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鎖數位世界的鑰匙:資訊科學核心概念導覽
您是否也曾好奇,看似簡單的「關鍵字」,是如何在浩瀚的數位世界中,幫助我們精準地找到所需資訊?這份好奇心,正是我們踏入資訊科學領域的起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如同置身於一座巨大的數位迷宮之中。如何有效地尋找方向、獲取所需的知識、並將資訊轉化為有價值的洞見?資訊科學正是指引我們穿越這座迷宮的羅盤與地圖,而理解「關鍵字」背後的原理,正是我們解鎖這個數位世界的首要步驟。
目錄
資訊科學:跨領域的知識探險
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跨學科領域,其核心關注資訊的整個生命週期,包括資訊的產生、蒐集、儲存、檢索、傳播,以及支撐這些過程的資訊技術。資訊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致力於提升資訊系統的效率與生產力,並促進資訊的有效利用,最終目標是透過資訊的力量解決現實世界的挑戰。
資訊科學的一個關鍵理念是將資訊視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而非僅僅是孤立的技術。這種系統觀強調技術與其應用之間的緊密聯繫,旨在運用技術來應對特定的社會問題。
資訊科學的早期發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50 年代,當時資訊學(Informatics)和資訊檢索技術開始嶄露頭角,並在 60 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進入 21 世紀,資訊科學的研究範疇持續擴展,涵蓋了社群媒體對資訊傳播的影響,以及在數位時代日益重要的個人隱私保護等議題。

圖書館與資訊科學:資訊管理的雙翼
圖書館與資訊科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是兩個緊密相連的學科領域,它們共同關注資訊的管理。這包括對以實體和數位形式存在的資訊進行組織、存取、蒐集和管理,旨在有效地保存和傳播知識與資訊。
從歷史發展來看,圖書館學與資訊學可以被視為兩個起源不同的學科;然而,隨著資訊環境的演變,它們逐漸融合並屬於同一個廣泛的研究領域。圖書館學最初更側重於實體圖書館的管理、館藏建設、讀者服務以及資訊的組織和保存。而資訊學則更廣泛地研究資訊的產生、傳播、檢索以及資訊技術的應用。
然而,隨著數位化時代的到來,資訊的載體和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圖書館不再僅僅是實體書籍的存放地,也成為了數位資源的中心。同時,資訊科學的研究也越來越關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種形式的資訊資源,包括圖書館的館藏。
因此,現代的觀點認為圖書館學是資訊科學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同時也是資訊科學的一個子領域。圖書館學的實踐,例如資訊組織、資訊檢索和資訊服務,都深深地植根於資訊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由於兩者之間聯繫非常緊密,並且共同致力於提升資訊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因此在某些情境下,「圖書館學」和「資訊科學」這兩個術語可能會被視為近義詞使用。
儘管如此,理解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仍然很重要。資訊科學的研究範圍更為廣泛,涵蓋了資訊的整個生命週期和各種應用領域,而不僅僅局限於圖書館的環境。而圖書館學則更專注於在圖書館及相關機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資訊服務、管理資訊資源以及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
總而言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共同構成了資訊管理領域的雙翼,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知識的傳播和社會的發展。
資訊存取:通往知識的橋樑
資訊存取權(Information access)指的是個人或群體識別、獲取並有效利用資料庫或資訊的自由與能力。這不僅僅是能否找到資訊,更關乎能否在找到後順利地使用這些資訊。
在資訊存取方面,存在著廣泛的研究努力,其核心目標是簡化資訊獲取流程,並使人類使用者能夠更有效率地存取和進一步處理龐大且複雜的資料與資訊。
為了實現更便捷的資訊存取,資訊科學領域發展了多種關鍵技術,例如:
- 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 IR): 旨在從大量資訊資源中找到與使用者需求相關的資訊。
- 文本探勘(Text Mining): 從大量的文本資料中發現有用的模式、趨勢和知識。
