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夢 Beein' Farm:從豬舍到永續基地的合法轉型之路
我的老家,雲林褒忠,曾有片熱鬧的豬舍。口蹄疫後,它歸於沉寂,如今只剩下了歲月的痕跡。但隨著我們這代人即將退休,年輕一代也準備投入社會,我期待這片土地能迎來新生命,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新格局。
這份夢想的起點,不是浪漫的田園詩,而是充滿現實考量的法規文件。我深入研究了《農業發展條例》、《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等,希望能為 Beein' Farm 的轉型,找到一條合法、可行且充滿希望的道路。
舊有豬舍的合法轉型:從畜牧到育苗
我們的農地最獨特之處,就是那座已經閒置多年的豬舍。要將它轉型為我們夢想中的「育苗作業室」,首先要確保合法性。
根據《農業發展條例》第 8-1 條,農業用地上興建有固定基礎的農業設施,必須申請「容許使用」。值得慶幸的是,條例中也提到,在民國 92 年前已興建、面積在 250 平方公尺以下的設施,若無安全疑慮,可免申請建築執照。這為我們利用舊有豬舍提供了法源依據。
接下來,我們在《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中找到了關鍵。
- 設施種類:我們的「育苗作業室」,明確屬於「農作產銷設施」下的「農業生產設施」。
- 用途與範圍:辦法中的「附表一」詳細定義了育苗作業室(Q)的經營種類,包括種子、苗木或水稻秧苗繁殖等。且可配置管理區、作業場所、種子冷藏區等,樓地板面積上限為 2,500 平方公尺。這完全符合我們對 Beein' Farm 的規劃。
透過這些法規,我們確立了將舊有豬舍合法轉型為「Beein' Farm-種籽教室」的可行性。
邁向種苗業:讓在地物種在雲林生根
Beein' Farm 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保育在地適應性強的植物。這不僅是生態保育,更是一個潛在的種苗事業。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也研究了《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根據第 44 條,經營種苗業者需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種苗業登記證」。這意味著,未來我們的育苗作業室,不僅是教育基地,更可能成為合法登記的種苗供應商。
我們還發現了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與台灣原生樹木種苗網的珍貴資源。這些資訊顯示,雲林地區有許多具代表性的原生樹種,例如臺灣紅豆樹、後大埔石櫟、竹柏等。我們計劃將這些在地物種納入育苗計畫,讓它們在 Beein' Farm 生根、發芽,並推廣給更多人。
智慧農業的創新應用:用科技實踐永續
我們的夢想不僅止於此。為了讓 Beein' Farm 更具前瞻性,我們將結合雲林縣政府智慧農業創新事業補助計畫,導入現代科技。
- 智慧感測系統:我們將安裝物聯網(IoT)感測器,監控育苗中心的溫溼度、土壤狀況等,實現精準管理。
- 智慧生產機具:未來也將考慮導入智慧化設備,提升生產效率。
這份計畫書不僅是對法規的遵循,更是將在地文化、生態保育與創新科技完美融合的永續藍圖。它證明了,即使是一片沉寂已久的農地,只要有清晰的願景與法規依據,也能重新煥發光彩,成為一個充滿希望與生機的永續基地。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