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Emotion)的羅盤:解碼人類內心世界,從生理衝動到意識覺知

情緒的羅盤:解碼人類內心世界,從生理衝動到意識覺知

摘要

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你是否曾好奇,這些深刻的內在體驗究竟是什麼?❤️‍🩹 揭開「情緒」的神秘面紗,從哲學思辨到神經科學實證,我們將探索情緒如何驅動我們的行為、形塑我們的決策,並定義我們作為人的本質。本文帶您穿梭古今,一窺威廉·詹姆士、佛洛伊德、達馬西奧等思想巨匠對情緒的詮釋,並了解最新研究如何將情緒分類,以及它對學習與人機互動的深遠影響。準備好踏上這趟探索內心世界的旅程了嗎? #情緒 #情緒 #心理學 #神經科學 #情緒分類 #行為驅動 #人機互動 #內心世界


前言:生命的脈動——情緒的無所不在與深遠影響

在人類的存在中,沒有什麼比情緒(Emotion)更為普遍、深刻且無所不在。從微小的煩躁到狂喜的巔峰,從隱微的焦慮到排山倒海的悲慟,情緒不僅是我們對周遭世界事件或情境的自發性反應,更是我們行為的驅動力、決策的指南針,以及人際連結的橋樑。它深深根植於我們的生理機制,又透過意識的濾鏡被體驗和詮釋。

然而,情緒究竟是什麼?它與「感覺」(Gefühl)有何不同?科學界對此眾說紛紜,直至今日仍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本文將全面且專業地探討情緒的本質:從其心理生理學的定義與特徵,回溯其在西方哲學與心理學史上的漫長演變,深入剖析當代神經科學對情緒與感覺的最新區分,最終呈現多樣化的情緒分類體系,並展望情緒研究在未來人機互動等領域的廣闊前景。

一、情緒的定義、特徵與生理基礎

情緒(Emotion)指的是一種心理生理上的激動狀態,由對某個事件或情境的意識或無意識感知所引發。它通常涉及明顯的身體變化,例如肌肉活動、心跳加速、呼吸變化等,這些變化可透過神經生理參數測量。

1. 情緒與感覺(Gefühl)的區分

在科學話語中,情緒(或稱情動,Affekt)與感覺(Gefühl)有所區別。「感覺」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涵蓋了各種心理體驗,如嫉妒、驕傲、不確定、熱情和憂鬱。相對地,「情緒」在口語中通常指一種「強烈感受」,伴隨著明顯的身體變化。

儘管科學界對於是否存在能夠明確診斷特定情緒的生理變化模式仍有爭議,但許多研究者已開始探討「基本情緒(Basic Emotions)」的存在,認為存在著基礎的全身性生理程式(包括腦生理、荷爾蒙、肌肉反應),它們是跨文化且普遍的。

2. 情緒的核心特徵

情緒的普遍特徵包括:

  • 行為導向(Verhaltenssteuernd): 情緒是行為的強大驅動力,促使個體做出特定反應以適應環境。
  • 情境依賴(Situationsabhängig): 其強度隨情境的重要性而變化。
  • 身體活動(Körperliche Aktivierung): 伴隨特定的身體活動,有助於個體適應當前情境。
  • 腦部定位(Hirnphysiologische Verortung): 主要定位於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 肌肉活動(Muskelaktivität): 主要透過肌肉活動被感知。
  • 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 可透過不同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腎上腺素、催產素等)的分泌量測量。
  • 意識與可控性(Bewusste Wahrnehmung und Beeinflussbarkeit): 情緒可被意識到,且相較於情動(Affek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影響和調節。

