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為錯誤對象設計:設計思考中「同理心」與「發現」的關鍵實踐
摘要
💥 專案的成敗,取決於起步的準確度!
設計師的首要任務,不是解決客戶的問題,而是解決客戶目標受眾的問題。本文深度解析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流程中至關重要的前兩步驟:同理心 (Empathy) 與發現/定義 (Discovery/Define)。
我們將探討如何從一份初步的設計簡報 (Brief) 出發,通過挑戰假設、進行深度研究(如競品分析和人物誌 Persona 創建),來徹底理解目標用戶的需求與價值觀。接著,我們將介紹如何運用 5 個為什麼 (5-Whys) 等技術,將模糊的痛點轉化為精確的問題陳述 (Problem Statement)。掌握這些策略,確保您的設計輸出能夠精準鎖定用戶需求,為專案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想讓您的設計決策有據可依?立即點擊下方,深入了解如何啟動一個真正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專案!
💡 前言:鎖定目標,啟動設計
設計工作往往被視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但一個常見的陷阱是:為錯誤的問題,或錯誤的對象設計。無論設計師的能力多強,若起點錯誤,最終的交付成果將無法產生預期的商業或用戶價值。因此,在任何創意發想開始前,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與受眾的需求至關重要。
本文將聚焦於設計思考流程的基礎,即同理心與發現(或稱定義)階段。這兩步驟旨在協助設計師超越直覺與假設,系統性地確立專案的最終目標和服務對象,從而確保後續所有設計決策都具備堅實的基礎。
一、基礎契約:設計簡報(The Brief)的專業審視
所有專案都始於一份設計簡報。這份文件是客戶對其需求、目標、時程和預算的聲明。對於設計師而言,簡報扮演著多重角色:
- 專案的最初藍圖: 傳達客戶的商業目標和期望的成果。
- 溝通的基石: 在整個專案過程中,作為事實的來源 (Source of Truth),用於回溯並確認目標一致性。
- 責任的邊界: 簡報及其後續的專案範圍 (Scope) 簽核,是規範工作內容、避免範圍蔓延 (Scope Creep) 的重要契約文件。
設計師的責任是專業地提取與詮釋簡報內容,主動澄清所有模糊地帶與潛在的資訊缺口。只有在雙方對簡報目標達成完全共識後,才能有效進入設計思考的第一階段。
二、第一階段:同理心(Empathize)——挑戰假設,深入理解
同理心階段的核心目標是:挑戰設計師對目標受眾的一切預設立場,並從用戶的角度理解世界。
1. 鎖定目標市場與用戶畫像
設計師需要確定專案的目標市場 (Target Market),這群人可能共享特定的年齡、地區、信念、行為或愛好。透過同理心,我們的目標是設計出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而非設計師或客戶認為用戶需要的東西。
例如,一位高中生、一位農夫和一位醫生,他們對資訊的接收方式、對視覺符號的偏好是截然不同的。精確理解這些差異,將直接影響色彩、排版、語氣等設計決策。
2. 同理心的應用與研究工具
同理心是一種人文特質,是承認他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我們不同,並確保最終產品是為他人的需求服務。為了達到這一點,設計師需要:
- 觀察法 (Observation): 觀察目標受眾在真實情境下的行為模式(例如,他們如何使用現有產品或服務)。
- 參與式研究 (Primary Research): 透過深度訪談或工作坊,直接與受眾互動,探詢「如何 (How)」和「為什麼 (Why)」他們會採取某種行為。
- 競品分析 (Competitor Analysis): 研究競爭者如何解決相同的問題,了解市場已有的解決方案,從而確定我們提供差異化價值或更優解的可能性。
3. 創建人物誌 (Personas)
基於研究結果,設計師將創建人物誌。這是一種虛擬的代表性角色,賦予其具體的姓名、背景故事、動機、痛點與信念。透過「角色扮演」,設計師能夠站在用戶的視角,預測他們在真實情境中與設計方案的互動與反應,有效地將設計決策導向用戶視角。
三、第二階段:發現與定義(Discovery & Define)——將痛點轉化為行動
在同理心階段收集了大量的質性與量性資料後,發現階段的任務是消化並精確地定義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1. 問題陳述 (Problem Statement) 的提煉
「發現」是將模糊的痛點轉化為清晰、可操作的敘述。問題陳述是一種簡潔的單句描述,準確勾勒出受眾與待解決的問題。一個精確的問題陳述,能為設計團隊提供明確的響應方向。
2. 核心問題的深挖:5 個為什麼 (5-Whys)
為了確保我們解決的是問題的根源,而非表象,設計師可運用 5 個為什麼技巧。這個方法鼓勵設計師從初步的問題陳述出發,連續追問五次「為什麼」,以開放式的提問層層剝離,直到觸及問題的深層原因。這通常會引發與客戶和團隊更深入的討論。
3. 確定最終專案範圍 (Project Scope)
藉由對受眾和問題的深度理解,設計師和客戶可以共同商定一個更加精確與優化後的專案範圍。該範圍應明確勾勒出專案結束時預期的交付成果。由於這是在研究基礎上達成的共識,它極大程度地降低了未來溝通偏差或對交付結果產生爭議的可能性。許多設計師會要求客戶正式簽署這份最終的專案範圍文件。
結語:從模糊到清晰的設計起點
同理心與發現/定義階段是所有高效設計流程的基石。它們為設計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洞察、目標和契約。
當設計師掌握了他們正在為誰設計,以及他們正在解決的核心問題時,後續的構思、原型製作、測試、製作與上線階段才能真正高效且有目的地進行。這兩階段的嚴謹執行,確保了創意不再是無的放矢的猜測,而是基於人為中心、有據可依的策略性解決方案。
準備好將這些洞察轉化為實際的解決方案了嗎?接下來,我們將進入設計思考流程中最具創造性的階段:構思(Ideate)。
延伸閱讀
- Introduction to the Design Process | Theory
- The Design Process (Creating Design Briefs) | Skills
- The Design Process (Empathy & Discovery) | Theory
- The Design Process (Buyer persona & Customer journey) | Skills
- Theory Ideation & Prototyping | Theory
- Skill Ideation & Prototyping | Skills
- Theory Production & Launch | Theory
- Production & Launch | Skills
0 留言