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魚菜共生到剩食料理:一座校園如何用永續教育點亮城鄉未來?

從魚菜共生到剩食料理:一座校園如何用永續教育點亮城鄉未來?

前言:當教育的種子,遇見永續的土地

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的訪談中,我們走進了廉使國小,一所正在用永續教育點亮未來的校園。這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殿堂,更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實驗場。

從校園裡的魚菜共生系統,到與社區居民一同打造的食物森林;從減少落葉垃圾的堆肥技術,到榮獲大獎的剩食烹飪課程。廉使國小不僅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課程,更將永續的理念深植於孩子們的心中。

這篇文章將帶你從校長、老師與學生的視角,深入了解廉使國小如何透過創新的教學與行動,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永續未來。


一、校長的永續願景:一所學校,點亮一個社區

廉使國小校長提到,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的初衷,源於對孩子未來的責任感。在全球呼應 SDGs 與 2050 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廉使國小希望能扮演「地方教育燈塔」的角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孩子們永續的生活方式。

為此,學校將永續發展理念融入校訂課程,形成「愛的種子」、「智慧種子」、「探索種子」與「永續種子」四大核心課程。這些課程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具體的行動:

  •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生動手設計魚菜共生系統,親身體驗生態循環的奧妙。
  • 社會與語文:結合食物森林,探討食物生產與社會公平;透過 SDGs 閱讀,培養國際視野與批判性思考。
  • 藝術與人文:透過「Light Kitchen」剩食烹飪活動,讓孩子們發揮創意,學習珍惜資源。

除了課程,學校更積極整合社區資源,與居民合作進行落葉堆肥,推廣資源回收與土地復育。這種「校園-社區」的緊密連結,讓永續教育不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真實可觸的生活實踐。


二、老師的熱情實踐:當教育遇見在地文化

在老師的訪談中,我們聽見了更多動人的故事。

老師分享了參與社區落葉堆肥的難忘經歷。學生與社區居民共同動手,從一開始的懵懂,到後來熟練地將堆肥應用於校園菜園。當他們看到自己培養的土壤如何滋養植物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成就感,遠比任何課堂上的分數都來得珍貴。

永續教育對孩子們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讓學生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環境責任感,更在與社區的互動中,學會了合作與感恩,培養了珍貴的品格養成。老師們的熱情與創意,讓永續教育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三、學生的純真回饋:從小行動,啟發大夢想

孩子們的回饋,是最真實且有力的見證。

受訪的學生們興奮地分享了他們在學校參與的各種活動:從動手搭建魚菜共生系統,到在食物森林裡種植蔬果,再到用剩食製作美味佳餚。這些「動手做」的經歷,讓他們學會了:

  • 珍惜資源:透過魚菜共生,他們明白水質與生態的關聯;透過剩食料理,他們理解不浪費食物的重要性。
  • 解決問題: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他們學會了觀察與思考,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被問及未來想做什麼時,孩子們的回答充滿了純真與力量:「我想把學到的環保知識教給家人和朋友,讓更多人一起努力。」、「我想把我們的經驗分享給其他學校,讓大家一起做永續發展的事情!」

這份來自孩子們最真誠的回應,正是廉使國小永續教育最豐碩的成果。


結語:永續的未來,從此刻開始

廉使國小推動永續教育的故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藍圖。它證明了,教育的力量不僅能傳授知識,更能連結社區、改變環境、啟發人心

從校長高瞻遠矚的願景,到老師們的熱情實踐,再到孩子們的純真回饋,這是一個關於教育如何點亮未來的動人故事。永續的未來,並非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從此刻開始,從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小小的行動中,被創造出來的。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