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寫程式!108 課綱下的科技課,如何用「性別平等」打破科技世界的性別天花板?

不只寫程式!108 課綱下的科技課,如何用「性別平等」打破科技世界的性別天花板?

前言:AI 偏見與科技世界的性別失衡

談到科技,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形象,是否仍以男性為主?科技產品的設計,是否無意間隱含了對特定性別的偏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楊巧玲教授在「科技領域性別平等議題融入課程」的分享中,提出了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她指出,儘管台灣在性別平等意識上有所提升,但在科技領域,性別區隔現象依然存在。從人工智慧的性別偏見,到科技產品設計的刻板印象,都顯示出這條路依然漫長。

然而,108 課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如何透過科技領域課程的實踐與領導,從教育的源頭著手,打破科技世界的性別天花板,實現消除偏見、多元參與、機會平等的願景。


一、科技領域的性別區隔現象與改善之道

1. 消除偏見:從課程設計開始

要解決性別偏見,首先要從源頭著手。在設計課程與編選教材時,我們必須避免性別刻板印象。例如,教材中的範例不應只將男性設定為「工程師」或「程式設計師」,而將女性設定為「使用者」或「助理」。

2. 多元參與:提供平等的機會與資源

學校應營造一個性別友善的學習環境,鼓勵女性參與科技教育,並提供必要的支持與資源。在招生、教學、評量、獎懲等方面,不得有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的差別待遇。這不僅是法律的規定,更是教育的責任。

3. 科技史上的女性典範

為了打破「科技是男性的世界」的迷思,我們應在課程中介紹科技史上的女性典範,例如:

  • 居禮夫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獲得兩種不同科學諾貝爾獎的女性。
  • 愛迪生夫人:儘管常被忽略,但她的貢獻同樣值得被看見。
  • 艾倫·圖靈:儘管性向與性別認同在當時不受認可,但其在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領域的貢獻,無疑為科技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二、科技課程中的性別平等融入

1. 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

108 課綱在科技領域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營造適性與友善的學習環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具備基本的科技素養,並且不受性別限制,啟發與開展孩子的天賦」。

課程目標也強調:「啟發科技研究與發展的興趣,不受性別限制,從事相關生涯試探與準備」。

2. 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

  • 課程發展:應以學生經驗為中心,選取生活化教材,並將性別平等、人權、環境等議題,以問題覺知、知識理解、技能習得、及實踐行動的次序融入教材。
  • 教學實施:教師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刻板印象,並鼓勵學生修習非傳統性別的學科領域。例如,鼓勵女生參與機電整合、程式設計,也鼓勵男生參與設計、藝術等領域。

三、各方角色在性別平等教育中的責任

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不是單靠老師就能完成,它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

  • 教師:身教與言教並重,以身作則展現性別平等的態度,並在課堂中及時糾正學生的性別歧視言行。
  • 學生:透過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性別權益與公共事務,並培養對科技、資訊與媒體的性別識讀能力。
  • 家長:扮演家庭教育的榜樣,積極支持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並與教師建立良好的溝通。
  • 行政領導:制定相關政策、提供資源、辦理師資培訓,並進行宣傳推廣,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提供堅實的後盾。

結語:用科技,創造一個更平等的未來

這場分享讓我再次反思,性別平等不僅是社會議題,更是科技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科技產品的設計、人工智慧的數據訓練,都反映著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如果我們不主動介入,這些科技將可能加劇現有的性別不平等。

透過 108 課綱下的科技教育,我們希望能夠從教育的源頭,培養學生具備性別平等的價值觀。當更多女性參與科技領域,當科技產品的設計更具包容性,當人工智慧能擺脫性別偏見,我們才能真正運用科技的力量,創造一個更平等、更美好的未來。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