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會(reunion)裡的生命省思:在俗世中修道,點亮無盡的燈

同學會裡的生命省思:在俗世中修道,點亮無盡的燈

開學初的周末,廉使國小校園裡響起久違的笑聲──我們這群師專同學,認識已四十年,畢業至今三十五年,再次相聚於此。有的同學幾乎每次聚會都準時報到(尤淑純老師就是其中的最佳代表),也有的則是畢業後第一次出現。歲月催人老,年過半百的我們,有人已退休安享生活,有人仍堅守在教育崗位,無論身分如何轉換,大家都仍以不同的方式奉獻社會,更懂得珍惜當下,活出自我的價值。

這次的重逢,不只是同窗情誼的溫習,更像是一場生命的道場。


生命的共同課題

在彼此報告近況、談論未來展望時,許多同學分享了與病痛相伴的生命經歷──有人親身罹患重病,與病魔搏鬥;有人痛失摯愛親人,長時間陷於失落。這些故事聽來沉重,但卻有一種無聲的力量提醒著我們:無常,是生命共同的課題

佛陀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曾因苦行過度而身體衰弱,幾近喪命。最終,他從牧羊女的乳糜中得到啟發:唯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承擔修道、布施與利益眾生的使命。病痛與挫折,雖然讓我們感到無力,卻也可能成為通往智慧的起點。


從苦到悟的轉折

同學的分享中,有一段特別觸動我:他提到親人修道圓滿後,火化時竟得七彩舍利子。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修行成果的象徵,更是信念的印證。

這樣的經驗,讓我們相信──只要心懷善念,真誠待人,願意造福眾生,生命必能綻放光彩。苦難並非終點,而是轉化的契機。


維摩詰經的啟示

聽著同學們的故事,我腦中浮現 《維摩詰經》 的智慧。維摩詰居士並非出家僧人,而是一位在俗世中生活、卻以智慧與慈悲影響無數人的居士。他提醒我們:修道不必離開世間,也不必脫離人群。

我深深體會到,同學會本身就是一種修道的場域。在這裡,我們談論生命的無常,也分享善念的力量。這樣的互動,正是一種「不捨眾生」的實踐。對我而言,教育現場、社區互動、同學情誼,都是修行的道場。我的心願,是繼續在俗世中修道與傳燈,把佛法轉化為日常的慈悲、智慧與行動。


結語

這場同學會,不只是單純的敘舊,而是一場深刻的生命對話。四十年的情誼,讓我們感受到彼此早已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

或許,我們每個人走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不盡相同,但若能像維摩詰一樣,在俗世中修道,在日常中實踐慈悲,則每一份善念、每一次分享,都是一盞被點亮的光。

願我們的心燈,匯聚成「無盡燈」,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成為這個世界溫暖而持續的光明。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