- 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 將文本從一種語言自動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打破語言障礙。
- 文本分類(Text Classification): 將文本資料自動歸類到預定義的類別中,方便管理和查找。
在討論資訊的自由流通以及相關政策時,資訊取得的概念通常被理解為對資訊自由存取和封閉存取兩種模式的權衡與保障。資訊取得涉及諸多複雜的議題,包括:
- 版權(Copyright): 保護資訊創造者的權益,但也可能限制資訊的自由傳播。
- 開源(Open Source): 強調資訊的自由共享和修改,促進知識的普及。
- 隱私(Privacy): 保護個人資訊不被濫用,但也可能限制某些資訊的存取。
- 安全(Security): 防止未經授權的存取和修改,確保資訊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許多組織和機構都在積極倡導資訊的自由存取,特別是在法律和教育領域:
- 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美國法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Law Libraries)、拉爾夫·納德的納稅人資產計畫(Ralph Nader's Taxpayer Assets Project) 等團體長期以來都致力於推動法律資訊的自由獲取。
- 法律領域的 供應商中立引用運動(Vendor-Neutral Citation) 正在努力確保法院接受那些在網路上發布、且沒有傳統西方出版公司(擁有版權)頁碼的案例引用,這有助於降低法律資訊的獲取門檻。
- 全球範圍內存在一項 “自由獲取法律運動”(Free Access to Law Movement),旨在倡導所有人都應能自由獲取法律資訊。
- 《連線》(Wired)雜誌曾刊登一篇名為 《誰擁有法律?》(Who Owns the Law?) 的文章,深入探討了法律資訊存取所面臨的挑戰和爭議。
- K-12 和高等教育機構 也將資訊共享視為重要的使命。他們認為,透過其提供的服務和計畫,讓更多人(包括身心障礙人士或有其他障礙的人)能夠獲取資訊,是法律和道德上的雙重義務。
一項名為 《收費還是免費:收費對資訊需求的影響》(Toll or Free: The Impact of Toll Charges on Information Demand) 的研究,探討了對資訊存取收取費用的影響,例如針對醫師的文獻檢索服務。該研究發現,僅僅收取 5 美元的費用,就導致文獻的搜尋量大幅減少了 77%,這充分說明了費用對資訊獲取意願的顯著影響。
資訊架構:組織知識的藍圖
資訊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 可以被理解為對共享資訊環境的結構化設計,如同建築師設計建築物的藍圖一般。它是一門結合了組織、標記、導航和搜尋系統的藝術與科學,應用於包括網站、應用程式、內部網路、線上社群和軟體等各種資訊資源,旨在提升這些資訊的可用性(Usability) 和 可查找性(Findability),最終目標是創造清晰、直觀且易於理解的資訊體驗。
資訊架構不僅僅是資訊的簡單排列,更著重於理解使用者如何尋找、理解和使用資訊。一個良好的資訊架構能夠幫助使用者快速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輕鬆完成目標,並對資訊環境產生信任感。
資訊架構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實踐社群,致力於將設計、建築和資訊科學的原則融入數位領域。通常,資訊架構會涉及資訊模型或概念模型的建立,這些模型用於需要詳細規劃複雜資訊系統的活動中,例如圖書館系統、資料庫開發以及企業級應用程式的設計。例如,在設計一個電子商務網站時,資訊架構師需要考慮如何組織產品目錄、設計導航路徑、以及如何呈現搜尋結果,以確保使用者能夠輕鬆找到並購買他們想要的商品。
資訊行為:探索資訊尋求的奧秘
資訊行為是資訊科學研究的一個核心領域,旨在深入了解人們在各種情境下如何、為何以及以何種方式搜尋、尋找、使用和管理資訊。它不僅僅關注資訊搜尋和資訊檢索的具體過程,更重要的是探究人們尋找資訊的動機、資訊使用的情境、以及資訊如何影響他們的決策和行為。
「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一詞由資訊科學家托馬斯·威爾遜(Thomas D. Wilson)於 1982 年首次提出,儘管最初曾引發一些爭議,但這個術語現已被廣泛採用,並且威爾遜提出的資訊行為模型在相關文獻中被大量引用。2000 年,威爾遜將資訊行為更精確地定義為「與資訊來源和管道相關的人類行為的總和」,這涵蓋了從主動尋找資訊到被動接收資訊的各種行為。
為了更好地理解資訊搜尋的複雜過程,資訊科學領域提出了各種資訊行為理論。對 21 世紀初關於資訊行為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出版物的分析顯示了這些研究的理論性質,這些理論試圖解釋人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資訊需求和尋求模式。資訊行為研究可以採用多種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廣泛借鑒了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範式,例如問卷調查、訪談、觀察法和日誌分析等。