情緒性(Emotionalität)和形容詞「情緒化的」(emotional)是描述個體情緒生活、情動調節以及處理情緒激動的綜合術語。

二、情緒概念的歷史演變:從哲學到心理學

情緒的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經歷了漫長的辯論與發展。

  • 古希臘哲學: 昔蘭尼學派的阿里斯提普斯(Aristippos von Kyrene)和伊比鳩魯(Epikur)將「快樂」(hêdonê)視為感受的核心特徵。斯多葛學派則將感受定義為「不明晰的認知」和非理性、違反自然的情緒激動,質疑伊比鳩魯的快樂原則。古老的哲學和心理學主要在「情動」(affectus,希臘語:pathos)或「激情」的範疇下討論情緒,特別是從倫理學和生活應對的角度。
    • 昔蘭尼學派認為不悅與愉悅是兩種核心情動。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也將情動理解為以愉悅和不悅為主要特徵的心理體驗。
  • 近代哲學:
    •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區分了六種基本情動:愛、恨、慾望、喜悅、悲傷和欽佩。
    • 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1632-1677)則認為只有三種基本情動:喜悅、悲傷和慾望。
    •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將感受視為愉悅和不悅的基本心理能力:「所有心靈能力或功能都可歸結為三種無法從共同基礎中進一步推導出來的能力:認知能力、愉悅與不悅的感受,以及慾望能力。」
    •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不區分情緒與認知面向:「情緒背後是判斷和價值評估,這些判斷和價值評估以情緒(傾向、厭惡)的形式遺傳給我們。」
  • 現代心理學:
    •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嘗試以三維度(愉悅/不悅、興奮/平靜、緊張/放鬆)來描述情緒,試圖將其分解為基本要素。
    •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提出具影響力的解釋(詹姆士-蘭格理論的前身),認為沒有身體反應就沒有感受或情緒。情緒就是身體變化的感知。例如,我們不是因為悲傷而哭泣,而是因為哭泣而悲傷;我們不是因為恐懼而逃離熊,而是因為逃離而恐懼。
    •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基本上將感受等同於愉悅和不悅(「快樂原則」),並認為所有愉悅感受的核心都是性慾。
    • 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雖也強調愉悅和不悅的作用,但懷疑是否有任何定義能充分表達情緒的獨特性。

當代,情緒與感覺的概念仍存在許多爭議。美國哲學家羅伯特·C·所羅門(Robert C. Solomon)曾指出:「情緒是什麼?人們可能會認為科學早已找到答案,但事實並非如此,大量的心理學文獻已表明了這一點。」

三、情緒與感覺的當代區分:達馬西奧的觀點

美國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ónio Damásio, 1944年生)在現代神經生物學背景下,對「情緒」和「感覺」(feeling)做了明確區分,他的定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情緒(Emotion): 是複雜、大多自動運行、由演化塑造的行為程式。這些行為輔以認知程式,包括特定的思想和認知形式;然而,情緒世界主要由發生在我們身體內部的過程組成,從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到內部器官和內部環境的變化。
  • 感覺(Feeling of Emotion): 是對我們在產生情緒時身體和心智中發生的綜合性感知。就身體而言,感覺不是過程本身,而是過程的「圖像」;感覺的世界是一個在腦部地圖中表達的感知世界。

簡而言之,情緒是身體對刺激的生理反應和行動計畫,而感覺則是我們對這些身體反應和相關認知狀態的「意識體驗」。新的研究方法,結合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的成果,將情緒視為「調節器」(modulators),並嘗試更精確地描述它們。

四、情緒的多樣性:分類與動態

人類情緒的種類繁多,不同的理論嘗試對其進行分類和描述。

1. 基本情緒(Basic Emotions)理論

  • 威廉·詹姆士(1890): 提出四種基本情緒:恐懼、悲傷、愛與憤怒,基於身體參與。
  • 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 最初識別出六種基本情緒:憤怒、厭惡、恐懼、快樂、悲傷和驚訝,這些情緒與特定的面部表情相關。在 1990 年代,艾克曼將列表擴展,包括了多種正向和負向情緒,如:娛樂、輕蔑、滿足、尷尬、興奮、內疚、成就感、釋懷、滿足感、感官愉悅和羞恥。
  • 理查德·拉撒路(Richard Lazarus, 1996): 在其著作《激情與理性》中將情緒列表擴展到 15 種。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 2017): 研究者識別出 27 種情緒類別,並將其建模成一個情緒「地圖」,凸顯情緒之間的連續性與複雜連結。這些情緒包括欽佩、崇拜、審美欣賞、娛樂、憤怒、焦慮、敬畏、尷尬、無聊、平靜、困惑、渴望、厭惡、同情、迷戀、興奮、恐懼、恐怖、興趣、喜悅、懷舊、釋懷、浪漫、悲傷、滿足、性慾和驚訝。

