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學 coding!108 課綱下的科技課,如何用「動手實作」與「循環經濟」培養未來人才?

不只學 coding!108 課綱下的科技課,如何用「動手實作」與「循環經濟」培養未來人才?

前言:AI 時代,教育該如何為未來領航?

在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代,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挑戰的學生。面對 AI 技術的興起、就業市場的快速變遷以及文憑價值相對下降等挑戰,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角色與應對策略。

一項針對全球 2000 大企業的調查指出,企業最重視的大學生專業能力,不僅包含解決問題、溝通協作等綜合素養,更強調數位應用技能與自我學習力。這正是 108 課綱「科技領域」教育的核心使命。

本文將透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張美珍副教授的分享,帶你深入了解台灣科技領域課程的定位、核心架構與創新趨勢,並探討如何透過教學領導,培養學生應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一、科技領域的定位:動手與動腦的完美平衡

科技領域的核心價值,在於找回教學與學習歷程中「動手實作學習」(Hands-on Learning)與「動腦思考學習」(Minds-on Learning)的平衡。

  • 動手實作學習:學生透過設計歷程的實踐,以及科技工具與技術的應用,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
  • 動腦思考學習:透過科學探究與數學分析的系統性思考,引導學生找出學科知識與真實問題的連結。

這種「做中學」的模式,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能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

課程核心架構:從國小到高中,培養永續素養

台灣的科技教育課程涵蓋國小到高中,其核心架構旨在培養學生從「科技素養」到「AI 素養」的完整能力。

  • 國小階段:強調日常生活的科技認知、操作技能與使用態度,並從「科技的本質」、「設計與製作」、「科技的應用」與「科技與社會」四大面向,奠定科技學習的基礎。
  • 國中階段:課程分為「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
    • 資訊科技:以運算思維為主軸,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溝通表達與合作共創等高階能力,並銜接國小的基礎,進行資料處理與應用專題。
    • 生活科技:讓學生運用設計思考,透過實際製作,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高中職階段:課程進一步加深加廣,為學生的升學與職涯發展提供重要基礎,主要可連結至大學端的「資訊學群」與「工程學群」

二、科技教育的創新與挑戰:從工具到永續思維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代,科技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契機:

1. 從科技素養到 AI 素養

當 AI 技術日益普及,我們的教育也應從「科技素養」進階到「AI 素養」。這不僅僅是教導學生如何使用 AI 工具,更要讓他們理解 AI 的原理、應用、倫理與潛在風險。例如,運用生成式 AI 於課程與教學,或透過 AI 協助,讓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與辨別真偽的能力。

2. 科技與永續發展的連結

過去,科技產品的設計多以線性思考為主,造成了大量的科技廢棄物與環境污染。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開始以「循環經濟」的概念來重新思考。例如,USB 傳輸線的統一規格、舊機換新機的服務,以及產品租賃模式的興起。

這提醒我們,科技教育不應只關注如何創造,更應思考如何永續地創造。將永續發展與能資源循環的概念融入科技設計與應用中,是科技教育的重要課題。


三、教學領導:引導與協作的關鍵角色

在推動科技教育的過程中,教學領導者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需要:

  • 引導學習: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實作。
  • 輔導與協作:透過輔導團或校內社群,協助老師們應對課程的變革,並將科技應用與雙語教學等創新議題融入教學中。

結語:科技,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科技素養的核心,在於運用科技工具解決問題。而當我們將這份能力與永續發展的思維相結合時,科技的力量將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創造更美好生活的原動力。

透過課程的設計與教學領導者的引導,我們可以讓學生理解,科技的發展不應以環境為代價,而應以循環、永續為原則。我們相信,這些具備科技素養與環境意識的下一代,將能夠運用他們的創造力,為地球與人類的未來,提出更負責任的解方。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