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單打獨鬥!用「微課程」社群,如何為偏鄉學校點亮科技教育的希望?

不只單打獨鬥!用「微課程」社群,如何為偏鄉學校點亮科技教育的希望?

前言:當教育資源不均,微課程成為最佳解方

在台灣的國中小教育現場,尤其在科技領域,常常面臨著兩大挑戰:缺乏統一的教材,以及城鄉間顯著的教學資源差距。偏遠地區或弱勢學校的教師,在推動科技教育時,往往感到孤立無援。

然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張美珍副教授分享的「國中小微課程社群領導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創新的解方。這套模式不僅透過系統化的微課程,將複雜的科技知識化繁為簡,更透過教師社群的協作力量,有效地弭平了教學資源的差距。

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什麼是微課程?它如何幫助教師與學生?以及如何透過社群領導,將這份教育資源的普惠精神,推廣至全台灣的角落。


一、微課程:化繁為簡,讓學習更有彈性

微課程的開發目的

微課程的開發,旨在為國中小學提供一個多元、便捷的學習平台,特別是為了滿足偏遠地區或弱勢學校的需求。它將複雜的課程內容細分為一個個小單元,讓學生和教師能夠更靈活地進行學習與教學。

微課程的定位與內涵

  • 從整體課程中分段設計:微課程不是獨立於課程之外的額外內容,而是從整體課程架構中,拆解出來的教學模組。這讓學生能夠逐步累積知識,並最終達成課程目標。
  • 注重學習過程:微課程的實施,強調在課堂中保留足夠的反思與消化時間。這確保了學生不僅僅是接收資訊,更能對內容有深刻的理解。
  • 數位化資源整合:從最初的 1.0 版本,微課程已進化到 3.0 版本,它開發了配套的教案、簡報、學習單、評量與課程影音。這些資源整合在 Google 的協作平台上,包含 [Google Sites]、[YouTube]、[Google Classroom] 等工具,讓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存取。

微課程的優勢

許多教師回饋,微課程的數位化資源大大減輕了他們的備課壓力。尤其在遠距教學或偏遠地區,這些資源讓科技課程的教學變得可行,也讓學生有了更多元的學習機會。


二、社群領導:從單打獨鬥到共同成長

共備社群的成立目的

微課程的成功,背後有賴於一個強大的共備社群。這個社群的成立,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共同備課、分享經驗與教學資源的平台。

  • 應對快速變遷:科技教學領域瞬息萬變,透過社群,教師們能夠互相學習,共同研發新課程,應對最新的科技趨勢。
  • 共享教學資源:微課程社群,特別是縣市科技輔導團之間的合作,促進了彼此的學習與資源共享,有效地縮小了城鄉間的教學差距

社群的協作模式

社群成員利用微課程的平台,共同開發並優化教學模組。他們不僅分享教學經驗,也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提出改進建議。這種協作模式,讓每個成員都從學習者轉變為貢獻者,形成了正向的循環。


三、心得與展望:微課程,是教育創新的重要模式

這份經驗分享,讓我對國中小科技教育的現狀與未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弭平資源差距:微課程平台的系統化整合,有望解決國小科技領域缺乏統一教材的問題,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 議題融入的典範:微課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式,讓許多重大議題,如永續發展教育、食農教育等,能夠系統化地融入學校教學,這也為其他學科的輔導團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微課程社群領導的成功經驗,證明了在教育的道路上,協作與共享的力量遠大於單打獨鬥。它讓我們看到,即使面對再大的挑戰,只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就能為孩子們創造更公平、更優質的學習機會,讓教育的希望之光,點亮每一個角落。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