2003 年,為了更系統地研究資訊搜尋,資訊科學家提出了 資訊搜尋研究架構(Information Seeking Research Framework),旨在指導研究人員對研究對象進行清晰、結構化的描述,並將資訊搜尋更精確地定位為資訊行為概念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架構有助於研究人員更細緻地分析資訊搜尋的各個階段和影響因素,例如資訊需求的產生、資訊來源的選擇、搜尋策略的運用以及搜尋結果的評估等。

資訊管理:駕馭資訊的生命週期
資訊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是對組織或個人資訊進行適當且最佳化的捕獲、儲存、檢索和使用的過程。它可以涵蓋個人資訊的管理,例如您的個人檔案和筆記,也可以指組織層面的資訊管理,旨在提升組織的效率和決策能力。
在組織層面,資訊管理涉及組織活動的完整生命週期:首先從一個或多個來源獲取資訊,然後對資訊進行保管和儲存,接著將資訊分發給需要的人員,最後透過歸檔、刪除或提取等方式對資訊進行最終處理。
這個資訊組織循環涉及到各種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包括:
- 負責確保所獲取資訊的品質、可訪問性和實用性的人員。
- 負責資訊的安全儲存和處置的人員。
- 需要資訊來做出決策的人員。
這些利害關係人可能根據組織的資訊管理政策,擁有建立、變更、分發或刪除資訊的權限。
資訊管理涵蓋了管理學的所有通用概念,例如對資訊活動的規劃、組織、建構、處理、控制、評估和報告,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滿足那些依賴資訊來完成工作或履行職能的組織成員的需求。這些管理概念使得資訊能夠以適當的方式呈現給目標受眾或正確的人群。當個人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些資訊後,資訊的價值才會真正體現出來。
資訊管理與資料、系統、技術、流程和策略的管理密切相關且相互重疊,因為資訊的有效性對於組織的成功至關重要。這種對資訊管理領域的廣泛理解,與早期更傳統的觀點形成了對比。早期的觀點通常將資訊管理的生命週期視為一個需要特定程序、組織能力和標準的操作問題,目的是將資訊作為一種產品或服務來處理。

資訊檢索:從海量資訊中精準定位
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 IR)是計算機科學和資訊科學中的一個核心領域,其任務是識別和檢索與使用者資訊需求相關的資訊系統資源。這種資訊需求通常以搜尋查詢的形式呈現。在文件檢索的場景下,查詢可以是基於文件的全文內容,也可以是基於其他內容相關的索引。簡單來說,資訊檢索是一門在大量文件中搜尋所需資訊,搜尋包含這些文件的集合,搜尋描述資料的元資料,以及搜尋包括文字、影像或聲音等多種形式資料庫的科學。
關鍵字在資訊檢索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使用者通常會使用一個或多個關鍵字來表達他們的資訊需求,資訊檢索系統則會分析這些關鍵字,並在索引中尋找包含這些關鍵字的文檔或記錄。因此,如何選擇恰當的關鍵字對於能否成功檢索到所需資訊至關重要。
自動資訊檢索系統的發展主要是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資訊過載問題。IR 系統是一種提供對書籍、期刊和其他文件存取能力的軟體系統;它不僅儲存和管理這些文件,更重要的是能夠根據使用者的查詢快速找到相關的資訊。網路搜尋引擎是資訊檢索最為廣泛和明顯的應用範例。當您在 Google、Bing 或其他搜尋引擎中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時,您就是在使用一個複雜的資訊檢索系統。

資訊尋求:探索人類的資訊探索行為
資訊尋求(Information Seeking)是一個在人類與技術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嘗試獲取資訊的過程或活動。它與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 IR)密切相關,但兩者之間存在重要的區別。
資訊尋求與資訊檢索的比較
傳統上,資訊檢索工具是為資訊專業人員設計的,目的是讓他們能夠有效率且高效地從各種來源檢索資訊。這種模式通常假設資訊是明確存在於來源中的,並且一個格式良好的查詢就能夠檢索到所需的資訊(而不會檢索到不相關的內容)。然而,有人認為,一般人在網路上尋找的資訊,與在傳統資訊檢索語境下進行的資訊檢索有很大的不同。儘管如此,網際網路搜尋引擎的底層技術仍然是建立在資訊檢索的原理之上的。
自 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針對普通使用者如何與網路搜尋引擎互動的研究逐漸興起,但這個主題仍然有許多未被完全理解的地方。從本質上講,資訊檢索更偏向技術導向,其重點在於檢索演算法的優化以及查準率(Precision,檢索結果中相關資訊的比例)、召回率(Recall,所有相關資訊被檢索到的比例)等效能指標。
