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筆記】身體的檢查數值:深入解析健康檢查的意義與疾病訊號
這份筆記是從《身體的檢查數值:詳細了解健康檢查的數值意義與疾病訊號》(日本 Newton Press 作,賴貞秀、黃詩容 譯,人人出版,2020.03)這本書中整理而來。書中詳盡地闡釋了健康檢查報告上的各項數值所代表的意義,以及這些數據如何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與潛在疾病風險,非常值得一讀。
- 書名:《身體的檢查數值:詳細了解健康檢查的數值意義與疾病訊號 人人伽利略08》
- 作者:日本 Newton Press 作
- 譯者:賴貞秀,黃詩容 譯
- 出版社:人人出版
-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 第一版
- 系列:人人伽利略系列:8
- ISBN:978-986-461-209-3
- 關鍵詞:健康檢查、檢驗醫學
確認你的檢查數值:健康報告重點項目總覽
健康檢查報告上的每一項數值都承載著重要的健康訊息。了解這些數值的意義,能幫助我們更精準地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由於原始 prompt 中表格內容缺失,以下為常見健康檢查項目與其大致意義,您可以根據書本內容或實際報告來填寫更詳細的數值範圍。)
檢查項目 | 主要意義 | 異常可能代表 |
---|---|---|
血糖 | 評估體內葡萄糖代謝狀況 | 糖尿病、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 |
糖化血色素(HbA1c) | 反映近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
總膽固醇 | 評估整體血脂狀況 | 高血脂、心血管疾病風險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 「壞膽固醇」,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動脈硬化、心臟病、中風風險增加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 「好膽固醇」,有助於清除多餘膽固醇,保護血管 | 過低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三酸甘油酯 | 血中脂肪的一種,與心血管疾病及胰臟炎相關 | 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胰臟炎 |
血壓 | 血液流經血管時對血管壁的壓力 | 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臟病風險 |
肝功能 (GOT/GPT) | 評估肝臟細胞受損程度 | 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藥物性肝損傷 |
腎功能 (肌酸酐/BUN) | 評估腎臟過濾廢物能力 | 腎功能不全、慢性腎臟病 |
尿酸 | 體內普林代謝產物 | 痛風、高尿酸血症、腎結石 |
甲狀腺功能 (TSH/Free T4) | 評估甲狀腺荷爾蒙分泌狀況 | 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 |
血常規 (CBC) | 評估血球數量與型態 | 貧血、感染、發炎、血液疾病 |
腫瘤標記 | 輔助判斷特定癌症風險(非確診依據) | 特定癌症風險增高(需進一步檢查確認) |
尿液檢查 | 評估泌尿系統及全身代謝狀況 | 泌尿道感染、腎臟疾病、糖尿病等 |
X 光/超音波 | 影像學檢查,評估器官結構 | 肺部異常、脂肪肝、膽結石、腫瘤等 |
藉由檢查獲悉的疾病:預防與了解
健康檢查不僅是數值的羅列,更是預防與及早發現疾病的重要工具。以下將進一步說明書中提及的常見疾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台灣民眾十大死因之一,對國民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全國約有 200 多萬名糖尿病病友,且每年以約 25,000 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各種慢性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造成龐大的醫療負擔。定期監測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是早期發現與控制糖尿病的關鍵。
異常血脂病 (高血脂)
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是身體中主要的脂肪成分,對於細胞膜組成、能量產生以及製造荷爾蒙等都至關重要。肝臟除了能從飲食中獲取這些脂肪,也能自行製造身體所需的膽固醇。當運載這些脂肪的「脂蛋白」發生異常,導致血液中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俗稱「壞膽固醇」) 偏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俗稱「好膽固醇」) 偏低時,就稱為血脂異常。這會顯著增加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高血壓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也是目前全球疾病負擔排名首位的重要健康議題。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其數值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年齡、運動、肥胖、吸菸、壓力、飲食(尤其鹽分攝取)等。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定期測量血壓是早期發現和管理高血壓的唯一途徑。
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在台灣被列為十大重大傷病之一。這類疾病的特點是,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並損害身體正常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和乾癬性關節炎等。患者常飽受慢性疼痛、器官功能受損之苦,且通常需要終生治療與用藥,對醫學界而言仍是長久以來的挑戰。
