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AI的共創協奏:從ICU到數位實驗室,我的內容分類進化論
前言:當時代的浪潮再次來襲
1980年代,我親歷了資訊革命的開端,從一個對電腦一竅不通的菜鳥,逐步成為數位教育的實踐者。如今,時隔近四十年,一股更為洶湧的浪潮——生成式AI,再次席捲而來。從 ChatGPT 的文字生成、DALL-E 的文本繪圖,到 Sora 的文字轉影片,AI的每一次突破,都像是一記重擊,徹底撼動了我們對「創作」的傳統認知。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面對這場變革,不是抗拒,而是擁抱。因此,我開始了一段與 AI 共舞的旅程。我的首要任務是:如何運用 AI,來重新組織我長年積累的數位資產?
這篇文章,不僅是關於我如何與 Gemini、Claude 等 AI 助手合作,為我的個人網站 【i-29 Lab】 建立一套嚴謹而靈活的內容分類系統;更是關於一個舊時代的學習者,如何在AI時代,找到新的學習方法與創作哲學。這一切的起點,要從我的個人經歷談起——那個我人生中的轉折點,ICU病房的29號床。
我的 AI 協作團隊:不只是工具,更是夥伴
我的數位實驗室,【i-29 Lab】,是一個由「人」與「AI」共同運作的混合式團隊。我們各自發揮所長:
- 我(人):提供核心的知識、生活經驗、情感與價值觀,提出最原始的問題與方向,並最終做出判斷與決策。
- AI(助手):扮演多重角色——
- ChatGPT:擅長快速對話與內容生成,是我的靈感發想與初稿撰寫助手。
- Claude:在長篇文本的深度分析與架構設計上表現出色,是我的高級智囊團。
- Gemini:處理多模態內容,並在最後的收尾階段,給予專業的風格與用詞建議。
在與 AI 協作的過程中,我發現最大的挑戰並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如何與 AI 進行有效溝通。就像與人共事一樣,你需要清晰地表達需求,不斷地提供反饋和修正,才能讓 AI 真正理解你的意圖。這段不斷磨合、優化的過程,也正是這套分類系統得以誕生的核心。
從混亂到秩序:我的網站分類進化論
我的網站,如同我的人生,曾因經歷過數個平台的興衰(如無名小站、Xuite隨意窩),而顯得零散而缺乏系統。在 AI 的輔助下,我決心將其從「部落格」升級為一個「個人知識管理生態系」。
透過與 AI 的多次深入對話,我最終將網站內容提煉為三大核心領域,並為每個領域設計了更具體、更便於搜尋的子分類,這不僅僅是為了整理文章,更是為了梳理我的思維脈絡:
1. 思維圖書館 (Thinkin' Library)
這是我的「知識輸入」與「認知管理」中心。
- 知識來源:所有知識的入口,從閱讀書籍、欣賞影視音樂,到線上的數位探索,每一個閱聽與學習的行為,都被系統性地記錄與整理。
- 思維管理:這是我的「第二大腦」。我在此記錄如何透過本質思考、批判性分析等方法論,將零散的資訊內化為有價值的知識。這裡也涵蓋了對AI 輔助工具的運用與管理。
- 知識分享:將內化的知識轉化為可傳播的內容,這裡的重點在於「轉譯」的過程,例如如何將複雜的觀點,透過演說、寫作或簡報,傳遞給不同的受眾。
2. 存在農場 (Beein' Farm)
這個領域是我的「生命實踐」與「經驗產出」基地。
- 生活永續:這不只是抽象的環保理念,而是關於健康養生、心靈成長與理財規劃等具體的生活實踐。
- 農業創新:我將家族農地與我的知識背景結合,這裡的內容將聚焦於智慧農業、食農教育等具體的實踐經驗,將理論與實務相互驗證。
- 永續發展:這是一個更宏觀的層次,探討如何將資產活化、社區營造等理念,與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精神結合,為社會創造更深遠的價值。
3. 創意工作坊 (Kreatin' Studio)
這是我的「數位內容生產線」。
- 設備基礎:我將所有硬體與軟體工具都納入管理,從Apple 生態系的整合,到專業的影音設備,確保我的創作工具鏈高效穩定。
- 內容製作:這是我的「產出核心」,涵蓋了從平面設計、影音製作到工作流程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將思維轉化為可見的數位產品。
- 平台發布:這是一個「內容策劃」與「品牌經營」的層面,我將此處用於記錄如何透過社群管理、SEO 優化等方法,將我的內容精準地傳播給目標受眾。
人與 AI 共創的思辨:這套系統的真正價值
經過這段旅程,我深刻體認到,AI 不是來取代人類的,而是來成為我們的「共創夥伴」。這套分類系統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結構的嚴謹性,更在於它所帶來的幾點啟發:
- AI 是加速器,不是決策者:AI 能夠在海量資訊中快速歸納、提供多種方案,大幅縮短了我的思考時間。但最終的判斷、命名與取捨,依然需要基於我的個人經驗與價值觀來完成。
- 專業知識依然是核心:我之所以能夠與 AI 進行高效溝通,並判斷其建議的優劣,正是因為我本身具備了教育、管理與科技等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在與 AI 合作時,你的專業素養越深厚,所能得到的成果就越精準。
- 一個有生命力的知識生態系:這三個領域——思維、生活、創作,並不是孤立的。思維圖書館的知識,會被存在農場的實踐所驗證;而兩者的經驗,最終將在創意工作坊被轉化為內容。這形成了一個動態循環,讓我的網站與我的生命一樣,不斷地進化與成長。
結語:從 ICU 到 i-29,這場創作旅程才剛開始
從 ICU 的29號床,到如今的 【i-29 Lab】,我的這段旅程,讓我對生命與創作有了新的理解。過去,我或許只是在寫作,在記錄。但現在,藉由 AI 的力量,我正在系統性地創造、管理與傳播我的知識資產。
這場 AI 輔助的內容革命才剛剛開始。我期望,我的這套知識管理系統,能成為一個起點,激勵更多的專業人士,在 AI 時代不只是被動地學習,而是主動地與 AI 協作,共同開創屬於自己的數位新篇章。
你,準備好開啟自己的 AI 輔助內容創作之旅了嗎?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