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AI困境:巨人為何在智慧時代步履蹣跚?

蘋果的AI困境:巨人為何在智慧時代步履蹣跚?

【前言】

曾幾何時,蘋果以其前瞻性的設計、革命性的產品和無與倫比的用戶體驗,一次次改寫科技歷史。從 iPod 顛覆音樂產業,iPhone 重新定義智慧手機,到自家晶片打破效能瓶頸,蘋果似乎總能精準抓住時代脈動,引領潮流。然而,在當前席捲全球的生成式 AI 浪潮中,這個科技巨頭卻顯得有些步履蹪跚。

「Siri,兩個月前我在 Cafe Grenel 和誰開會?」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可能暴露蘋果在 AI 領域的深層次問題。原本寄予厚望的全新 Siri 功能一再延期,引發用戶不滿甚至訴訟。這不僅僅是一個功能延宕的問題,更揭示了蘋果在 AI 競賽中落後的現實。

本文將深入剖析蘋果為何在 AI 時代面臨巨大挑戰,從其產品策略、企業文化、隱私原則到人才流失,探討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讓這家曾經的創新先鋒,在 AI 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這場 AI 革命,對蘋果而言,不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一場決定其未來十年霸主地位的關鍵戰役。


一、 AI 錯失先機:從領先到落後的警鐘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對著 Siri 提問,卻得到文不對題的答案,或是被告知該功能尚未支援。蘋果的虛擬助理 Siri,本應是其 AI 實力的名片,卻成了其最大弱點的象徵。演員貝拉·拉姆齊(Bella Ramsey)主演的 Siri 廣告中,承諾的「全新版本 Siri」原定於 2025 年春季推出,卻不斷延期至 2026 年春季,導致廣告下架並面臨訴訟。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蘋果在功能實現上的困境,更揭示了其在 AI 領域深層次的策略失誤。

有評論指出,蘋果「完全錯失了這班船」,缺乏決策力,對 AI 的潛力也缺乏足夠的重視。AI 並非蘋果的「基因」核心,這使得它在面對這場技術變革時,顯得反應遲緩。持續的失敗不僅損害 Siri 的聲譽,更可能威脅到 iPhone 的主導地位。iPhone 系列產品佔蘋果總營收的一半以上,若其最明顯缺失的功能(AI)出現嚴重失誤,後果將不堪設想。對蘋果而言,AI 是一場「成敗在此一舉」的關鍵戰役。

設計為本的雙刃劍:錯失技術先機

蘋果向來以出色的設計和用戶體驗著稱。其歷史慣例是等待其他公司改進技術後,再以自家獨到的設計和功能將其完美化,最終以驚豔之姿推出市場。例如,多點觸控技術徹底改變了 iPad 的交互方式,自家晶片也讓競爭對手望塵莫及。然而,在 AI 領域,蘋果似乎距離掌握核心技術和優化用戶體驗還很遙遠。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 Siri。蘋果並非 Siri 的原創者,而是於 2011 年收購了它。當時,Siri 這款小有名氣的應用程式讓蘋果在語音助理市場上佔據了先機,因為市面上幾乎沒有同類產品。人們渴望某種輔助軟體,而 Siri 看起來確實非常前衛。

然而,這種早期優勢並未持久。幾年之內,亞馬遜的 Alexa、Google Assistant 等競爭者紛紛登場,它們的功能感覺遠比 Siri 先進。即使晚了 Siri 四年推出,這些產品卻很快讓人感覺它們領先了 Siri 四年。

高層震盪與戰略失誤:錯過大型語言模型浪潮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 AI 問題,蘋果再次動用其財力,從 Google 挖來了頂級 AI 高管 John Giannandrea,讓他全面接管 Siri 和所有 AI 業務。當時人們對此寄予厚望,認為蘋果將全力投入 AI 領域。

然而,Giannandrea 的團隊試圖打造一個更輕、更快的 Siri,但該專案最終被擱置。與此同時,競爭對手卻在競相開發大型語言模型(LLMs),這是生成式 AI 的基礎。對蘋果而言,情況開始急轉直下,直到 ChatGPT 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

ChatGPT 的發布對整個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讓全球為之著迷又驚恐。雖然其他公司也在研究類似技術,但 OpenAI 將其以獨特的方式整合並推向消費者市場,證明了這種技術的巨大潛力。蘋果的軟體工程主管 Craig Federighi 意識到這是一個「遊戲規則改變者」,隨即與其他高管一同與 OpenAI 和 Anthropic 等領先公司會面,深入了解 LLMs。Federighi 隨即指示軟體工程團隊,開發一套全新的、全系統的 AI 策略。

Apple Intelligence 的初登場:雷聲大雨點小?

