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本到數位,再到生成式 AI:數位時代下的「雙閱讀素養」新解方

從紙本到數位,再到生成式 AI:數位時代下的「雙閱讀素養」新解方

前言:閱讀,不只為了理解,更是為了生存

「No Child Left Behind」這句耳熟能詳的教育口號,在閱讀素養教育中有了新的詮釋。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閱讀早已不再只是安靜地翻閱紙本書籍。它變得更加動態、多元,並且與我們的學習、思考與生活息息相關。

本文將帶你深入探討由中正大學曾玉村教授分享的「閱讀素養與學科領域結合」講座內容,從閱讀內涵的演變、國際評量的趨勢,到如何培養學生的「雙閱讀素養」,最終目標是讓閱讀成為一種能夠應對數位挑戰、解決問題,並具備永續生活行動能力的核心素養。


一、閱讀的演變:從「學已讀」到「讀以學」

曾玉村教授提到,閱讀的內涵隨著時代與載體的變化,經歷了深刻的轉變:

  • 石板與竹簡:閱讀是少數人的特權,內容稀缺。
  • 紙本:隨著印刷技術的普及,閱讀變得更加大眾化。
  • 數位與網路:載體從紙本轉向平板與手機,閱讀模式從線性走向跳躍與超連結。
  • 生成式 AI:讀者不僅是訊息的接收者,更要學會與 AI 進行對話,批判性地篩選與整合資訊。

正如柯華葳教授所言:「學已讀,讀以學。」閱讀,不再只是學習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種需要不斷學習與精進的核心能力。

雙閱讀素養:在紙本與數位間自在切換

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我們需要培養的,是能夠在紙本與數位這兩種媒介之間自在切換、靈活運用的「雙閱讀素養」。

  • 國際趨勢: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RLS)將在 2026 年全面改為數位評量,模擬真實的網路環境。這意味著,學生不只需要理解內容,更要學會如何判斷連結的有效性,並從海量資訊中找出關鍵線索。
  • 評量架構:PISA 2018 也微調了閱讀評量架構,從過往單純的「理解」與「解釋」,擴展到「定位訊息」、「評鑑與省思」等更高層次的能力。

從單文本到跨文本:教學的新任務

過去,我們的閱讀教學多聚焦在「單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但在數位時代,學生需要面對的,往往是來自不同來源、不同形式的多/跨文本

  • 多文本 vs 跨文本:多文本是指多個文本來源,例如多篇新聞報導;而跨文本則是指跨越不同媒介與形式,例如新聞報導、影片、圖表等。
  • 教學任務:我們的教學任務也因此有了新的變化,需要引導學生:
    1. 主題取向:從一個主題出發,而非單一文本。
    2. 多文本閱讀:閱讀不同來源的文本。
    3. 比較統整:比較與歸納不同文本的觀點。
    4. 組織訊息:將零散的訊息組織成完整的知識架構。

二、閱讀能力的養成:從基礎到學科讀寫

那麼,該如何具體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根據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報告書(National Reading Panel Report, 2000),有效的閱讀教學包含五大要素:音韻覺識、拼讀法、流暢度、詞彙與理解。這些要素是閱讀能力的基石,也是我們推動閱讀教育的起點。

學科讀寫:閱讀的最終應用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應用於各個學科領域中。學科讀寫(Disciplinary Literacy)不僅僅是閱讀專業詞彙,更包含了對專業知識架構、論證方式與思考模式的理解。

  • 學科專有名詞:例如在科學領域,需要理解「光合作用」的專有名詞與背後原理。
  • 結構與論證:例如在歷史領域,要學會閱讀史料,並從中找出證據來論證觀點。

這意味著,閱讀教育不應該只存在於語文課堂,而應該融入各個學科領域中,讓閱讀成為學生學習所有學科的必要工具。


結語:閱讀,是應對數位時代的最佳超能力

1940 年出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出的閱讀四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至今仍影響著我對推動閱讀的基本精神。

而面對數位時代的挑戰,我們需要將閱讀的內涵再次擴展:讓閱讀不再只是為了樂趣,更要培養孩子們蒐集資料、批判思考,進而解決問題,並執行永續生活行動的能力

從「學已讀」到「讀以學」,再到「學以致用」。閱讀,是應對這個複雜多變的數位時代的最佳超能力。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