與資訊檢索相比,資訊尋求可以被理解為一個更以人為中心、更具探索性的過程。在資訊尋求的過程中,人們往往並不知道針對自己的查詢是否存在確切的答案,因此搜尋過程本身可能會提供學習的機會,幫助人們逐步明確自己的資訊需求,並最終滿足這些需求。資訊尋求可能是一個迭代的過程,使用者可能會根據初步的搜尋結果調整他們的查詢策略和資訊需求。
威爾遜的概念區域嵌套模型
資訊尋求、資訊檢索和資訊行為是資訊科學研究的核心對象。在這個學科中,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個體在特定的資訊需求、任務和環境下與各種資訊來源的互動。這些研究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模型。其中,資訊科學家托馬斯·威爾遜(Thomas D. Wilson)在 1999 年提出了 概念區域嵌套模型(Nested Model of Conceptual Areas),該模型以直觀的方式展示了資訊行為、資訊尋求和資訊檢索這三個核心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
根據威爾遜的觀點,資訊行為是一個最廣泛的概念,它涵蓋了人類與資訊來源和管道相關的所有行為。資訊尋求則是資訊行為中的一個特定子集,指的是個體為了滿足特定的資訊需求而進行的有意識的努力。而資訊檢索則更進一步,它是指在特定的資訊系統中(例如圖書館目錄或網路搜尋引擎)尋找和檢索資訊的過程,通常涉及到與系統的直接互動。因此,這三個概念呈現出一個由外向內的嵌套關係:資訊行為包含資訊尋求,而資訊尋求則可能涉及到資訊檢索。
威爾遜將 資訊行為模型 定義為「通常以圖表的形式出現的陳述,試圖描述資訊搜尋活動、該活動的原因和後果,或資訊搜尋行為各階段之間的關係」(1999:250)。這些模型旨在幫助我們理解人們為什麼需要資訊、他們如何尋找資訊、以及資訊的獲取和使用對他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資訊社會:資訊浪潮下的社會變革
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是一個以資訊的使用、創造、分發、處理和整合作為社會重要活動的社會或次文化。其主要驅動力是資訊和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這導致了各種形式資訊的爆炸性增長。
資訊社會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這些技術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大多數重要的社會組織形式,包括教育、經濟、衛生、政府、戰爭和民主水平。例如,在教育領域,線上學習和數位資源的普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經濟領域,電子商務和數位經濟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政府領域,電子政務和開放資料提升了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能夠積極參與這種社會形態的人有時被稱為電腦使用者或 數位公民,資訊社會學者 K. Mossberger 將數位公民定義為「經常且有效地使用網際網路的人」。這個定義強調了參與資訊社會不僅僅是擁有技術,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些技術。數位公民的概念是眾多已發現的網路術語之一,這些術語顯示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與以往不同的發展階段。
資訊社會這種持續變革的標誌可能是技術、經濟、職業、空間、文化,或所有這些因素的結合。資訊社會通常被視為工業社會的繼承者。與資訊社會密切相關的概念還包括:
- 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 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
- 後現代社會(Postmodern Society)
- 電腦社會(Computer Society)
- 知識社會(Knowledge Society)
- 遠程資訊社會(Telematics Society)
- 景觀社會(Spectacle Society)/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ty)
- 資訊革命(Information Revolution)和資訊時代(Information Age)
- 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曼努埃爾·卡斯特爾斯提出)
- 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齊格蒙特·鮑曼提出)
這些概念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描述當代社會的轉型,強調資訊和技術在塑造社會結構、文化和個人生活中的核心作用。
知識組織:為知識尋找秩序