2024 年 6 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推出了 Apple Intelligence——一套全新的個人智慧系統,承諾讓其最個人化的產品更加實用和愉悅。會上展示了許多看似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例如:

  • 文本摘要與寫作工具:能重寫、校對和摘要文本。
  • 通知摘要:智慧整理訊息通知。
  • Genmojis:根據文字輸入生成任何類型的表情符號。
  • 通知優先級:智慧排列通知重要性。

蘋果將其稱為「為我們所有人設計的 AI」,呼應了當年推出 Macintosh 時「為我們所有人設計的電腦」的口號。然而,Apple Intelligence 的初登場卻被外界視為「出師不利」。儘管在同年九月發布的 iPhone 16 被宣傳為「第一款從頭為 Apple Intelligence 打造的 iPhone」,但事實卻是 Apple Intelligence 直到 iPhone 16 發布一個半月後才正式上線。而最大的問題,仍然是 Siri 的 AI 功能,那些承諾的功能依然缺席。

Apple Intelligence 被視為蘋果的一大「黑眼圈」,是公司歷史上最大的問題之一。投資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AI 方面的不足是蘋果股價今年在「七巨頭」科技公司中表現疲軟的原因之一。

走向 AI 裝置生態系:Siri 的未來與挑戰

雖然 Siri 的功能在單獨來看似乎沒那麼重要,但現實是我們正邁向一個由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驅動的「AI 裝置生態系」。Meta、Google 甚至蘋果前設計主管 Jony Ive 都在積極投入這一領域。

蘋果正在進行多項專案以挽救 Siri,包括重建引擎、開發 AI 網頁搜尋工具、更新視覺介面,以及打造更具對話能力的語音助理。他們希望將 Siri 打造成一個「始終在線的生活副駕駛」,能夠代表用戶完成任務並值得信任。

目前討論的焦點在於,蘋果將在多大程度上依賴外部合作夥伴,與其內部「基礎模型團隊」之間進行平衡。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本質上是一種能驅動 AI 工具的「萬能軟體」。例如,OpenAI 的 GPT-5 就是 ChatGPT 背後的基礎模型,它是家族汽車的引擎。對蘋果而言,這項技術可能構成一個更強大的 Siri 的核心。

蘋果已與 Google、OpenAI、Anthropic 等公司進行談判,考慮用這些第三方的基礎技術來取代自家的模型。如果蘋果能夠成功整合外部頂尖技術,同時結合其卓越的用戶介面設計,那麼潛力將是巨大的。這對消費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大多數消費者並不真正理解或關心 AI 技術的開發者是誰,他們只想要酷炫的產品。

然而,蘋果面臨的挑戰是,生成式 AI 的開發成本極高、耗時且困難重重。


二、 蘋果的內在阻礙:文化、隱私與速度的代價

諷刺的是,蘋果一些過去的成功慣例,反而阻礙了其在 AI 領域的進步:

  1. 謹慎的支出哲學:儘管手握大量現金,蘋果在投資上卻極為謹慎。在 AI 領域,投入數百億美元是常態,且回報未知。蘋果不願在缺乏巨大回報保證的情況下進行巨額投資。從圖表中可以看出,亞馬遜、Google、微軟和 Meta 正投入數十億美元於晶片和資料中心,以支援其 AI 模型並發展 AI 服務業務,而蘋果的支出則遠少於它們,部分原因在於其傳統上只專注於為自身產品而建。
  2. 堅持隱私原則的兩難:蘋果長期以來將用戶隱私視為核心價值,並以此自豪。「強大的智慧與強大的隱私齊頭並進。」這句話是蘋果在宣傳 Apple Intelligence 時的核心理念。公司倡導裝置端 AI 處理(On-device AI Processing),即大部分資料在本地處理以保護用戶隱私。然而,iPhone 的處理能力僅能支援如摘要郵件等簡單功能。對於更進階的請求,蘋果則訴諸其「私人雲端運算」伺服器,使用自家模型和晶片,偶爾也會藉助 ChatGPT。

    另一個問題是,蘋果銷售了 30 億部 iPhone,本可以獲取大量的搜尋數據、用戶使用手機的方式、應用程式使用情況等,但他們並未充分利用這些數據來訓練模型。這種對數據使用的謹慎態度,雖然維護了用戶隱私,但也限制了其 AI 模型的學習能力和規模。

  3. 穩健的產品開發流程與 AI 的快速迭代格格不入:蘋果在開發產品時,通常會進行詳盡的研究,然後按部就班地打造產品,並清楚知道最終成品會是什麼樣子以及如何實現。然而,AI 領域更像是一個不斷探索和迭代的宇宙,許多東西都是邊做邊學。過去一年或兩次發布新產品或軟體更新的模式,在 AI 的持續變革面前顯得難以跟上,即使是像蘋果這樣財力雄厚的大公司也面臨挑戰。
  4. 頂尖 AI 人才的流失:人才爭奪戰也是一大問題。Meta 和 OpenAI 等競爭對手正以天價吸引蘋果基礎模型團隊的頂尖工程師跳槽。例如,Meta 曾向蘋果一位基礎模型團隊的負責人開出數年內超過 2 億美元的薪酬方案。在科技業,工程師的薪水很高,但通常是在數十萬美元的範圍,這種天價薪酬正將人才爭奪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結語】

儘管在 9 月的 iPhone 17 發布會上,蘋果對 AI 隻字未提,但檯面下,執行長庫克已將 AI 革命描述為「與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同等甚至更大的變革」,並告訴員工「成功掌握在我們手中」。除了全新的 Siri,蘋果還在開發一系列產品以追趕進度。

過去數十年,諾基亞和黑莓曾主宰手機產業,但蘋果憑藉其更出色的產品(「更好的捕鼠器」)將其擊敗。如果蘋果不能儘快在 AI 領域採取積極行動,進行嚴肅的收購、合作夥伴關係的調整以及內部的變革,它將面臨被「下一個蘋果」取而代之的危險。

這場 AI 革命,考驗的正是蘋果能否再次展現其創新的本能、適應變革的彈性,以及將頂尖技術與無縫用戶體驗完美結合的能力。蘋果的 AI 困境,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對其企業文化和未來願景的全面考驗。


資料來源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