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淨零農業:ISO 14064-1 碳盤查實戰指南與永續轉型之路
全球氣候變遷的浪潮下,「碳盤查」已不再是大型企業的專有名詞,而是所有組織邁向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從國際間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到各國的氣候法案與企業永續責任(CSR),碳排放的透明化與問責制(Accountability)正成為主流趨勢。無論是企業、學校,乃至於家庭,都將在不久的將來,面對如何量化、管理並減低自身碳足跡的挑戰。
今天,我參加了虎尾科技大學舉辦的「永續農業調適工作坊」,深入探討了 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的實務應用,特別是其在農業領域的意義。這篇文章將整理工作坊的精華要點,為有志於投入淨零轉型的各界夥伴,提供一份專業且完整的碳盤查筆記與指南。
一、全球氣候變遷趨勢與國際公約
氣候變遷議題從學術研究走入國際政治協商,歷經了數十年的演變。了解這些重要的國際公約,能幫助我們釐清碳盤查與減排行動的全球脈絡。
- 1992 年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COP1): 這是國際間應對氣候變遷的起點,首次召開締約國大會(COP),確立了全球合作的框架,但並未強制各國承擔具體的減排責任。
- 1997 年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COP3): 首次為已開發國家設定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同時,建立了碳權交易(Carbon Credit)與清潔發展機制(CDM)等市場機制,為後續的碳交易市場奠定了基礎。
- 2015 年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COP21): 歷史性的轉捩點。打破了過往僅規範已開發國家的模式,要求所有締約國都必須提出「國家自主貢獻(NDC)」,共同為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2℃ 以內、並朝 1.5℃ 努力而奮鬥。這也推動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和企業環境、社會、治理(ESG)的普及。
- 2023 年 COP28: 首次納入「全球盤點」機制,評估各國減排進度,並首次明確要求各國加速從化石燃料轉型,展現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危機的緊迫性與決心。
二、台灣溫室氣體管制與法律里程碑
台灣也積極響應國際趨勢,逐步建構自身的氣候治理體系。
- 1998 年 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 啟動了台灣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政策的討論。
- 2006 年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完成《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為後續立法奠定基礎。
- 2015 年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實施: 確立了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納入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
- 2023 年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 為了與國際接軌,將「2050 淨零排放」目標正式入法,並強化排放源管理、增設碳費徵收機制,為台灣的淨零轉型提供更具體的法律依據。此外,法案也明文規定,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將有盤查與申報溫室氣體的義務。
三、溫室氣體盤查的標準與流程:ISO 14064-1
ISO 14064-1 是目前國際上最廣泛使用的溫室氣體盤查標準。這份標準不僅提供了一套嚴謹的量化方法,更確保了盤查數據的透明性與可信度。
- ISO 14060 系列標準關聯性:
- ISO 14064-1: 組織層級的溫室氣體盤查與報告。
- ISO 14064-2: 溫室氣體專案(如減碳計畫)的量化與報告。
- ISO 14064-3: 溫室氣體盤查與報告的查證標準。
- ISO 14064-1:2018 條文重點:
- 主要目的: 協助組織制定溫室氣體管理策略,並為其碳排放量提供客觀的量化基礎。
- 標準架構: 涵蓋了盤查流程、邊界設定、排放源鑑別、量化方法、報告撰寫與內部查證等關鍵步驟。
四、溫室氣體盤查執行流程:從啟始到查證
完整的碳盤查流程應遵循以下步驟,以確保數據的精確與完整。
- 啟始會議與小組成立: 由高層承諾並授權,成立跨部門的盤查工作小組,明確分工與責任。
- 盤查邊界設定: 這是碳盤查最關鍵的一步。
- 組織邊界: 根據組織的營運控制權或財務控制權,來決定哪些事業體應納入盤查範疇。
- 報告邊界: 將所有排放源分為三大範疇,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
- 排放源鑑別與分類: 根據邊界設定,將所有排放源歸類為以下三個範疇:
- 範疇一(直接排放): 來自組織所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例如:自有車輛燃油消耗、工廠製程排放、冷媒逸散等。
- 範疇二(能源間接排放): 來自外購電力、熱或蒸氣等能源所產生的排放。
- 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 來自組織活動,但非其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例如:員工通勤、商務旅行、廢棄物處理、供應鏈上下游活動等。
- 活動數據盤查與排放量計算: 收集各排放源的活動數據(如:用電量、燃油量),並乘以相應的排放係數與全球暖化潛勢(GWP),以量化溫室氣體排放量。
- 不確定性量化評估: 評估數據來源、排放係數等因素可能造成的誤差,提升盤查報告的透明度。
- 盤查報告書製作與內外部查證: 撰寫符合 ISO 14064-1 規範的報告書,並進行內部審查。為確保報告的可信度,許多組織會邀請第三方驗證機構進行外部查證。
五、ISO 14064-1 常見缺失項目
在實際盤查過程中,常見的缺失往往與以下幾點相關:
- 邊界設定不完整: 未能清楚定義組織邊界,或遺漏範疇三的重大排放源。
- 數據品質不佳: 活動數據未經校準、來源不可靠,或排放係數選用不當。
- 基準年設定問題: 基準年選定不合理,或在重大變動後未按標準要求重新計算。
- 不確定性未量化: 未對盤查結果的不確定性進行評估與報告。
【結語】
參與這次工作坊,我深刻體會到碳盤查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一項系統性的管理工程。它幫助我們從零開始,釐清排放源,量化自身碳足跡,為後續的減排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對於處於淨零轉型浪潮中的台灣而言,特別是農業與食品產業,這項技能更是至關重要。透過碳盤查,我們能識別出農場營運中的高碳排環節,例如能源使用、農機具燃油、肥料與農藥使用等,進而制定有效的減排措施。這不僅能幫助我們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更能提升企業競爭力,在未來綠色供應鏈中佔得先機。
從虎尾科技大學的實作課程,我看到了永續農業的未來。讓我們從精準的碳盤查開始,攜手邁向一個更環保、更具韌性的永續未來。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