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浪潮下的教育新航道:我的「未來教育趨勢」研習筆記
前言:當 AI 遇見教育,一場變革正在發生
在數位時代,教育的樣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過去,我們專注於知識的傳授;現在,我們更需要培養學生具備應對未來挑戰的核心素養。
前陣子,我參加了一場主題為「探索 AI 教育:趨勢領導」的研習,匯集了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專家,從「創新教學」、「課綱趨勢」到「AI 應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晰的未來教育藍圖。
這篇文章將為你整理這場研習的三大核心收穫,希望能幫助你一同思考:在 AI 浪潮下,我們該如何重新定位教育,為孩子們領航未來?
一、創新教學的多重宇宙:從「設計思考」到「跨領域教學」
成功大學游濟華副教授分享了「創新教學的多重宇宙」。他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解釋了什麼是「跨領域」:
- 水果攤:就像把不同學科的知識簡單地堆放在一起,各自獨立,互不相干。
- 沙拉盤:把各學科知識混合,但仍能辨識出各自的特色。
- 果汁:將所有學科知識完美融合,難以區分,但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跨領域教學的精髓,就是將真實世界的問題帶進課堂。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學科能解決的。為此,他提倡運用「設計思考」五步驟:
- 同理(Empathize):設身處地理解使用者的需求。
- 定義(Define):釐清並定義問題核心。
- 發想(Ideate):集思廣益,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 原型(Prototype):快速建立原型,將想法具體化。
- 測試(Test):將原型交由使用者測試,並持續優化。
設計思考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與「驗證」的循環。透過問題導向、融入生活、真實回應議題,我們能協助學生真正解決問題,並培養他們的系統性思考能力。
二、教育趨勢與未來展望:108 課綱的下一步
國家教育研究院鄭淵全院長,則從宏觀角度解析了教育趨勢。他首先肯定了 108 課綱的核心精神與成果: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推動「素養導向教學」與「自主學習」,這些都在國際評比中展現了亮眼的成績。
然而,他也坦言課綱實施仍面臨挑戰,例如師資、升學制度的影響,以及學習歷程檔案的困境。為此,教育的下一步將聚焦於「前瞻、鞏固、精進」:
- 前瞻:與時俱進,跟上國際趨勢,特別是在英語文、數位學習與人工智慧的應用上。
- 鞏固:延續課綱的優點,穩固其基本理念、核心素養與課程願景。
- 精進:持續優化課程、教學與評量,確保基本學力與核心素養並重。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鄭院長提到英語文能力將會與國際通用的「CEFR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接軌。這意味著,未來教育將更強調學生的基本能力(如語文、數學、科學),並將這些能力與數位學習、AI 應用等新興領域緊密結合。
三、AI 變革下的未來教育:機智與佛智的交會
臺大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詹文男,則以他獨特的經歷與視角,帶我們進入 AI 的世界。他分享了「四不一沒有」的哲學:不要只相信老師、不要只相信課本、不要只相信朋友、不要只相信自己、無招勝有招,提醒我們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保持開放與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
他從 AI 的發展歷程、從鑑別式 AI 到生成式 AI 的轉變,展示了 AI 如何從輔助工具,進化為能生成文字、圖片、甚至影片的強大存在。同時,他也點出 AI 帶來的社會、技術、經濟與政治風險,提醒我們應以審慎的態度面對。
在教育的應用上,詹執行長建議我們:
- 善用工具:讓 AI 成為提升個人生產力的工具,例如運用 ChatGPT 協助構思、寫作與分析。
- 打造智慧的學校:思考何謂「學校」?何謂「智慧」?他將「人工智慧」與「佛陀智慧」(般若)進行對比,引導我們思考,在追求科技的同時,不應忘記人文關懷與內在智慧的培養。
研習總結:用「三大思考」引領未來
這場研習如同一場思想的盛宴,為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發。它讓我再次反思,面對未來,我們需要培養孩子們具備的三大基本能力與三大思考模式:
- 三大基本能力:紮實的閱讀素養(國語文、英語文)、數學與科學能力,這是所有學習的基石。
- 三大思考模式:
- 系統思考:能見樹又見林,從宏觀角度理解事物。
- 創造力思考:打破常規,勇於發想新的解決方案。
- 批判性思考:面對海量資訊,能獨立思考、辨別真偽。
正如多摩市 ESD(永續發展教育)的核心理念「2050 年的大人づくり」,我們現在所做的每一個教育決定,都在為 2050 年的未來大人鋪路。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卻也充滿希望的航道,而 AI,將是我們航行途中不可或缺的羅盤與助手。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