癌症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的 111 年(註:您原始資料為 110 年,我已更新至最新可查閱數據)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 127,723 人,較 110 年增加 7,713 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 10 萬人口 315.1 人,較 110 年上升 7.6 人。
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
- 肺癌 (連續 44 年居首位)
- 大腸癌
- 女性乳癌
- 肝癌
- 口腔癌 (含口咽、下咽)
- 攝護腺癌
- 甲狀腺癌
- 胃癌
- 皮膚癌
- 胰臟癌
(註:原十大癌症排名順序有些微調整,已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資料更正。)
感染症
健康檢查中的血液、尿液或分泌物檢查,有助於檢測是否存在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感染。例如,白血球數量的變化、C 反應蛋白 (CRP) 升高、特定抗體或抗原的檢出,都可能是感染的訊號。及早發現和治療感染症,對於避免病情惡化和併發症非常重要。
腦與神經的疾病
雖然常規健檢不直接診斷腦神經疾病,但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的異常,都可能增加中風、失智症等腦神經疾病的風險。部分健檢項目如頸動脈超音波,可評估腦部供血血管的狀況。
肺部疾病
胸部 X 光是常見的健檢項目,能初步篩檢肺部是否有異常,例如:肺炎、肺結核、肺部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等。對於吸菸者或有慢性咳嗽者,肺功能檢查也常用來評估肺活量和通氣功能。
心臟疾病
除了血壓和血脂,心電圖 (ECG/EKG) 能夠記錄心臟的電氣活動,用於篩檢心律不整、心肌缺血或心臟肥大等問題。有些健檢會進一步安排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更詳細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
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功能檢查 (通常是 TSH、Free T4 等) 能夠評估甲狀腺荷爾蒙的分泌是否正常。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導致新陳代謝紊亂,引發甲狀腺功能亢進(如心悸、體重減輕、焦慮)或甲狀腺功能低下(如疲勞、體重增加、畏寒)。
胃部疾病
消化道症狀常困擾現代人。健檢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檢測、糞便潛血檢查,以及更進階的胃鏡檢查,可以幫助篩檢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甚至是胃癌等疾病。
肝臟疾病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疾病初期常無症狀。肝功能指數(如 GOT/GPT/AST/ALT)、B 型/C 型肝炎病毒標記、腹部超音波等,是評估肝臟健康的重要指標。異常可能提示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風險。
膽囊疾病
腹部超音波是檢測膽囊最常用的方法,可以發現膽結石、膽囊息肉或膽囊發炎等問題。膽囊疾病可能引起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胰臟疾病
胰臟掌管血糖調節和消化酵素分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異常可能反映胰臟功能問題。更詳細的檢查如胰臟澱粉酶、脂肪酶或腹部超音波、CT/MRI 可用於評估胰臟炎或胰臟腫瘤。
大腸疾病
糞便潛血檢查是篩檢大腸癌的初步方法。若有異常或特定風險因素,大腸鏡檢查能直接觀察大腸內部,發現息肉並及早切除,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腎臟疾病
腎功能指數(肌酸酐、尿素氮 BUN)、尿液檢查(尿蛋白、尿潛血)是評估腎臟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慢性腎臟病初期通常沒有症狀,透過健檢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採取措施延緩惡化。
骨骼疾病
骨密度檢查 (BMD) 通常用於評估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尤其對更年期女性和老年人很重要。此外,部分血液檢查(如鈣、磷、維生素 D)也與骨骼健康相關。
血液疾病
全血球計數 (CBC) 是最基本的血液檢查,可以評估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與形態。異常可能提示貧血(如缺鐵性貧血)、感染、發炎、凝血功能異常,甚至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結語
健康檢查報告絕不是一張只看紅字的「成績單」,它更是一份為我們量身定制的健康地圖。透過這本《身體的檢查數值》所提供的專業知識,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每一項數據背後的意義,從而更主動、更智慧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記住,數字的變化是身體發出的訊號。學習解讀這些訊號,並在必要時諮詢專業醫療人員,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重要提醒
本文內容為讀書筆記整理與相關資訊補充,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診斷。健康檢查報告應由專業醫師解讀,並根據您的個人病史、生活習慣及其他臨床表現,給予最適合的健康建議或治療方案。請勿自行診斷或依據本文內容自行用藥。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