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傳遞」到「價值創造」:永續未來學校的全校式治理藍圖

從「知識傳遞」到「價值創造」:永續未來學校的全校式治理藍圖

前言:當教育的微光,點亮永續的道路

在雲林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有一所學校,正以其獨特的教育模式,向世界證明著教育所能帶來的巨大力量。這所學校就是雲林縣廉使國小。它不僅是一座傳遞知識的殿堂,更是一個啟發行動、實踐永續的基地。

在我們的教育旅程中,我深信教育不只是校園內的課業傳授,而是一種與全球永續發展責任緊密相連的行動。這份信念,驅動著我帶領學校,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日常教學緊密結合,並最終凝練為一套獨特的教育哲學——「LSES教育」。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們如何從無到有,將這個願景變為現實。它不只是一份成果報告,更是一份關於領導力、協作與堅持的實戰筆記。


第一幕:從「點狀創新」到「系統治理」

在推動永續教育的道路上,我們面對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將零散的教育熱情,轉化為一個有系統、可複製的永續模式。我們決定將學校的願景,濃縮為「L.S.E.S.四維度教育」:

  • L:愛的校園 (Love-based School):我們相信,愛是教育的根基。我們透過正向管教與兒少保護機制,營造一個溫暖、安全且尊重差異的學習氛圍。在這裡,老師們以愛為起點,引導孩子學會同理、尊重與自我負責。
  • S:智慧校園 (Smart-based School):我們讓科技成為學習的翅膀。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內容創作者。他們運用程式語言解決問題,透過 AI 工具進行創作,讓學習不再受限於書本與教室。
  • E:探索校園 (Experiential-based School):我們推動全人教育,相信健康與美感涵養與學術能力同等重要。從直排輪、排球到舞蹈、太鼓,我們鼓勵孩子在豐富的體驗中,發現自己的天賦與興趣。
  • S:永續校園 (Sustainable-based School):我們讓永續發展教育(ESD)從課本走向生活。從校園節能、雨水回收,到食物森林與「Light Kitchen」,我們將校園本身變成一本活教材,讓孩子們在親身實踐中,學會與環境共處。

這四個維度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互相交織、彼此賦能。例如,在「智慧種子課程」中,學生們運用 AI 工具進行專案式學習(PBL),在「永續家鄉」單元中,他們探索社區問題,並運用科技提出解決方案。這種跨領域的整合,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也更能回應真實世界的挑戰。


第二幕:全校式治理,讓改變成為一種文化

要讓 LSES 願景落地生根,需要的不僅是理念,更是全校式治理的決心與領導力。

  • 領導力驅動:作為學校的領導者,我的首要任務是凝聚共識。我積極參與中央與地方的永續政策,將最新趨勢與資源引導回校園,並透過校內專業社群與增能課程,確保每一位老師都理解並認同永續教育的價值。
  • 課程整合:我們將 SDGs 的核心素養,巧妙地融入各學習領域與彈性課程。例如,在「綠飲食」課程中,學生不僅學習食物的來源,更深層理解了 SDGs 2(消除飢餓)SDGs 12(永續消費)的意義。這讓知識從書本走向生活,變得鮮活而有意義。
  • 環境實踐:我們將校園設施視為永續教育的活教材。從能資源循環系統到食物森林,每一個硬體設施的建置,都旨在創造一個能讓學生親身探索與實踐的環境。學生們親手種植蔬果,並在Light Kitchen烹調,這個過程完美地體現了 《食農教育法》 的核心精神。
  • 社區協作:永續教育的影響力不應只止於校園。我們積極與社區連結,辦理「社區循環日」,邀請家長與居民參與綠飲食、綠交通等活動。這不僅深化了在地文化的傳承,更讓永續教育成為凝聚社區向心力的核心。

結語:從這裡開始,走向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LSES」不只是一組教育願景,它是一個系統性的實踐藍圖,一個能夠點亮孩子未來、賦能教育社群的永續模式。

在全校師生、家長與社區夥伴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榮獲多項國家級與國際級的榮譽。這些獎項不只是榮耀,更是對我們信念的肯定:只要我們願意將宏大的願景,落實於每一個微小的行動中,教育的力量將無可限量。

未來已來,而我們,正走在改變的路上。我們深信,一所真正實踐永續教育的學校,能點亮的只是學生的未來,更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