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分數:擁抱「社會情緒學習」(SEL),啟動學生全人發展與幸福未來
摘要
考試高分就代表一切嗎?🤔 在數位浪潮與社會變遷下,現代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社會情緒學習」(SEL)如何成為校園新核心,不僅提升學業表現,更培養學生關鍵的五大素養: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巧、負責任的決定。從心理韌性到生涯發展,SEL 旨在營造友善校園,讓我們的孩子不僅會讀書,更懂得生活、關懷他人,成為一個幸福且有貢獻的公民!🌟 #社會情緒學習 #SEL #全人教育 #十二年國教 #心理健康 #數位素養 #校園文化 #未來公民
前言:分數之外的關鍵能力——為新世代打造幸福與韌性的校園
在追求卓越學業表現的教育體系中,我們是否曾忽略了更為根本的成長要素?當數位工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學習模式與人際互動,當國際評比數據顯示學生在學業成就亮眼,卻在學習動機與自信心等情意面向相對低落——這些現象無不強烈呼喚著教育模式的轉變。本計畫的核心理念,正是透過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旨在營造一個友善、幸福的校園環境,全面提升教職員與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進而培養現代公民所需的核心能力。
社會情緒學習不僅僅是特定課程,更是一種貫穿校園文化的教育哲學。它承諾為學生提供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素養,促進教育品質的提升,並為國家發展與社會和諧奠定堅實基礎。本文將深入剖析推動 SEL 政策的必要性,探討其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共通理念,並詳盡介紹國際上具代表性的 SEL 概念架構,以期為讀者描繪一幅全人教育的藍圖。
一、問題剖析:當代教育現場的挑戰與 SEL 的對應之道
社會情緒學習(SEL)是以情緒為基礎,涵蓋學習有關人際互動、同理關懷、道德責任等知識、技能、態度與信念的教育過程。它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全人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動能、自我理解與認同,以及溝通互動與同理心。因此,推動 SEL 政策,正是具體落實十二年國教願景的關鍵支撐。
1. 數位科技的雙面刃:注意力分散與心理健康挑戰
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提升了教與學的效率,但也為校園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長期使用手機導致學生注意力不足,過度依賴社群媒體則引發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網路成癮、網路霸凌、網路遊戲成癮及人際關係疏離等負面影響。這些現象凸顯了培養未來公民關鍵素養的迫切性,包括人際互動、同理關懷、情緒調節、自我管理與負責任的行為。
社會情緒學習與情緒教育相關課程能有效降低或轉化學生的疏離感,提升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韌性、心理健康與幸福感。這些能力不僅是學生未來生活與工作的重要資產,更有助於社會和諧與國家發展。
2. 學業成就的光環與情意發展的缺口
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等國際教育評比結果,我國學生在學業成就上表現優異,但在學習動機、自信心和生活意義感等情意面向的表現卻相對低落(OECD, 2016)。這突顯了非認知因素(non-cognitive factors)對學齡學生與成年人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上的關鍵重要性。傳統考試導向的教學模式,多聚焦於學科知識與考試成績,長期以來卻忽略了社會情緒知能的培養。
(一) 社會文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我國社會文化重視考試成績、努力與堅持,這使得教學重心偏向學科知識與應試技巧,而犧牲了社會情緒知能的發展。許多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基於義務感,以滿足家庭或他人的期望,缺乏創新思考、實踐經驗及學以致用的機會。此外,在尊師重道的文化下,學生對教師或父母多採服從態度,較少表達個人意見,在社會關懷與行動上的表現也相對較弱(Chong & Lee, 2015; Kam et al., 2011; Tao & Hong, 2014)。因此,關照師生的社會情緒學習素養,對個人身心健康、社會和諧與國家發展皆具有深遠助益。
(二) 促進教育公平:支持高關懷與弱勢學生
弱勢與高關懷學生需要更充分的社會情緒支持環境。除了學業或經濟上的支持,社會情緒知能相關資源同樣不可或缺。對這些學生而言,社會情緒知能的培育不僅包含自我控制、情緒管理、溝通互動、同理心等個人能力,更是一種自我理解與認同、社會認同的過程,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展現。
3. 師生關係與學生心理健康挑戰:政策推動刻不容緩
校園中持續發生有關師生關係與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與挑戰,例如校園霸凌、師生關係衝突、校園暴力等。這些問題嚴重衝擊校園文化氛圍、經營管理、教師身心健康,以及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投入。因此,強化政策推動以實現健康臺灣的目標至關重要,應在現行政策基礎上完善全校性的初級預防措施,營造幸福的校園文化、友善的班級氛圍,以及正向的師生關係。
4. 現行課程的潛力與實踐的落差
社會情緒學習與十二年國教的理念皆以促進全人教育、終身學習為宗旨,強調學生的認知、情意及社會參與。
(一) 核心素養與社會情緒學習的共通性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以「核心素養」為主軸,其三大面向「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與社會情緒學習的五個核心面向(自我覺察、自我管理、人際關係技巧、社會覺察、負責任的決定)內涵高度契合。例如,SEL 中的「自我覺察」與「自我管理」與核心素養的「自主行動」概念相近;「人際關係技巧」與「溝通互動」相近;「社會覺察」與「負責任的決定」則與「社會參與」相近。
(二) 中小學課程中的 SEL 元素
現行中小學課程已融入社會情緒學習的理論與概念,例如國中小「生活課程」、「綜合活動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高中階段綜合活動領域的「生命教育」、「生涯規劃」、「家政」,以及議題教育中的「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生涯規劃」等。其中,綜合活動領域和健康與體育領域的課程內容與 SEL 的理論概念尤為貼近。
