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我們的「超能力」助教?從學習、決策到社交,它如何讓人更「人」?
這是一場由社會心理學家 Heidi Grant 與商業領袖 Barry Cooper 共同探討 AI 與人性的對談。我將其改寫成一篇專業、流暢、用詞一致且論述完整的部落格文章。
前言:AI時代的終極叩問——我們,會變得更「人性」嗎?
人工智慧(AI)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改變著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從企業營運到個人日常,AI的影響無處不在。然而,在這股科技洪流中,一個核心問題逐漸浮現:AI的崛起,究竟會讓人們變得更像機器,還是反而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完整、更「人性」的個體?
在TED Intersections的一場對談中,社會心理學家海蒂·格蘭特(Heidi Grant)與NiCE CX部門總裁貝瑞·庫柏(Barry Cooper)深入探討了AI如何幫助我們克服人類固有的盲點、提升學習效率、優化決策過程,甚至在建立社群連結中扮演意想不到的角色。他們的對話揭示了AI不僅是效率工具,更是潛在的「人類增強器」。
一、駕馭變革:終身學習者的心態與AI的潛力
面對AI時代的快速變革,海蒂·格蘭特強調,成為一個「貪婪而持續的學習者」是成功的關鍵。然而,這並不容易。
1. 「成長型思維」的挑戰:
儘管人類天生熱愛學習,但在現實世界中,尤其當個人表現受到評估並面臨成敗後果時,人們往往會產生「必須看起來什麼都懂」的壓力,進而傾向於停留在舒適區,避免學習新事物。 這種對未知和失敗的恐懼,阻礙了真正的成長。
2. AI驅動的客觀反饋:客服領域的實證
貝瑞·庫柏分享了他們公司在客戶服務領域利用AI的經驗。過去,管理者或品管人員只能抽樣審核員工的通話或郵件(例如的電話,的郵件),並給出主觀的反饋。員工往往會質疑反饋的公平性:「你只聽了我表現不好的那一通電話!」
然而,AI系統能夠監聽每一通電話、審閱每一封郵件,並根據行為和結果對員工進行客觀評分。 這提供了:
- 全面且客觀的反饋: 消除了人為的主觀偏見,讓員工更信服。
- 即時且精準的訓練: AI可以針對特定行為提供高度客製化的訓練,甚至模擬客戶情境,讓員工在低風險環境中反覆練習,立即獲得「你應該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的具體指導。
海蒂·格蘭特補充道,AI提供的這種「高品質反饋」是傳統人際溝通難以企及的。它能在行為發生的當下給予指導,極大地提高了學習和改變的效率,並創建了一個「威脅性較低」的練習環境。 這種環境對於人類克服對「被評價」的恐懼,勇敢嘗試新行為至關重要。
二、克服盲點:AI作為決策與專業精進的協作者
AI不僅能加速學習,更能作為一個強大的「夥伴」,協助我們在更複雜的任務中提升「人性」能力,例如決策與專業發展。
1. 警惕「捷徑」與擁抱「深度學習」:
海蒂·格蘭特提醒年輕職場新人,要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並警惕AI帶來的「捷徑」誘惑。她強調,雖然AI能快速完成任務,但若過度依賴,會阻礙個人真正建立專業知識。
她建議:
- 以AI為起點,自主整合: 讓AI協助蒐集資訊,但由自己進行綜合分析和歸納。
- 先自行思考,再用AI優化: 自己先整理思緒,再請AI協助潤飾、找出盲點,或提出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將AI視為提供建議的教練,而非直接代勞的工具。
2. 「提示工程」的藝術:AI時代的新核心技能
貝瑞·庫柏強調,善用AI的關鍵在於「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如同駕馭高性能跑車,懂得如何精準提問是從AI獲取最佳答案的藝術。一個模糊的問題更容易導致「AI幻覺」(Hallucinations)。
未來,「優秀的提示工程師」將成為職場的重要資產,這項技能的掌握程度,將決定你能否高效且精準地運用AI這個強大的工具。這也再次凸顯了「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因為這項技能本身也會不斷演進。
3. AI:我們的「認知偏誤偵測器」和「決策增強器」
海蒂·格蘭特提到,AI在克服人類認知偏誤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例如,人類容易受到「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影響,只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
AI可以成為一個「決策夥伴」,主動要求它「找出我可能做出的假設」或「挑戰我的觀點」。這種能力讓人類幾十年來努力實踐的「批判性思考」和「發掘隱藏假設」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AI不是為你做決定,而是幫助你看到可能錯過的盲點,從而做出更全面、更理性的判斷。
格蘭特風趣地將目前的AI比喻為一個「讀萬卷書但過於自信的實習生」——它知識淵博,但仍需要人類的掌舵和校正。
三、AI時代的人性連結:情感、社群與藝術的價值
在AI日益強大的未來,人類的角色將更加凸顯。那麼,哪些領域是我們永遠需要「人類參與」的呢?
1. 關鍵時刻的人性連結:
貝瑞·庫柏認為,在「關鍵時刻」,人類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這些時刻往往涉及:
- 情感與同理心: 處理情緒化或需要高度同理心的情境。
- 重大決策: 關乎重大意義且不容有失的決定。
- 人際連結: 任何需要真實人際連結和信任的場景。
雖然AI可以作為輔助工具,讓人類表現得「超人(superhuman)」,但在情感深度和共情能力方面,人類仍是核心。
2. 超越「兔子洞」:AI創造共享社群的潛力
針對當前社群媒體演算法導致的「個人化兔子洞」(Rabbit Hole)效應——將人們推向孤立、個人主義化的內容,貝瑞·庫柏表達了對AI的期望:它能幫助我們建立共享的社群和「茶水間式」的交流空間,讓人們無論在現實或虛擬世界中,都能與志同道合者連結。
海蒂·格蘭特對此表示認同。她指出,AI可以在人類意志力薄弱時(例如睡前難以放下手機),提供「你現在想做的是放下手機做點別的」這種溫柔提醒,幫助我們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AI可以偵測我們的盲點和潛意識的力量,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持,幫助我們管理日程、補充能量。
3. AI與藝術:個人化與共享體驗的平衡
當談到AI在藝術領域的應用,貝瑞·庫柏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未來AI將為個人創作「量身定制」的音樂或電影,這會將我們推向更深的「兔子洞」嗎?他的孩子們卻認為,喜歡一首歌或一部電影,部分原因是知道「其他人也喜歡它」,這暗示了藝術的社群性。
海蒂·格蘭特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類的身份認同同時包含個人身份和群體身份。因此,人們既會渴望「專為我而生」的內容,也會渴望能與他人分享、建立連結的體驗。她認為,未來將是兩者並存的流動狀態:AI輔助藝術家創作,但藝術背後的「人味」將永遠重要;同時,也會有更多「為你量身定制」的體驗,就像「電梯音樂」一樣,純粹提供當下的愉悅。
結語:在AI協作中,活出更豐富的人性
這場對談清晰地描繪了AI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工具,更是一個能深刻影響人類自我認知、學習模式、決策過程及社群連結的變革力量。它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作為一個強大的「協作者」,幫助我們克服固有缺陷,釋放更多潛能。
正如貝瑞·庫柏所言,生活既需要像「速食漢堡」一樣的快速滿足,也需要像「精緻餐點」般深層次的體驗。AI的未來,不在於是否會讓我們變得懶惰,而在於我們如何運用它。
你準備好將AI視為你的「超能力」助教,去探索一個更具成長性、更少偏誤、更富同理心與連結的「人」的可能了嗎?讓我們保持好奇,審慎運用,與AI共創一個更豐富、更「人性」的未來。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