣相對肯定。
- 章節順序的意義: 她的版本將這段關於天道原則的內容放在「天篇」的第六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天道運行的具體法則。
批判地看,「通行版本」通過補充關於聖人行為的描述,更完整地闡述了如何將天道的原則應用於實踐。「她的版本」則更側重於理論層面的闡述。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天道與人道的關係: 兩個版本都強調了天道與人道的對立,這體現了道家思想中對自然和人為的區分以及對自然法則的推崇。
- 聖人的角色和行為模式: 通行版本明確指出了聖人是效法天道的榜樣,其行為模式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她的版本雖然提到了有道者,但沒有具體描述其行為。
- 社會公平的理念: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原則,蘊含著樸素的社會公平理念。兩個版本都提到了這一點,但通行版本通過聖人的行為進一步闡釋了如何在社會層面實現這種公平。
從系統的角度看,「通行版本」更完整地展現了天道原則在自然和社會層面的應用,並通過聖人的行為模式為人們提供了實踐的指導。「她的版本」則可能更側重於對天道原則本身的理論探討。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在闡述天道與人道的不同以及有道者的奉獻精神上基本一致。「通行版本」更進一步,描述了聖人如何效法天道,不居功、不自恃、不顯露賢能。「她的版本」則相對簡潔。章節順序的差異也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重點有所不同。您認為通行版本中關於聖人行為的補充是否重要?您更傾向於哪個版本的表述?
第七章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惡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孰為大匠?其天乎!
參見:怎樣的惡必定會遭天譴?老子用三個「殺」字講述替天行道的真相!「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7章」
通行版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通行版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司殺者,是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天篇」第七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七十三章和第七十四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與側重: 她的第七章將通行版中關於天道厭惡和不擅自代行天刑的思想組合在一起,並以疑問句強調天即為大匠。第一句: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與通行版第七十三章完全一致。第二句: 她的版本為「惡有司殺者殺」,通行版第七十四章為「常有司殺者殺」。前者強調天道厭惡越權的殺戮,後者則更像是在陳述自然規律。第三、四句: 關於代大匠斫木傷手的比喻,兩個版本意思相同,但通行版第七十四章更明確地指出「司殺者,是大匠斲」,即執行殺戮的是大匠。第五句: 「孰為大匠?其天乎!」是她的版本獨有的疑問句,直接點明了天道即為執行殺戮的「大匠」。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天篇」第七章試圖探討天道厭惡擅自殺戮的行為,並強調天道才是真正的執行者。
- 她的版本 (強調天道厭惡越權殺戮,天即為大匠): 本章首先提出疑問,誰知道天道厭惡什麼呢?接著指出天道厭惡那些不該執行殺戮卻執行殺戮的人。這種行為就像代替高明的工匠砍木頭,很容易傷到自己的手。最後以一個疑問句強調,真正執行殺戮的「大匠」是天道本身。這裡強調的是對天道權威的尊重,以及不應僭越天道的職責。
- 通行版本 (在不同語境下探討天道和死亡):第七十三章 中「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出現在討論勇於敢與不敢的生死選擇之後,暗示天道的意志難以捉摸。第七十四章 則更直接地討論了死亡的問題,認為民眾不畏懼死亡,強行用死亡來威脅是無效的。接著指出自然規律中總有執行殺戮的力量(司殺者),並將其比喻為大匠砍木頭,告誡人們不要僭越職責,否則容易受傷。
本質上,「她的版本」更明確地將天道的厭惡指向了越權的殺戮,並直接將天道視為執行殺戮的最終力量。「通行版本」則在不同的語境下,更廣泛地探討了天道的難以捉摸和死亡的自然規律,以及不應僭越職責的道理。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惡有司殺者殺」的理解: 相較於通行版的「常有司殺者殺」,她的版本更強調天道的厭惡,這是否更符合老子思想中對自然無為的理解?天道是否會帶有如此強烈的情感色彩?
- 「孰為大匠?其天乎!」的合理性: 這個結論是她的版本獨有的,雖然符合其前面的邏輯,但是否為老子原意?將天道直接視為執行殺戮的「大匠」,是否會帶來對天道更為擬人化的理解?