儘管現行課程已包含 SEL 的核心概念,但在實際教學現場,學生往往缺乏系統性、連貫性的學習、體驗與實踐機會。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為例,輔導活動每週僅一節課,情緒教育課程時間不足,且多偏重知識習得,較少連結生活經驗。因此,營造正向友善的學校文化與班級氛圍,作為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於學校生活與學習活動的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二、社會情緒學習的內涵與國際框架
社會情緒學習的理論與方案建構於認知、情緒與社會三面向的交互作用,目標在於支持學生的生活適應、就業準備與健康福祉。在國民教育階段,培育兒童與青少年的社會情緒知能,有助於他們應對未來生活與就業的挑戰,亦可提升其生活意義感與幸福感。
1. 學業社交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ASEL)的概念架構
美國非營利組織「學業社交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ASEL)提出的系統性架構(CASEL’s framework for systemat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因其架構完整、實證研究基礎豐富,並提供學校推動指引與教師教學工具,廣受國際教育界採用(CASEL,2019)。
CASEL 架構的五個核心能力彼此相輔相成、相互關聯,可依據發展階段、需求特色及社會文化環境進行調整與實踐,進而促進個人的學習成效、身心健康、人際溝通互動以及社會參與。
(一)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指理解並覺察自己的情緒、想法與價值觀,以及理解個人特點與優劣勢,包括自我認同、成長心態、興趣與目標發展等。學校應促進學生認識自己的特質與專長,覺察並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文化、家庭背景,支持其建立自我理解與認同,避免偏見與歧視。
(二)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指有效管理情緒、想法與行為,並實踐生活或學習目標,包含壓力管理、規劃與執行目標等。習得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於適應未來學習與工作上的挑戰。學校應對不同族群、社會經濟地位的學生提供充分的支持與引導;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不應僅是為了學校管理與規訓的目的,而是應傾聽學生的聲音,支持學生展現其主體性與群體的能動性。
(三) 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
指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與同理他人的感受,進而展現同理與關懷,並且理解社會文化、價值觀與規範等對個人與群體的影響。學校環境應支持師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或特殊需求的個人或群體,進而促進彼此的理解、接納與包容關懷。
(四) 人際關係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
指個人能夠與他人建立健康與良好的關係,包含清楚的溝通、積極聆聽、共同解決問題、解決衝突,以及能夠領導他人,並在需要時尋求協助或提供協助。學校環境應提供學生權利與機會去學習建立正向關係、解決衝突及修復關係等,學校管理與班級經營應逐漸從管理規訓模式轉變為師生共同調節的機制,進而形塑師生共好的學習環境。
(五) 負責任的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指個人在行為與人際互動中,能夠考量倫理道德、規範,以及理解不同群體的需求與感受,經過評估行為的利弊與後果,展現具有同理心與建設性的決定與行動。在班級經營與學校活動中,應培養學生實踐與展現個人興趣專長、對他人的同理關懷以及有益社會的行動。
2.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概念架構
除了 CASEL 之外,OECD 的社會情緒技能概念架構也具國際影響力,它包括:
- 任務表現: 堅持、責任、自我控制、成就動機。
- 情緒調節: 抗壓性、情緒控制和樂觀。
- 與他人合作: 自信、社交性和活力。
- 開放心態: 好奇心、創造力和包容性。
- 與他人互動: 同理心和信任。
OECD 於 2023 年針對 10 至 15 歲學生進行的跨國性調查顯示,社會情緒技能對於學業表現、身心健康與生涯發展的關係密切。例如,具備較高任務表現技能(特別是成就動機與堅持)與好奇心的學生,在閱讀、數學和藝術方面的成績表現較佳,且遲到或缺課率較低。
情緒調節技能較差(特別是樂觀)以及活力、信任感較低的學生,在生活滿意度與心理健康方面也比較差。再者,具有較高開放性心態與任務表現技能較高的學生,對未來升學或職業規劃更有準備與抱負(OECD, 2024)。由此可知,社會情緒學習的素養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亦能促進心理健康與生涯發展。
結語:培養完整個體,邁向共好社會
在教育轉型的時代浪潮中,社會情緒學習(SEL)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軟技能」,而是培養學生面對複雜世界、實現全人發展的「硬實力」。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不應只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應著重於涵養學生的內在韌性、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
透過 CASEL 和 OECD 等國際框架的指引,我們得以系統化地在校園中推動 SEL,從自我覺察到負責任的決定,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能力的未來公民。當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理解並關懷他人,做出負責任的選擇,他們不僅能學得更好,更能活得更健康、更幸福,並對社會產生正向影響。
因此,將社會情緒學習深度融入教育體系,不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個人福祉,更是為了建構一個更加和諧、包容與進步的社會。這是一項需要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長期工程,但其所帶來的深遠價值,將遠遠超越課本上的分數,為新世代開創一個真正充滿希望的未來。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