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要我死的人》:荒野求生的極限驚悚,為何評價兩極?
在好萊塢充斥著超級英雄與奇幻大片的年代,一部回歸傳統、充滿陽剛氣息的動作驚悚片顯得格外獨特。由知名編劇兼導演泰勒·謝里丹(Taylor Sheridan)執導的《那些要我死的人》(Those Who Wish Me Dead),集結了安潔莉娜·裘莉等一眾實力派演員,講述了一場在熊熊野火中展開的致命追逐。
這部電影在上映後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票房表現也未達預期。它究竟是一部回歸黃金時代的硬核佳作,還是在多重敘事下失去焦點的平庸之作?本文將從劇情、製作與評論等面向,深入解析這部電影,帶你一探其優缺點,並理解為何它在觀眾與影評人心中的地位如此兩極。
電影概述:在絕望中求生
《那些要我死的人》改編自麥可·柯里塔(Michael Koryta)的同名小說,故事圍繞兩條主線展開:
- 落魄的消防員: 漢娜·費伯(安潔莉娜·裘莉 飾)是一位「煙霧跳傘員」(smokejumper),一種專門從空中跳入火場的菁英消防員。她因一次救援失敗,未能挽救三名露營者與一名隊友的生命,而飽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折磨,被調到蒙大拿州的偏遠火情瞭望塔任職。
- 被追殺的父子: 少年康納(芬恩·利特爾 飾)的父親是一名鑑識會計師,他掌握了足以扳倒危險雇主的關鍵證據。在父親被兩名冷血殺手傑克(艾登·吉倫 飾)和派翠克(尼可拉斯·霍特 飾)追殺後,康納帶著證據獨自逃往荒野。
命運的齒輪讓這兩位在各自絕望深淵中的主角相遇。漢娜在巡邏時發現了康納,並試圖保護他。然而,這場追逐戰很快演變成一場三方混戰:冷酷無情的殺手、訓練有素的消防員與一個無辜的少年,以及一場由殺手人為引發、吞噬一切的森林大火。
製作與卡司:實力派的硬核回歸
導演泰勒·謝里丹以其編劇作品《怒火邊界》(Sicario)和《赴湯蹈火》(Hell or High Water)聞名,他擅長描繪充滿張力與道德困境的邊境故事。在本片中,他延續了這種硬派風格,並親自參與了編劇。
- 動作巨星的內斂演繹: 安潔莉娜·裘莉的加入是本片的最大亮點之一。她不再是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而是飾演一個身心俱疲、充滿缺陷的普通人。她的表演內斂而富有層次,成功塑造了一個因過去陰影而掙扎,卻又在關鍵時刻展現出求生意志與保護欲的女性形象。
- 令人驚艷的反派組合: 尼可拉斯·霍特與艾登·吉倫飾演的雙胞胎殺手,為電影增添了強烈的戲劇衝突。影評人彼得·布萊德蕭(Peter Bradshaw)稱讚他們的表演「幾近搶走所有人的風采」。吉倫飾演的老練殺手與霍爾特飾演的年輕殺手,兩人截然不同的氣質與邪惡笑容形成了有趣的對比,讓這對反派角色更具深度。
評價分析:為何毀譽參半?
《那些要我死的人》在影評界引起了不小的分歧。正面評論稱讚它是一部「回歸九十年代風格的動作驚悚片」,風格直接、節奏明快,並且在視覺和音效上都極具震撼力。謝里丹的導演手法被認為充滿張力,成功將荒野、火災與追逐融為一體,為觀眾提供了久違的「成人寫實」娛樂。
然而,負面評價則直指其敘事上的缺陷。影評人雪莉·歐馬利(Sheila O'Malley)認為,電影試圖將多個敘事線(PTSD、追殺、森林大火)生硬地拼湊在一起,導致劇情過於跳躍、缺乏重心。特別是殺手引發森林大火的動機在邏輯上難以自洽,這使得部分情節顯得荒謬。此外,電影對「煙霧跳傘員」這一特殊職業的描寫也顯得不夠深入,未能充分展現其獨特的技能與困境。
結論:瑕不掩瑜的類型片
《那些要我死的人》儘管在敘事上存在瑕疵,但它無疑是一部風格鮮明、充滿激情的類型片。它成功地在動作片的公式中注入了人性與情感的掙扎,讓觀眾看到了不僅是打鬥與爆炸,還有角色內心深處的創傷與救贖。
如果你厭倦了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大片,渴望一部充滿陽剛氣息、節奏緊湊且回歸傳統的動作驚悚片,那麼這部電影絕對值得一看。它或許不是一部完美無缺的傑作,但其獨特的風格、出色的演員表現以及令人屏息的視覺效果,足以讓它在眾多商業電影中脫穎而出。它提醒了我們,真正的驚悚不僅來自外在的威脅,更來自於在絕境中,我們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並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