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學 coding!108課綱下的科技課,如何用「運算思維」與「環境意識」培養未來人才?
前言:當科技遇見永續,創造無限可能
在 108 課綱中,科技領域課程不再只是資訊教育的代名詞。它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培養學生在面對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台灣科技領域課程是如何透過「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兩大核心,並將永續發展、環境教育等重要議題融入其中,為學生打造一個從國小到高中的完整學習路徑,讓他們不僅能掌握科技,更能用科技改變世界。
一、科技素養的核心策略:從理論到實踐
台灣科技領域課程手冊旨在為學生建立扎實的科技素養,特別著重於以下五大核心策略:
1. 強化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
- 運算思維: 這不是學 coding,而是學習像電腦一樣思考。它訓練學生將複雜問題拆解、歸納,並以系統化的方式找出解決方案。這項能力不只適用於程式設計,更是所有學科的通用能力。
- 設計思考: 這項能力則引導學生以同理心出發,透過觀察、發想、動手製作與測試,來創造性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2. 動手實作為主導:做中學,學中做
科技課程強調「做中學」的實踐精神。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地聽講,而是透過專題製作、問題解決活動,親自操作、探索與嘗試。例如,製作一個風力發電裝置,或設計一套智慧農場的溫度監控系統。
3. 跨學科整合與議題融入
科技並非獨立的學科,它與科學、數學、藝術、社會等領域緊密相連。課程將這些學科進行整合,並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與海洋教育等重要議題,使學生能從多元角度思考科技的應用與影響。
4. 明確課程架構與目標
課程涵蓋國小到高中的完整架構,確保學生具備連貫的學習經驗。其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科技知識與技能,應對未來的挑戰,並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5. 豐富教學資源
手冊提供大量實用的教學單元案例,涵蓋程式設計、能源應用、機電整合等主題,為教師設計課程提供實用參考。
二、課程與未來職涯的連結:為升學與就業打下基礎
科技領域課程為學生的升學和職涯規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與多個大學學群及職業領域高度相關:
資訊科技方向
- 學群對接:資訊學群、工程學群。
- 相關課程:包括程式設計、人工智慧、機器人專題。
- 職涯方向:軟體開發、資訊安全、系統架構設計等。
生活科技方向
- 學群對接:工程學群、建築與設計學群。
- 相關課程:包括結構設計、機電整合、永續設計。
- 職涯方向:工程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建築規劃師等。
此外,學生可透過學習歷程檔案和專題作品,展現其學習成果,為升學和職涯規劃提供有力佐證。
三、科技課程中的環境教育:用科技解決環境問題
科技與環境教育的結合,是這門課程的一大亮點。課程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關注環境永續的意識。以下是幾個範例:
- 綠色科技與永續設計:學生可以探討再生能源應用、節能產品設計,例如製作太陽能驅動的簡易裝置。
- 環境監測與分析:利用感測器與物聯網技術,進行水質或空氣監測,例如設計一套智慧農場的溫度監控系統,讓科技成為環境的守護者。
- 能源與動力的應用:以風力發電為主題,引導學生分析風力發電的正負面影響,培養其批判性思維。
結語:塑造具備科技與環境素養的下一代
科技領域課程不僅在知識與技能上為學生奠定基礎,更透過跨學科整合和議題融入,培養其批判思維、創造力、社會責任感與環境意識。當孩子們學會用科技解決問題,同時也關心他們所生存的環境時,我們才能真正塑造出具備應對未來挑戰能力的下一代,並為全球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