知識組織(Knowledge Organization, KO),也常被稱為資訊組織(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O),是一門知識學科,其核心關注如何為知識和資訊對象(例如書籍、地圖、文件、資料集、圖像等)提供系統化的表示和順序,以便於人們的檢索、理解和利用。這涉及到文件描述、索引、分類、標引等一系列活動。
根據 Joudrey 和 Taylor 在《資訊組織》中的定義,資訊組織:
研究在累積資訊資源(例如書籍、地圖、文件、資料集、圖像)的地方工作的人們所進行的活動和使用的工具,這些資訊資源可供人類立即使用並供後代使用。它討論了使資源可查找的過程,無論某人是在搜尋單一已知項目,還是瀏覽數百個資源只是希望發現一些有用的東西。資訊組織支援各種各樣的資訊搜尋場景。
簡而言之,知識組織的目標是讓資訊更容易被找到和理解,無論使用者的需求是明確的還是探索性的。它就像圖書館員為書籍分類編目,使得讀者可以根據主題或關鍵詞快速找到所需的資料。
知識共享:促進組織內外的知識流動
知識共享相關問題可以說長期以來一直是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共享在組織內部、組織之間以及不同層次的研究和商業實踐中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有效的知識共享能夠促進創新、提高效率並減少重複勞動。
知識共享不僅僅是單向地將知識傳授給他人,更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包括搜尋、定位和吸收他人擁有的知識。如果員工不了解同事的工作和專業知識,往往會導致重複錯誤、資源浪費以及重複進行相同的項目。因此,激勵同事分享知識,也被稱為知識賦能,至關重要。知識賦能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鼓勵建立更開放、積極主動的合作關係,從而更容易實現資訊和知識的有效交換。
知識管理三階段模型中的知識共享
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常被視為一個包含三個階段的連續過程模型。這三個階段分別是:
- 知識創造(Knowledge Creation): 這是新知識產生的階段,通常是個人思考、互動和實踐活動的結果。發展新的想法、洞察和解決方案都屬於知識創造的範疇。
- 知識實施(Knowledge Implementation): 指的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組織現有的知識。這包括將新知識融入現有的流程、產品或服務中,並確保知識能夠被有效地應用於實踐。
- 知識共享(Knowledge Sharing): 這是我們討論的主題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透過相互學習而受益時。知識共享可以透過多種方式進行,例如口頭交流、文件傳遞、共同參與專案、建立知識庫等。
這個過程是連續且相互關聯的,各個部分無法完全獨立存在。知識創造是知識共享的基礎,而知識共享則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應用,進而可能產生新的知識。
知識組織面臨的挑戰與發展
圖書館員、檔案管理員和學科專家所採用的傳統以人為本的知識組織方法,正日益受到計算(大數據)演算法技術的挑戰。例如,自動化的文本分類、主題標引和推薦系統正在改變我們組織和存取資訊的方式。
因此,知識組織(KO)作為一個研究領域,不僅關注傳統的知識組織過程(Knowledge Organization Processes, KOP),例如分類學和本體論的設計和應用,也關注這些過程的性質和品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知識組織系統(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s, KOS),例如分類表、主題詞表和語義網路。當前的研究也越來越關注如何將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應用於知識組織,以提高效率和準確性,並更好地滿足使用者不斷變化的資訊需求。

本體(資訊學):構建知識的概念框架
在資訊科學中,「本體」(Ontology)指的是對一個或多個領域的概念、資料或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類別、屬性和關係進行明確的表示、正式的命名和定義。簡單來說,本體是一種展示特定主題領域的結構和知識的方式,它透過定義一組代表該領域中實體的術語,以及這些術語之間的關係來表達。研究如何構建和應用這種本體的領域有時被稱為應用本體論。
每個學科或領域在創建其專用術語時,都為本體的構建奠定了基礎。每個領域都使用本體論的假設來建構明確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經過改進的本體可以顯著提高該領域內的問題解決能力、不同資料系統之間的互通性以及資料的可發現性。例如,當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在各自的語言之間維護一套受控的術語詞彙時,翻譯各個領域的研究論文就會變得更加容易。經濟學的定義和本體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要關注點,同時也是經濟學其他子領域所關注的。一個依賴資訊科學的經濟學例子是,透過模擬或模型來實現經濟決策,例如確定哪些資本資產面臨風險以及風險有多大(請參閱風險管理)。
