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那張臉為何消失了?徹底解析顛覆日本史常識的新定論

教科書上那張臉為何消失了?徹底解析顛覆日本史常識的新定論

「いい国(1192)作ろう,鎌倉幕府」。

學生時代,我們都曾為背誦這個年號而絞盡腦汁。歷史課本上的源賴朝、足利尊氏肖像畫,更是我們對這些歷史人物最深刻的視覺記憶。然而,隨著歷史學與考古學的持續發展,那些我們曾深信不疑的「常識」,正逐漸被新的發現所顛覆。

事實上,歷史並非一成不變的陳舊知識,而是一門會隨著研究進展而不斷更新的學問。本篇文章將帶您一同踏上這趟「更新」之旅,揭開那些從教科書中消失的歷史真相,並解構日本史的新定論。


1. 驚人的新發現:源賴朝與足利尊氏肖像畫的真實身分

首先,讓我們先從日本史教科書中最著名的兩幅肖像畫談起。這些畫作曾是我們認識鎌倉與室町時代的起點,但如今,它們的真實性卻備受質疑。

  • 源賴朝的肖像畫: 據傳為源賴朝的神護寺所藏肖像畫,曾是教科書的經典配圖。然而,藝術史學家透過對畫作風格、服飾細節的研究,發現這幅畫的創作年代,很可能晚於源賴朝所處的時代。有力的研究指出,畫中人物的畫風與繪畫技巧,更接近於室町時代早期的風格。因此,現在學界普遍認為,這幅畫所描繪的並非源賴朝本人,最有可能的對象是足利幕府初代將軍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義
  • 足利尊氏的肖像畫: 同樣的,身騎戰馬、身著甲冑的足利尊氏肖像畫也面臨了身份危機。學者比對畫作細節與歷史文獻後,發現畫中戰馬的顏色與史書記載不符,且武士所持的家紋也與足利家的家紋有異。這些矛盾點讓學界推斷,這幅畫的主角並非足利尊氏,而是另一位與他同時代的武將。

這兩幅肖像畫的「除名」,不僅是教科書的更新,更證明了歷史研究必須結合多重領域的證據,才能描繪出更為接近真實的面貌。


2. 重新定義:鎌倉幕府的成立年與蒙古軍撤退新解

除了人物肖像,我們所熟知的事件年號與歷史細節也在不斷被修正。

  • 鎌倉幕府的成立年: 過去,我們都以源賴朝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的「1192年」作為鎌倉幕府的成立年。然而,現在的教科書多數已改為「1185年」。其原因在於,這一年賴朝獲得了朝廷的許可,可以在日本各地設置守護地頭,這意味著他已確立了對地方武士的軍事與行政管理權。這標誌著一個獨立於朝廷的武士政權,已在實質上誕生。
  • 蒙古襲來的新觀點: 我們對元軍兩次東征(文永之役、弘安之役)的印象,多停留在「神風吹拂,元軍船隊潰敗」的戲劇性場面。但學界對此有了新的解讀。
    • 文永之役(第一次): 研究指出,元軍的第一次東征並非為了全面侵略,其主要目的可能是偵察試探。元軍在戰鬥中遭遇了日軍武士團的頑強抵抗,加上元軍內部矛盾,他們在尚未遭遇暴風雨前便已撤退。因此,神風並非第一次東征失敗的主因。
    • 「蒙古襲來繪詞」的加筆: 描繪元寇的珍貴史料《蒙古襲來繪詞》,也被發現有被後世(江戶時代)修改的痕跡。畫中描繪竹崎季長面臨危急情勢的三名元軍,其繪畫風格與顏料皆與原作不符,被認為是後人為了凸顯季長的英勇而特意添加。若移除這三人,原本的畫面反而變成季長正追擊元軍,這對史料的解讀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這些新發現,提醒我們即使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也必須以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


【結語】

從那些從教科書中消失的肖像畫,到被修正的年號,我們看到歷史並非靜止不動的過去。它是一個活的有機體,會隨著考古挖掘、文獻解讀與科技進步而不斷進化。

作為歷史的學習者,我們應該告別單純的背誦,轉而培養獨立思考與懷疑的精神。每一次對舊知識的顛覆,都是一次理解歷史的絕佳機會。這也讓我們更加期待,下一個將會改變教科書的歷史新發現,究竟會是什麼。歷史的旅程永無止境,而我們,正是這趟旅程的參與者與見證人。

延伸閱讀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