2. 情緒的對比與作用

2009 年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透過三個關鍵標準來區分基本情緒:

  • 具有強烈的動機性主觀品質(如快樂或痛苦)。
  • 是對真實或想像事件/客體的反應。
  • 激發特定類型的行為。

下表呈現了一些正向與負向情緒及其與客體特性、未來評估、事件相關和自我評估的關聯:

情緒類型 正向情緒 負向情緒
相關客體特性 興趣、好奇、熱情 警惕、恐慌
吸引、慾望、欽佩 厭惡、反感、憎惡
驚訝、娛樂 冷漠、習慣、無聊
未來評估 希望、興奮 恐懼、焦慮、憂慮
事件相關 感恩、感謝 憤怒、狂暴
喜悅、歡欣、勝利、狂歡 悲傷、憂愁
忍耐 挫折、不安
滿足 不滿、失望
自我評估 謙遜、適度、自信 驕傲、傲慢
社會性 慈善 貪婪、吝嗇、嫉妒
同情 殘忍
情緒投注

3. 情緒動態(Emotion Dynamics)

研究者區分了幾種情緒動態,主要包括情緒的強度(intensity)變異性(variability)慣性(inertia)不穩定性(instability)以及分化程度(differentiation)。元分析研究顯示,情緒動態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有系統性的發展變化,且個體間存在顯著差異。

4. 普魯奇克的情緒輪(Plutchik's Wheel of Emotions)

羅伯特·普魯奇克(Robert Plutchik)在 1980 年根據其十項假設,繪製了一個由八種基本情緒組成的輪盤:喜悅、信任、恐懼、驚訝、悲傷、厭惡、憤怒和期待。他的理論也闡述了 24 種「原級」、「次級」和「三級」二元情緒(由兩種情緒組成)。

  • 二元組合: 相似的情緒相鄰,如「愛 = 喜悅 + 信任」。
  • 強度變化: 情緒有強弱之分,如分心是驚訝的溫和形式,狂怒是憤怒的強烈形式。
  • 相對情緒: 輪盤上相對的情緒互為對立,例如喜悅與悲傷相對。

5. 其他分類系統

  • HUMAINE 的 EARL 系統: 人機互動情緒網絡(HUMAINE)提出的情緒註釋與表示語言(EARL)將情緒分為 49 種,例如「負面且強烈」、「負面且失控」、「正面且活躍」等。
  • 帕羅特(Parrott)的情緒分組: 呈現樹狀結構,將情緒分為主要、次要和三級,提供了更細緻的層次劃分。
  •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六軸情緒模型: 結合情緒與學習的交互作用,列出了六個情緒軸,每軸包含一組對立的情緒,並將情緒標記為學習階段中的不同情緒。

結語:理解情緒,啟迪自我與未來

情緒,這一伴隨人類億萬年演化而來的心靈與生理現象,不僅是我們感知世界、適應環境的內在機制,更是我們理解自我、連結他人、創造文化的核心要素。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當代神經科學的精準測量,人類對情緒的探索始終未曾止步。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對「情緒」與「感覺」的劃時代區分,為我們揭示了生理反應與意識體驗之間精妙的舞蹈。而各種細緻入微的情緒分類,則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人類情緒世界的豐富多樣性。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理解情緒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自身的情緒、提升心理健康,更能優化人際溝通、改善決策品質。隨著人工智慧和人機互動技術的發展,情緒辨識與合成正成為前沿領域,預示著情緒研究將在塑造未來科技、重塑人類體驗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對情緒的持續探索,無疑將是解鎖人類潛能、邁向更深刻自我理解與和諧社會的永恆旅程。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