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筆記】宗教哲學的旅程:從信仰到批判的哲學省思
傅佩榮教授引領探索宗教的根源與挑戰,透過哲學思維解析宗教現象與信仰,審視科學、社會、心理與語言對宗教的影響與回應
課程簡介
傅佩榮教授的《宗教哲學》課程聚焦於從哲學角度理解宗教問題,揭示宗教與哲學如何互動。課程內容涵蓋宗教與信仰的關係、宗教定義、類型、以及對宗教批判的各種觀點,逐步深入至上帝存在問題、神話與儀式的意涵、宗教修行等。
課程概要
宗教與宗教哲學的基礎探索
- 宗教的意涵與語源
- 信仰的力量與宗教的實現
- 宗教哲學的哲學運作方式
宗教的條件與多元類型
- 構成宗教的基本條件
- 宗教的三大類型:儀式型、啟示型與密契型
- 世界宗教分類及其特徵
宗教批判與回應
- 自然科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對宗教的挑戰
- 宗教對批判的合理回應
上帝存在的哲學辯證
- 哲學家對上帝存在的多種論證與反思
- 目的論、宇宙論、道德論證等的哲學意涵
神話與儀式的宗教作用
- 神話的特徵及其社會和個人功能
- 不同文化中的創世神話範例
課程內容
第一講:宗教與宗教哲學的基礎探索
宗教的語意探索與信仰基礎
宗教的語源包括Cicero、Lactantius、Augustine的不同詮釋,皆揭示宗教連結人與神的功能。本節探索宗教如何以信仰實現超越性的體驗,並透過哲學反省的方式,深入理解宗教的內在意涵。
第二講:宗教的條件與多元類型
宗教的構成要素與分類
宗教具備教義、儀式、戒律、教團等結構;依此將宗教分為聖物型、先知型與體驗型,各類型各具特色。並對一神教、多神教等不同宗教進行初步分類。
第三講、第四講:宗教批判與回應
現代思想對宗教的挑戰與反思
自然科學的地動說、進化論引發對宗教信仰的質疑;社會學、心理學將宗教解釋為社會控制或心理投射的產物,而語言學則批判宗教語言的意義。對此宗教反思其內在價值與超越性,回應各種批判,維護信仰的內在意涵。
第五講:宗教經驗
宗教經驗的普遍性與現代意義
基於Louis Dupré的觀點,宗教經驗並非過時的現象,而是現代人超越性的向度;本節強調宗教體驗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保持其本質。
第六講:上帝存在的問題
上帝存在的哲學辯證:從本體論到道德論證
從安瑟莫的存有學論證、多瑪斯的宇宙論到康德的道德論,本節探討上帝存在的多種哲學證明,並探討其反駁意見,譬如休謨對目的論的質疑。
第七講:神話與儀式的宗教作用
神話的社會意義與儀式的超越性
神話為民族的集體記憶,儀式透過象徵與行動使人回歸超越性意義;本節探討希臘與猶太神話,並舉例說明馬克思主義如何塑造其神話性質,進一步解析宗教如何藉此構築世界觀。
思考
- 添加對宗教哲學關鍵術語的解釋:提供如「神義論」「唯物論」等術語的簡要定義,便於讀者理解。
- 擴展宗教與文化關係的探討:增加宗教如何隨文化變遷而適應現代社會的案例,如宗教儀式現代化、宗教多元融合。
- 現代宗教哲學家的評論:引用當代哲學家的相關研究或評論,補充對宗教批判與回應的討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