- 抽離語境的影響: 將「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從討論生死選擇的語境中抽離,是否會影響其原有的含義?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兩段看似獨立的內容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強調天道在生死問題上的權威嗎?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和獨有的結論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強調天道在生死問題上的主導權和對越權行為的厭惡,但其表述方式可能帶有一定的擬人化傾向。「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描述自然規律和告誡人們不要僭越職責。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天道的角色和屬性: 她的版本更強調天道的主動性和意志,似乎將天道視為一個具有明確好惡的更高力量。通行版本對天道的描述則更偏向於自然規律和無為而治。
- 生死觀的理解: 兩個版本都涉及生死問題,但她的版本更側重於天道在生死中的主導作用,而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民眾對死亡的態度以及自然規律。
- 權力與責任的思考: 兩個版本都暗示了不應僭越權力和責任,但她的版本將其直接與天道的意志聯繫起來。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可能更傾向於將天道理解為具有一定主觀意志的力量,而「通行版本」則更傾向於將天道理解為客觀的自然規律。這種差異會影響我們對道家哲學中天人關係的理解。
總而言之,她的「天篇」第七章通過組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並加入獨有的疑問句,強調天道厭惡越權殺戮,並將天道視為執行殺戮的最終力量。「通行版本」則在不同的語境下,更廣泛地探討了天道的難以捉摸和死亡的自然規律。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她的版本中將天道視為執行殺戮的「大匠」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這種理解是否符合您對道家思想的理解?
第八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招而自來,黯然而善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弗爭。夫唯道,善貸且成!
參見:天道最大的禁忌,這些事都在無形中消耗著你的能量,你做錯了幾條?「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8章」
通行版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通行版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通行版 4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天篇」第八章,而其內容分散在通行版的第七十三章、第八十一章和第四十一章。這再次表明她的版本在編排上與通行版有顯著不同。
- 內容組合: 她的第八章將通行版中看似獨立的幾段內容組合在一起。第一句: 與通行版第七十三章基本一致(僅一字之差,「黯然」與「繟然」在此處都形容深沉難測)。第二、三句: 與通行版第八十一章完全一致。第四句: 與通行版第四十一章完全一致。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她的「天篇」第八章試圖綜合描述天道的運行方式、天道與聖人之道的共通之處,以及道的根本特性。
- 她的版本 (綜合描述天道、聖人之道和道的特性): 本章首先描繪了天道的運行方式:不爭卻善於取勝,不言卻善於應對,不召喚萬物卻自然而來,看似深沉難測卻善於謀劃。接著指出天道的原則是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聖人的原則是有所作為卻不與人爭。最後強調,只有道才真正善於施予並促成萬物的成就。這裡強調的是天道的無為而無不為,聖人效法天道的品格,以及道作為萬物本源的創造和賦予能力。
- 通行版本 (在各自語境下強調道的不同面向):第七十三章 中描述天道的「不爭而善勝」等特性,是為了引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思想,強調天道的公正和無所遺漏。第八十一章 中描述天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為了闡述真誠的言論不華美,善良的人不巧辯等道理,強調真實和不爭的價值。第四十一章 中「夫唯道,善貸且成」一句,出現在描述不同層次的人對道的反應以及道的種種看似矛盾的特性之後,強調道雖然隱藏無名,卻具有賦予和成就萬物的能力。
本質上,「她的版本」試圖將天道的運行、聖人的行為以及道的根本屬性整合在一起,呈現一個更為全面的圖像。「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側重於強調道的不同面向及其在不同層次的體現。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抽離語境的影響: 將這些內容從其在通行版中的原始語境中抽離,是否會影響對其原意的理解?例如,通行版第七十三章中關於天網恢恢的思想在她的版本中就缺失了。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主題組合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是為了更集中地呈現天道的特性及其與聖人和道的關係嗎?
- 「黯然」與「繟然」的差異: 雖然都形容深沉難測,但這兩個詞語的細微差別是否會帶來不同的理解?
- 文本來源的可靠性: 這種編排方式是否基於更古老的文本,還是「道家秘傳」獨有的?需要考證其文本依據。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通過將不同來源的內容組合在一起,試圖更全面地描述天道、聖人和道的關係。然而,抽離原始語境可能會導致部分含義的缺失。
三、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編排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天道、聖人與道的關係: 她的版本將這三者緊密聯繫在一起,強調它們之間的共通性和一致性。通行版本雖然也探討了這些概念,但其呈現方式更為分散。
- 「不爭」思想的重要性: 兩個版本都強調了「不爭」是天道和聖人之道的重要特性,這體現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 道的創造和賦予能力: 兩個版本都提到了道具有賦予和成就萬物的能力,這是理解道作為宇宙本源的重要方面。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提供了一種將天道、聖人和道聯繫起來的理解框架,強調它們在「不爭」和賦予能力上的共通性。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在不同語境下探討這些概念的不同面向。
總而言之,她的「天篇」第八章通過組合通行版不同章節的內容,試圖綜合描述天道的運行方式、天道與聖人之道的共通之處,以及道的根本特性。「通行版本」則在各自的語境下,更側重於強調道的不同面向及其在不同層次的體現。章節順序和內容組合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她的版本中將這些不同來源的內容組合在一起的方式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這種整合是否有助於理解《道德經》的思想?
