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哲學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環境哲學

環境哲學哲學的一個分支,關注自然環境以及人類在其中的位置。它提出關於人類環境關係的關鍵問題,例如:「當我們談論自然時,我們指的是什麼?」「自然(即非人類環境)對我們或其本身有何價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環境惡化、污染和氣候變遷等環境挑戰?」「我們如何才能最好地理解自然世界與人類技術和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是什麼?」 環境哲學包括環境倫理學、環境美學、生態女性主義環境詮釋學環境神學。 環境哲學家的主要關注領域包括:

  • 定義環境與自然
  • 如何評估環境的價值
  • 動物和植物的道德地位
  • 瀕危物種
  • 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與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
  • 自然的審美價值
  • 內在價值
  • 荒野
  • 自然復育
  • 後代的考量
  • 生態現象學

當代議題

當代環境哲學的議題包括但不限於環境行動主義的關注、科學與技術引發的問題、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和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 ethics)。這些議題包括有限資源耗竭以及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其他有害和永久性影響,以及環境保育、復育和政策的哲學和實踐問題。另一個困擾現代環境哲學家的問題是:「河流有權利嗎?」 同時,環境哲學也探討人類對不同類型環境體驗所賦予的價值,特別是非人類環境中的體驗與城市或工業化體驗的對比,以及這種差異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變化,並密切關注原住民


現代史

環境哲學於1970年代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而興起。早期的環境哲學家包括 Seyyed Hossein Nasr Richard Routley Arne Næss J. Baird Callicott。這場運動旨在持續地連結人類歷史上與自然疏離的感覺。這與同時期生態女性主義的發展密切相關,這是一個交叉學科。從那時起,其關注領域顯著擴大。

如今,這個領域的特點是對人與環境關係採取多樣化的風格、哲學和文化方法,從對環境經驗的個人化和詩意反思,以及對 泛心論(Panpsychism)的論證,到馬爾薩斯主義(Malthusianism)博弈論的應用,或是如何為自然服務賦予經濟價值的問題。1970年代和80年代出現了一場重大辯論,即自然是否具有獨立於人類價值的內在價值,或者其價值是否僅僅是工具性的,一方面出現了生態中心主義或深層生態學的方法,另一方面則是結果主義或實用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方法。

當時另一個爭論是關於是否存在荒野這樣的事物,或者它是否僅僅是 William Cronon所提出的帶有殖民主義含義的文化建構。從那時起,對環境歷史和論述的解讀變得更加批判和精煉。在這場持續的辯論中,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異議聲音不斷湧現,質疑西方假設的主導地位,幫助將該領域轉變為一個全球性的思想領域。

近幾十年來,深層生態學及其底層的自然概念受到了重大挑戰,一些人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然,只有一些自相矛盾甚至在政治上可疑的理想他者建構,而這些建構忽略了塑造我們世界和生活的真實人與環境的互動。 這被交替地稱為環境哲學中的後現代、建構主義,以及最近的後自然主義轉向。環境美學、設計和復育已成為重要的交叉學科,不斷推動環境思想的界限,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科學及其引發的倫理、政治和認識論問題也一樣。

社會生態學運動 Social ecology movement

主要文章: 社會生態學 (布克欽)

1982年, Murray Bookchin闡述了他的社會生態學哲學,該哲學為理解自然、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框架。根據這種哲學,將自然定義為「未受污染的荒野」否認了人類是自然進化創造的生物。它也對「存在的一切都是自然的」這種態度提出異議,因為這使得我們無法判斷垃圾掩埋場比森林不那麼自然。相反,社會生態學將自然定義為健康生態系統中朝向更高層次的多樣性、互補性和自由的趨勢。符合這些原則的實踐比不符合的更自然。

在此基礎上,布克欽認為「生態危機是一場社會危機」:

  • 簡化生物多樣性和支配自然的行為(單一作物、過度捕撈、皆伐等)與簡化和支配人類的社會趨勢相關聯。
  • 這些社會出於簡化和支配的同樣渴望,創造了貧困、種族主義、父權制、同性戀恐懼症和種族滅絕等文化制度。
  • 反過來,社會生態學建議,解決環境退化的根本原因需要建立一個促進去中心化、相互依賴和直接民主,而非追求利潤的社會。

深層生態學運動

主要文章: 深層生態學

1984年,喬治·塞申斯阿恩·奈斯闡明了新深層生態學運動的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

  • 人類和非人類生命的福祉和繁榮本身就具有價值。
  • 生命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助於這些價值的實現,並且本身也具有價值。
  • 除滿足重要需求外,人類無權減少這種豐富性和多樣性。
  • 人類生命和文化的繁榮與人類人口的大幅減少相容。
  • 當前人類對非人類世界的干預過度,而且情況正在迅速惡化。
  • 因此,政策必須改變。這些政策影響基本的經濟、技術和意識形態結構。由此產生的局面將與現狀截然不同。
  • 意識形態的改變主要是欣賞生活品質(生活在具有內在價值的環境中),而不是追求日益提高的生活水準。人們將深刻意識到「大」與「偉大」之間的區別。
  • 認同上述觀點的人有義務直接或間接努力實施必要的改變。

自然的再神聖化

本節摘錄自《自然的再神聖化》。

自然的再神聖化是環境哲學中使用的一個術語,描述恢復自然神聖品質的過程。其主要假設是,自然具有一個在現代由於當代世界觀世俗化而失落的神聖層面。據稱,這些世俗世界觀直接導致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最終導致了當前的環境退化。這種觀點強調透過結合各種將自然與神聖聯繫起來的宗教原則和價值觀來改變人類對自然的感知的重要性。伊朗哲學家 Seyyed Hossein Nasr 首次以當代語言將自然的再神聖化主題概念化,後來由包括 Alister McGrath Sallie McFague Rosemary Radford Ruether在內的許多神學家和哲學家闡述。


資料來源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