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焦慮!用 Notion 打造你的「個人知識引擎」,閱讀再多也不怕
最近,我的工作需要閱讀大量動輒上百頁的資料,內容涵蓋不同領域,許多都是我陌生的主題。要在有限時間內理解並消化這些資訊,讓我感到非常焦慮。
為了提升效率,我開始摸索 AI 工具,學習如何下 Prompt 讓 ChatGPT 幫我快速生成摘要。但老實說,我還是會快速掃描所有文件,並嘗試自己歸納重點,確保 AI 的結果是正確且有效的。
而整理這些龐大資訊的過程,我發現了過去被我忽視的寶藏工具——Notion。
過去,我總覺得 Notion 功能太複雜,玩得開心卻也迷失在各種細節中,浪費了不少時間。但這次,我決定拋開所有複雜設定,回歸最簡單的初衷:讓 Notion 成為我的「個人圖書館」,一個能讓我輕鬆儲存、快速搜尋、並高效運用的個人知識引擎。
如果你也曾有過類似的資訊焦慮,如果你也想把閱讀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資產,那麼這個簡單的 Notion 個人圖書館規劃,或許能為你帶來啟發。
一、化繁為簡:我的 Notion 個人圖書館起步策略
在建立個人圖書館初期,我的核心理念是「簡化操作,解放大腦」。我只做了以下四個步驟:
- 專屬的文字頁籤:利用 Notion 的文字頁籤功能,為每一份閱讀資料建立一個獨立的頁面。
- 明確的標題:將每篇閱讀的重點和 AI 摘要,搭配明確的標題。
- 依序放入主頁:將這些頁面依序放入一個主頁,方便管理。
- 善用搜尋功能:需要時,只需透過搜尋功能就能迅速找到內容。
這樣的做法讓我徹底從資料組織的煩惱中解脫,得以將心力重新集中在理解內容與解決工作問題上。我發現,當個人圖書館的概念被妥善運用,它將成為個人知識累積的最佳槓桿工具。
Notion 官方模板,是你的最佳起點!
如果你想開始,但又不想從零開始,Notion 內建的模板庫是個絕佳的起點。
在 Notion 的範本庫中,搜尋「書籍」、「電影」、「電視劇」、「音樂」等,你會找到許多現成的模板,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下載並修改。
二、Thinkin' Lib. 資料庫規劃:打造你的專屬知識寶庫
這個頁面是我個人知識庫的規劃,它是一個包含「圖書」、「音樂」、「影視」和「電子遊戲」的多媒體資料庫管理系統。每個資料庫都包含瀏覽模式和清單檢視,頁面頂部也有快速連結區,方便我快速新增與修改。
以下是我針對不同資料庫的規劃細節:
Books 圖書資料庫
這個資料庫是我的核心,用來管理所有閱讀過的書籍與文章。
- 基礎欄位:
- 已收藏:勾選已閱讀或已摘要的內容。
- 書名、作者、譯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基本資訊,方便索引。
- ISBN:方便在線上查詢。
- 封面:圖庫檢視模式的靈魂,讓你的書庫更具視覺化。
- 分類與標籤:
- 分類:採用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將書籍分為 000-總類、100-哲學、200-宗教等,使分類系統化。
- 關鍵字:依據書籍的 CIP(出版品預行編目)所列的關鍵字,幫助我精準搜尋。
- 內容與摘要:
- 內容簡介:除了可貼上 AI 摘要,我更傾向於複製貼上「目錄」,這能讓我快速掌握整本書的結構與邏輯。
Music 音樂資料庫
用來收藏和管理我聽過的音樂專輯。
- 基礎欄位:
- 專輯、藝人、唱片公司、發行日期:基本資訊。
- 規格:黑膠、CD、錄音帶等,記錄實體收藏。
- 封面:讓你的音樂庫賞心悅目。
- 分類與標籤:
- 類型:採用葛萊美獎(Grammy Award)分類,如 Pop、Rock、Jazz、Classical 等,讓分類更具權威性與系統化。
- 關鍵字:例如在「Rock」類型下,可進一步標註為 Hard rock、Heavy metal、Folk rock 等。
- 曲目:列出專輯的曲目清單,方便回顧。
影視 & 電子遊戲資料庫
這兩個資料庫的規劃方式與上述類似,同樣會包含基礎欄位、分類標籤與內容簡介,讓所有媒體內容都能被系統性地管理。
結語:從「收藏家」到「知識實踐者」
Notion 個人圖書館的價值,不僅在於整理,更在於「用」。當你累積了一定數量的內容,這些資料庫將不再只是靜態的收藏,而是一個可以幫助你進行跨領域聯想、發掘新觀點、解決實際問題的強大工具。
從今天開始,別再讓資訊焦慮困擾你。只要從一個簡單的 Notion 頁面開始,你也能輕鬆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引擎,讓閱讀與學習成為一場充滿成就感的旅程。
如果你也嘗試過這樣的方式,或有更好的建議,歡迎在下方留言和我分享唷!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