資訊科學和哲學中對本體論的共同關注點是,都試圖根據類別體系來表示實體(包括物件和事件)及其所有相互依存的屬性和關係。在這兩個領域,都有大量關於本體工程問題的研究(例如哲學中的奎因和克里普克,資訊科學中的索瓦和瓜裡諾),並且關於規範本體論的可能性程度存在爭議(例如哲學中的基礎主義和連貫主義,人工智慧中的 BFO 和 Cyc)。
有些人認為應用本體論是哲學先前研究的繼承者。然而,當前的許多努力更關注於建立狹窄領域的受控詞彙,而不是探討哲學的第一原理,或者關注諸如固定本質的存在方式或持久對象(例如,持久主義和永恆主義)在本體論上是否比過程更為主要等問題。人工智慧在機器翻譯和知識表示等自然語言處理等子領域的應用本體方面一直受到相當大的關注,同時,本體編輯器正被頻繁地應用於生物醫學資訊學、工業等一系列領域。這類工作通常使用本體編輯工具,例如 Protégé。
資訊哲學:探索資訊的本質與意義
資訊哲學(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PI)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它深入研究與資訊處理、表徵系統、意識和認知科學、電腦科學、資訊科學和資訊科技相關的核心主題。它試圖從哲學的角度理解資訊的本質、作用和影響。
資訊哲學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 對資訊的概念性質和基本原理進行批判性研究,包括資訊的動態性、利用方式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 闡述和應用資訊理論和計算方法來解決傳統的哲學問題,例如知識、真理、意義等。
科技與社會:理解科學技術的社會脈絡
科學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也常被稱為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是一門跨學科領域,它研究科學技術的創造、發展以及其在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後果。STS 試圖理解科學技術是如何塑造社會,以及社會又是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
STS 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包括科學知識的生產過程、技術創新與擴散、科學技術對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以及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和政治問題等。這門學科強調科學技術並非獨立於社會存在,而是深深嵌入於特定的歷史、文化和政治環境之中。

分類學:建立知識的組織結構
分類學(Taxonomy)是一門與分類或歸類相關的實踐和科學。它通常包含兩個核心部分:發展底層的類別方案(即分類法) 和 將事物分配到這些類別中(即分類)。
最初,「分類學」一詞主要指根據共同特徵對生物進行科學的分類。但如今,這個概念已經擁有更為普遍的涵義。它可以指對任何事物或概念的系統分類,也可以指進行此類分類工作所依據的原則和方法。因此,分類法可以被應用於組織各種各樣的對象,例如生物物種、文件、影片、網站內容,甚至是抽象的概念。
在分類學中,被分類的單位會被組織成不同的層級結構,稱為「分類群」(taxon,複數為 taxa)。這些分類群之間存在著明確的關係,例如上下位關係,形成一個有條理的知識體系。
分類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幫助使用者更輕鬆地找到他們正在搜尋的內容。這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實現,例如圖書館中使用的分類系統(如杜威十進制分類法),以及搜尋引擎背後的分類法,這些分類法有助於組織和索引網路上的海量資訊,使得搜尋結果更加精確和相關。一個良好設計的分類法能夠提高資訊的可查找性和可用性,是知識組織的重要基礎。
總結:駕馭資訊洪流,洞悉數位未來
從我最初對「關鍵字」的好奇,到深入探索資訊存取、資訊架構、資訊行為、資訊管理、資訊檢索、本體、資訊哲學、科技與社會以及分類學等多元領域,在這過程中,我也逐步解鎖了數位世界的諸多奧秘。
資訊科學作為一個跨學科領域,其核心價值在於幫助我們有效地應對資訊爆炸的挑戰,並將資訊轉化為有價值的知識和洞見。透過理解資訊的產生、組織、檢索和利用,我們能夠更好地駕馭資訊洪流,提升個人和組織的效率與創新能力。
這份筆記不僅涵蓋了資訊科學的基礎概念和核心技術,更觸及了資訊的哲學思考和社會影響。在快速發展的數位時代,資訊科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不僅是技術發展的驅動力,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
希望這份整理後的筆記能成為您未來探索資訊科學領域的有力起點,引導您在不斷變化的數位世界中持續學習和成長。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