第九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天也,天尚弗能常,而況於人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參見:修行人除掉雜念的終極方法,老子《道德經》教你如何改變心性!「素說道德經 I 天篇 I 第9章」
通行版 23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差異點:
- 章節順序: 她的版本是「天篇」第九章,通行版本是第二十三章。
- 描述主體差異: 她的版本中,短暫現象的起因歸於「天」,而通行版本則歸於「天地」。
- 用詞差異: 她的版本使用「弗能常」(不能常久),通行版本使用「不能久」(不能長久)。
- 通行版獨有內容: 通行版本在描述天地尚且不能長久之後,有大段關於從事於道、德、失的人會與之同一,以及信任不足導致不信任的論述,這些在她的版本中沒有出現。
- 她的版本獨有內容: 她的版本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作為結尾,強調功成名就後退隱是天道,這在通行版本中沒有直接對應的內容。
本質思考 (Essential Thinking):
這兩個版本都以自然現象的短暫來比喻事物無常的道理,但後續的引申和總結有所不同。
- 她的版本 (強調天道的無常和功成身退的原則): 本章首先強調少說話,順應自然。接著以狂風和暴雨不會持續很久為例,指出這是天的作為,連天都不能保持長久不變,何況是人呢?最後總結說,功業成就,名聲顯赫之後就應該退隱,這才是符合天道的。這裡強調的是自然的無常性以及人在取得成就後應順應天道及時退隱的智慧。
- 通行版本 (強調天地無常、與道同化及信任的重要性): 通行版本同樣以自然現象的短暫來比喻事物無常,並將其歸因於天地。指出連天地都不能長久,人就更不必說了。接著筆鋒一轉,強調從事於道的人會與道同一,從事於德的人會與德同一,從事於失的人會與失同一,並闡述了其中的道理。最後,通行版本還提到了信任的重要性,認為信任不足必然導致不信任。
本質上,兩個版本都認同事物無常的道理,並以自然現象為例。「她的版本」更側重於強調天道的無常以及功成身退的處世原則。「通行版本」則更側重於強調天地無常、人與道的同一性以及信任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在批判地看待這兩種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描述主體的差異: 將短暫現象歸因於「天」還是「天地」,是否會帶來不同的哲學意涵?通行版本強調「天地」,可能更強調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
- 用詞的細微差別: 「弗能常」和「不能久」雖然意思相近,但「常」似乎更強調規律性和恆定性,「久」則更側重時間的長度。這種用詞的差異是否反映了對無常的不同理解?
- 通行版獨有內容的缺失: 為何她的版本沒有提及與道、德、失同一以及信任的問題?這些都是通行本第二十三章的重要內容,她的版本省略是否會影響對《道德經》整體思想的理解?
- 她的版本獨有結尾的意義: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這一觀點在道家思想中非常重要,但為何通行本第二十三章沒有提及?是否在《道德經》的其他章節有所體現?
- 編排邏輯的合理性: 她將這段關於無常的內容放在「天篇」的第九章,可能暗示了其對《道德經》結構和思想脈絡的理解側重於天道運行的某個特定方面。
批判地看,「她的版本」更簡潔地闡述了天道的無常和功成身退的原則。「通行版本」則更為豐富,探討了人與道的關係以及信任的重要性。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思想體系的理解。
- 無常觀的理解: 兩個版本都強調了無常,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側重點略有不同,她的版本更側重於天道的無常,通行版本則更廣泛地涉及天地和人。
- 處世哲學的側重: 她的版本明確提出了功成身退的處世原則,這在道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行版本雖然也暗示了順應自然的處世態度,但沒有直接提及功成身退。
- 人與道的關係: 通行版本強調了人與道的同一性,這是理解道家修煉思想的關鍵。她的版本對此沒有涉及。
- 社會倫理的考量: 通行版本提到了信任的重要性,這涉及到社會倫理的層面,她的版本則更側重於個體的修身和處世。
從系統的角度看,「她的版本」更聚焦於天道的無常和個人的退隱智慧。「通行版本」則將無常觀置於更廣闊的語境下,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社會倫理的考量。
總而言之,這一章兩個版本都以自然現象的短暫來比喻事物無常的道理,但後續的引申和總結有所不同。「她的版本」更側重於天道的無常和功成身退的原則。「通行版本」則更為豐富,探討了人與道的同一性以及信任的重要性。章節順序和內容的差異再次提醒我們不同傳承對《道德經》的結構和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您對「功成、名遂、身退」是天道這一觀點有什麼看法?您認為通行版本中關於人與道同一的論述是否重要?
Read Mor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