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時候,從莊子中找回自己
─ 在亂世中,如何不亂於心、不執於情的古智慧
當今世界,資訊爆炸、競爭激烈,我們常感到身心俱疲,迷失在無盡的喧囂中。我們追逐成功、效率,卻忽略了內心的平靜與和諧。然而,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一位智者早已給出了答案,他就是莊子。
臺大開放式課程《正是時候讀莊子》由名師蔡璧名教授主講,以「姿勢、意識、感情」為三大核心,帶領我們深入莊子的思想世界。這篇文章將透過課程筆記,分享莊子的古老智慧如何為我們現代人提供身心靈的解方,幫助我們在亂世中找回真正的自己。
莊子的人生哲學:從「逍遙」到「無用之用」
一、逍遙遊:尋求心靈的絕對自由
莊子的哲學始於對自由的追尋。在〈逍遙遊〉中,他以北冥之魚化為大鵬的寓言,揭示了自由的三個層次:
- 「有所待」的自由: 大鵬必須藉助巨大的風力才能翱翔九萬里。這象徵著世俗的自由,我們需要依賴外在條件(如財富、地位)來實現目標。
- 「無所待」的自由: 莊子推崇的境界。這種自由不依賴任何外物,而是來自內心的徹底解放,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
這教導我們,真正的自由不是擁有更多,而是放下執著。當我們不再被名利、得失所束縛,心靈才能像大鵬一樣,自由自在地翱翔於天地之間。
二、齊物論:消弭是非與我執
在〈齊物論〉中,莊子挑戰了我們慣性的二元對立思維,如是非、美醜、善惡。他認為這些都是相對的、主觀的。莊周夢蝶的經典故事,更是對現實與夢境界限的模糊,提醒我們不要固執於當前的認知。
莊子提倡「物化」,即與萬物融為一體,消弭物我之間的界限。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我」的觀點,就能以更寬廣的心胸接納萬物,從而擺脫內心的糾結與矛盾,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
三、養生主:順應自然,活出輕盈
莊子在〈養生主〉中,以庖丁解牛的故事,完美詮釋了「道」的實踐。庖丁之所以能遊刃有餘、刀鋒不損,是因為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順應牛體的自然紋理,而非憑藉蠻力。
這啟示我們,生活不必硬碰硬。面對人生中的困境與變數,我們應學會順應規律、不強求,如同庖丁一樣,以輕盈、自在的姿態應對挑戰。這種順應自然的智慧,不僅能讓我們活得更長久,更重要的是,活得更輕鬆自在。
四、人間世:在世俗中找到安身立命
莊子並非要我們遠離塵世,他鼓勵我們在混亂的人間世中,依然能找到內心的平靜。他以「無用之用」的哲學,點醒了我們對「用處」的執著。
- 大瓠之種: 瓠瓜因太大而無用,但莊子卻認為可用於「浮游江湖」,發現其獨特的價值。
- 匠石之齊: 一棵巨大的櫟樹因為「無用」而免遭砍伐,得以安然生長。
這告訴我們,不要急於證明自己的「有用」,也不要因為一時的「無用」而感到沮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在世俗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才是真正的智慧。
學習重點:姿勢、意識、感情
蔡璧名教授的課程將莊子哲學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三個具體的實踐方向:
- 姿勢: 不僅指身體的姿態,更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它關乎我們如何應對壓力、挫折與困境。莊子提醒我們,保持一種謙和、不固執的姿態,就能讓心靈更加柔軟,不易受傷。
- 意識: 強調內觀與覺察。我們應學會將意識從外界的紛擾中收回,關注自己的內心。透過冥想、反思等方式,我們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情緒與念頭,從而做出更有智慧的選擇。
- 感情: 莊子提倡「深情而不滯於情」。我們應真誠地去感受情感,但不被其所困。這意味著我們能夠體驗喜悅、悲傷、憤怒,但不會讓這些情感長期佔據我們的內心。這是一種情感的自由流動,讓我們既能有深刻的連結,又能保持內心的獨立。
結語:正是時候,讀莊子
在當今這個充滿變動與焦慮的時代,莊子的智慧顯得尤為珍貴。他教導我們,真正的成功不是贏得世界的掌聲,而是找到內心的平靜;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縛。
讓我們一起放下對「有用」的執著、對「自我」的固守,跟隨莊子的腳步,在紛亂中找到心的棲息之處。畢竟,正如莊子所言:「心之所安,無往不自在。」
現在,正是時候,從莊子中找回自己。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