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班班有冷氣!打造「智慧氣候友善校園」,從一棵樹、一張電費單開始
前言:當校園遇見氣候變遷,教育的下一步在哪裡?
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教育現場該如何應對?這不僅是教室裡的理論探討,更是攸關下一代生存的實踐行動。
最近,我參加了由樹德科技大學李彥頤教授主持的「智慧氣候友善校園設計工作坊」,從多位專家學者的分享中,我對「氣候變遷」與「校園永續」的結合有了全新的認識。這場工作坊不僅提供了宏觀的氣候風險分析,也分享了具體的校園盤查、課程實踐與科技應用方法。
這篇文章,我將為你整理這場工作坊的精華,帶你了解如何從零開始,將我們的校園轉型為一所「智慧氣候友善校園」,培養學生具備應對未來挑戰的「氣候行動」公民素養。
一、校園環境盤點:從「健康檢查」開始
1. 為什麼要做校園盤點?
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如同人要進行健康檢查,校園也需要做全面的環境盤點。林建棕督學指出,這項工作涵蓋了四大循環面向:
- 資源與碳循環:盤查水電單,計算學校的碳排放量。
- 水與綠系統:檢視校園的生態與綠化狀況。
- 能源與微氣候:分析校園的日照、風向等,找出節能的潛力。
- 環境與健康:關注教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確保師生的健康。
2. 碳盤查:從正碳排到負碳排
李星皓教授詳細解釋了校園碳盤查的具體做法。這不僅是計算學校的正碳排(水電使用量),也需要納入負碳排(如再生能源、校園植栽的自然碳匯)。
透過簡單的碳盤查,我們能將抽象的「氣候變遷」轉化為具體的數據,讓師生知道學校的碳足跡,並找出最適合的改善模式。這是一個極佳的教學活動,能讓學生親自參與,培養他們的公民責任感。
二、課程與生活實踐:從「硬體」到「軟體」的改變
屏東振興國小與勝利國小的案例,為我們展示了如何將永續理念融入課程與日常生活中:
- 從「全校性治理」出發:詹麗足督學分享,這不是單一教師的責任,而是需要學校行政與教學團隊共同建立共識、成立社群,並進行專業對話。
- 以「探究與實作」為核心:課程設計可以從「校園盤查」開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並運用數據分析來驗證。
- 硬體的改變,帶來軟體的改變:從校園綠建築的設計、低碳親水環境的打造,到節能設施的改善,這些硬體的改變,最終會引發師生在思想、行為與習慣上的「軟體改變」。
三、科技應用與未來展望:智慧化管理與數據說話
1. 能源監測與智慧管理
李星皓教授提到,單純的「班班有冷氣」計畫,若缺乏整體規劃,可能會增加碳排放。因此,他強調要導入能源管理系統,透過智慧電表、水表,精準掌握校園的能源使用狀況,並進行數據分析,找出節能策略。
- 節能三部曲:從建築節能(減少空調使用)、設備節能(汰換老舊燈具),到水資源循環利用,最後再透過「智慧管理」,讓節能減碳不再是口號。
2. 打造氣候韌性校園
台東大學附小實務分析的案例,則讓我們看到了「校園降溫」的多元策略。除了冷氣,我們還可以透過植樹、儲水降溫等方式,改善都市熱島效應,打造更具韌性的校園系統。
結語:氣候行動,是未來的公民素養
這場工作坊讓我深刻體會到,永續發展教育不僅是一個議題,更是一種未來的公民素養。它包含了:
- 問題思考與探究能力
- 資料蒐尋與分析能力
- 行動與實驗能力
- 永續生活模式的養成
當我們將這些能力融入校園的日常運作,並透過「國際化、數據化、智慧化、普及化」的方式,讓學生親自參與,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能夠應對未來氣候挑戰,並為地球永續發展貢獻力量的下一代。
你準備好,為你的校園進行一次「健康檢查」了嗎?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