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滑手機!你的媒體素養,決定你能否成為「知情、負責、利他」的數位公民
前言:網紅當道,我們正在滑掉什麼?
在數位時代,我們的資訊來源不再是傳統媒體,而是 YouTube、Instagram、TikTok 等平台上的網紅(KOL)。一項研究指出,年輕世代獲取新聞的管道,多數來自這些社群平台。然而,這些網紅(KOL)並非總是能提供平衡、客觀的報導。
媒體訊息經過篩選、包裝與選擇,隱含著某種價值觀。我們所「看見」的,往往只是被「再現」的真實。那麼,在訊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數位洪流中,我們該如何自處?
本文將透過靜宜大學李明穎教授的分享,深入探討「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的內涵與實踐,並告訴你,為什麼培養媒體素養,不只是個人能力,更是一場攸關民主與國安的公民責任。
一、何謂媒體素養:一場從「保護」到「參與」的演變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並非一個單一概念,它與電腦素養、資訊素養、數位素養等概念相互交集,並經歷了深刻的演變:
- 1930 - 1960(保護主義):最初的媒體素養教育,是為了保護閱聽人免受媒體內容的侵害。
- 1960 - 1980(品味區辨):這段時期,教育的重點轉向引導閱聽人辨別媒體內容的好壞。
- 1980 - 1990(探尋主動性):媒體素養開始強調批判性解讀媒體文本,鼓勵閱聽人主動思考。
- 1990 - 至今(參與式行動):媒體素養教育走向更高層次,強調賦予閱聽人自主性,並鼓勵他們透過媒體參與社會行動。
如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已將媒體素養與資訊素養整合為 MIL(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其核心能力涵蓋了:近用、評估與創造。這也成為了台灣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參考依據。
二、台灣的媒體素養教育:從政策白皮書到 108 課綱
台灣在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動上,走得相當早,早在 2002 年就公布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這是亞洲第一本。隨後,媒體素養也逐步融入九年一貫課綱與教科書中。
2019 年,108 課綱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為九大核心素養之一,讓媒體素養教育正式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環節。
而在 2023 年,教育部發布《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以「培育知情、負責、利他的數位公民」為願景,提出了三大推動面向與七大主軸,為台灣的媒體素養教育提供了更明確的藍圖。
白皮書的核心願景:知情、負責、利他
- 知情:懂得如何運用媒體與傳播科技獲取所需資訊,並進行有品質的溝通,在個人生活中實現自我成長。
- 負責:懂得如何以負責任且符合倫理的方式進行傳播行為,善盡公民義務。
- 利他:理解公眾參與可以創造社會共好,並願意透過具體行動,協助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
這份白皮書的核心,已不再只是教我們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媒體影響,而是鼓勵我們成為一個主動、積極,且能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的數位公民。
三、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三大基本功與關鍵議題
面對當前層出不窮的網路亂象,李明穎教授指出,我們需要具備的三大基本功是:
- 辨識力:學會「看媒體」,能夠辨識資訊來源與內容。
- 批判力:學會「識媒體」,運用思辨能力分析與評估媒體品質。
- 實踐力:學會「做媒體」,透過具體的傳播行動來參與社會。
當前媒體素養教育的關鍵議題
- 辨識假訊息:假訊息已成為當前的國安危機,它不只是一種議題,更是一種透過議題設定,來操弄輿論、扭曲事實的手段。
- 正確使用短影音:短影音正在改變我們的注意力與思考模式,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批判性地使用它。
- 強化網路個資安全:在數位足跡無所不在的時代,強化網路個資安全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此外,從網路成癮、Deep fake、網路霸凌,到演算法的「過濾泡泡」與「同溫層」效應,這些都是我們在數位時代必須正視的挑戰。
結語:我們都是自媒體,別讓自己成為被宰制的受眾
我們處於一個自媒體當道的時代,每個人都是訊息的產製者與傳播者。這意味著,我們都有責任運用自己的知識與力量,協助更多人提升辨識力、批判力與實踐力。
媒體素養教育,不只是學術理論,更是一場全民運動。面對網路亂象與假訊息的挑戰,我們無法坐視不管。我們至少可以從自己做起,讓善知識傳播出去,影響更多的人,而不是被宰制。這不僅是身為數位公民的責任,更是我們為民主社會與國家安全所能做出的最重要貢獻。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